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庆早有“数字街”
userphoto

2022.12.09 江西

关注

(安庆城,上世纪三十年代,航拍全景。当时的安庆城区,真的只有巴掌那么大。城北那条细长的白线,是当时的安合公路)

从“半”到“一”到“十”到“百”到“万”“,安庆这些以数字开头的街巷,你知道几条?期待安庆人留言互动。

研究安庆老城地名,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就是以数字居首的街巷特别多。多到什么程度?从“半”到“一”到“十”到“百”到“万”,几乎无所不包。通过简简单单的概念数字,细细探寻安庆旧时街景,则有另一番风味,另一番新奇。

清末民初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老城改造之前,老城以数字开头的街巷主要有:半济堂、一人巷、二郎巷(分大小)、双莲寺、双井街、三步两桥、三孔桥、三祖寺、三官塘、三牌楼、四牌楼、四眼井、四照园、四方城、四达路、五垱坡、五巷口、五卅街、百忍巷、百子庵、百花亭、万安局、万亿仓,等等。现在得以留存并保持旧名的,已经凤毛麟角。

(民国安庆城区图,吕八街、三牌楼、四牌楼、三步两桥等以数字开头的街道,在图上均有标注。图中的“第一菜市”,“第一工厂”,指的可是安徽“第一”哦!)

在数字打头的街巷中,半济堂的“半”,数字最小,排到了第一位。过去说半济堂,方位十分明确,它西抵黄甲山,东至轩辕庙,是一条麻石条路面的窄巷。虽然街道不长,但却是老安庆一处非凡之地,街前街后,有老安庆出名的江苏会馆、江西会馆,距老安徽省议会(佑圣观)也只一步之遥。上世纪三十年代,省议会大厅改建为新潮的电影院,小街因此早晚人流不断,着实风光了好多年。

一人巷是近圣街中段北向的一条窄巷,南接近圣街,北连孝肃路,街长百余米,宽只能容一人独行。其具体方位,在现工商联左侧。安庆辖区内最大度的街,当属桐城市的六尺巷,“让它三尺又何妨”,不仅让出了一条远近闻名的老街,更让出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而在老城安庆,尤其是在建造无序的城西城北地区,如此大度宽容的胸襟实在不多,因而类似“一人巷”这样的老街,比比皆是。不过“一人巷”更心胸狭窄,容不下老城有第二条同名的巷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双井街。由此往北走,下坡,过系马桩,就有两眼的“双井”横立街头。那时候双井街窄,有这双井挡道,车辆就要绕行了)

以数字“二”开头的街道有两条,同叫二郎巷,分大、小两条。现在的小二郎巷东起高井头,向西一段陡坡,与插竹巷交接后,一个大直角北甩,与大二郎巷相连。大二郎巷则是一条直街,它西连繁华的四牌楼,东接热闹的高井头,历史上就是一条要道。大、小二郎巷标志性建筑,是清末圣公会修建的哥特式建筑——圣救主座堂。

(二郎巷分大小,这是大二郎巷。照片是新华书店老职工阮宜成,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拍的。阮宜成是继李家震、杨昭宗后,又一位以安庆街景为拍摄对象的摄影人)

双莲寺与双井街的“双”也是“二”,换了种说法后,叫起来更上口了。两条街都是孝肃路上北向的横街,双莲寺在双莲寺小学东侧,元末明初,这里曾是老安庆香火鼎盛的私家庙宇,因池中常开并蒂双莲而得名。双莲寺幼儿园东的汉白玉条石院墙,有可能仍是当年的老墙脚,由此也可见当年寺庙的恢宏气势。另一条双井街,民国时期一度名为上吕八街,街中段有一口老井,双井圈,水质清澈,常年不涸,在老城安庆名声很大。继而“双井”取代上吕八街,成为约定俗成的老街名。双井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因街道拓宽被填没。

(三步两桥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江毛水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企业对老字号重视程度不够,这么好的百年品牌,当时只以“江万春饺面馆”对外)

