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57个民族:革家人
userphoto

2023.03.03 江西

关注

       革家人(Gejia people),中国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族群,他们没有文字,是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他们却拥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关岭等地的革家人是在清朝咸丰年间由黄平先后迁徙来到的,当时把这种迁徙叫"走南龙"。他们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一百多年。

民族简介

      在贵州省黄平县重兴乡一带居住有一支革家人,包括附近县市居住在内约有人口5万余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革家自称为"哥摩",其有自身独特的素质、语言、特征和习俗,没有文字,但民间流传极其丰富。革家是被官方承认的五十六中华民族以外的未识别民族。革家有总理家族事务"执政机关",分阴、阳两系,系两位一体。阴系由"盎尕"-族长、"盎梗"-芦笙师、"典捞"、"典汝"和"把登"组成。革家信仰:崇拜祖宗--木鼓。

民族分布

      革家约五、六万人,自称"哥摩"(革语),革家的分布,主要在黄平、凯里、麻江、关岭、瓮安、福泉、镇宁、兴仁、黔西等地,以重安江两岸的黄平、凯里最多,黄平县有2.1万人,占全国亻革家人口的43.2%.主要居住在重兴乡和附近的重安镇、黄飘乡、谷陇镇、崇仁乡、新州镇、浪洞乡的89个村寨,黄平亻革家第一大寨的是枫香寨有700多户、3700多余人,第二大寨是塘都寨400多户、2000余人。"还有望坝村等。居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境内的有近万人,主要居住在龙场镇麻塘一带,麻塘是最典型的寨子之一,有98户,450人多人。光绪四年(1879),革家人高贵富、罗廷相、罗文海等20人"勒石定章"立碑于龙场泡木寨,刻有"新寨、干岩、杨家山、老鸦山、华界、洛棉、流水、鱼洞、高帮坡、老鹰岩、一碗井、干田、小泡木、杉木坳、马坪、看牛坪、下院、江禾"18寨和头人姓名。

民族语言

      革家人有语言无文字。在黄平、凯里沿重安江两岸亻革家聚居的区域内,亻革家男女老少都讲自己的语言,亻革语是当地社会交际的主要工具。一部分成年人能兼通汉语,由于这一地区是苗语中部方言区,在生活中与苗族接触较多,因此,也有极少数人能通苗语。关岭自治县的亻革家(据说是咸丰年间由黄平搬去的)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加之人口少,居住分散,又与汉、布依、苗、仡佬等民族杂居,大部分人已不会讲本民族语,只有七、八十岁以上的少数人还能讲,但已讲不完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以汉语为主要交际工具。亻革家喜欢唱歌,在唱酒歌、古歌时,都用本民族语言演唱,有丰富的诗歌词藻,善于用比兴手法来表达诗歌的含义。唱山歌、情歌时一部分人用民族语,也有一些青年人,喜欢用汉语演唱,但曲调则使用亻革家自己的民族形式。亻革家语内部很一致,没有方言的差别,只有土语和土音的不同。从黄平、凯里、关岭三地语言点比较起来,关岭虽然距黄平更远一些,但语言却更接近-些,这对关岭亻革家是由黄平迁去这一说法,是个有力的佐证。总之,亻革家语言一致性大,各县的亻革家都可以互相通话,社会交际没有困难。亻革家长期以来与苗族、仡佬族、东家等居住在一起。 亻革家语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语言,它与仡佬语的关系较远,与苗瑶语的关系较近。但从实际情况看,亻革家语无论与仡佬语还是苗瑶语都是难以通话的。黄平的亻革家语与苗语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差别都是较大的。苗语中部方言文字标准言点凯里县挂丁苗语与黄平枫香寨亻革语作对比点,比较结果,在790个最常用的基本词中,相同的词86个,占10.89%,其中汉语借词29个,占3.68%,本民族固有词57个,占7.21%;苗语西部方言文字标准音点毕节县大南山苗语与黄平枫香寨亻革语作对比点,比较结果在同样的790个词中,相同的149个,占18.86%,其中汉语借词39个,占4.94%,本民族固有词110个,占13.92%。亻革家语与仡佬与的距离比较远。贵州镇宁自治县凉山的仡佬语与枫香寨的亻革家语进行比较,在790个词中,相同的79个,占10%,其中汉语借词12个,占1.52%,本民族固有词67个,占8.48%;相近和同源词62个,占7.85%;不同的词649个,占82.15%。亻革家语与东家语则基本可以通话。麻江县隆昌公社的东家语与枫香寨的亻革家语比较的结果,在790个常用词中,相同的452个,占57.22%,其中汉语借词43个,占5.44%,本民族固有词409个,占51.78%;相近和同源词131个,占16.58%,不同的词207个,占26.20%。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亻革家语和东家语相同、相近和同源的词总数可占到73.8%,互相通话没有什么困难。

