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名地:上庸(竹山)
userphoto

2023.02.18 江西

关注

      汉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据《尚书·牧誓》记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会同巴师八国,共同伐纣,战于牧野。庸国位居八国之首。春秋中期,"唯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公元前611年,庸国趁楚国灾荒,起兵东进,不料反被楚庄王联合西部的巴国、秦国所灭,国土被楚、秦、巴三国瓜分。成语"庸人自扰"因此而来。此后,楚人吸收庸国的先进文化,国力大增。梁启超曾就此评价说:"楚庄即位三年,联秦、巴之师灭庸,春秋一大事也。"

上庸兴废

      楚灭庸后,庸人逃至湘西北,在境内溪河定居,怀念故国,遂将溪名命为"大庸溪"。因此,竹山、竹溪一带也称"上庸",张家界市(原大庸市)一带称为"下庸"。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析汉中郡置上庸郡,属荆州,治所在上庸县(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北岸),上庸郡辖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5县。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即曹丕黄初元年),孟达降魏,袭刘封,刘封逃回蜀国,魏合并房陵、上庸、西城3郡为新城郡。228年(太和二年) 魏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3县为上庸郡,治上庸。230年(太和四年),撤上庸郡并入锡郡。237年(景初元年),分魏兴郡之微阳县和锡郡之安富、上庸2县并为上庸郡。嘉平年间又撤上庸郡,至259年(甘露四年)复置。265年(武帝泰始元年),上庸郡辖上庸、富安、微阳、上康、武陵5县,属荆州。辖境约当今湖北竹山、竹溪二县及十堰市与陕西平利、镇坪二县地.421年(宋武帝永初二年),上庸郡辖上庸、北巫、富安、微 阳、武陵、新安、吉阳7县,属梁州。484年(齐武帝永明二年),上庸郡辖上庸、武陵、齐安、北巫、上廉、新丰、新安、吉阳8县。503年(梁武帝天监二年),改称上庸郡为新丰郡。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废郡。

上庸郡 

      上庸郡,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析汉中郡而置,属荆州,治所在上庸县(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北岸),上庸郡辖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5县。 中文名上庸郡行政区类别郡所属地区荆州下辖地区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5县政府驻地上庸县。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即曹丕黄初元年),孟达降魏,袭刘封,刘封逃回蜀国,魏合并房陵、上庸、西城3郡为新城郡。228年(太和二年) 魏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3县为上庸郡,治上庸。230年(太和四年),撤上庸郡并入锡郡。237年(景初元年),分魏兴郡之微阳县和锡郡之安富、上庸2县并为上庸郡。嘉平年间又撤上庸郡,至259年(甘露四年)复置。265年(武帝泰始元年),上庸郡辖上庸、富安、微阳、上康、武陵5县,属荆州。辖境约当今湖北竹山、竹溪二县及十堰市与陕西平利、镇坪二县地。南北朝421年(宋武帝永初二年),上庸郡辖上庸、北巫、富安、微 阳、武陵、新安、吉阳7县,属梁州。484年(齐武帝永明二年),上庸郡辖上庸、武陵、齐安、北巫、上廉、新丰、新安、吉阳8县。503年(梁武帝天监二年),改称上庸郡为新丰郡。北魏永平四年(511年)东上洛郡改名上庸郡,西魏废上庸郡,故治今陕西山阳县治。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废郡。

上庸县 

      上庸县,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南。公元前611年,庸被楚、秦、巴三国所灭后归入楚国版图,被设置为上庸县。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8月,楚伐庸,楚人、秦人、巴人灭庸,庸地入楚,置上庸县。公元前304年(周赧王十一年),秦楚议和,将庸地还楚。同时,分置上庸郡和汉中郡,上庸县为上庸郡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庸地复置上庸县(治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南),改隶汉中郡。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上庸县隶属益州汉中郡。公元9年(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改上庸县为上庸部,隶汉中郡。东汉复。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即曹丕黄初元年),属新城郡。228年(太和二年) 魏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3县为上庸郡,治上庸。230年(太和四年),撤上庸郡并入锡郡。上庸属之。237年(景初元年),分魏兴郡之微阳县和锡郡之安富、上庸2县并为上庸郡。嘉平年间又撤上庸郡,至259年(甘露四年)复置。上庸属之并为郡治。北周时,改上庸县为孔阳县。属上庸郡。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孔阳县为上庸县,属房州。605年(炀帝大业元年),改州为郡,以郡治县,改房州为房陵郡,上庸属之。唐初沿隋制。618年(高祖武德元年),改房陵郡为迁州。636年(太宗贞观十年),废迁州,置房州。742年(玄宗天宝元年),改房州为房陵郡。758年(宗乾元元年),复房州。上庸属之。五代时,竹山仍属房州。986年(北宋太宗雍熙三年),省上庸入竹山。

上庸镇

是古庸国都城所在地,有3600多年历史,素有“金銮宝殿”之称,上庸镇版图面积190平方公里,全镇辖10个村(居),1.8万人。有秦巴庸派民居风格统一的新集镇,有古风依旧蔚为壮观的文物古迹,有秦腔楚韵的地域文化,有波澜壮阔的高峡平湖,有峰峦竞秀的天然氧吧。

上庸镇湖光山色 

上庸新集镇是潘口水电站库区复建的一项标志性工程,位于四水归池之地,官渡河、泗水河、深河、苦桃河四条河流在此交汇,潘口大坝蓄水后,形成四条黄金水道,上庸集镇成为四条水道的汇聚地和终点码头,三面环水、背靠青山,融自然山水,承古镇遗风,特色鲜明。集镇民居皆为“飞檐翘角马头墙、铁艺红色格子窗、红砖黛瓦白墙”的庸派风格,高低错落,别具一格。

上庸镇水乡新貌

古庸国

上庸镇原为竹山田家坝镇,曾是上庸古国都城所在地,它位于堵河中上游,秦巴山脉的南延地带,一座千年古镇,是古庸国都城和先秦上庸郡治所在地,有3600多年历史,素有“金銮宝殿”之称。

小镇曾是古建筑的大观园,其中黄州会馆和三盛庄园最具代表性。上庸古镇其实是一个移民新镇。

“三盛院,黄会馆州”,是小镇真正意义的的古建筑。据说,“王三盛院”其历史背景、人物命运如山西乔家大院如出一辙。

九女峰森林公园

圣水湖


竹山县

     古称"上庸县",隶属湖北省十堰市。位于湖北西北秦巴山区腹地。地处鄂西北山地,北属武当山,南属大巴山。东邻房县,北界郧县,西北邻陕西省白河县,西交竹溪县、陕西旬阳县,南接神农架林区、重庆市巫溪县。县城东北距十堰市城区158公里,东南距武汉市638公里。国土面积3587.8平方公里,山地占总面积80%以上。南部山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仅中部河谷有狭小坪坝。堵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中部,主要支流有深河、霍河和苦桃河。有汉、回、壮、蒙、满等8个民族。西魏废帝元钦因境内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改称"竹山"。

民间习俗

      1、手工业    竹山手工艺人有铁、铜、金、银、锡、泥瓦、木、砌、石、蔑匠等,这些手工业者多数是上门做活。计工方式有两种,一是按天计工称“点工”;二是按件承包称“包活”。雇主对匠人多以茶、烟、酒、肉招待。其中木、砌工参加造屋时,在开工、立门、竖架时都由主人家设宴席招待。上屋梁时,主人除设宴招待工匠及帮忙者外,还要贴红对联,放鞭炮,并给工匠封“红包”,此习俗一直沿用。各行业艺人都遵崇本行业的传统习俗,各有供奉的祖师。各行业能工巧匠还自然形成行会,在祖师诞辰期举行祭祀活动,由其首领负责操办,祭祀的一切活动费用全由入会者分摊。各行会一般都有常设会址,由总管经办日常事务。会首由会员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本行行规和祭祀礼议程序,并监督人会者自觉遵守。违犯行规者,接受惩罚。此习俗至民国末年已淡化,新中国成立后消失。各行各业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继承人。青年人想学艺者,或由师傅看中选定,或托邻里亲朋介绍,经师傅同意后成为学徒。学徒从师必择吉日行拜师礼,由学徒家备酒席,请中人(介绍人)和亲友、族长等人陪同,举行收徒仪式叩拜礼,并签订收徒合同。一般都是3年出师,3年内由师傅管吃、管住、管劳动、管穿戴,或随意给点零化钱,不给工钱。有的学满出师时由师傅送给一套工具,自立门户做手艺。有的出师时还要置办宴席款待师傅,馈赠礼品,感谢师傅传艺。新中国成立后,各种艺人仍有收徒传艺的习惯,礼仪由繁到简。

      2、商业 开业时要举行仪式。一般都要张灯结彩、贴对联、鸣放鞭炮、挂匾受礼、宴请宾客。店内张贴“公平交易、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目下一言为定,早晚市价不同”等条幅。多数商号雇有店员(营业员),其规矩同手工业者收徒大体相同,初期不给工钱,只管吃、穿、住,终日在店内劳动。3年期满留用,通过面议(多通过中人)支付工钱。具有才华的雇员,店主又信任其品行的,往往被委以重任,派往分店管事或当店主的总管。更具活动能力、善于经营理财者,被派往老河口、武汉等地栈房坐栈,管理进出货物。年终各分店及坐栈人员都齐集商号举行团拜活动。其中生意兴隆、获利多的商号,大摆酒宴以示庆贺。有的店主还要按店员的职务、能力、贡献大小封“红包(奖金)”。新春正月初九,一般都财门紧闭,遇有会道贺说吉庆话的乞丐给赏钱。此习俗,临近解放时已逐渐淡化,新中国成立后均废除。

       3、水上运输       新中国成立前,竹山货物进出主要依赖堵河水运。木船分渡船和货船两种。“划子”专供行人过河;“秋子”、“摆桨”、“神驳子”专运货或长途载运旅客。驾船的都有称谓,掌舵者称太公,纤夫称伙计。太公中有掌舵(舵手)和揽头(掌棹)之分。舵手主宰安全,号令严明,处置果断,遇有怠慢拖沓或操作不当即喝叱、跺脚骂人。船老板因行走江湖,一般都参加“青帮”、“红帮”。船帮信奉杨泗爷,各码头建有杨泗庙。船帮规矩森严,尤其开船例规多,船头挂红布,事先备有雄鸡一只,还有鞭炮、香、烛、黄表、酒、肉等物。开船时由揽头的燃香、焚表、鸣放鞭炮,划破鸡冠,将其鲜血淋撒船头:太公带领众水手叩拜水神,祈求神灵庇护,一帆风顺。船离岸起航后,由揽头带领喊“号子”。航行期间,忌说:“撞、打、沉、翻、搁、难、拖、捞”等不吉利词语。如遇船中老鼠上岸,当天便不开船,另择吉日起航。