三步两桥是介于“二”与“三”之间的一条老街,这种叫法,可能在全国都独一份,几乎成为老安庆的代名词。其具体方位,应该是现建设路中段,钱牌楼向北抵至人民路这一截。三步两桥之所以有名,多少还沾有名小吃“江毛水饺”的光。过去大渡口人过江,难得开心一回,到三步两桥吃一碗江毛水饺,回来就絮絮叨叨要说上半年。江毛水饺有名,三步两桥就成为省城安庆的一道风景,也成为老安庆人一段甜蜜的回忆。

以“三”打头的三孔桥、三祖寺、三官塘、三牌楼等街巷,随老城改造,现多不存,或完全改变了原先的街型。

三孔桥在老城东迎江寺附近,原是沿江东路东西向的一段,现在方位变了,演化成南北向由沿江东路通往人民路康熙河段的一条不规范的窄街。

(三孔桥街上的抽水机。现在看来没什么意义,但在民国安庆,却是科技兴农的一道风景线)

三祖寺是龙山路西连小珠子巷的一条横街,一东一西曾为河南会馆与三祖寺,这两处都是老安庆有名之地。三祖寺初名菩提庵,相传三祖僧璨曾在此小住,故而有庙。民国时期,庙宇一度改为半日小学和第十四小学。

三官塘,老地名三官堂,因“堂”与“塘”音近,附近又多水,因此讹传为三官塘。三官堂是道家供奉三官的场所,三官者,分别为天官、地官和水官,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望日(农历十五)为三官生日,民间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三官塘周边建起多幢简易无廊平房,虽然设计简单,造价低廉,但必定是安庆最早的住宅小区,因而被政府命名为光明新村。由三官塘再往北,就是安庆城的老城墙了。

(安庆是有三牌楼的,三牌楼曾经是安庆城区最繁华的商业街。民国城市建设,横贯新市路,就把三牌楼给破了。一南一北两条断街,分别归于四牌楼和吕八街)

三牌楼是老安庆商家必争之地,介绍它的具体方位,必须先大致了解新市路(现人民路)的走向,这条老街由东往西到老图书馆门口后,沿钟楼广场南端绕一个圆弧形,之后经由华清池又插回来,也就是现在的钟楼广场骑街。新市路与四牌楼衔接处,北向吕八街相连这一段直街,就是老安庆繁华的三牌楼。民国新市路打通,三牌楼不复存在。

相比较而言,以“四”打头的街巷变化稍微小些。其中四照园因街上曾有四合院而名。四合院是典型北方民居,能以它而名,多少也反映安庆地名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四照园连接平心桥和局东街,现贯穿龙山路与双井街,但其知名度,已经让位于北向另一条卫山头街了。

(不知道这是不是四牌楼第一张彩色照片,即便不是,也是彩色照片时代初期,四牌楼的繁华街景。照片的美少女可以对号入座,如今恐怕都是半百老妇了吧?)

四牌楼是安庆甚至是安徽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老街道。民国初,四牌楼从三牌楼口一直延伸到插竹巷,才与大南门街相接。现在四牌楼的分段,可能从商业意义考虑更多一点,缩短至大二郎巷口后,正好与国货街、倒扒狮形成默契,构成繁华商业地段。

四眼井街因井而名,是沿江西路直接通长江大堤的一条小短街,长不过百余米,但因浓郁的市井文化具有代表意义,因此被认为是城西八卦门外居民区的缩影。过去安庆城没有自来水,居民饮用水来源,一是江,二便是井,鼎盛时期,安庆城内共有大小井七十余口。目前能见到的老井已经不多了,四眼井是少数基本保持原貌的老井。

四达路作为老街名,存在时间不长,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匆匆过客。它是1930年为举办华中运动会特意破开城墙修建的,取名“四达”,就带有老城对外开放的迫切心情。

(民国安庆城厢图。数字“四”'“五”开头的街巷,这一片占了三条,另外还有一条“百忍巷”。百忍巷向西,就应该是四眼井街了)