民族工艺

      主要有蜡染、刺绣、织花、银器、石器、乐器和竹器编织。 蜡染 革家蜡染历史悠久,以图案均匀、疏密相间、花纹别致、风格独特著称于世。 革家女孩从八九岁就随母学点蜡,十七八岁便独具匠心,成为蜡染能手。蜡染的制作方法是先用蜡绘花于布,用蓝靛染缸染之,再用水煮沸,去其蜡则花现。蜡染纹饰图案纹样,有太阳、水波、瓜、米粒、蝴蝶、燕子、青蛙、鲤鱼、水草、石榴、刺藤、野花、几何纹样等。也可随意变化,组成图案。 蜡染工具,蜡刀杆长不足七厘米,刀高仅零点三厘米左右。由呈三角形的薄铜片叠合而成,每套十余把大小不一。蜡板(画板),点蜡花,根据布料的大小精心构思图案,用剪纸图案的外形,在布上组合构成图,确定其位置。点蜡者有一大叠形状大小各异的纸样,点出不同的图案。 今存清代蜡染品,蓝白分明,色彩鲜艳。 革家蜡染、除衣裙帽帕、背扇围腰外,制品有提蓝盖帕、包袱皮、口袋、手巾、窗帘、被面、桌布、凳椅、伞套、帐沿等。 1955年,革家蜡染作品曾送德国柏林展出,深受国际友人的赞扬。之后,革家蜡染,曾在日本、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地展出,为祖国争得荣誉。1988年9月和11月,革家蜡染制品在北京又分别荣获"首届长城民俗民间艺术节"荣誉奖和"全国乡镇企业商品出口展销"银杯奖。同年12月,革家的蜡染文物在美国旧金山展出,深受赞誉。 织花 革家织花多制作头带、腰带、背扇带和脚带等,少量则用于镶嵌衣边。花带古朴典雅,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彩色的以红色为主,加黄、白、蓝色相间,以丝棉为料。

      革家刺绣多用于蜡染服饰作配,针法有平绣、盘绣、插花绣、挑绣等。纹样有几何纹样的蝴蝶鱼鸟,刺绣花卉等,多以红色为主。 银器 革家银器为革家传统工艺,多是妇女服饰中的装饰品。分未头饰、颈饰、手饰的部分,头饰:有发簪、银摸额、耳环。颈饰:有戒子项圈、空心项圈、大螺蛳项圈、板项圈和银盘链。手饰:有板圈、螺蛳圈、蒜叶圈、龙头圈、蚕图、毛虫圈、蚯蚓圈、空心圈等。

  革家织花多制作头带、腰带、背扇带和脚带等,少量则用于镶嵌衣边。

      革家蜡染应用久远、风格独特。革家人善于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蜡染工艺,并使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帽、头巾、围腰、背扇、枕巾、包袱布、盖篮帕、手帕、挎包、窗帘,床单,桌布等都是用蜡染来装饰的,就连背孩子的背带也是使用精巧细致的蜡染。不仅如此,佯家妇女遍身穿上布满细密蜡花的服装,就像身着银盔银甲的武士一样。黄平佯家等地妇女尤其喜头戴蜡染的花帕。

       革家传统蜡染,有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类。自然纹样多取材于山雀、鹰、鸡、蝶、鱼,蝙蝠、石榴,花,草,葛藤之类。经过夸张、简化、变形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似像非像,重在意念的表达。几何形纹样有螺纹、云纹,回纹、太阳纹,锯齿纹、三角纹、带纹、光纹、雷纹等。通过点、线的粗细和疏密组合排列,构成几何纹的变化。铜鼓纹是黄平蜡染的中心纹样。这种铜鼓形的中心花纹实际就是太阳纹,在圆形外辐射光芒。"太阳崇拜"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至今有的民族仍认为太阳是万物之源,万物向着太阳才有生机。铜鼓纹构图讲究严谨、对称,追求洁白、敞亮的效果。蓝白色对比强烈。再如"乌纹方巾",四周以鸟纹组成,中心借鉴了铜鼓纹,如太阳纹、圆心纹以及鸟身上装饰的锯齿状纹,使自然纹样增加了古朴与厚查感。图案造型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图案风格细腻绮丽、工整精致。图案组织严密对称,构图饱满,细而不板,满而不乱。装饰手法丰富多样,紧凑巧妙,趣味无穷。

       革家传统蜡染纹样,善于使用"打散构成"方式与格律性的图案结构,将她们最喜欢、具有特殊含义的自然纹样重新组合在一起。其显著的特点是自然纹中又套几何形纹,使图案更为丰富。对自然纹的描绘似乎比其他地区更大胆,有些动物只见轮廓或部分肢体,有些互不相干的动物、植物叉奇妙地组合在一起。如"蝙蝠方巾"中的蝙蝠纹是重安江蜡染常见的纹样,取其"福至天降"之意,但它又不同于于汉族的蝙蝠纹,而采用与鸟台体的手法,纹样精练概括。在表现形式上,重安江蜡染为了增加蓝白对比的变化,善于在线旁边用规则的点。线或锯齿形成灰色,以增加层次,使图案更富有装饰性。

      黄平的革家姑娘,在制作蜡染时,常常把白布放在木板上,用熔化的蜡液点住四周。有的用自织平纹布,也有的用商店出售的细白布或白府绸。然后拿出各种花样子(在制作中通过采用纸型的排列,画出成片的图案,她们称之为"麻雀",每个姑娘都有二三十种纸型花样)在布面上摆布,直到找到满意的位置,然后用各种大小的铜刀,画下花样子的轮廓,取下花样子后,她们便在这个简洁的"样子"里尽情地自由绘画。

      革家蜡染的绘制工具不是毛笔蘸蜡,因为这样做蜡容易冷却凝固,用的是能保持热蜡温度的、十分精致的铜制画刀。这种铜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缚在木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易于蘸蔷蜂蜡。有的蜡刀杆长不到8cm,刀高仅0.3cm。用结实的渔线绑在纤细的竹柄上,显得小巧玲珑。为了绘制不同形态的需要,还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蜡刀。革家蜡染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分为点蜡和浸染两个步骤。

1、点蜡

       把盛有蜂蜡的土陶碗放在火盆里,用火盆里的火使蜡熔化,保持在50-60℃,然后用蜡刀蘸蜡作画,俗称"点蜡花"。用蜡刀点画与固定四周,确定蜡染纹样的总布局。用指甲或尖状硬物沿着剪纸纹样边缘画出轮廓,再用蜡刀蘸蜡点花。革家妇女点蜡花,一般没有固定图案,全凭想象点制。习惯上是根据布料的大小和构思,用纸剪出花、鸟的外形,在布上组合构图,确定位置。同样的纸样,用不同的点、线装饰,可点出趣味完全不同的图案来。他们最爱点画的是本民族崇拜的太阳纹样,以及革家传说中的城堡,还有龙凤和本民族的日常生活习俗,革家妇女是想什么画什么,画什么嘴里还不停地唱着什么,往往是一首赞美飞鸟的山歌唱完,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也画成了。