      4、饮食(1)喝茶   以县城、溢水、保丰、擂鼓、官渡、田家为甚。县城居民和县西集镇有闲阶层人士早起第一件事便是烧水沏茶。解放前仅有少数地区产茶,茶叶鲜叶经手工炒制成绿茶。饮茶者惯用陶土小壶、陶土杯作茶具。饮茶费用颇大,富裕户常年饮茶,农产只在节日或宴请客人时饮茶。解放后,竹山茶叶生产遍及全县,县内自给有余。制茶工艺精湛,所产绿茶颇有名气,嗜爱饮茶者遍及全县。

(2)栽秧酒   栽秧时节,人们相互帮工,不计报酬。主人提前几天做米酒、备盛宴款待帮工者。届时除正餐以丰富的酒肉招待帮工外还备有“接腰”食品——于上午10时许和下午4时许将“过饷”食品(本家米酒、汤元、蒸馍)送往田间,供栽秧者享用。较富裕的农户还设宴邀请近邻、本家、朋友共饮“栽秧酒”,互相祝贺,祈求有个好收成。

(3)喝年猪汤   农历冬腊月农户杀年猪时,都要煮几斤乃至几十斤猪肉和猪下水(内脏)宴请邻里大人小孩饱食一顿,名曰“喝年猪汤”。回民宰杀畜禽更有讲究,凡宰羊、杀鸡,必请阿訇师傅先祷告一番。

(4)懒豆腐   将黄豆制成豆腐脑,放人大米,温火煮成粥。食用时以红辣椒汁加香油、食盐、香莱作调料,其味甜、咸、辣俱全。此吃法流行于县西,是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5)面面饭   南部高寒山区山民的主食。其做法是将苞谷糁加水拌润湿,然后上甑蒸,蒸熟后翻甑,撒水拌匀后再蒸,直至熟透为止。吃这种饭一般佐以“合渣汤”伴食。百姓说:“面面饭,合渣汤,吃丁心里才不慌”。合渣汤做法和“豆渣”一样,但不掺大米,吃时配以千食。

(6)酱豆   到了秋冬,将黄豆煮熟后捞入容器摊开,上盖树枝(选择气味纯正的),使豆发酵,然后拌以干辣椒粉、盐和各种五香佐料煎的水人坛。泡而不晒者,谓之“酱”,晒干者,谓之“干酱豆个儿”。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纵贯县域的堵河,地貌地形奇特,自然景观秀丽多姿,堵河源已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十大景区和三十六景点组合而成的驴头峡画廊被定为省级中型旅游区;还有九华山原始森林公园、霍河水库等。戏曲、民歌、故事、剪纸、泥塑、书法等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深厚,民俗风情风味独特。县处长江三峡、神龙架、道教圣地武当山、古都西安、襄阳古隆中五大风景旅游区之间,具有旅游区位优势。




 


      1、武陵峡风景区 位于官渡镇境内,峡谷全长33千米,峡谷平均高度1000米以上,平均宽度5米左右,为华中地区最长、最深、最窄的奇特大峡谷,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将其命名为青峰断裂带。武陵峡山峦俊秀陡峭,内有许多大型溶洞群,飞泉流瀑,九曲回肠,青天一线,地缝深渊,蔚为奇观。峡谷内原始森林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遮天蔽日。武陵峡风景区由桃花源景区、峡谷原始生态景区、地质公园等部分组成,主要景点有桃花源古风村、猴跳峡、一线天、中柱峰、五龙洞等。

       2、堵河源风景区   位于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由国家AA级风景区-九华山森林公园、柳林墨池风光、鲁班峡等景区组成。堵河自神龙架境内的大九湖涌喷而出,出水口形如巨龙之口,吐出一泓清流,从崇山峻岭中奔腾而下,并由此形成108道气势雄伟壮观的瀑布,长达4千米的瀑布群令人叹为观止。108条瀑布姿态各异、气韵不同,可谓奇观。瀑布群内还有野人洞、天生桥、白虎涧,景色十分迷人。堵河洪坪段水流清澈蜿蜒,两岸峰奇多姿,更为奇特的是岩溶洞遍布。堵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取水源。主要景点有:令牌寨、枪刀山、樱花岭、豹子垭、原始林海、鲁班峡、天鹅湖等。

      3、女娲山风景区 位于宝丰镇境内,距十堰市180公里。305省道横穿该镇东西,国家拟定的“襄樊-天水”高速公路从此地经过。女娲山风景区有大小山峰22座,主峰海拔900米,女娲祭坛建在主峰,其它诸峰仰首相望。根据唐五代学者杜光庭的《录异记》、明代学者徐道全的《神仙全传》和清<康熙字典>以及当代的《中国神话辞典》,均记录了先祖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是竹山县女娲山。女娲祭坛按先天八卦图建成,女娲像高16米,在国内属最高。恢复建成女娲庙和“女娲炼石天真”古碑。主要景点有女娲祭坛、双龙洞、打席场(女娲抟土造人处)。

       4、石佛寺   石佛寺在县城西北35公里,双台乡境内。始建于明代,据古县志记载,有一僧在此盘坐圆寂,年远而身不损坏,面目须眉宛然,旁一石碑镌刻“龙德戌子年,古风大和尚清绩二十六世,三月十五日辰时生,八月十五日坐关圆寂”。乡人称其为佛,故名石佛寺。相传该寺求神问卜十分灵验,周边四川、陕西、郧县和竹山前去朝拜的人络绎不绝,香火十分鼎盛,文化大革命后逐渐颓废、损毁,现已修复。

       5、高家花屋   位于竹坪乡解家沟村的一栋民宅,约建于清朝中期嘉庆、道光年间,整个民宅为宫殿式建筑,前后有三进院落,气势恢宏,内有大量石刻木雕的门槛壁画,取材内容丰富,雕刻技法娴熟,人物刻画细致生动,线条简洁流畅,经几百年风雨剥蚀,仍然色彩艳丽,栩栩如生。该建筑占地面积1218平方米,现存建筑48间。

       6、南水源风景区  主要包括木鱼湖(霍河水库)旅游区、郭家山庸文化主题公园、龙背山、莲花寺等景点。木鱼湖位于县城东八公里处,因山形似木鱼而得名,海拔440米,山下有世称“亚洲第一”的土坝水库-霍河水库(现更名为“木鱼湖风景区)。该库有7000亩水面,20000亩山场,周围有“八沟”(大田沟、小田沟、臣子沟、火炮沟、二心沟、大中沟、殷家沟、洞沟)、“七山”(木鱼山、罗汉山、香炉山、刘家山、玉峰山、杨家山、大尖山)、“一塔”(文峰塔)、“二庙”(八仙庙、牛王庙)、“一寨”(青山寨)、“两洞”(刘家洞、窟窿洞)、“一岛”(庙梁岛)、“一园”(千亩茶园)。该处山水相依,湖光山色,风光秀美。郭家山庸文化主题公园就是将竹山的古迹(登爽亭、梯云阁、文庙大成殿、王三盛大院等)复制到郭家山建成上庸古文化公园

历史文化沿革

      庸人自扰、庸庸碌碌、平庸无为……庸,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含贬义的字,庸人,是一群没有才干、没有理想、没有智慧的人的代称。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上古时代,正是一群"庸人"建立了一个以"庸"为名的国家。偏安于秦巴山区东部的庸国,在兼并重组的东周乱世并没有太大机会。庸国最后的命运,是在春秋时被楚庄王联合秦、巴两国从三面包夹而灭,其国都上庸则成为楚国的城邑。楚国通过这场战争开始了崛起之路,楚庄王亦晋升为春秋五霸。悲剧的是,庸国却是楚庸战争的主动发起者,以至于后世将这一行为称之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而“庸”字也成为了能力不足的意思。有趣的是,要是追溯起来的话,楚国最杰出的代表屈原倒是庸国后裔。庸国这个古国,在历史上并不平庸。

盛极一时的庸国

      古庸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发祥地,与黄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样,同是中华文化之摇篮。在辉煌文明的推动下,古庸国曾经盛极一时。

庸国的疆土,比早期的秦及周宗姬封侯国及巴国还大,与南方自己崛起的楚国不相上下。周武王在分封土地时,最大的宗姬国不过百里,小者仅五十里,秦在春秋周平王时只有一个赵城,周早期的巴国疆土限于四川的东、北部及重庆的东、西、北部,楚国疆土限于江汉平原至鄂东、南及湖南北部一带。而古庸国,则是一个横跨长江至汉水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

以前,人们对庸国不是很了解,以为庸国是楚国的附属国。实际上,庸国包括麇(jūn)、儵(shū)、鱼、夔等附属小国,其东部含古麇属地,东南部含鄂西及湖南张家界市及慈利、桑植等县,今巴东、兴山、秭归、建始等县,是古代夔国的领地,当然也是庸国所属。历史上著名的屈原就是秭归人,其先祖就是庸国的一位国君伯庸。

事实上,商汤至周早期的庸国疆土还应包括现今的荆州市及荆门市的南部到今钟祥一带。楚国国都原本在丹阳(今河南淅川)。今天所说的楚国都城郢(现荆州市北纪南城),原本应为庸国所属,后被楚国侵占。

庸国的南部包括今天重庆的东北地区,含万州、开县、梁平以北各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四川首州府,周庸国地……四川大宁、奉节、云阳、万县、开县、梁山(今重庆梁平)皆其地也。"

庸国的西部应包含现今的陕西省汉中市大部分属地。《华阳国志·汉中志》说:"(汉中)本附庸国,属蜀。"也就是说,汉中原本是庸国属地。

庸国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郧西县、陕西旬阳县及商洛东部。郧西县古称上津县,隶属金州(今安康市)。《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都说,金州"于周为庸国之地。"在史书的记载中,陕西商洛一带在夏商时期的归属并不明了。大概其东部部分地区也属于庸地。据《魏书》记载:"皇兴四年置东上洛,永平四年改为上庸郡。辖商、丰阳二县。"上庸郡就是商洛东部丹凤、商南、山阳一带。名为庸郡,可能与曾经是庸国属地有直接的关系。