四方城的格局在本世纪初的老城改造中,已经面目全非。笔者十二一世纪初撰写《四方之城》时,还能行于其中,独自体会旧时风月。严格意义的四方城,由县门口街拐弯朝北始,止于分龙巷口,长约200米,文化大革命后,四方城向北兼并了郭家桥,到大洪家巷口,又东与关岳庙街相连。上下两条街都是东西走向,而四方城是南北走向,这就形成了“四方”之形。取名四方城,非常贴切。

(不确定是不是五巷口这一段,但肯定是西门玉琳路。拍摄时间大概在1948年前后,早前课本说这是“旧社会”。再过一两年,安庆城就解放了)

五垱坡、五甲塘、五巷口都在老城之西。五垱坡的“垱”是个生僻字,它是指为便于灌溉而筑的小土堤。五垱坡是老城进八卦门后,沿老城墙向南蜿蜒的一条小街,也是老城有名的“九头十三坡”之一。2000年7月31日,安庆市地名委员会一纸公告,五垱坡从安庆版图上永远消失。相比较而言,八卦门外的五甲塘,存在时间就更短,它是现白云巷北段的一截,位于老白云凸山下。

五巷口也是一个老地名,特指现玉琳路太平寺街口这一段,“五巷”在民国初具体包括:西门外大街西来与东去两条、太平境、操江场(程良路)、糍粑巷。五巷相汇,在老安庆城也是一处风景。

民国安庆还有一条五卅街,从地图上看,似乎是蓬莱街临时改名,以纪念1925年5月30日在上海发生的五卅运动。但这个街名应该没用多长时间,问过一些老人,对此都没有什么印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锡麟街。民国这一段叫百花亭街。往北走到底有两个学校,一个是安庆二中,一个是安庆卫校。所以尽管这条小街偏僻,但安庆人基本上都知道)

过了“五”之后,老城的街巷名称就直接奔“百”字上过来了。其中百忍巷作为地名,曾出现在民国初年的安庆版图上,也许这个“忍”字杀气太重,后来这条小巷一分为二,改名为五甲塘与祥斌巷,依然拗口,索性再改,就演变成现在的白云巷。“百忍”与“白云”,音和意都有相似之处,表现了一种高远。

百子庵过去是一座小庙宇,位于现市立医院内。解放初期,现市立医院西侧向北有一条小土路,由新市路通往四达路,因临近百子庵,这条小巷就约定俗成喊为百子庵,后随老城墙拆除而消失。

百花亭原是西北端老城墙上的一座小亭,远可眺城外菱湖百花,故名为百花亭。城内由铁佛庵通往百花亭的一段小土路,当时就叫百花亭街,民国后改名为锡麟街。

(安庆城区的红色打卡地。万安局一号,中共安徽安庆支部成立会议旧址。现在还在,但已经维修到我们不认识了。有心人可去荣升街菜市场里找一找)

万安局是安庆数字开头的老街辈份最大的一条,老城改造以前,它包括两条小巷,南都起自荣升街,一巷北抵黄花亭西街,二巷北通黄花亭小学,街长均在130米左右。现在一巷已不存在,二巷就统称为万安局巷了。万安局创办于清同治七年(1868),是一家民间慈善机构,主要办理布施棺木掩埋路尸等。

万亿仓是清时安徽官办粮储。旧时进康济门后,其门前那段街,也称为万亿仓。万亿仓规模最大时,环建有南北内外仓共119楹,另有会储堂、后堂及大晒场。民国初,万亿仓改为省城储谷处。

依数字顺序寻觅安庆老街老巷,做的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忆旧。戏说,戏听。希望这篇文字让现在的安庆人,多多少少也能了解老城当年的街道布局。

(吕八街。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不是以数字开头,但街名中也包含了数字,只是这个数字“八”,不知道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眼看安庆---安庆主城区街道名称一览
安庆老街——四牌楼的前世今生
安庆街道名称的来历
老安庆鼎鼎有名的“九头十三坡”,你都知道吗
发现老城故事安庆古建一日游
揭秘!锦州这些街路地名的由来,你一定不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