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中道的散文
userphoto

2023.06.10 江西

关注

      小修的散文灵动秀美、 清新隽永, 数量极大, 且成就极高, 《珂雪斋集》 中诗文共二十五卷, 散文就占了十七卷, 总共 568 篇, 占到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六十八。 除此之外, 还有一部长达十三卷的日记《游居柿录》, 另附《柞林纪谭》 杂记一卷。钱伯城先生在《白苏斋类集· 前言》 中说: “而求新创新, 不袭陈言, 不落窠臼, 又是他们(三袁) 共同追求的目标”。

这一点似乎小修做的更好, 他首开风气, 诗文创作打破了以往的套路, 抒写性灵, 自由灵动, 潇洒奔放, 自成一格, 中郎才得以在《叙小修诗》 中举起了公安派的理论旗帜。 小修的散文正如周作人先生给俞平伯的散文集《杂儿拌》序言中指出的: “公安派的人能够无视古文的传统, 以抒情的态度作一切的文章, 虽然后代批评家贬斥它为浅率空疏, 实际却是真实个性的表现。”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 中这样评述小修的散文创作: “子之诗文, 有才多之患,若游览诸记, 放笔芟薙, 去其强干, 便可追配古人。”

一方面说明小修游记散文的成就极高, 精华部分可与古人相媲美; 另一方面, 钱谦益指出其游记还需要去其糟粕, 只留精华, 但对于小修而言似乎过于苛刻了, 从他的书信中可以看出, 我们现在看到的《珂雪斋集》 已经是经过删节的了, “病中检少时诗文, 先后几四十余卷, 多由遗亡, 不得已寿之于梓。”

至于“有才多之患” 是不可避免的, 诸多名家文集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缺憾,也就是说所谓的“才多之患” 亦是瑕不掩瑜的。

从体裁来看, 袁小修的散文主要分为杂记、 传记、 尺牍、 日记等, 其中成就较高的自然是杂记和传记, 他的尺牍写得坦诚直率, 也很有特点。 而小修的日记几乎占了文集的三分之一, 它们记录了小修自万历三十六年至万历四十六年的生活轨迹, 展现了他的喜怒哀乐, 父兄的亡故, 登第的如释重负等等。 小修散文的价值正如钱伯城先生在《珂雪斋集·前言》 中的评价: “大都写得色彩绚烂, 文情并茂, 引人入胜, 足以传世。”

第一节 杂记文

       关于杂记文, 褚斌杰先生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中指出古人将以“记” 名篇的文章称为“杂记体”, 杂记的内容则包括一切记事、 记物的文章, 他将杂记文分为四种: 台阁名胜记、 山水游记、 书画杂物记、 人事杂记。 小修的杂记文主要是山水游记和台阁名胜记。

一、 山水游记

小修一生科场失意而流连于山水之间, 兄弟三人他游历最广, 也因此成就了这位著名的散文家。 当然, 他的散文成就并非单纯是因为走过的地方多, 正如他自己所言: “生平有山水癖, 梦魂常在吴越间”可见他生命中系着浓浓的山水情结, 在《王伯子岳游序》中曾谓: “天下之质而有趣灵者, 莫过于山水。 予少时知好之, 然分于杂嗜未笃也。 四十之后, 始好之成癖。”

这里小修为少时因杂嗜未能专心于山水而感到遗憾, 可见山水在小修的生命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徜徉于自然山水之间, 用心看山听水, 用心与山水交流, 将自己的情感熔铸于山水, 因此在他笔下, 山水景色生动鲜明, 情态各异, 独具风采。

小修早期的游记灵动而清新, 多记述所游历过的山水名胜, 偶然参杂一些典故传说的考证, 表达自己对山水风情的爱恋, 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 时常流露出失意惆怅的情绪以及终老山林的意愿, 后期的游记落寞而凄美, 多阐述自己隐居于山水之间临山听水,参禅养生的情境, 时时流露出对至亲离世的痛楚, 对生死的忧惧以及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小修以文字为载体记录了自己一生的情感,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景色是自然的也是绚烂的,是任性的也是纯真的。