2、浸染

       画完蜡有的在自己家里染,即将蜡花布取下夹在一竹竿上,使蜡花布平展地放入染缸中浸染。或者在赶集时送到染坊去染。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浸染.一般经过五六天,连续经过十多次浸染后,将蜡布取出放入清水中漂去浮色,再置于沸水中煮去蜡质。脱蜡现图,将蜡花布投入清水中漂洗,再经过肥皂水煮沸固色,漂洗晾干即成。染出来的布,未点蜡花的地方是蓝色底,点过蜡花的地方是白花图案。

民族装饰

       银饰是革家民间艺人加工制作而成。银匠艺人多在塘都、枫香两寨。 银饰工艺复杂,以板项圈为例,项身雕刻有三龙抢宝和四鱼四鸟。项身下中央吊有一块圆银盘,盘内有卧龙戏水,盘下垂吊九把各不相同的刀、剑、戟、矛。两侧还分别垂吊四十八串各不相像的狮、虎、鱼、鸟、蝴蝶、喇叭、响铃。银饰中的纹样则多与蜡染纹样相仿。

  革家女子银坠子除了常见的花鸟虫鱼等图案,更多的是刀、枪、剑、戟、矛、箭等武器。


乐器

      革家乐器有芦笙、木鼓、唢呐等,工艺十分讲究。 竹器编织 革家竹器编织手工艺品,有晒席、睡席、鱼篓、提蓝、箩筐等。重安是重兴乡的望坝、鬼冲、芭茅冲(瓦角)等材盛产革家竹器,久负盛名,有"竹编之乡"美称。 铁器 革家有从事打铁的工匠,加工斧头、镰刀、薅刀、柴刀、锄头、钉耙、菜刀、家庭织补机等等。

石器木工

       革家有许多人从事石器加工, 能加工石碑、石桌、石凳、石擂、水碾、石磨等。能架设石拱桥。木工能建造美观的木房等。

饮食

       革家人生活以大米为主食,喜吃糯米、辅食小米、玉米等。客人在饮食方面的招待十分殷勤,以诚相侍,讲究礼节,吃饭时候,请长辈客人到席上中间座,长老的主人交叉在两侧相陪。客家(汉族)说"家礼信多",实不虚传。"劝饭"和"包肉"是他(她)们的传统习俗,很有民族特色和浓厚的乡气息,是家人形成的稳定性的共同体特点,值得探讨。

       吃饭之前,请客入席就座,主人摆设酒杯斟酒,同时添上一碗饭存放席上,第一碗饭和第一杯酒交与长辈主人供奉祖先.主人用一双筷子挟住荤菜之类的熟食品盖在饭面中间,将筷子插入饭中直立。主人念念有词或默默祈祷祖先,请祖先先饮先尝,并用一只倒头的筷子蘸酒弹几滴在桌面上,或画个"X";或弹几滴在地面,以示对相先的怀念。然后,对客人说:"对不起大家,来的高高兴兴,可惜没有什么招待,就这样,请大家吃饱饭"的客套话;客人也以"我们是空手来,操劳主人家了"敬答。喝酒的客人,同样拿起筷子,将一只倒头蘸酒,先弹几滴之后再喝;吃饭的就在桌子上端饭。接着主人拈菜敬客人,一人拈一筷……。随后,按客人的吃完先后,继续挟菜相敬。对长辈或尊贵的客人,以鸡、鸭相待的,要以心肝用刀切成片块,每人一片以待;以鸡头、鸭头先敬客人,表示主人的深情厚意,如果客人婉言谢辞,主人过意不去,对此,客人就用筷子挟(接)或伸手用手板心接,主人谢绝,一定要客人张嘴,不许放在豌内或席上,这更是待客人的笃厚敬意。吃饭时候,不论场合、规模大小,都后讲究"劝饭"、"劝饭"是主人家的姑囡或儿媳,窥视客人碗中的饭将要吃尽时,说声"公公、太太、叔伯或哥弟,帮你添饭",双手去接客人的碗添饭;有的另拿一个干净空碗,在饭具里添满一碗饭,趁客人不防备的时候,吃不饱饭,要盛情招待-劝饭,使客人快吃完饭,又给盖上一碗、两碗、三碗……,紧随着拈肥肉、倒菜汤在饭中,立马用干净筷子将饭菜搅拌均匀;有时两三个人聚抢客人的碗添饭,对年轻人逃跑的还直追合围,其意要客人吃尽吃饱,直至客人吃不去饭才算尽了情谊。

  革家妇女平日里的装束除了头饰,与汉人别无二样。

       饭毕,碗内有意识地留下几粒饭在碗中,就把碗放桌子上,以示长食有余。而右手仍握紧筷子,站起来拈菜的一端对准左板心,先向桌席上长者吃饭的人逐一呼唤"公公或叔伯,得罪你们!"等语,喊到哪里,左手板心遮住的筷子一端也同时移到哪里。而正在吃饭的人点头应声"乐座"或"慢请",表示回敬。吃毕饭的客人才把筷子放在桌上;有些主人按排有人接过碗筷(待洗刷)。谈笑风生,洋溢着热烈的气氖。