庸国疆土如此之大,在春秋前期少有。这样大的一个独立古老国家,被误解成楚国的附属,是非常可笑的。

疆域广大的庸国并非是徒有其表,其国力也非常强大,地位、声望都很高。

庸国在商朝时期,是群蛮之首,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归集在庸国的麾下。这与庸国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实力、威望是分不开的。庸国在春秋时期称雄于楚、巴、秦之间,曾打败楚国几次入侵,以至于给楚国造成迁都的威胁。最后的庸楚之战,楚如果不联合巴、秦,单靠某一个诸侯国想灭掉庸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庸国不仅国力强大,其爵位也很高。《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仪礼》说:"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庸国国君世代为侯伯,其他诸侯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周时分封制度是严格的,非伯者不能称其为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给其封号,"欲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庸即为伯,说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证明庸国的强盛。

庸国大事记

牧誓八国

       指追随周武王伐纣的八大诸侯盟国,分别是庸国,蜀国、羌国、髳国、微国、卢国、彭国、濮国。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纣时,周武王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和方国,进攻商国。庸国名列于八国之首。记述武王伐纣的《尚书·牧誓》中明确描述了周武王对这八个国家的参战誓词,因此得名牧誓八国,又因这八国都位于商王朝统治中心的西部而得名西土八国。

    《尚书·牧誓》的原文: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纣战于牧野,作《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1、庸国。秦汉之际,在十堰竹山一带设置上庸县。一般认为庸国旧都即上庸。庸,与蛹同音,与蚕图腾有关,汉江南侧山地平面地形若蚕蛹。汉中南侧平面地形若尸骸,骷髅头在南郑区,此即西陵氏图腾地理原形。

  庸国东侧神农架一带山地属古荊山。古荊山北起神农架,南到越城岭,若一个面朝东方的老农,头在荊门、襄阳、宜昌之间,此即九丘当中的神民之丘。古荊山又若一只朝东飞翔的巨鸟,头在荊门、襄阳、随州之间,此即荊鸟桑扈鸟顧鸟。古荊山东侧是南阳盆地、江汉洞庭盆地、衡桂盆地,三个盆若三面鼓,又若三个甑。古荊山又若阜字,铜柏山若左字,罗霄山、衡山若月字,此即随、隋。可见荊、楚、鼓、顧、曾、随的文化同源,最初都是指古荊山及东侧三个盆地一带,舜帝时期有鼓国,夏代有顧国,周代有楚国、隨国。顧,义同佣、庸,商代的庸国等同夏代顧国、周代楚国。汉中一带原来属蜀,商灭鬼方之后也可能属庸。有谓庸为大国,大致相当于后来的楚。《牧誓》经文证明商代实无楚之国号。

  2、蜀国。主体在四川盆地西部一带,包括成都、乐山、遂宁、绵阳一带。可能还包括汉中、巴中、安康一带。商代中前期鬼方的重心应在三星堆西雒城遗址一带,商灭鬼方之后所封蜀国重心应在金沙遗址一带。德阳往南到乐山一带丘陵平面地形若黍若禾,又若一个面朝东方的巨人,此即三星堆靑铜大立人的地理原型,亦即蜀版的稷神。资阳往南到荣县一带丘陵平面地形若一鸟一鼠,此即蜀版的社神土地神。蒲江东侧山地、眉山东侧山地平面地形若纵目,此即蚕丛纵目的地理原型,融入大立人等文物造型之中。资阳、资中、大足、合川之间平面地形,突眼大耳,是韩流地理原型。成都平原西侧山地是嫘母地理原形,头在汉中西侧。蜀地实际包括了黍、鼠、蚕等众多图腾文化。

  3、羌国。主体在四川盆地西北到甘肃、青海一带。早期羌人分布到更北面的阴山、贺兰山、天山一带,甚至中亚一带,历史早期称为獯育,后来称为西胡。羌通羊,青海湖平面地形若羊角。羌通枪,海南州与果洛州之间山地平面地形若汉字木字,海南州与绵阳之间山地平面地形若汉字仓字,合为汉字枪字。此皆古羌人的老地方。古代武纥人善枪法,或与此有关。

  4、髳国。商代武丁以前,髳方、茅方、蜀方、黍方、鬼方属于混称,主体指蜀羌藏彝等所在的中国西部广阔地域。武丁灭了鬼方之后的髳国专指牦牛国,即大雪山往西到喜玛拉雅山的西藏。同属舜帝时期十八族的雅砻部。髳通牦,大雪山平面地形若一个朝南的牦牛头。髳通矛,贡布日山平面地形若神猴的头,也若长矛的头。

  5、微国。主体包括大小凉山、苍山、五莲山、乌蒙山一带,后世彝、白等族聚居地区。同属舜帝时期十八族的益部,汉代于四川盆地及云岭以南先后设置两个益州。益神图腾地理原型在雅安、昭通、攀枝花之间的平面地形,若巨人戴山冠抱缸溢水之状。未详微之名何解,或与益神的山冠有关。三星堆金杖刻纹中的戴冠之人即益神。放大平面地形,小凉山一带若女子戴花冠的头像,大凉山一带若女子戴草帽的头像。微通威,美姑、越西、甘洛之问平面地形若斧若铲,戌即斧,女、戌合为威,贵州西部有大县威宁。

  6、卢国。主体包括今合江、珙县、仁怀、毕节、安顺、六盘水一带,地理空间相当于汉代夜郎国。贵阳、遵义一带在商代末期大致属于卢、彭、庸、濮的边界地区。泸州、合江、赤水之间平面地形若香炉,故名。但武丁之后的卢国应不包括长江以北泸州市区一带。这一带的方言习惯以古汉字“之”表示“这”。这一带是后世中国优质白酒的主要产地。

  另,汉代且兰国,即今黔南、黔东南、河池、柳州、桂林一带,或即夏商时期的宾国,隋代牂州有宾化县,今红水河以南有来宾、宾阳等县。在黔南、黔东南、河池、柳州、桂林、怀化之间山地平面地形若膑骨,历史早期宾人居住在这一带,后来部分宾人迁徏到峡江一带。牧誓八国已无宾国之号,可能在商代晚期已入庸国范围。这一带是后世侗族聚居地,是侗族大歌的摇篮。

  7、彭国。主体包括今重庆大部、及铜仁、湘西、恩施、利川一带。清江北岸平面地形若大鹏展翅,故名。这个地名关联到夏代韦国,所以我认为夏代韦国的都城不排除在四川盆地东部一带的可能。另一个可能是,夏代大彭即大盆,川西的彭县、彭山与大盆有关。商末彭国都城很可能曾在重庆西彭、南彭一带,或者西彭以东、南彭以北的地区。

  另。新发现一个重庆的別号。巴县冬笋坝曾出土三枚战国时期铜印,二枚印文为“中仁”,另一枚印文此前不识。近日查看这另一枚印文,竞然就是“冬笋”二字。再看卫星地图,嘉陵江以西、北碚以南、綦江以北平面地形就是冬笋,笋根在北,笋尖朝南,和印文当中“笋”字造型一模一样。可见巴县得名于巴国,而巴县一带在先秦时期的名字就是冬笋,推测冬笋一族的主寨或主城原来就在冬笋坝一带,后来城寨虽废而地名得存。

  8、濮国。《括地志》认为濮在楚西南。濮,通卜,灸龟为卜。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平面地形,若以针灸龟。濮人地区大致相当于尧舜时期義仲部族,主要包括两大系。一系即仲、僮、傣、佤、缅、泰一带,相当于舜弟象国大部。一系即粤、桂、越、老、柬一带,相当于汉代南越国。后世占城地名,应属商代濮国文化遗存。

  小结  庸通佣,蜀通属,羌通枪,髳通矛,微通威,卢通奴,彭通朋,濮通仆。加上商末已经消失的宾国,夏商时期中国西部诸侯国名的双关含义包括:宾、朋、佣、属、奴、仆、枪、矛、威等等。这些诸候国的国名、族名显然是属于统一命名,这些诸侯国的国名、族名均属分封制的产物,这些诸侯国的国名、族名表明在夏商时期及之前江河岭表各地就已经进入了大一统的大家庭时代。

问:庸大国或庸小国,诸说不一,能否介绍其概貌?

  答:庸人始祖是伏羲长子木龙青檊,以龙为图腾。继之潜龙氏,《路史◎大昊纪》:“命潜龙氏筮之,著釐舍,立九部而民易理。”潜龙氏治于陕南安康伏羲山东部的龙潜沟九龙台。黄帝有三位大臣是庸人:管理东方的奢龙和管理南方的祖庸及医官雷公;帝舜有两臣一友是庸人:音乐大臣夔(湖北姊归)、豢龙官董父(汉滨区庹家坝)、好友方回(上庸方城)。唐孔颖达《疏》:“庸、濮在江、汉之南。”龙巴庸国在夏商周极盛期的地域包括上庸湖北竹、房;中庸重庆奉节、湖北姊归、江汉平原;下庸湖南大庸、洞庭湖及长沙。可谓庸大国!庸人文化也进入了“三星堆”,不仅有青铜龙雕像,而且有件人面青铜雕像鼻上饰一立体透雕夔龙高出头顶颇富庸人神性。《尚书》载周武王伐商纣王“牧誓八国”之首为“庸”;《逸周书》载周武王灭商后举行典礼“乐人奏《庸大享》,王拜稽首”,显示对庸大国的尊重。周康王时《史密簋》铭文载随虎巴首领史密“东征”的“釐伯”即庸王。《国语◎周语上》:“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生穆王。”“房后”即庸王女。《史记◎楚世家》:“当周夷王之时,熊渠甚得江汉民间和,乃兴兵伐庸。”江汉平原的庸人属楚了,因此,《世本◎氏姓篇》载:“釐子氏,出自釐子观起之后,楚大夫有釐子班。”西周晚期,世居发源地汉滨伏羲山庹家坝祭祖的庸人庹姓豪族(虞巴微国的同盟邦族)东进竹山建立方城,成为庸国首领,以“盘庹”名号世袭庸伯,楚国不断蚕蚀湖南庸地而压缩为庸小国。《左传》载前611年楚“灭庸”,其时汉水联邦巴国主力会盟于十堰、襄阳一带(本图联合攻楚却遭暗算),最后一世庸伯盘庹,从上庸方城退守伏羲山主峰西侧的崇山鲧城大庸盘,在宗周姬姓巴子国人、秦郊镇人“从楚师”的合攻下,终因寡不敌众而殉国,庸人遗民在伏羲山西南部建立“盘龙殿”祭祀,此殿遗址(在今平利县老县镇境内)曾出土春秋时期编钟。战国时期,在楚国的龙巴庸国遗民文化仍很发达,出生姊归的屈原在《楚辞◎离骚》开头自报家门:“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山海经◎大荒北经》:“颛顼生灌头,灌头生苗民,苗民釐姓。”《史记◎五帝本纪》:“舜放灌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苗庸融合而同姓,出了一位世界文化名人。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和子弹库各出土一副战国帛画,一幅是龙凤仕女画,画中仕女侧身而立,细腰长袍(典型巴人燕尾服),身姿优美,她两手向前,合掌作揖,仕女头上左前面飞翔着一只凤鸟,鸟前方有一龙扶摇直上;这是庸人崇拜尚母凤凰华胥和初祖龙伏羲图腾的生动写照。另一幅人物御龙画,画中男子身材修长,高冠长袍,腰佩长剑,手执缰绳,御一巨龙,巨龙昂首扬尾,似在乘风破浪,男子举止潇洒,神态自若;这是龙巴庸人的图腾形象。两幅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绘画,证明庸人技艺高超绝妙。长沙子弹库还出土有战国帛书,是庸人对始祖的记载:“包戏娶女皇生四子,青擀、赤椫、黄椎、墨檊。”弘扬四位神圣祖先开创天文历法、创造杆栏式房屋的历史功绩。庸人流民脱楚者散居安康各地,各县出土的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龙图腾的青铜器和画像砖石,是庸人流民及后代所作,不能依此断定安康古属庸国。《华阳国志◎汉中志》说:“汉中郡,庸国也。”夸大了!先秦所设的汉中郡包括今河南南阳、湖北襄阳及十堰、陕南安康及汉中。秦统一全国后(前221年),将南阳划归宛郡、襄阳划归南郡。秦、西汉两朝的汉中郡,辖今汉中市、安康市、十堰市(其中竹山、竹溪为故庸地)。《路史》载:“庸氏伯爵助武伐纣,今房之竹山,汉之上庸。”《读史方與纪要》:“庸,今郧阳府竹山县西四十里有上庸城,鲁文公十六年楚灭庸。”《水经注》:“堵水又东北迳上庸郡,故庸国也。春秋文公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庸小国,附楚。楚有灾不救,举群蛮以叛,故灭之以为县。”