(一) 文中有画、 灵动清新。

在小修的游记中, 最引人注目 的可以说是大篇幅的系列山水游记, 如《西山十记》、《东游记》(31 篇)、《西山游后记》(11 篇)。 正如吴承学在《晚明小品研究》 中所说的:

“以小品缀成长篇, 尺幅组成长卷„„每篇相当短小、 轻灵、 自由, 而整体又相当恢弘。”这些系列游记很有特点, 以《西山十记》 为例作以说明, 《西山十记》 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 正值三袁兄弟会聚京师, 时伯修充任东宫讲官, 中郎升任国子监助教, 而小修被荆州府以岁贡推荐入京, 成为了国子监的一名太学生。 兄弟难得聚首, 小修的心情自然舒畅很多, 加上这年他们在崇国寺结葡萄社, 每日谈禅说理、 诗酒唱和, 对于长期抑郁的小修来说这段时光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轻松潇洒。 在他笔下的景物也更加清新自然、灵动秀美。 西山是北京西北郊群山的总称, 包括妙峰山、 香山、 翠微山、 卢师山、 玉泉山等, 《西山十记》 描写的是西山一带的风景名胜, 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从单篇来看是对某个地点风景的描绘, 从整体上看又是对某个地域风景的总体描摹, 篇篇写景, 景景相连,延绵成一幅情韵悠长的山水画廊, 它们相映成趣, 美不胜收, 且情真意切, 流露出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爱恋, 读来身临其境, 不禁为之动容。

出了西直门, 小修犹如逃离樊笼的小鸟, 蓝天白云绿树清溪, 一切风景尽收眼底。 记一描写了西直门外的沿途风光, 随着作者的行踪所至, 换面也跟着转换, 即移步换景, 动静结合, 在他笔下呈现的就是一幅幅绝美的图画:

出西直门, 过高粱桥, 杨柳夹道。 带以清溪, 流水澄澈, 洞见沙石。 蕴藻萦蔓, 鬣走带牵。小鱼尾游, 翕乎跳达。 亘流背林, 禅刹相接。 绿叶秾郁, 下覆朱户。 寂静无人, 鸟鸣花落。

小修称得上是一位造诣极高的画师, 过了高粱桥, 看到了道路两旁的杨柳延绵不绝,小修仅用了一个“夹” 字, 就描绘出远望的视觉效果, 绿柳如烟、 溪水萦绕已经令人心醉了, 想象溪水清澈见底, 连水底的几颗小石头也变得可爱起来了。 背对着溪水的树林中寺庙古刹延绵, 树叶繁茂, 几座豪门宅第隐藏其中, 红绿相映, 色彩鲜亮。 环境清幽、 鸟鸣花落, 如此安静让人不忍心去打扰, 有种“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的味道。 之后又继续写道:

至龙潭堤, 树益茂, 水益阔, 是为西湖也。 每至盛夏之月, 芙蓉十里如锦, 香风芬馥, 士女骈阗, 临流泛觞, 最为胜处。

这显然是作者的想象, 来到龙潭堤勾起了小修往日的回忆, 盛夏之月, 西湖荷花盛开,正如“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远远望去仿佛一匹天然的锦缎, 香飘四溢,士女于此流连徘徊, 男子于此饮酒赏景, 美不胜收。 如此鲜活生动的画面瞬间跃然纸上。最后写道:

降临水行, 至功德寺, 宽博有野致, 前绕清流, 有危桥可坐。 寺僧多业农事。 日已西, 见道人执畚者、 锸者, 带笠者, 野歌而归。 有老僧持杖散步塍间。 水田浩白, 群蛙偕风鸣。

小修所勾勒的这幅画面乡 村气息浓厚, 寺庙门前, 清溪萦绕,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有“小桥流水人家” 的诗句, 想来身在异乡 之人看到此种画面, 本来温馨的画面却多了一份凄凉之感, 可小修看到的偏偏是座危桥, 一个“危” 字与他前面多提到的“野” 字相互辉映, 这并没有破环画面的温馨, 反倒增添了 一份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正是士大夫眼光的独特之处, 小修在国子监处处受到约束, 看惯了规规矩矩的东西, 在来到乡 间看到危危险险的小桥, 自然别有一番味道。 在这里小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乡 间野归图: 夕阳西下, 寺僧干完农活, 拿着竹筐, 扛着铁锹, 哼着乡 间小调而归。 远远的看到有老僧独自在田埂间散步, 水田浩白, 青蛙的鸣叫声随风轻扬。 这种浓浓的生活气息瞬间感染了小修, 他常年漂泊在外, 此种田家之乐已经离他很久远了, 原本一个再平淡不过的乡 间生活的瞬间却带给小修无限的温馨, 也带给我们颇多感动。