      革家妇女走亲访友,不论什么喜事和场合人小,吃饭时除"劝饭"待客外,"包肉"带回家很有民族风味。举行宴会,宾主欢聚一堂,作陪的女主人,从筵席中端起盛肉片,一片一片的分与宾、主座位前的桌面上,每人一小堆(坨)。分好后,吃饭便是蔬菜之类和菜汤了。饭毕,女主人备好包谷壳叶或大菜叶将分在桌面上的肉片包扎好,按人名下一人-包作为礼品带回家中与儿孙分享。这种"包肉"的民族传统习俗,是祖太或母亲对儿孙宠爱的心情体现。它提示这种习俗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猎取野兽和生活资料集中消费的产物,是母权制鼎盛时期的遗迹。它反映母性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作过伟大的贡献,也反映今人依赖古人,子女依赖父母的社会意识,是对偶婚阶段私有制的萌芽,在母系社会里,妇女在经济生活中占主要的地位。而"劝饭"习俗,表明在原始社会母权制下,实行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产品,是母系氏族的遗痕象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一定的条件下,久而久之,形成人们共同体的习惯,就自然显出这个民族特点,因而沿袭成规,成了人们交往情谊中的美德和礼俗。

居住

       革家喜聚居于壑谷和高山之腰,房屋多为三间式木瓦房,村寨居住多则几百户,少则几十户,革家民居多呈木瓦结构,有四周墙壁象用锅底灰涂抹的院落,家家户户都贴着红春联如"田野纵横千嶂里,烟火人家半山中。"有的人家也有两层小楼,庭院甚宽。正房以厅堂为中心,这是家人平日吃饭、休息和待客的地方。厅堂东侧是卧室,右侧是小客厅,设有火塘,为冬天烤火取暖和吃饭、待客的场所。厨房很宽,锅灶甚大。从前村民用一根根竹涧从后山引来泉水注入水缸,免了挑水之劳,如今已用上清纯的自来水了。楼上一般是仓库和姑娘的闺房,干爽清净,便于她们会友。楼下是放置农具的杂物间和牛圈。农家爱牛,牛圈和厅堂大门门框都插着驱邪祈安的菖蒲。厅堂,正墙贴着"天地君亲师"神位,下面还设有土地神牌位,与各地农耕民族的信仰习俗相似。奇异的是,在"天地君亲师"牌位右上方,挂着一副小弓箭。弓用桃枝弯成,弦是棉线,5支竹箭张挂在弓弦上。它们都用红绿棉线缠绕,显得五彩夺目。

  革家人偏好红色,装点家园也以红为主色调。
  革家人爱聚居,分姓氏围住在各自的山坡祖宅,院落依山势而建,屋檐挨墙脚。

     重安镇,最著名的就是有 中国桥梁博物馆之称的重安三朝桥————三座不同材质、不同时代的桥梁,彼此之间的距离不到50米。


 



婚姻

       革家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形式由父母包办,包括幼年订婚和指腹为婚。严禁同姓婚或异姓同宗通婚。革家婚姻历史经历三个阶段。明代前,实行胞氏族内婚,即在两个氏族内互相通婚,清朝改变了革胞族婚,。实行与外氏族同辈婚。即不是同辈人和不相当于同辈人不能通婚。这种制度限制了婚姻的缔结,使许多青年男女找不到对象,有的到三四十岁还未婚配。清乾隆年间,望坝当时的团首领廖公礅也刚召集十八寨首领云集重兴的"盖耶德"集会商议,一致同意废除"外氏族同辈婚"制,结果宰七条水牯饮血为盟。自此,实行异姓异宗婚配制,即:非同辈,只要年龄相当可以配婚。但其婚配制度为"包办婚姻",仍然约束青年男女的自由。即在婴儿出世时有父母包办订婚,成人后婚娶。解放后,这种婚配制虽有沿袭,但男女一房不愿意,也可退婚。包办婚姻已逐步为自由婚姻代替。自由婚姻通过"布龙"活动或"踩亲"等方式使男女增进了了解和感情,最后缔结婚姻。布龙活动。"布龙"为"阿布阿龙"简称,即谈恋爱。

      活动于逢年过节时,男女青年聚集于山坡、路口、村边寨脚,挑选情人。进行此种活动,在正月初二或初四、正月十五或十六和二月初二,姑娘烙春粑;三月爬坡,姑娘用竹蓝盛春粑或糯米饭和一碗腌肉与情郎同食;端午、重阳、姑娘提粽子、重阳粑与情郎享受。熟食食余,由情郎带回。若姑娘所钟情者,不与姑娘同食,姑娘则糟众人耻笑。解放后,男青年食姑娘糯米方式后,往往以物回赠。踩亲。正月革家男女青年进行吹芦笙、跳踩亲舞,俗称"踩姑娘"。于吹芦笙时,男子为试探女子之心情,则以脚尖轻轻踩住女子脚背,姑娘若有意,便含情脉脉地一手轻拍男子之肩回敬,以示相爱。对歌。为革家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方式之一。形式有两种,一是隔坡或距几十米远双双对歌,二是在家通宵对歌。即某一对男子(女子)到他乡作客。他乡女子(男子)便来与之对歌,由栽主主持对歌活动。旧时革家婚姻缔结分三个层次。 择配。出生子女满月后,父母便为其择配婚姻。明、清两代改由父母选择门当户对人家,托媒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盛情留媒人用饭,表示同意,不留用饭则为不同意。订婚。订婚日由双方商定。订婚仪式在女方家举行。届时男方派二男二女手拿蜡染手帕捆着雨伞,另带一只鸡、一升米、一件衣服及相当于二块银元的礼金到女方家订婚。女方家则备酒菜,宰杀男家带来之鸡,邀请亲属相配陪共食。宾主入席后,先由宾者端一碗菜,一碗酒交主人留存,并当众将礼金交给女主。女主当众公布礼金数额。毕,宾主共贺,席间"行婚酒酒歌"。宾者于当日归,顺远路回,不绕道行。讨信。择婚期,男方由一老人带一只鸡、一升米作礼物到女方家商议婚期。女方家不同意当年结婚,男方家于翌年再去讨信,礼品同。一年只讨信一次,一门婚事讨信不可超过三次。多为头年讨信,次年办婚事。讨信多年六、七月。双方商定好婚期后,便作好办婚事准备。结婚。结婚时,男方以一只鸡、一升米及四两三钱白银作礼金。女方回赠男方糯米饭,以男方友亲伯、亲叔、长辈多少,则赠多少蓝糯米饭,并另赠夫家猪肉一块,以显体面。新娘衣裤由女方家自备,套数不等。结婚有普通和"阿嫁"婚两种。"阿嫁"为古婚礼。