  问:蜀人的起源朴朔迷离,既然汉水 有“凤巴蜀”,请问能否说源?

  答:《华阳国志◎蜀志》:“蜀之立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汉水蜀国因袭来自华山丹凤一带而曾居旬阳县丹穴(后定居伏羲山胥姑河胥姑垭)的祖母华胥之凤鸟图腾,始立国于旬阳县蜀河到赤岩一带,其中有灵岩寺、蜀王冢,并有“红岩”“红号”等处新石器遗址,吻合《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之所以称其为“凤巴蜀”,因为华胥是巴人名称的源头,《说文》:“葩,华也。从草, 皅声。普巴切。”其子伏羲又号苞羲,所以汉水和岷江出土的金属器不仅有鸟纹,而且有华苞纹饰“花蒂手”。伏羲次子火风赤椫为蜀始祖;其后皋英氏皋陶为帝舜司法大臣封地蜀河;皋陶子咎繇继之,《世本◎作篇》:“咎繇作耒耜。”咎姓蜀人在舜、禹时就有名流,《类聚数考》:“舜时,咎繇为秋伯。”《汉书◎武帝纪》:“朕闻咎繇对禹曰:在知人,知人则哲,惟帝难之。”《史记◎殷本纪》:商汤时,“咎单作《明居》。伊尹卒,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其后封为蜀侯。汉水石泉县有咎家河。《殷墟甲骨文字乙编》:“贞,蜀不其受年。王占曰:蜀受年。”表明蜀在汉水比邻“巴甸”之列;殷卜辞中还有“伐褒与蜀”,表明蜀亦在汉水“巴方”之中。世传参加周武王伐商纣王的蜀人首领咎沓率部以凤凰闪翅的舞蹈装扮使用火流星冲溃敌阵,而被后世尊为“朱雀神”。前辈古史大师顾颉刚《牧誓八国》:“周武王伐纣之蜀,乃汉水流域蜀人,而不是岷江流域蜀人。”西周穆王时期(前946年—前928年)班簋铭文:“王令毛伯更虢城公服,俜王位,作四方极,秉繁、蜀、缫。”表明蜀在汉北商洛附近。西周恭王、懿王、孝王时期(前927年—前888年)蜀侯蚕丛始称王,因袭伏羲“化蚕桑为蕙帛”的蚕图腾,汉水石泉县出土的汉代鎏金蚕是其遗风;国家向“一带一路”推介了石泉古代金蚕,使其名扬世界。周夷王时期(前887年—前858年)柏濩任蜀王,因袭先祖伏羲的“建木”图腾,有汉水和岷江出土的鸟登神树为其佐证,继承伏羲“以木德王”的子孙蜀裔“木子”李迁哲一门豪族世居汉水石泉县直到南北朝和隋唐仍为官宦旺族。周厉王、共和时期(前857年—前828年)鱼凫任蜀王,以鱼鹰鸟(俗谓鱼鸭子)为图腾,是伏羲的“蛇乃化为鱼”鸟。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杜宇为蜀王,以子规鸟(杜鹃)为图腾,仍离不开“伏羲生咸鸟”,《蜀王本纪》和《蜀志》称杜宇为“杜主”,“仍以褒斜为前门“,《史记◎封禅书》:“杜主,故周之右将军。”周幽王时期(前781年—前770年)荆人(即夏巴卢氏人)鳖灵为蜀王,因袭先祖鲧禹的鸟头龟鳖图腾。蜀在汉水上游西城、南郑(今安康市、汉中市)历经三皇五帝夏商周2400年漫长历史;周平王东迁洛邑,鳖灵及其子卢保自汉水向岷江开拓疆域,因号“开明氏”,其在四川的历史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316年被秦统一“凡王蜀十二世”历时455年,而在此期间汉水上游的南郑(今汉中市)始终属蜀。《华阳国志◎蜀志》载战国时期蜀极盛期地域:“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据《史记》载:“秦厉共公二年(前475年),蜀人来赂。”“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年),秦左庶长初取南郑,筑南郑城垣。”十年后“秦躁公二年(前441年),南郑反”,蜀师反击秦军而光复南郑。“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伐蜀,取南郑”,蜀师迅速反攻于当年再光复“蜀取我南郑”。南郑蜀师还协助汉水巴国伐楚,“楚肃王四年(前377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捍关以拒之。”“秦惠文王元年(前336年),蜀人来朝。”蜀与楚发生唯独一场战争在汉水竹山,蜀与秦拉锯战或贿赂朝贺均为了汉水南郑。南郑亡则蜀灭,《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为巩固南郑前线,亲率万余人东猎褒谷,见秦惠文王,耀武观兵;蜀王还分封其弟苴侯于南郑之南,亲镇南郑,驻节葭萌(今广元昭化)。“周显王之世(前368年—前321年),蜀有褒汉之地。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候,苴侯奔巴,求救于秦。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遁走,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司马错因取“苴与巴(巴子国),执(巴)王以归。”迁巴子国王族于上郡(今陕北,因而巴人“秧歌”、“腰鼓”成为2300年的陕北文艺双绝)。蜀王子安阳王将兵三万到越南建立“后蜀国”,世袭126年后的前180年才被西汉南越王赵佗所灭。汉水与岷江的出土文物中不乏双鸟纹饰,而“巴人以比翼鸟”,则蜀源自汉水巴国邦族,“巴蜀同囿”而又同宗共祖,“巴出将,蜀出相”,巴蜀是夏商周兴亡及御秦抗楚并肩作战求生存谋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岷江蜀国是汉水巴国的分支。巴、蜀在晚期分了家,但“巴蜀文化”的科学命题是一道。

  问:有学者认为“三星堆”属氐羌文化,可否对氐羌刨根问底?

  答:氐羌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广阔地区,族系复杂,简明扼要地说:首先是伏羲族系,伏羲十世孙伯夷父是氐羌始祖,《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生氐羌,氐羌乞姓。”陕南安康伏羲山西南县河镇有龙王沟、乞家沟,当是起源地;氐羌以鸾鸟为氏族图腾。其次是炎帝族系,《海内南经》:“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大荒西经》:“有互人国,炎帝之孙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郝懿行注:“互人国即氐人国,氐、互二字,盖以形近而讹,以俗氐正作互字也。”伏羲山西部恒口镇有鱼姐河,当是起源地;巴氐人以美人鱼为氏族图腾。其三是唐尧帝族系,伏羲山东部坝河镇有唐尧庙、尧子坟,俗谓“尧九子”在汉水中上游东起河南唐河、中为丹江到石泉直河(《路史》载唐尧帝“生于丹陵,封直,改国于唐”)、西至汉中略阳、宁羌(今宁强)建立“唐巴羌国”,以天狗为氏族图腾。其四为鲧禹族系,夏巴卢国的分支,《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复生禹。”《史记》称为“白马氐类”,《后汉书》称为“白马种羌人”,以白马为氏族图腾。通常认为羌人以羊为氏族图腾,《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西方羌从羊。”先秦古籍载氐羌历史有三件事:商汤时进贡朝贺者有氐羌,《诗经◎商颂◎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尚书◎牧誓》载“羌”参加了周武王伐商纣王的“牧野之战”。《逸周书◎王会》载周成王大会诸侯时“氐羌以鸾鸟”进贡。尽管氐羌人蔓延盛广,但作为古之羌国,地域仅限于川陕甘边区的西汉水流域。氐羌文化在绚丽多彩的“三星堆”文明中,有青铜鸟雕像,仅只占有出彩的一席而已!

  问:“牧誓八国”中的“髳”鲜为人知,请问可知吗?