记三描绘的是香山的景致, 先写远望西山所看到的景色:

自玉泉山初日雾露之余, 穿柳市花弄, 田畴畛畦间, 见峰峦回曲萦抱, 万树浓黛, 点缀腰间,飞阁危楼, 腾红酣绿者, 香山也。太阳刚刚升起, 轻雾尚未散尽, 作者自玉泉山穿过柳市花弄田间小径, 远远望去, 香山峰峦迂回曲折, 相互萦抱, 山腰处万树浓黛, 飞阁危楼, 红绿交映, 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 作者移步换景, 描绘了一幅长长的画卷, 我们可以想象青山苍翠, 山花烂漫, 腾红酣绿的景象是多么令人神往。 香山远在郊区, 原本是长途跋涉十分艰险, 也可能小修是天生的旅行家, 原本平淡无奇的事物在他的笔下迎面而来的却是一股浪漫的气息。 继而又写道:

此山门幽遐, 青松夹道里许, 流泉淙淙下注, 朱栏千级, 依岩为刹, 高杰整丽。 憩左侧来青轩, 尽得峰势。 右如舒臂, 左乃曲抱。 林木绣错, 伽蓝棋步。 下见田畴稻畦, 潦壑柳路, 村庄数疏, 点黛设色。过了山门, 青松夹道, 流水淙淙, 仰望山上, 朱栏在此幽静而又青翠的山林之中分为耀眼, 林中佛刹高杰整丽。 林木如彩绣纵横交错, 佛寺多如棋子一般分布, 俯视山下, 只见稀疏的分布着田地稻畦, 水塘柳路和村庄, 几点黛绿色点缀其间。

西山游记诸篇, 在袁小修的笔下总能勾勒出一幅绝美的风景画, 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 动静皆宜, 异常鲜活。 这与小修的追求自由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他的内心敏感而情感丰富, 在辽阔的自然天地之中自己的个性方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展, 所以在小修笔下的,山呼吸, 水私语, 小修仿佛静坐于山水之间与山水对话交流, 聆听它们的心声, 转而形成文字, 告诉我们山水之蠢蠢欲动、 生生不息。

不仅系列游记, 小修单篇的游记也写得清新流畅、 自然灵动, 虽然短小, 其中亦不乏美好的画面, 如《游德山记》:

夜中雨滴竹叶, 时复铿然。 晓, 枕上闻黄鹂声, 入耳圆滑。 起视, 初日出松中, 一山皆雾露。

潇潇的夜雨、 清新的竹叶, 悦耳的鸟鸣, 初升的太阳, 朦胧的山雾, 勾勒出一幅遥不可及的人间仙境。 灵动清新, 语言简约, 小修不愧为写景的高手, 传达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 让人不忍用粗俗的言语来破坏, 都说王维诗歌的境界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那么称小修的游记散文为“文中有画” 亦不为过了。

(二) 情景交融、 物我合一。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 中曾在阐释意境时说: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 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 一层比一层深的情, 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 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 景中全是情, 情具象而为景, 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 崭新的意象, 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

小修的散文大都抒写性灵, 无论是愉悦的、 感伤的, 或是愤懑的情绪, 都透过他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体现出来, 景中见情, 情中有景, 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如《游高梁桥记》:

于是三月中矣, 杨柳尚未抽条, 冰微泮, 临水坐枯柳下小饮, 谭锋甫畅, 而飚风自北来, 尘埃蔽天, 对面不见人, 中目塞口, 嚼之有声。 冻枝落, 古木号, 乱石击。 寒气凛冽, 相与御貂帽,着重裘以敌之, 而犹不能堪, 乃急归。 已黄昏, 狼狈沟渠间, 百苦乃得至邸。 坐至丙夜, 口中含沙尚砾砾。