       通仪式即是男方聘请妇女二人,另挑担二人去迎亲。迎亲妇女须由公婆健在、儿女俱全、人品好、家庭丰足、能歌善舞者担任。新娘,席间要对答各种礼歌。不善对,不打发姑娘出门。迎亲妇女穿戴盛装。挑担者则由青壮年男子充任。是日,双方俊筹办酒肉招待亲友。迎亲者到女方家时,举行出嫁酒。席间,迎亲妇女唱"交银歌",随之将白银四两三钱交与女方父母,女方家则有人唱"收银歌"。歌毕,主宾举杯共饮,祝贺婚姻美满。接着,迎亲妇女又唱"礼歌"、"赞祖歌"、"祝福歌"等。各方来宾也和唱。歌毕,打发姑娘出门,姑娘身着盛装,由哥或弟携着手绕火炕走三圈,至堂屋与亲友辞行,到大门,哥给姑娘一把伞带走。路上不准换手拿伞,到了夫家大门由一妇女给新娘接伞后方能进门,接伞者多为新郎生母,母故,则请一夫妻和睦、有儿有女之中年妇女代替。新娘至夫家后,新郎家则请三亲六戚来吃喜酒。各路宾客均送新郎家三升米和一只公鸡,另送新娘丝绒或点蜡花的白布数尺,也有送衣料者。

       嫁"为古老的婚礼仪式,接亲除择选二妇女与二挑夫外,另请三男能能歌善舞者,其一充当亲家公,其二身背一棉被叫寨,另一人为打杂。女方家,歌舞通宵。而背棉被者则夜至女方亲友门前呤颂,先赞颂美满婚姻,后请女方亲友到女方家吃喜酒。翌日晨,送新娘出门。彼时,亲家唱各种礼歌,迎亲妇女则唱酒歌。凡参加送亲的人,女方家都要为其准备一支鸡腿或鸭腿及一团糯米饭,以示婚礼隆重。婚后,新娘在夫家住数天回便回娘家,由新郎父母或姐妹送回。回门时,男方家赠女方家糯米饭和猪肉,另赠一块猪肉给新娘舅父,以示娘亲舅大。其舅得肉不食,又将其送给自己的舅父。层层转,至无亲舅止,此俗表明革家重视追溯母系血缘关系。

      偷婚。革家男女婚约多于幼年订立,长大。爱情意愿不同,另与他人恋爱或结婚,男子谓偷婚,女子谓逃婚,处理方法为:女子和男子若未结婚,则请宗族首领仲裁,加倍退还未婚夫订亲礼品。若女子已正式结婚而逃婚,须赔偿原夫所耗资金的数倍乃至数十倍财物。男方另选婚配,原送女方订亲礼物,一律不退。离婚。幼儿婚订,长成人后因人材丑陋,品质坏或由残疾,一房坚持解除婚姻,按族规"人一头,银一头"赔偿对方。因之,无力赔偿者,多走轻生厌世路,如若夫家对媳妇极端虐待。经多次劝阻无效,女方的舅父有权采取强硬手段,强迫离婚,任何人无权干涉,还可强迫男方赔偿女子劳动工酬。解放后,多依法处理。续娶。姐(或妹)原已出嫁,因患病而亡故,若妹未嫁,妹可嫁姐夫家。寡妇准嫁他人。添生。年青妇女生育地一个孩子,则大办酒席,宴请三亲六戚。革家称之"想竹母",场面超过结婚酒。是是女方家才将陪嫁东西坐月的鸡、肉和衣物、背带等送去。主宾共贺,对唱酒歌,通宵达旦,男家为添生酿有一坛糯米酒或高粱酒,酒坛置于席桌上,插受一根竹管,女方首席客人先唱"摆解轰"(意为揭坛酒),歌毕,用竹管吸酒。依次入席者,逐一吸酒。吸毕,主宾且歌且舞,通宵达旦。

革家婚礼  

 

 

 

  



  

  

  

    

丧葬

       革家丧葬习俗,受汉族影响,但保持革家一些特点和遗风。 革家成人死亡,有儿孙者,临终时,须由儿孙扶其于铺有木板、竹席的地铺断气,忌断气于床上。死于床上,被视为无子孙送终。人死后,即派人到亲友家报丧。皆有有男青年担任,两人一组,由近及远。每到一家,有饭须吃饭,无饭须喝一口水才赶路。整容须用枫香树叶烧水给死者洗身。先洗身下,在洗面、洗头、理发。死者须作新衣。男着长衫,女着盛装。先穿裤后着衣,再穿鞋,再围帕等。死者已逾五十者,多戴白蜡花和红花刺绣布做成的花冠帕子、婿则送衣和白布垫单。长子、长婿所送衣、单稍长,按主宾、大小的排列顺序给死者穿垫。死尸停放于堂屋中央上方,首东足西,死者未婚,则停放于堂屋右侧,足向大门。于死者胸前放一块"归宗牌","归宗牌"长一尺许,方形,用红、绿、黑三色于青布上绣成。图案为"亚"字套"十"字。归宗牌又称之为盾,以抵挡神刀鬼箭。其牌之上放一碗饭一双筷,饭内鸡、蛋、肉俱全。死者面盖一叠"钱纸",撑红纸伞遮面,点一盏菜油灯照明。焚香点烛奠基。凡12岁以上的死者,均请"开路师"为死者开路。开路由三人进行,开路师以一大公鸡为死者"引路"。迷信之说,为死者指去阴间之路。