答:髳人是神农族系,起源于旬阳,活动于安康、宝鸡、商洛、鄂西北、豫西南,甚至北迁晋南、南徙川渝。先说起源,旬阳有羊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引《后魏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上,山下有神农泉,即神农得嘉谷之所。”宋罗萍注《路史◎炎帝纪》:“炎帝姜姓,大昊(伏羲)所赐。羊头山嘉禾八穗,炎帝乃作穗书。”俗谓神农有支后代精于编织龙须草工艺、又善于造矛者为“髳人”,立国则称“姜巴髳国”。旬阳盛产龙须草,其李家那新石器遗址出土有“玉矛”;毗邻汉滨区恒口镇出土有西周时期铸刻“花蒂手”图案的巴式青铜矛。《尚书◎牧誓》载周武王之言:“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髳国有龚、申、吕、姜四姓邦族,龚姓出自汉滨区关家镇、张滩镇髳龚河、大髳山、巴龚岩,战国时曾到达川渝,后被汉高祖迁到商洛。《春秋外传》:“当成周之时,南有荆蛮申、吕、姜姓也。”姜姓是炎帝神农主族,出自伏羲山北炎帝受赐姜姓之地姜家梁、姜家河、髳塌、神农庙一带。《史记》因周武王封开国宰相姜太公吕望于齐而说他是“东海上人”,其实他是髳国巫师,出生于旬阳吕河,附近有神河,即申姓之河,《世本》:“神氏,神农之后。”《史记◎齐太公世家》:“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际,申、吕或封支庶子孙,或为庶人。吕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周文王的祖母太姜(太王古公亶父妃),是伏羲山北姜家河髳塌女(今属坝河镇繁荣村);周武王娶旬阳吕河吕尚女,即周成王之母。《史记◎周本纪》载:周宣王不听大臣劝阻而发动晋南战争,“三十九年(前789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宠爱褒姒并立其生子伯服为太子,废申侯女申后及其生子宜臼太子,“申侯怒,与西夷、犬戎攻幽王。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于是诸侯及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平王立,东迁洛邑,避戎寇。”“西夷”就是“牧誓八国”的“西土之人”,“申侯”即髳国首领,西周兴亡均赖巴人之力。周平王封申于河南南阳境内,《左传》载前611年庸、麇、鱼、百濮等巴盟邦将伐楚,“申之北门不启”而令楚向北求援无门,只好破釜沉舟攻其一邦,联合巴子国人、秦郊镇人瓜分庸国。髳人也有以国为姓者,简写为“茅”,《左传◎成公元年》载:茅戎打败周定王(前606年一前586年在位)之师。《茅盈内传》:“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九月庚子,茅盈高祖濛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鹤,白日升天。先是时有《巴谣歌辞》云云。始皇闻歌谣而问其故,父老俱对曰:此仙欣然。乃有寻仙之志,因改腊月嘉平。其《巴谣歌辞》: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月嘉平。赐黔首里(赏给唱《巴谣歌辞》的髳巴乡里父老)六石米,二羊,以嘉平。”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居然甘为巴巫蛮道文化的忠实信徒。髳巴后世直到南北朝仍有商洛世袭大将军的“上洛刺使”泉企、仲遵一脉豪族。

  问:唐代权威地理书《括地志》说:“戎府(今四川宜宾)之南,古微卢彭三国之地。”与汉水何干?

  答:这个“古”,如果指前312年秦统一汉水巴国之后,流民居地,就估得差不多;如果指之前“古微卢彭三国之地”,就估错了。“微”是我的祖先国,始祖为伏羲第三子黄椎,属炎黄族系;距今2250年前“名为相国实楚王”的春申君黄歇,聚贤“三千门客”在叙宗谱《黄帝族系一脉》中罗列了他之前96代人的名单,我给全部作了注,五帝夏商时代生活在汉水流域;“牧野之战”微国首领妫微任汉水八国巴王,其子妫满任先锋将,周武王将爱女大姬嫁给妫满,并封其为陈胡公(今河南淮阳);微国其余部族弓鱼氏、鲤鱼氏、鱿鱼氏、鄂鱼氏、鹿麇氏等,西周春秋战国时代仍在汉水流域很活跃(湖北省的简称“鄂”源于微国鄂鱼氏)。黄歇附有《巴氏族系一脉》,我给其作注文的题目是《虎巴彭国世家》,始祖为伏羲第五子咸鸟,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时代生活在汉水流域。有这两部“三皇五帝夏商周”国史和族史融合一体的专著,在此难能概言微、彭两国正史。至于卢,由两股势力组成,《世本◎氏姓篇》:“尊卢氏,在伏羲后,后以为氏。”蓝田有尊卢氏陵。《山海经◎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复生禹。”始祖为夏鲧,以白马为氏族图腾,汉滨区关家镇有骆家河、鲧之山,毗邻旬阳吕河有白马寺;《路史》:“金州,尧舜时为金提国。舜帝崩,禹即真王于金城。”即今安康市;禹娶涂山氏,汉滨区坝河镇有涂家山、太涂垭古庙遗址;夏启封其母族孟涂“司神于巴”,汉滨区坝河镇与旬阳县段河镇临界山即孟涂山孟王寨(海拔1018米)。《路史◎国名纪》:“夏世侯伯有卢氏,商世侯伯有卢,盖即《牧誓》八国之一。卢氏县有卢氏山。”殷墟甲骨文有三条记载“卢伯”或“卢方伯”;商王武丁妻妇好墓出土有件玉戈上铭文“卢方皆入戈五”,表明卢在汉水“巴甸”“巴方”。汉滨王家坝出土西周康王时《史密簋》铭文“卢、虎会”,卢族首领师俗率左路军与虎族首领史密率右路军会合“东征”。《国语◎周语》所谓“卢由荊妫”,是指春秋之际卢国疆界由荆山到妫墟;汉滨区妫墟一带曾出土春秋之际卢国铸制钤有阴文小印的金版“卢金”钱币。所谓春秋前期“巴楚联盟伐邓攻宋”,是由卢国首领曼蛮出任汉水邦联制大巴国之王。春秋中晚期,《左传》载卢、罗(虎巴)在汉水中游与楚拉锯战,《水经注》:“沔水(汉水)又东过中卢县东,县即春秋卢戎之国也。”古史大师顾颉刚《牧誓八国》:“卢戎之卢,今为中卢镇,在南漳县东。”汉滨鱼翅遗址(安康火车东站)为春秋战国卢国城邑遗址,据《华阳国志◎巴志》载战国前期,“巴国内乱,巴曼子向楚求救,许以三城。楚既救巴,遣使请城。巴曼子不许,曰:持吾头往谢,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使者持其头回楚,楚王葬以上卿之礼。巴人亦以上卿之礼葬其身。”今汉滨五里镇曼坡上的土冢为巴曼子墓遗址。夏商周春秋到战国中期卢国活动地域:河南卢氏、栾川,湖北南漳、襄阳、十堰,陕西蓝田、商洛、安康。湖南古史专家何光岳《戎族的来源和分布》:“戎蛮子,春秋时曼姓国,居于河南卢氏栾川一带,后被楚所并。卢戎的一支后来西迁于川西、滇北,形成卢鹿蛮,又叫罗罗夷,即今彝族的一支祖先。”而另一支卢人被称作襄戎,《路史◎国名纪》:“襄戎在秦。”《九域记》:“秦州有平襄城,古襄戎,邑襄阳。”是由今湖北襄阳迁至今甘肃清水县西南。还有一支卢人西迁川甘地界,《史记◎西南夷列传》:“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即是《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的“白马氐羌人”。留在汉水著名的卢人豪族,有南北朝时旬阳世代为“白兽蛮”渠帅的扶猛一族。前述西迁卢人三支,都是战国晚期从汉水流域迁出的卢国亡国流民,四川的宜宾、卢洲、彭城所谓“古微卢彭三国之地”,《括地志》无断代而以唐代地名臆断上古国地。然而,《括地志》另有一说却与汉水相干:“虢州(今商洛)、竹山及金州(今安康),古百濮、卢国也。”这“古”同样是无断代的臆断,况且湖北竹山是春秋中期前611年以前的庸地。

  问:有专家说“三星堆”是百濮文化,请问濮人源流?

  答:濮人始祖是伏羲第四子水蛇墨檊,以蛇为氏族图腾。因其后世人丁兴旺,支庶众多,史称“百濮”。各部族从陕南安康伏羲山出发“走四方”,北上中原者到达河南濮阳,殷墟甲骨文中有“濮”字,或作“仆”“朴”;东南、中南、西南都有分布,所以《说文》释为:“南蛮,蛇种;闽、东南越,蛇种。”濮人著名神话“巴蛇吞象”诞生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所谓“苗蛮集团”也是一批濮人部族所形成主体。各地出土的伏羲蛇图腾画像砖石或帛画,就是百濮散居的佐证。“三星堆”出土的青铜蛇雕像代表濮人,但不能以偏概全武断地说它仅是百濮文化。在汉水流域的一批濮人部族,夏商周时代形成了蛇巴濮国。关于濮国的疆界文献上记载的很笼统,鲍彪说:“濮,《周记》注:在江、汉之南。”易师道说:“江、汉南之濮,乃《书》所谓彭、濮之濮。”所指濮国势力范围是长江和汉水所夹大巴山及江汉平原。安康是濮人的发源地,紫阳马家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陶塑巴蛇“:该蛇形陶塑系用泥质红陶捏塑而成,蛇头呈三角形,微昂。濮人在安康有两大强族抡换为首领,其一是“僰族“,紫阳白马石和汉滨月河川道两地曾出土商代“人面纹青铜钺”,《水经注》引《地理风俗记》:“僰于人中最仁,有人道,故字从人。”“僰”字形为“人担两束禾”,是百濮中较早脱离原始图腾而“以人为本”的稻作农业部族。出土于汉滨王家坝的周康王时《史密簋》铭文载随虎巴首领“东征”者有“僰”。汉滨河西出土有战国时期的僰族遗物人纹戈:长胡三穿,援长11.5厘米,有脊,戈胡中部铸刻有一人形图案,头部近似六边形,立发直须,两耳似环,眉目清秀,口含笑意,并有纹身。僰族南迁,汉代时居于犍为郡僰道县(今四川宜宾西南),《说文》:“僰,犍为蛮夷。西南僰人,从人,盖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其二是“濮砣族”,以伏羲山北部濮砣山为根据地,该地新石器遗址出土有件镌刻结绳图语符号的石斧,经当地巴巫蛮道辩识为“巴濮”。参加周武王伐商纣王“牧誓八国”之“濮人”首领就是濮砣族。周成王时《大保玉戈》铭文载“出汉南殷见濮侯君,用御者仆人百名赏赐”,受宠者亦是濮砣侯。战国前中期有两任濮王率领巴人各邦族在湖北与楚拉锯战者即上濮砣、下濮砣,濮砣山悬崖相传为上濮砣墓窟“濮王洞”曾出土战国时期巴王镀碧(绿松石粉)青铜宝剑。濮国在湖北的领地不断被楚夺取,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3年)“始开濮地而有之”;《左传》载前611年“百濮聚于选将伐楚。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楚出师,旬有五日,百濮乃罢。”周景王二十二年(前522年)“楚子为舟师以伐濮”;前361年楚攻取丹(河南南阳)、襄(襄阳)、郧(十堰)置汉中郡(治所丹阳即今河南淅川)。濮人仅有残存之地安康,前312年被秦统一。安康濮人后世著名首领有东汉末期“五斗米道祖师”张修“居王巴汉”(濮砣山险峰极顶上的“祖师寨”相传为张修所建,寨中有张修祖师庙);南北朝时期“蛇巴酋帅”杜清和“自称巴州刺史”(坝河下游旬阳段出土有巴州疆界巴人文字青铜官印)。

  问:请问西戎历史与南蛮巴人的关系? 