这段描写是北方春天典型的气候特征, 小修生长于南方吴楚一带, 自然不习惯北方初春的风沙天气, 若非实实的体验了一次, 恐怕也难以描绘的如此真切。 飚风北来, 尘沙满天, 风疾枝落, 碎石扑面, 至深夜口中仍残留沙子, 虽为写实却略有夸张, 未免有种发牢骚的嫌疑, 他对恶劣天气的抵触情绪也在篇末点明了原因, 贵人为官职, 山人为衣食, 而自己呢? 家境足以糊口, 却舍弃“水石花鸟之乐来此“烟霾沙尘之乡 ”, 扪心自问却没有答案, 最后以此篇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 颠倒而无计算”, 其实我们不难理解小修的心情, 此时虽为太学生, 在荆州府名声大噪被推荐入京, 却在科举的道路屡战屡败, 为名所累如此, 遇见北方突然来袭的沙尘天气, 牢骚不禁油然而生, 他以对天气的埋怨来表达心中的愤慨和无奈的情绪, 以自嘲的语气自解, 却让人更为心痛。 再如《游石首绣林山记》:

大江自三峡来, 所遇无非石者, 势常约结不舒。 至西陵以下, 北岸多沙泥, 当之辄靡, 水始得随其剽悍之性。 如此者凡数百里, 皆不敢与之争。 而至此忽与石遇, 水汹涌直下, 注射拳石。

石崿崿力抵其锋, 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 以水战石, 则汗汗田田, 滮滮涆涆, 劈之为林, 蚀之为窍, 锐之为剑戟, 转至为虎兕, 石若不能无少让者。 而以石战水, 壁立雄峙, 怒狞健鸷, 随其洗磨; 簸荡之来, 而浪返涛回, 触而徐迈, 如负如北。 千万年来, 极其力之所至, 止能损其一毛一甲。 而终不能啮骨理而动龈腭。

长江之水浩浩汤汤自三峡而来, 所向无敌, 一直到石首的绣林山才遇到对手, 水虽剽悍, 然山以其高峻之势不与相让, 水势盛大, 水流湍急, “劈之为林, 蚀之为窍, 锐之为剑戟, 转至为虎兕”, 攻势凶猛, 然山却巍然不动, 任水何其肆意, 依然坚韧不拔, 水一波又一波推进却无功而返, 山根基之深水撼之不动, 于是, 小修亦得到了“石得水以助发其妍, 而益之媚, 不惟不相害, 而且相与用。” 的结论, 此情此景触动了小修的心弦, 他想起自己屡战屡败, 又屡败屡战的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士之值坎壈不平, 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 何以异此哉!” 小修的议论顺应情势, 贴切自然, 融形象、 情感、 哲理为一体,瞬间为这篇游记增色不少。

(三) 善用修辞、 生动传神。

自然之千姿百态、 色彩斑斓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小修游记多达 90 篇, 篇篇写景, 读来却无雷同、 枯燥之感, 如果把小修比作画家, 大自然在他笔下被描摹的多姿多彩是因为绘画技巧的运用灵活自如, 也就是说小修不仅能将自己的情感寓于自然之中, 且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才使得读者有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最常用的莫过于比喻和排比。 如《趵突泉记》:

泉凡三, 逆腾而上, 远视之, 若三鹤翔舞; 若白莲大于车轮, 盛开水涯。 近即之, 其下如有伏械, 令其跃而过颡; 如有洪炉, 日夜烹炼, 急而涌沸, 声闻数里。

这是小修游趵突泉所记, 趵突泉三股泉眼是我们身在济南的人再熟悉不过的了, 但要形象的描绘出这三股泉眼却不那么容易, 小修用比喻将其形象的描摹出来, 远观如三鹤翔舞, 硕大的白莲盛开, 近观如有机关操纵它越过游人的额头, 仿佛下面有洪炉在烹煮使得水沸腾, 小修是热爱生活之人, 他对生活方方面面观察细致, 体会入微, 比喻也犹如神来之笔。 再如《远帆楼记》:

其风帆之往来者, 出没于青槐绿柳之中, 或疾如马奔, 或缓若云停, 或千帆争出, 或孤篷自振, 或满插云霄, 或半移疏树。

这段文字写登远帆楼所看到的景象, 描绘了大江之上往来之船只, 有快的慢的、 群体的单个的、 远的近的, 可见视野之开阔, 场面之壮观。 小修连用排比, 语言整饬、 气势如虹。 还如《采石度岁记》:

从山顶直下, 如吐舌浮水上, 得峨眉亭, 江声益厉。 见天门山, 如两眉隐隐, 大石摇摇欲坠,上有千年苔藓, 斑斓五色。

这段文字写描写的景象犹如仙境, 也得力于小修两个绝妙的比喻, 从中增色不少, 峨眉亭如吐舌浮水上, 可想而知此处云雾缭绕, 云雾淹没了通往亭子的路, 只看到亭子凌空出现在云雾之中, 天门山若隐若现, 千年苔藓附着于摇摇欲坠的大石之上, 可见人迹罕至,不知不觉中小修借巧妙的比喻勾勒出一幅人间仙境图。

再如《游鸣凤山记》:

云气忽起, 泼墨涂雾; 马逝帆张, 浪卷波腾; 浸地烧天, 含蛟裹螭; 散而愈叠, 拨之不开。及炮车忽散, 天宇如澄; 金翘玉蕊, 藻刻葩连。 仙人回盼, 美女弄姿, 奇形异质, 不可殚述。

这段描述的是雨过天晴之时云彩的变化, 由风起云涌, 变幻莫测到渐渐的云开雾散,小修综合运用比喻和排比将夏云形状、 色彩的瞬息万变描绘地淋漓尽致。这种连串的比喻在他的游记散文中是十分常见的, 再如《三游洞记》 中对千年石乳的描绘:

洞外少狭而中宽, 其上石乳下滴, 积千百年, 反腾而上, 以挂于顶。 若怪松不见颠, 若风中泪蜡, 若细腰长人森然而立, 若垂杨柳婆娑委地。 参差以列若屏, 遂有房与皇也。

这段对千年石乳的描写形神兼备、 生动逼真, 读来仿佛正在洞中欣赏这难得一见的奇景, 再如《游绎山记》 中对满山的石头的“各各异象” 的形象描绘:

其高大者数十丈, 小者亦数丈。 如屋覆, 如偃盖, 如走丸, 如斧劈, 如累棋, 如马首, 如中敷几筵, 如砌如累, 如戏掷。

小修不愧为游记大家, 他以丰富的语言, 巧妙的修辞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与自然心灵的交汇中, 引领我们走入五彩斑斓、 绚丽多彩的迷人天地。

(四) 博学多识、 擅长考据。

小修自小接收良好的教育, 父亲对他的学问很上心, “学之时, 不论华言梵册, 种种搜求。”

因此小修饱读诗书, 博学多识, 我们在读其游记时不难发现, 文中往往穿插对人文、 地理、 历史等诸多方面问题的考证, 让读者在亲近自然的同时, 也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

在《东游记· 记五》 中引用《山海经》 来阐释洞庭湖二女之所指:

山海经云:'洞庭之山, 帝之二女居焉, 出入多飘风暴雨, 每每游者多以风恶返棹。 故人呼为有缘山。’ 所云二女者, 乃天帝之二女, 非尧二女也, 淆讹久矣。

小修对于洞庭湖二女的考证不仅可以使阅读他此篇文章的人了 解到洞庭湖二女是天帝之二女, 对以讹传讹的现象予以纠正, 而且显示了小修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更值得推崇的还有小修敢于怀疑的精神值神。

小修的游记不仅描山画水, 而且引经据典, 虽说其中颇多学究气, 但是却让我们从中了解了很多知识, 亦不失为小修游记的独到之处。

二、 台阁名胜记

小修描写亭台楼阁的散文数量很多, 这些文章以咏物为主, 其吟咏对象多为三袁兄弟早年在故乡 公安的园林如《杜园记》、《筼筜谷记》、《荷叶山居记》 等, 或以三袁兄弟的书斋、 府第为题的如《白苏斋记》、《远帆楼记》、《柳浪湖记》 等等, 这类文章小修写得随心所欲, 记录了他们生活中的琐碎, 也记录了小修最真实的情感。