       "开路"前,须为死者砍一根"归宗竹",意为魂归还祖,掩埋死者时, 下端埋于死者墓穴头部,入地约三分之二。开路时,孝男恭跪于死者身旁,开路师挂长刀一把,一手提"引路鸡",一手拿"归宗牌",口念"开路词",迷信谓之指引死者归宗还祖。丧家宰杀牲畜迷信说法伴死者带走喂养。吊丧者所送狗羊,由"开路师"念咒祭后,牵到寨邻亲友家宰食,将五脏头等祭祀死者。死者一般急葬三天,有的择吉安埋。 出殡之日,房族各家和奔丧送葬者带饭菜三碗,由"开路"念咒交死者,送死者祖宗各一碗。事毕,"开路师"给生人退魂,又以卜挂方式"询问"死者,从孝男女中选一"特定送丧人",一经认选后,众人挥泪送别。出殡时,一人点火把领先,以示为死者照明;一人撒饭,给穷神饿鬼吃,使之让路;一人插路标,为死者引路;依次为开路师、背包袱者、孝子者、抬丧者。特定送丧者陪送死者出殡,死者出殡后,由年龄较大,"命好"的中老年妇女清扫房屋。革家袭古之习,凡有子女而亡者,死时牙未脱落的,须敲掉二颗门牙方能安葬,故称"凿齿之民"。革家多抬尸于墓井如殓,入殓时以伞遮尸面,其腱,处清棺、整容等过程外,另放几分银钱于死者手心,谓之"买水钱"。

       盖棺后,孝男按大小顺序,从棺脚爬至棺头,哭叫死者三声,以示永诀。由"开路师"为死者"开门"。孝男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各培土三撮,可先回家,由亲友掩埋完毕。死者安葬之第二日,孝男及亲友按"开始师"择定的时辰,以一只鸡于墓前宰杀,再未死者稍整坟墓。以120天维守孝期。孝期,丧家不能走访亲友, 不参加娱乐活动。满孝日,由孝子和亲友呼唤死者之魂走亲友作客,来回路均由"特定送丧者"或长子先行,天晴下雨均撑伞,一直往前走,遇人不说话,先到舅家,次走长婿家,吃一餐即回。鬼师、开路师一类人亡故,均为未其"开天门"。即于大门屋顶开一洞,用红、白、黑三色棉线捏成一线,一头为死者右手牵拿,一头挂于"天门"上。以一白鸡敬神,使死者之魂由"天门"上天。革家非正常死亡者、死于异乡者,家人须宰杀一羊敬神,为其"清洗"后,方可停尸于屋。

节日

"摆解轰"

       亻革家有一大特点,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从头到脚,其习俗都与射太阳或崇拜太阳有关。亻革家人生头胎孩子,不论是男是女,都要开坛喝揭坛酒,亻革语称"摆解轰"。其内容就是进屋的客人与主人家的家长一起唱古歌,唱完后再用竹筒喝揭坛酒。古歌的内容就是起源歌。其中唱的主要是武丁射日,祖先打虎和从江西朱氏巷迁来等。这种新生儿的唱古庆贺仪式如同西方国家的新生儿洗礼仪式一般隆重和庄严。

      在亻革家,"摆解轰"比任何习俗节日都隆重热闹,为全家庭、全宗族乃至全寨人共同高兴而庆贺的大事。在举行"摆解轰"中,首先是赶来庆贺的娘家亲戚朋友将鸡、肉和衣物、背带当面送给婆家亲家,并同庆贺,唱一些吉利的歌。还要在进门前表演"四马送子"等习俗,即用稻草扎的4匹马(两公两母),由妇女们骑着吹着哨儿嬉闹。其表演的动作很原始,也很"野"。当每一位客人都吸了酒之后,主家和客人便摆开了阵势,芦笙起鸣,宾主们且歌且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乐此不疲。

青年男女"踩青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到十五的元宵节以及二月初二,望坝村和附近革寨要轮流举办"踩青会" 跳踩青舞的头一天,寨上的耆宿芦笙师,站在芦笙场,首先吹笙步舞开道后,随着寨上的年轻人纷至沓来入场吹笙、跳踩青舞;结束的最后一天下午,同样也要寨上的头人长者吹笙步舞收场。"踩青会"--青年男女公开欢娱择偶的传踩青会,开始,老人先进入芦笙场,跳起表现先民狩猎、农耕和立寨历史的芦笙舞。接着,小伙子手捧芦笙从东面入场,边吹边跳。手持花帕的姑娘则合着芦笙曲节奏,在场内轻摇缓舞。他们目光四顾流盼,彼此都在寻找自己中意的人。当乐曲节奏变快,渐至高潮时,如果小伙子看上哪个姑娘,他便边吹芦笙,边靠近她,并用脚尖轻踩她的脚尖。这时若姑娘也相中他,则用手轻捶他的后背,乘势拉着他的衣袖,到山前坡后去互诉衷情。这种"踩疼阿妹的脚啊,打疼阿哥的心"的求爱方式,人称"踩姑娘"。