 答:《墨子◎疆国篇》:“秦西有巴戎。”前述髳巴申侯联合西夷巴人与犬戎攻杀周幽王,是盟军关系。西戎由两个族系组成:其一是黄帝族系,《山海经◎大荒西经》:“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壮(雌雄),是为犬戎。”以白犬为氏族图腾。其二是伏羲之孙乘厘后世“苗民厘姓”,《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汉学堂丛书》:“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晋郭璞注“三苗”:“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虞舜是将在丹江闹得最凶的有苗三族迁到甘肃的三个危险地带。《竹书纪年》:“商王祖甲十二年,征西戎,冬,王反自西戎。”并载周文王之父季历因伐西戎有功,被商王太丁命为“牧师”。商纣王“赐弓矢斧钺,使西伯征伐。”犬戎和早周争地不休,所以“牧野之战”西周宿敌犬戎缺席。《国语◎周语》载周穆王不听大臣劝阻“伐犬戎,得四白狼”。《竹书纪年》:“周懿王七年(前901年),西戎侵镐。”《史记◎秦本纪》:“周厉王无道,西戎反王室。周宣王即位(前827年),乃以秦仲为大夫,伐西戎,西戎杀秦仲。西夷、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周避犬戎难,东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歧、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襄公伐而至歧,卒。生文公,文公十六年(前750年),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地至歧。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西戎反攻,秦得而复失。直到秦孝公元年(前360年),“西斩戎之源王”,秦才最终获胜西戎。可怜强大的西周始终未能征服卧榻之敌犬戎,反而被犬戎所灭。先秦历时468年才兼并西戎,统一六国的强秦又畏惧西戎而筑长城防御。

      结论:A.“牧誓八国”为夏商周三朝打下了江山,又灭了夏商周三代;“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并驾齐驱,其众多金器与巴比伦、埃及、希腊上古世界极顶文化争奇斗妍,显赫历史地位不可低估。B.实力保障秦一统天下,《战国策》:“秦西有巴、蜀、汉中之利。用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可以并诸侯,吞天下!”C.强力支持“汉中王”刘邦开创汉朝汉族汉语汉文明,《华阳国志》:“高帝东伐,萧何常居守汉中,足食足兵。”《史记》:“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蜀、汉之粟方船而下,汉王起巴蜀鞭挞天下!”D.东汉晚期张修、张鲁“居王巴汉”开创出“原始社会主义”,毛于1958年12月7日、10日两次批语印发给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委员们:“在西方(以汉中为中心的陕南川北区域),有五斗米道,其法,信教者出五斗米,以神道治病;置义舍(大路上的公共宿舍);吃饭不要钱(目的似乎是招徕关中区域的流民);修治道路(以犯轻微错误的人修路);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以说服为主要方法);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近乎政社合一,劳武结合,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这几条,就是五斗米道的经济、政治纲领。行五斗米道,民夷便乐,可见大受群众欢迎。”“这里所说的群众性医疗运动,有点向我们人民公社免费医疗的味道,不过那时是神道的,也好,那时只好用神道。道路上饭铺里吃饭不要钱,最有意思,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先河。大约有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了,则带有原始社会主义性质。”毛于1958年11月3日同九个省市委书记谈话说:“三国时候,汉中有个张鲁,他也搞过吃饭不要钱。凡是过路的人,在饭铺里吃饭、吃肉都不要钱。尽肚子吃。他统治了三十年,人们都高兴那个制度,那里有一种社会主义作风。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由来已久了。”


 史记中南蛮领袖时期(神农时代--公元前611年)

      炎帝作为汉水流域文化宗师开创了南方文化新的繁荣时代。考古发掘表明,早在六千年前,秦岭--淮河以南就已经广泛种植稻谷。稻谷的种植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使人们有空闲从事娱乐,文艺就得到发展。那时的文艺以巫术治病走向巫舞傩戏的祈天娱人,因此出现出土文物中的那些石、骨、玉等质地的装饰品和岩画作品。

      居住在堵河沿岸的人群自称为"庸人",其地方称为"上庸"。上庸得名于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典故,因抟土、炼石,那座称为"天梯"的灵山之巅被削平,《地名志》说:"其上平夷,故曰上庸,乃补天之梯也,在今竹山县西七十里,上庸山是也。"

"上庸"一名的由来固然神奇,但能够懂得这个名词所象征的文化学底蕴的人也许不多。众所周知:庸者,中而平也。守中持平,正是中华文化的真谛。孔子哲学的根底正深植于"中庸"二字里。中庸不是折中主义,不是庸人消极避世,而是在洞悉宇宙大道物极必反的深层真谛后采取的最佳生活态度,即"抱中守一"而臻于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善不恶的解脱化境。

居中而庸,是生命直趋升华的一条捷径,是人类智慧峰顶上的灿然常开的一朵雪莲。惟有中庸,才能实现天人合一、和合通变、直人大乐的永恒幸福。堵河人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虽然居于文明的峰顶之上,仍然守着中庸的那份清醒、那份慧悟、那份解脱,数千年如一日,冷眼看历史沧桑变幻,一如既往地守候着这方创世的圣地,这块流浪者们最初的旅行驿站。居上而庸,这就是堵河人寄寓在地名词义上的大智慧。

据王国维对庸史的研究成果和《通志·氏族略》及蒙文通的《古代民族迁徙者》记叙:堵河流域的上庸,尧时是其长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发明围棋,与父帝尧战于丹水之浦。"尧时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围棋,无疑进一步开启了民智:反叛和聪颖。

在夏商时代,庸人有一些独特的文化风采,比如:因善于铸造青铜器被称为"镛人",据说商代的许多鼎器、大钟都是庸人的杰作;因善于筑城建房而被称为"墉人",史载公元前1059年,周请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三千余年风雨仍然屹立,表明庸人的建筑艺术的确很高;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称的最早饮茶的先民,"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然而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庸人的军事艺术水平,"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古代战事考》)。

商代,庸为侯国。定都于竹山城东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湖北通志》载:"方城天险之保障"。《民俗博览》载:"庸人好巫,端公疗疾,其效神验,乃上古遗风也"。在商代崇尚巫风祭祀的时代潮流中,堵河的巫文化得以张扬。

至周代,庸国因率群蛮伐纣有大功被封子国。《尚书》说:"武王兴兵伐纣,庸率卢、彭、濮等八国以兵相从。"灭商之后,庸国作为南方群蛮的领袖以军事实力奠定了,疆域也拓展为占有今陕西的山阳、镇安、柞水、安康、汉阴、紫阳、岚皋、平利、镇坪,四川的巫溪、巫山、奉节,湖北的竹山、竹溪、房县、神农架、兴山、姊归、巴东等县,即整个秦巴山区的大部为庸之辖属。国都仍在竹山的方城。

至春秋时代,庸国与楚国抗衡,东威摄楚国的崛起,西牵制秦国的扩张。庸人主要的敌人是楚国。楚国后于庸而崛起,有代庸而为"百濮之长"的态势。

公元前611年,楚国遇上严重灾荒,饿死不少百姓,楚庄王在韬光养晦"三年不鸣、不飞"。楚之四邻乘其危难群起攻楚。庸国国君遂起兵东进,并率领南蛮附庸各国的军队会聚到选(今枝江)大举伐楚。楚国危在旦夕。

楚庄王火速派使者联合巴国、秦国从腹背攻打庸国。公元前611年,楚与秦、巴三国联军大举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为三国所灭。实现了"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壮志。

梁启超在评价庸国亡时说:"楚庄即位三年,联秦、巴之师灭庸,春秋一大事也。巴庸世为楚病,巴服而庸灭,楚无内忧,得以全力争中原。"更为重要的是楚人兼并上庸国后吸收了庸先进文化国力大增,据考证,屈原先祖是庸人,庸文化成为楚文化的先河。

庸国占有逐鹿中原而问鼎的最佳位置,但伐楚未成反成楚之附庸,使楚得以窥中原之虚而入之,实在是"庸人自扰"。究其原因是:庸国人背离了地域传统文化"守中抱一、和合通变"的内在精神,过份张扬武力、得意忘形,以致坐失良机。然而,庸国的灭亡是上层贵族势力的不幸而非堵河文化的溃灭,恰恰相反,堵河地域文化在"朝秦暮楚"的政治动荡中吸取异域的秦、楚文化得以在隐逸中保存下来。自此,堵河以古巫养生为特质的地域文化完全退出政治舞台而隐居于民俗之中绵延下去。

辉煌后的沉潜时期(公元前611年-公元968年)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秦楚争雄的此消彼长,上庸归属不定,朝秦而暮楚。

秦汉时期,分天下为郡县,上庸县属汉中郡。大批不满秦朝专制苛政的难民纷纷逃入秦巴山间的上庸郡大山老林中。

      三国时期,为上庸郡。甘露四年(259年)为新城郡,下领堵河流域七县,孟达曾任太守,曾有长诗《上堵吟》著称于世。"魏咸熙元年为公国,封刘后主(禅)"(《华阳国志》)公元219年,老将黄忠阵斩夏侯渊,刘备夺得汉中之战的最后胜利,占领汉中全境。此时,刘备占据荆州(南郡)、益州、汉中,他的势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但是他还不满足,于是派出宜都太守孟达带兵攻打房陵郡,扩大战果。没想到孟达进展顺利,很快拿下房陵郡,接下来准备攻打上庸郡。

刘备害怕孟达一个人势单力孤(实际上是害怕孟达坐大,自立为王),于是派出义子刘封,领导孟达,共同攻打上庸郡。其实孟达一个人的力量已经能够打下上庸郡,再加上刘封的军队,对上庸有压倒性的优势。他们两人的军队到达上庸郡城外,上庸太守申耽便开城归降。上庸宣告成为刘备的地盘。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刘封没有及时派兵驰援关羽,关羽遭遇人生中最大的惨败,手下士兵纷纷离去,他本人也被擒杀。关羽是刘备最得力的左膀右臂,又是荆州留守大将,现在不但关羽被杀,连荆州也丢了,刘备焉能不急。他找到了两个替罪羊,此二人便是刘封、孟达,他怪罪此二人没有及时出兵,因此兴师问罪。