小修的这类文章写得非常优美, 在他的笔下往日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同时也不失趣味。 如《杜园记》 写得情韵流淌、 情趣盎然:杜园在长安里中, 园周围可二里许, 有竹万竿, 松百株, 屋六楹。 门外有塘, 塘下有田二百亩, 畜大鱼, 可待宾客。 杂果可食。 蓧簜荆棘, 刈东西生, 刈西东生, 可待一年薪。 去车湖半里许, 湖畔饶多水草, 可以养牛马。 若夫听松涛、 玩竹色, 奇禽异鸟, 朝夕和鸣, 则固幽然隐者之居也。

这段文字是小修对童年旧居杜园的回忆, 从小修的描绘中可以看出杜园乃幽静之所,在这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塘鱼、 杂果、 柴薪、 饲料都可自给自足, 可以想象儿时小修在此捉鱼、 摘果子、 拾柴, 他在杜园的生活是趣味盎然, 丰富多彩的, 他笔下的文字浅浅地流露出对往日生活的留恋。 在《杜园记》 中小修亦描述了 童年趣事:

因忆往年同中郎及散木读书此处, 散木甚诙谐, 时林中偶藏一虎, 常闻吼啸, 垣墙不甚高,皆惧之。 方静夜共坐堂上, 伏案了文字, 而散木作假虎面, 被绣被, 跳跃其下, 几为怖绝。 今便是七八年前事, 忽忽如昨日耳。

重回杜园, 小修隔着时空与童年的自己相拥, 此情此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这里珍藏了他美好的童年, 被散木扮作的假老虎惊吓的事件到现在依然清晰, 可以想象在想起这充满童趣的瞬间时小修脸上那会心的微笑, 他在回忆中打动了自己, 也打动了每一位读者,趣味无限, 情意绵绵。

再如《游荷叶山记》, 此篇可以说是画的长廊, 情的潜流。 小修在文中这样写道:“因思儿时常骑羊来此, 每一至, 不啻如四五十里外, 而今视之, 数步耳。”

小修对儿时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 小时候觉得十分遥远的距离而今求证一下只有数步之遥, 如此小小细节在小修脑海中依然如此清晰, 可见小修的情感十分细腻。 因久在城市生活的小修对荷叶山产生了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俄而月色上衣, 树影满地, 纷纶参差, 或织或帘, 又写而规。 至于密树深林, 迥不受月, 阴阴昏昏, 望之若千里万里, 窅不可测。 划然放歌, 山应谷答, 宿鸟皆腾。

小修是写景的高手, 这一幅山林月夜图甚为美妙, 亦近亦远, 亦动亦静, 如身临其境。月亮爬上树梢, 月光透过缝隙射在地面上, 相互交织, 纷纶参差, 远望密林深处, 阴沉昏暗, 遥不可及。 如此寂静的夜晚, 歌声瞬间划破夜空, 空旷的山谷霎时回音跌宕, 早已熟睡的小鸟也因此惊散。 这是一幅动态的图画, 恐怕技艺再精湛的画家都难以描绘, 小修借神来之笔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神秘的夜晚, 在享受寂静的时刻忽然添了一份惊险, 嘹亮的歌声, 山谷的回音, 鸟惊的鸣叫声, 翅膀的拍打声„„

这类文章可以说各有特色, 但始终不离一个“情” 字, 如手足之亲情, 隐居之闲情,失意之悲情尽在其中, 如《游荷叶山居记》 中曾写道:“于厅上右柱间有字数行云:'伯修、冲修于此, 録子史碎金记。 此时正午, 风和气爽, 自挈酒一壶, 自斟一醉。 是年孺修应省试, 止伯季在家修业, 此月每晨作书义一首, 各臻妙境矣。’ 此先史兄伯修笔也, 记是年为万历乙酉乡 试。 孺修即中郎, 冲修即予, 盖少年未定字也。 是时伯修年二十六, 中郎十八, 予十六。 中郎赴省试, 予以病留家塾。 记伯修书柱时光景, 依然在目。 明年, 伯修遂首南宫。 予等相继出山, 今其期不踰二十五年, 而伯修长逝, 已七八年矣。 可叹也!”