       "青(亲)"是以双男女或双男四女各为一组。男的吹着一支同音小巧玲珑的小号芦笙在芦笙场(坪)上,自东顺南向西方向旋转成一个圆圈,双脚也同时伴随芦笙节奏步舞;女青年手挽手下在男青年的背后伴随笙声旋转、起舞。时间不限,越久益佳,直至男青年停歇吹笙才罢休。"踩青"每组青年男女,都按从东顺南向西徘徊旋转,但旋转的圆圈视其专场面积而定,直径一般在一米七八左右,成套的场面,吹笙多达十六七组或二十多个组。在跳踩青舞时,男青年看中了如意的正在秘书背后的俊秀女青年。为表钟情,用脚尖趁女方不防时往后轻轻地踩在心爱的女青年的脚(鞋)背上,如此,辗转返辙,女青年如情投意合,则将右手轻轻地朝着男的背胛一扛,以示回敬,正恰如清毛贵铭的《西垣遗诗》中就在"蜡花锦袖摇铁铃,月场芦笙侧耳听;芦笙作情语,铃儿心事最玲珑"的生动写照。同时,店在四周围观群众。一些人大声疾呼起哄:"只准打(男)背,不准踩(女)脚;只准打背,不准踩脚,不许乱踩、乱捶……登时,围观的人群蜂拥而至,重重合围,挤得水泄不通。而跳踩青舞放置的圆圈越来越缩小,既便于踩脚,围观的人群不时哄然大笑……。

民族服饰

        服饰是民族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就革家服饰而言,据史书查考,早在行泰两汉,就有"椎髻斑衣"的陈述了,而今革家妇女头顶绾的椎脊形状发髻(高十二厘米,直径五厘米)和上身穿的蜡花衣,可与"椎髻斑衣"互为印证。到三国、唐、明、清、民国历代,史籍累计不鲜。清代段荣励的道光《清平县治》卷五就有"兜……妇人髻高,缠以花带……。女子带花帽帽边贯以珠缨,前面相交后拖一幅,女子上帽下裹,均带海巴,头巾对角方巾为之……衣块裙脚皆绣花……。"爱必达的道光《黔南识略》卷十二亦云:"兜……妇女绾髻,束花布一条,两端披与肩齐,衣盖膝,刺绣于胸袖间,昔称佩刀挟弩之风……。"而在清乾隆《镇远府志》袭传绅纂本皆有类似记载。这些记载,较完整地展现了革家衣冠的形状特征。千百年来,革家妇女衣冠服饰几无多大变化。在形制上长期保持稳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固然与适应自然环境、劳动生活离不开,而民族的风尚和民族心理素质则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革家衣冠服饰,分便装和成装两种,盛装是用用手工精巧制成的蜡花绣花衣。包括红缨珠帽、发髻、花冠帕、蜡花衣、贯首衣、围裙片、围腰片、百褶裙、红绑腿、袜子、"高钉刺衲帮"鞋等;便装则轻便、朴素、大方、实用美观,不论田间劳动生产或者山野采集,肩挑都十分方便。

       革家女性的衣冠,要认红缨珠帽、花冠帕贯首衣(又名盾牌或背牌)、蜡花衣、围腰围裙片(布)和百褶裙,都贯穿着蜡染(蜡花)花纹图案。红缨珠帽、衣裙与红绑腿,俱有刺绣花纹尤以朱红色为其明显特征。蜡花呈白,刺绣显红,红白相映,这些就是家衣冠的最大特点,也是芋空这个稳定民族共同体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不同之处,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载入历代青史,美名流传。

       亻革家银饰,主要分头饰、颈饰、手饰三类、耳柱、戒指项、空心项、螺蛳项、板项、手项、响铃项、螺蛳镯、蒜叶镯、蚕镯、毛虫镯等种类,银饰款式固定,图案也比较统一。主要以星辰、太阳、龙、凤、虫、鱼及部分植物图样与蜡染图纹组合。图案或有金属硬模打印,或以手工雕刻,物像造型夸张生动。银抹额,为一条薄银片,上印凸形太阳、星晨等图,佩戴时,弯成弓形,与发簪相配,形似弓箭。抹额上的太阳纹,与汉代日光铜镜上的图案如出一辙。戒指项,为仿戒指造型颈饰。板项,形如一轮仰挂的弯月,中间大,两头小。板项中心雕火球,两旁刻双龙、四凤、四鱼,正中下端吊一银盘,上饰盘龙,两旁悬挂狮、虎、刀、矛、响铃、唢呐等物。女子戴在颈上,与头上银饰日、月辉映。

        亻革家佩戴银饰,有严格的年龄之分。女童一般只带饰有菩萨片的童帽。六七岁至生育以前,无论亻革家境贫富,均须佩发簪、抹额和戒指项。子女长至七八岁,母亲方卸戒指项。为祖母方去抹额,为曾祖母始卸发簪。亻革家妇女按年龄佩戴银饰的风俗,与古代生殖崇拜有关。在原始时代,弓箭是男女交合的象征。弓箭造型的头饰,是属于少女和有生育能力的母亲的。当了祖母,不再生育,就不必再佩抹额(弓)。成了曾祖母,已无性欲,故去发簪(箭)。生殖崇拜的遗俗,在亻革家祭祖时至今尚有体现,如以前身女阴拟物预测是否兴旺。这种习俗,也是亻革家银饰艺术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随着旅游业的开发,这里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每当客人来了,革家人就会穿上民族服饰表演歌舞,革家人女性服饰尤其漂亮和华丽。






相关传说

       革家人自称是后羿的后人。革家女人头上的红缨帽源于一个传说:传说人亻革]家人的祖先是一个武艺高强能攻善战的将军,因战功卓著,皇帝以红缨帽嘉奖。为了使子孙继承传统和记住他的荣耀,就把红缨帽传给了女儿,从此世代相传。阴族长告诉我们说,人革家女人这从头到脚的服饰,都记满了人革家人的历史。姑娘的红穗帽是太阳帽,银簪是箭,银圈是弓,妇女后脑勺上网的髻,里面包着的一个圆球是太阳,弯弓是月亮。身上的贯首衣是铠甲,裙子、绑带和腰带上的图案则描绘了先祖征战时曾带过9999个兵打仗的历史。