孟达害怕刘备秋后算账,又和刘封不和,于是叛投魏国。孟达投降魏国后,和徐晃共同进攻上庸等三郡,劝降刘封,但是遭到刘封的拒绝。刘封的军队被孟达、徐晃两人击败,丢失上庸等三郡,他狼狈逃回成都,被刘备责怪,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被赐自尽。

此后,上庸三郡都在曹魏手中,刘备、诸葛亮、姜维三人一生之中,再没有拿下上庸三郡,这是为什么呢?仔细分析,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荆州(南郡)丢失后,上庸三郡的战略价值大大减弱。

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隆中对》战略规划,从益州(汉中)、荆州,分兵两路北伐。荆州和益州两州的距离非常遥远,在这两州中间的是上庸三郡。如果蜀汉占据上庸三郡,可以将汉中前线与荆州前线连成一片,遥相呼应,互相支援。如关羽北伐,包围樊城和襄阳,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兵力捉襟见肘,于是派使者去上庸,面见刘封,让其派兵援助自己,共同攻打樊城。

如果上庸被魏国占据,荆州和益州两地被拦腰切断,那时候两路北伐大军将会是各自为战的局面。因此刘备占领汉中后,派出孟达、刘封两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上庸三郡。关羽紧接着北伐,攻打襄阳和樊城。这一连串军事行动,环环相扣。但是刘封却没有及时援助关羽,导致关羽先胜后败,功亏一篑。

在荆州(南郡)丢失后,蜀汉不能从荆州北伐,只能从汉中一条路北伐,荆州和益州两州之间的上庸三郡战略价值地位大大降低。

其二,上庸三郡是突出的部分,很难防守。

我们知道,边关防守,必须有易守难攻的关隘,才能夺取的意义。防守体系也是一条线,整体防御,互为犄角,一个点被围,其他据点的军队驰援,才能守住,击退敌人。

但是现在,荆州丢失,上庸三郡便成了突出部分,一块飞地。刘备集团很难守住上庸三郡。如果刘备和诸葛亮强行防守,势必需要更多的军队,更多的粮草。

如果投入精力太多,本身国力衰弱的蜀汉负担不起,得不偿失。因此,刘备和诸葛亮在此后都没有再集中力量攻打上庸三郡。姜维继承诸葛亮的战略决策,严格按照诸葛亮的战略北伐,因此也没有对上庸三郡下手。

上庸只有在刘备同时占据荆州、益州(汉中)两地的情况下,才有巨大的战略价值。但是关羽将荆州丢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也没有从东吴孙权手里夺回荆州,诸葛亮的《隆中对》两路北伐战略将无从实施,因此上庸三郡的战略价值大大减弱,因此没有再攻打上庸。姜维紧跟诸葛亮步伐,而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中没有上庸三郡,他也就没有派兵攻打上庸三郡。



两晋时期,上庸郡曾为清河康王子铨封地庸王国"。上庸郡成为逃避战乱和苛政的最佳避难所,这就有上庸郡治下的武陵县渔人闯入桃花源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

南朝时期,上庸郡领九县。是为"上庸郡领九县"。

宋天监四年改上庸置安城县,立罗州。西魏废帝元年(552年),罗州治上庸,以扶猛为刺史,统上庸一郡。废帝改新丰为上庸县,改安城为竹山县。即今竹山县南部为上庸县,北部为竹山县。

隋开皇十八年(599年),改罗州为房州,领竹山、上庸三县。大业三年废州置郡,郡治在擂鼓与竹溪界边的县河堡,领光迁(房县),永清(保康)、竹山、上庸四县。

唐朝时期天下分十道,竹山、上庸属山南东道房州,州府设在方城山,贞观十年移治房陵。

唐贞观十年是个转折点,竹山(上庸)作为秦巴山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了。

宋开宝年间(968-975),省上庸县入竹山县,奠定了沿用至今的竹山县建制规模范围与名称。"竹山县"的历史开始了。

      自公元前611年到公元968年长达一千五百余年的堵河地域文化史随着中华大地政治风云变幻而进入辉煌后的沉寂。

      然而,竹山一带的《竹枝词》通过刘禹锡的发现介绍给盛唐诗坛吹送了一股强劲清丽的新风。一时间,堵河人口头传唱歌谣成了唐宋以降的大诗人骚客效仿的范本。下里巴人,和者众多。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巴山楚水奉献给华夏文苑的就是这样优美的绝唱。

      堵河文化是典型的自娱型民俗文化,它弃绝了一切的功利主义,它是堵河人内在情感世界的自然流露和无意识宣泄。堵河文化没有文字、书籍作载体,也没有代表性的士族文豪,更没有为皇帝御用的大翰林大学士,它扎根在泥土中,绽放在人迹罕至的秦巴山间。"君子以无名自隐为务",以致使后人难以借助显态文化表征来给它诠释,只能从口传心授至今的民俗丰富载体中去感悟当年的那份飘逸、那份自由、那份坚实、那份神奇、那份豪野之气。

文化交融时期(公元968年一公元1949年)

自宋开宝元年上庸、竹山二县合一为竹山县开始,堵河流域的主要地区竹山县建制趋于稳定。此际中国进入稳定的封建时代。

元代置行省,竹山县属房州襄阳路。明置布政司,竹山属湖广布政司郧阳府。清隶湖北省郧阳府。

堵河流域位于川陕鄂三省交界处,历来为"秦楚走廊"、"楚蜀通道"。堵河为"通向四川的盐道"和"通向江汉的中药材之路"。这个地区的居民由东西南北流民杂居混成:⑴远古土著先民后裔;⑵庸人后裔;⑶巴人后裔;⑷濮人后裔;⑸;蜀中流民;⑹三秦流民;⑺荆楚流民;⑻豫中流民;⑼叛逆巨匪流民;⑽流放士族后裔。多地区、多民族、多阶层、多成份的流民把堵河作为逃避战争、早涝、赋税、瑶役、仇杀的"避风港"和"桃花园",在这块相对肥沃、偏僻、封闭的土地上共同开拓新的家园。与此同时带来各地区、各民族、各行业独具风格的异域异质文化因子,给堵河文化带来新的冲击、新的形态。

对堵河文化给予巨大冲击与极大丰富的历史契机有三次。

第一次是明代成化年间的荆襄大移民浪潮。明朝周洪谟在《创置郧阳府纪》中说:"成化七年,荆襄流民百万,有司逐之,渴疫者过半。天子籍流民十二万三千余户,因割竹山之地置竹溪,割郧津之地置郧西,使流寓、本著参错以居。于是就郧县城置郧阳府,以统房、竹六县。"此次移民仅堵河流域的竹山、竹溪一带即安置七万余户近三十万人。其数目大于土著人一倍。自此,这占人口1/2的荆襄移民自然而然地将江汉平原先进的平川农耕文明和集市商贸文明带进堵河,使堵河土地、资源得到更有力的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以中药材等土特产交易为主的对外贸易活动,培育出外向型农业文化。

第二次是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和白莲教起义军残余大量逃入竹山,以隐蔽形式定居下来,约有5万余人,繁衍为特殊的部族。据《清史稿》载:竹山一直是白莲教和太平军的大本营,也是他们劫后余身的幸存之地。据《竹山县志》记载:"竹山匪患连绵不绝,每三年平均一次大暴动"。农民起义军后裔继承了先辈的刚烈血性,敢于反抗、善于斗争。竹山近一千多年历史上爆发过600余次大大小小的起义。特殊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种族心理培养出李来亨、王聪儿、马二姐、张振武、施洋、熊光文这样的志士。在堵河人血液里涌动的既有"竹枝词"山歌里的那种柔情蜜意,也有施洋怒斥吴佩孚演讲词里的那种匕首投枪。堵河文化温柔敦厚、中庸平和的背后蕴藏着时代飓风的"风暴眼"。阴柔和阳刚的交融构成万物变化的两面性的有机统一,当民族和人民的生存处于危险关头时,刑天舞干戚的金刚怒目正如佛门智者的"狮子吼",把沉迷于酣梦中的人们唤醒。反叛精神从另一面丰富了堵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加强"穷则变,变则通"的创新色彩。

第三次机遇是抗日战争时期,武昌、黄冈一带的商人被迫迁徙于堵河,这时,为逃避战乱,约有8万人逃进竹山、竹溪一带定居,带来的是"九头鸟"的商业文化因子和黄梅戏。使得堵河文化得以同站在时代前列的武汉都市相接轨,并产生城关、宝丰、官渡这样较繁华的秦巴集市。与此同时,外面世界的洋货进山了,山里的土特产顺着堵河流进了湖广。

与移民文化粉墨登场的同时,堵河地方特有的古巫文化在民众中仍保持鲜活的生命力,给乱世、衰世的人们心灵上频添了许多安慰。

三次移民潮给堵河地域文化带来先进的平原耕作技术,先进的商品经销意识,蔑视权威的反叛精神和大都市的价值观念,使堵河文化在痛苦的蜕变中迈向近代化。

接受了新因子的堵河文化在经历外来异域文化板块的撞击与挑战后,在时代精神的洗礼中重新进行整合。在文化整合的造山运动中,堵河为辛亥革命奉献出军事总指挥、国民党元勋张振武,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奉献出中国劳工第一位大律师、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施洋,张振武和施洋以秦巴山一般伟岸刚烈、以堵水一般豪迈奔放屹立中国社会大改组、大变迁的最前列,参与缔造民主与自由的新世界的大运动,生动地体现出堵河文化风采和这种特色文化培育出的独具魅力的人格,尤其表现出堵河人强烈的反叛精神和和合通变的革新意识。

顺应自然,善于养生;改造世界,敢于创新;追求自由,热爱和平;致力幸福,不断革命。--堵河地域特色文化赋予堵河人刚柔相济和合通变的鲜明性格。

堵河以古巫为特质的地域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将异域异质移民文化纳入自己的旗帜下,贯注以伏羲、女娲伟大的创世精神,蚩尤、丹朱强烈的反叛精神,以及庸人特有的和合通变的文化基因,使整合后的新型堵河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连续性,实现异域移民文化的本土化。