三袁兄弟情深, 小修重回故里, 往事历历在目, 现而今却已是沧海桑田, 物是人非, 不禁黯然神伤, 尚未愈合的伤口隐隐作痛, 滴血不止。 再如《听雨堂记》 中小修借苏轼苏辙兄弟来与其兄弟三人做比, 道出了他对于出世与入世的看法, 小修看到苏轼在颠沛流离之际唯一念念不忘的只有弟弟子由, 小修认为苏轼仕途不顺, 应该远离官场, 享受亲情和清静之乐, 但他却“违性乖质, 以战于功名之途”, 最终“飘零桄榔之下, 寂寞蜒岛之中, 濒海相逢, 遂不得与子由再见。”

这一方面小修不认同苏轼的做法, 在他看来苏轼的执著官场, 有些不识时务, 并非明智之举, 他把苏轼的经历当做前车之鉴, 他对于三袁本身有着很清醒的认识: “吾命薄, 或可以免于功名。 独吾观两兄道根深, 世缘浅, 终亦非功名之品。”

而对于中郎疏离繁杂政务的做法他是极为认同: “近来吴令中, 令简政清, 了不见其繁, 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 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 彼所欲老而学之者, 中郎欲少而学之乎? 如是则听雨之乐, 不待老儿可遂也, 请归以俟。”

这不仅是小修对自己本性的了解的表现, 也是对于科举功名一途厌倦情绪的流露, 这里看似通达的心态, 在小修的一生中却难得一见, 尽管他在科举一途中跌跌撞撞,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这正应了那句话: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第二节 传记文

小修的传记文可以说是散文中的一大闪光点, 虽然数量不多只有二十几篇, 但是可以说每篇都值得称道, 钟林斌先生在《公安派研究》 当中指出:“他的传记文学作品包括传、传略、 行状、 墓志铭、 圹记等体裁, 某些题为'序’ 的作品实质上是传记。”

对于这一分法我也十分认同, 像《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静亭龚公墓志铭》、《送茂实李子贰开州序》、《曾登二侄圹记》 虽名不为传却不失为优秀的传记文。

小修的传记文从内容上看十分丰富, 为亲朋好友立传, 如《石浦先生传》、《中郎先生行状》、《江进之传》 等; 为朝廷官员立传, 如《梅大中丞传》、《赵大司马传略》、《潘去华尚宝传》 等; 也有为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所立之传记, 如《高士传》、《关木匠传》、《一瓢道士传》 等; 更值得称道的是敢于为那些离经叛道之人立传, 如《李温陵传》、《回君传》等。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反映了晚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面,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万历一朝官场的腐朽, 可以聆听小修的心声, 为诚信、 正义的大声疾呼, 亦可以体会小修对于亲友的深情厚谊。

首先, 小修的传记文语言简洁, 人物个性鲜明, 议论颇为精辟。 如《梅大中丞传》 开篇对梅国桢本人的介绍:

少俊朗, 有大韵, 能诗文, 善骑射„„久滞公车, 无意仕进, 铲采埋光, 无复圭角。 尝曰:'人生自适耳! 依凭轨迹, 外张名教, 酷非所屑。’ 常与海内之文人词客, 花月晨夕, 分题赋咏,为骚坛盟主„„酒后耳热, 相与为裙簪之游。 调笑青楼, 酣歌酒肆, 布衣楚制, 出入市廛。

文章多采用三、 四言, 读来明快、 流畅、 富有节奏感, 语言简短、 整饬, 寥寥几句就把梅国桢文武双全, 豁达开朗, 豪气干云的个性展现出来了, 而梅国桢人生自适的态度倒是与小修有着共通之处, 可见晚明社会风气普遍如此, 有才之士往往流连于诗酒之间, 过着裘马轻狂、 放纵不羁的生活。 再如《关木匠传》:

关木匠, 字廷福, 少与诸将伍, 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 佣以豪族也, 啖佣儿为证, 以诉于官。 廷福方持斧凿, 为人架屋回, 闻之, 夜入城。 至旦, 私呼佣儿饮, 携出城, 可四五里, 复与引。 佣儿醉, 夜乃卧之破庙中。 是日晡, 县官讯两家狱。 佣家仓促失其儿。 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 今安在? ” 佣家无以应。 县官以为欺己, 反得罪。 明日, 佣儿还, 事已定,无所用之。