黄平县是一个非常有历史底蕴的地方,而黄平的历史底蕴要从旧州古镇说起。旧州位于黄平县城西北部,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旧州古镇位于潕阳河上,是潕阳河航运的终点,很有可能是古代且兰古国和牂牁郡的郡治所在地。现在被打造成为了“且兰古城”。旧州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黄平的州治和县治,保留了文昌宫、仁寿宫、天后宫以及福众桥、平播桥、擂鼓山、西上街古建筑群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2008年被评为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

重安也是一个比较有历史底蕴的地方,这里是清水江上游最终码头,水陆衔接,为贵州东南面物资集散地之一,昔有 “ 小江南” 之称。重安江景区有十里古峡、三朝桥、野洞河、石笋沟等景点。“三朝桥”是重安江入峡的第一景。三座桥三个时代修建,横贯于重安江上,它是露天的桥梁博物馆。

飞云崖,亦称飞云洞,位于黄平县城东北12公里处,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云崖建于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经历代增修扩建,形成一组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被誉为“黔南第一奇境”、“黔南第一胜境”。王阳明先生在正德三年过飞云崖时,评价到“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崖”。1988年元月设立于飞云崖的古建筑内的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民族节日博物馆。

红岩堡在黄平县城东南角,苗语叫“晒太阳的屯堡”,是黔东地区最早的关于屯堡最为珍贵的实物例证。洪武年间,傅友德平狼洞(新州)置兴隆卫,并“依山带水四塞为固,缘实逼苗疆,伏莽升陵,偶或为患,桑土绸缪固未可或缓也。”也就是在这一年,黄平始设屯置堡。红岩堡逼“九股苗”,于是借助这清水江之险,于北岸设立了红岩堡。让其成为“约束屯堡、弹压诸苗”的军事要地。

飞云大峡谷是峡谷长20多公里,发源于黄平顶冠山的苗里河流经峡谷.飞云大峡谷的主干流苗里河、台拉河、沿着飞云崖古刹脚下依山盘绕而过,故称为“飞云大峡谷”。飞云大峡谷。

朱家山位于黄平、瓮安、福泉三县连接处,是国家森林公园,这里保存有一片面积为6667公顷的天然次生林,其中近2500公顷为保存较好的次生林常绿阔叶林。整个公园内有朱家山、马头山、朱家河(潕阳河的源头)、关口岭、滴水岩瀑布等景点。其中的滴水岩瀑布高约60米,宽约10米,水雾缭绕,蒸汽腾腾,十分壮观。

野洞河是重安江的主要支流,发源于黔南州的瓮安县龙洞河,流经瓮安、福泉、黄平。全长18公里,全流域有上下两座天生桥,其中上野洞天生桥位于瓮安西家寨与福泉懂炳交界处,下野洞天生桥洞高15米,最矮处有2米,洞长100米,洞中钟乳石景观别致,目前开发了漂流,是贵州唯一的洞中漂流奇景。野洞河沿岸有高120米的大瀑布飞水崖,有帘水瀑布群盘龙山,伫立着一对相视而立的撑天巨石。

舞阳湖的源头有景色奇异壮观的舞阳湖峡谷,亦称情人谷,峡谷长约五公里,谷内百米悬崖如刀壁斧凿,狭窄幽深,有飞来峰、仙女浴池、中国第一石象等佳景。峡谷的深处就是朱家山原始森林保护区。

冷屏山是黄平县新州镇周家山主峰,最高点海拔约1300米,山顶较为平坦,是徒步、驾车自驾游露营的绝佳圣地。在冷屏山南面的山顶上,形态各异,大大小小的近1000亩石林分布在3个不同的区域,是黔东南难得的。

石坎梯田被当地人誉为“高原长城石坎梯田”或“云上石坎梯田”。

传统民俗

       在革家祭祖的仪式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射发达鸟。发达鸟是一只具有女性特征的大鸟,画在纸上,青年男子去射,射到到嘴巴预示子孙能说会道,射到乳房预示丰衣足食,射到阴部预示子孙满堂。

信仰

       在革家,除了罗家没有神龛(用革 家话说,是没有香火),红白弓箭是直接挂在堂屋正门对面的正壁上外,其余各家各户的堂屋里都置有一个神龛。然而神龛上祭祀了的除了祖先的牌位,就是神龛右一角挂着一副用竹条做成的小巧玲珑的红白弓箭。

       弓和箭在革 家罗姓家族,是"香火"的象征。革 家除了罗姓从历史上就没有神龛以外,其余廖姓、杨姓、王姓、高姓家家堂屋里都有神龛。所谓神龛,就是在堂屋里面对大门的正前壁上安一个祖先台位,上面有天地君师、历代祖师的牌位或字俸。神龛右上方挂着一个用竹条做成的一尺多长的红白纸糊成的弓箭,在罗家,没有神龛,但在光光的神龛方位上同样也挂着用竹条做成的小弓箭。革 家的弓箭是不能随便挂上堂屋正壁上的,必须在大年初一接龙时,做了祭祀后才能将"香火"迎进门,挂在壁上。

       据革家罗姓家人说,由于罗家历史上就没有神龛,所以把祖先传承下来崇拜弓箭的习俗沿续下来,并把弓箭视为祖宗,在接完龙后敬奉在神龛的位置上,以为这样罗姓的香火就得以传承下去。我们在旺坝村罗家追根溯源时,问及为什么只把弓箭当作罗姓家族的香火,而不用其他东西或物质来代替时,51岁的罗洪文也答不出来,只憨厚地笑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射日英雄羿的后代.革家
蜡花锦袖摇铁铃
蜡染艺术
中国第五十七枝民族——革族
丹寨,苗疆桃源
凯里,麻塘革家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