精神贯注和提升时期(公元1949年-)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堵河地域文化漫长的发展之旅终于矗立起划时代的界碑。一种崭新的意识形态在农民翻身的热烈鼓点声中升起鲜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以强大的力量改造着地域文化,下里巴人竹枝词和堵河号子、竹山高腔被赋予强烈的政治内容和时代新生活的色彩;傩戏和巫术被当做封建迷信而受到批判和抛弃;由地域文化中的糟粕所滋生的各种邪教、反动会道门组织受到有力的镇压,新型社会主义农民文化应运而生。这种文化仍然继承了巴楚文化中的浪漫热烈、奔放豪迈的高调浓色。

地域特色文化怎样才能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这个课题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仍然没有得到很圆满的解决。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思潮泛滥,文化成了政治简单的传声筒,时代精神成了简单的几句政治口号,地域传统文化的精华被当作糟粕抛弃了,从而丧失了自身的特色。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堵河地域特色文化出现复苏的生机。余曼白代表的堵河剪纸艺术进入国际艺坛,展现出堵河地域文化独特的审美视野和表现风格;罗维扬主编的县级文艺刊物《堵河文艺》进入国际文化交流展厅,代表当时中国县级文艺刊物的水准,并以之为阵地培养了一大批文学艺术作者群,乡土文化得以张扬。小荷才露尖尖角,堵河文化以艺术的幼苗显示的是土壤的肥厚。

九十年代中期,竹山县全面开展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消除精神贫困的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农民自觉地用政治、道德、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十星级创建活动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同当代历史发展对农民的必然要求结合起来,致力于农民的全面发展。

竹山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各大新闻传媒的重视和关注,1996年冬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把学习"竹山经验"作为主题,由此,"竹山经验"走向全国,成为精神文明创建史册上的一个专有名词。1997年春,竹山县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定为国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示范点,同时成为与张家港、天津和平区、大连并肩的全国"四大文明创建典范"。

透过社会纷纭复杂的表象,我们透视到"文化力"的巨大作用,"文化力"往往是某些泡沫似的政治运动、文化运动乃至经济运动幕后的导演。竹山作为贫困山区的特困县一举成名并非偶然,实际上是地域文化独特的丰厚底气使然。地域文化发展走势和民众的心理需求构成戏剧性突变的"内因",而时代精神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发展则是其"外缘"。

社会主义需要精神文明创建成为群众自觉行动,民众需要精神理念作为生活的目标与动力,地域文化需要在暗河低谷中寻求振起的突破口,三者的内在机制在历史特定时空点跨世纪转折关头终于因缘和合,揭开了地域文化复兴的序幕。

堵河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文化根的苏生,是世界文化壮丽的回归,让文化更好地为人的自由与幸福服务,推动人类由物我对立的必然王国向物我一体的自由王国进化。--这就是堵河文化始终不渝的神圣使命。

因此,堵河文化必须重新审视人类文化所有成果并予以最大限度的吸纳消融,在壮丽的回归中重建新型范式;堵河文化必须借助强大的文化复兴浪潮和思想与实践的双重启蒙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堵河文化必须抛弃实用主义和盲目迷信的枷锁,在跨世纪戏剧性矛盾冲突中再度振起,凤凰涅磐。

堵河

堵河古称武陵水,发源于神农架大九湖,是汉江第一大支流,占到汉江流量的六分之一,同时它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蓄水的主要水源之一。 流域位于鄂西北汉江右岸,在郧阳区汇入汉江,干流全长约354公里,流域面积约12430平方公里,平均坡降4.81%,流域平均海拔高度1034m,自然落差1586m。

河流形态

堵河,是汉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最长支流是丹江),有西、南两源,水源最终汇入丹江口水库。西源为正源,发源于川陕交界的大巴山三个包,海拔2603米,源头名大暑河,注入南江河,南江河在陕西省境长95公里,于彭家台进入湖北省竹溪县改称汇湾河,在新洲镇东南会南来的泉河后称泗河,到竹山县两河口与南源官渡河汇合后始称堵河。西源河全长230余公里,流域面积4860余平方公里,平均坡降约4‰。

南源官渡河发源于湖北神农架,海拔3052米,在神农架区叫洛阳河,由南向北流至房县九道与阴峪河汇合称九道梁河,于义渡坪会罗汉洞河称凉台河,于老码头会杨泗庙河和马厂河后称白河,继续北流至官渡镇始称官渡河。官渡河为神农架木材流放的重要通道,全长127公里,流域面积2885平方公里,平均坡降约4.6‰。堵河自两河口向北流经竹山县城、姚坪、叶滩、叶大、黄龙出口汇入汉江,河口海拔154米。

南源上游发源处有大九湖和小九湖。大九湖宽7.5公里,长15公里;小九湖宽1.5公里,长7.5公里,涨水时,湖水面可占全湖面积的7/10,枯水时约占3/10。因枯水期实为一高山盆地,据当地居民传说该地是唐薛刚屯集大军之营地,西南有太平山,为其屯兵前哨。

堵河水系发育呈树枝状,左岸主要支流有潭口河、苦桃河、北星河;右岸有官渡河、深河、秦口河。

堵河流域,全境皆山。西源大巴山逶迤东向,南源神农架耸立插天,普陀、武当环抱东北,地势高亢。上游均为高山,海拔1200~2500米,下游属中、低山地,海拔500~1200米。干流弯曲系数1.87,属山地弯曲河型。

名字由来

堵河,是汉江水系的第一大支流,总体流向由西南而东北,跨经陕西省的镇坪、平利和湖北省的竹溪、竹山、房县、郧阳区、十堰等两省七县、市,流域总面积11725平方公里。堵河由西、南两条(支)源流汇合而成。西(支)源流叫汇湾河(亦称泗河),源于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北境--陕西省镇平县的杉树坪,沿途有49条河溪汇入,其长约100公里;南(支)源流叫官渡河,源于川、鄂交界之大神农架北麓--台子上的阴条岭,沿途汇入九条较大溪流,其长约93公里。两支源流于竹山县两河口处汇合,"两河口"也因此而得名。汇合后的河流即称为堵河。其在汇入汉江时正好在河口处有一洲名为韩家洲,堵在河口,因而得名称"堵河"。堵河与汉江汇合处也因此而称堵河口。

"堵河"得名较早,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旧石器时代》的地图上就有堵河的名称,故后续地图也沿用此称。不过,在《清一统志》中有"堵水一名庸水"之称,此因堵河流经大部地域为古庸国之故(庸,原为商之侯国,后属楚之小国)。

堵河源

堵河,古名"武陵水"、"孔阳水",又名"陡河",因其水流落差大,形陡而名。堵河发源于神农架大九湖,贯穿竹山全境,全长354千米, 由南向北奔流汉江。堵河不仅是竹山的母亲河,还由于"峰奇洞诡峡险"的魅力,成为神农架、武当山后院最美丽的绿色走廊。

堵河自神龙架境内的大九湖涌喷而出,出水口形如巨龙之口,吐出一泓清流,在森林崇山峻岭中奔腾而下,并由此形成108道气势雄伟壮观的瀑布,长达4千米的瀑布群令人叹为观止。108条瀑布姿态各异、气韵不同,可谓奇观。瀑布群内还有野人洞、天生桥、白虎涧,景色十分迷人。堵河洪坪段水流清澈蜿蜒,两岸峰奇多姿,更为的奇特的是岩溶洞遍布。白岩寨洞、老龙泉洞、飞龙洞、白龙洞、黄龙洞、青龙洞,每个岩洞可以同时容纳千百人参观,岩洞泉流清澈、钟乳石奇形怪状、洞形更是千姿百态,让人流连忘返。

沿河而下,到达距竹山县城70千米的驴头峡省级旅游区,这里是堵河画廊最精彩的部分。驴头峡深一千多米、长6000米、平均宽度不到50米,是由纵切海拔1470米的驴头山和海拔1250米的松树岭夹峙而成。深峡两岸奇峰插天、怪石耸峙、绿树蔽日、藤萝倒挂、飞瀑奔泻、鸟鸣猿啼、惊涛拍岸、急流如雪、险象环生,是开展漂流、探险的理想胜地。著名的景点有:仙驴高歌、高山流水、世外桃源、巴王洞府、神农捣药、野人家园、伏羲神洞、奇石银沙、太极龙象等。

在驴头峡的两岸纵深处有一条更加神奇的峡谷――武陵峡,全长33千米,峡谷平均高度达1000米以上,平均宽度仅5米左右,为华中地区最长、最深、最窄的奇特大峡谷,是8亿年前地球第一次造山运动留下的最古老的断裂带,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将其命名为青峰断裂带。青峰断裂带早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约7亿年,这也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的所在地。武陵峡山峦俊秀陡峭,内有许多大型溶洞群,飞泉流瀑、九曲回肠、青天一线,地缝深渊,蔚为奇观。峡谷内原始森林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遮天蔽日。山民常见野人出没深涧莽林之中,更显得武陵峡十分神奇神秘。

过了驴头峡,继续沿堵河向下,就到了距今已有3600年历史的上庸古都城――田家坝。田家坝建于公元前1600多年,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城镇之一。古代上庸人在这里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堵河文化。今日田家坝已经成为十堰旅游发展中一颗闪亮夺目的新星。这里的著名的景观有:两河汇萃、三盛庄园、美女晒羞、雄关悬鼓、卧狮啸日、庸都古韵、金盆映月、红花赏艳、梅溪听涛、巴王悬棺等。

堵河画廊止于竹山县城,而最美最富诗意的景色也达到高潮。竹山城作为巴楚古镇,风情迷人、风神诱人、风光醉人。龙背山龙头高昂迎宾曲,凤凰山凤凰回旋巴山舞,龙凤呈祥让游人如梦如幻。

堵河画廊沿途有风景壮丽的驴头峡省级旅游区,这里峡深一千多米、长6000米、平均宽度不到50米,是由纵切海拔1470米的驴头山和海拔1250米的松树岭夹峙而成;在驴头峡的两岸纵深处有一条更加神奇的峡谷――武陵峡,全长33千米,峡谷平均高度达1000米以上,平均宽度仅5米左右,为华中地区最长、最深、最窄的奇特大峡谷,是8亿年前地球第一次造山运动留下的最古老的断裂带,这也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的所在地。

沿途还有太和梅花谷景区、官渡古镇、上庸古镇、樱花岛景区、黄龙古镇、水乡方滩、韩家洲等众多美丽的景区景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故国神游之六:巴师八国七“附庸”
牧誓八国
这个县曾是上古强国,后来被楚国所灭,今天有个成语就是嘲笑他们
古麇国遗址
容成氏(汉族传说中的人物)
庸人与庸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