作者叙述一件完整的事情仅用了 133 字, 从介绍传文之主人公关廷福到他为人抱打不平的经过, 语言始终简短明了, 简短的语言并没有影响完整地叙述事情的始末, 反而为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增色不少, 更加突出了他“义” 字当先的侠者风范, 在私欲膨胀的晚明时代, 仍有人能为伸张正义而义无反顾, 实在难得, 写到这里关廷福侠义的个性已经十分突出了, 作者接下来又讲述了关木匠突遇周姓家族欺负霍姓家族的事情, 他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锄强扶弱, 也因此获罪, 正因为事情的突发性更加凸显了主人公的个性, 其中写道:正困苦时, 廷福为人伐木回, 过见之, 不平, 大怒, 持手中斧向之。 周人皆走, 立杀其魁一人。

作者这里描述的关廷福抱打不平的经过仅十几字:“不平, 大怒, 持手中斧向之。” 语言简洁,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如果说关廷福骗得佣儿事件还可以经过谨慎的思考, 周密的部署的话, 那么这件事情的突然性却容不得主人公半秒思索, 他只能是靠本能反应, 他顾不得考虑自己的生死, 却不能对周家恃强凌弱的行为视而不见, 正如孟子所言: “生, 我所欲也, 义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关廷福不仅行侠仗义, 而且敢作敢当, 霍家怕廷福逃走, 但廷福却为保全霍家而只身赴难。 小修在文章末尾议论道:廷福不识一字, 亦不知何者为义侠。 然其抱不平, 至死不挠, 大有男子气。 今世上士大夫遇小小利害, 即推委他人, 以宽己责, 况生死之际乎! 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 乡人曰:“囚耳, 乌足道!” 予曰: “士大夫慷慨就义, 即呼之曰忠臣, 曰义士; 惟曰囚耳, 囚耳, 此所谓真意气也!”

小修对关木匠正直侠义, 敢作敢当的行为甚为赞赏, 对士大夫唯唯诺诺, 敢做不敢当的无耻行径甚为厌恶, 廷福不读书识字却正义凛然, 不推卸责任, 与之相比那些所谓的士大夫的形象则更加猥琐, 小修能为小人物立传已经是独具只眼, 此处的议论使全文更加意味深长, 更能引起人们的反思。

其次, 小修的传记文多细节描写, 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鲜明。 如在《龚春所公传》 中描写了外公年纪虽大, 体力却不输给晚辈, 在全文中给人印象深刻且颇有趣味:

一日, 孝廉、 御史、 偕予兄及诸甥游石洲, 以公老, 难于往来, 弗约。 已至洲, 方与共饮酒,拾石子; 俄见雪浪中, 有小舠迅疾而下, 中有一老翁, 踞胡床, 指挥江山, 旁若无人。 互相猜疑,逼视之, 则公也。 舟已近, 公于舟中大呼曰: '何为遂弃老子耶!’ 登洲, 即于洲上舞拳数道, 以示勇。 诸人皆大笑极欢。 至深夜, 乃归。 各分韵纪游, 公归诗已成, 即于灯下作蝇头细字书之。明日黎明, 遣使持诗, 遍示众人, 俱以游倦晏起, 不得一字, 皆大笑。

这一事件有几个细节颇耐人寻味, 一是外公龚大器因年纪太大而被晚辈们“遗弃”,他却不服老自驾小舟追赶过来。 试想在广阔的水面上, 一小舟似从天际漂流而来, 舟中一老翁“踞胡床, 指挥江山, 旁若无人”, 如此潇洒倜傥, 颇具大将风度, 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二是外公登洲之后的表现: “于洲上舞拳数道, 以示勇”, 这一举动颇为滑稽, 一位83 岁的老翁比划拳脚来证明自己勇猛不输给晚辈, 读来颇为捧腹; 三是游玩毕, 外公仍有精力完成游记, 第二天一早便差人送众人赏玩, 而晚辈们却疲惫不得一字, 可见这位83 岁的老人精力充沛不输给晚辈, 这三个小小的细节使主人公的形象凸显出来, 他的言行举止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 也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再如《一瓢道士传》 中讲述了一个道人坎坷而传奇的经历, 从少时读书到投笔从戎,从军中建功到违反军纪畏罪从盗, 从厌倦盗贼生涯再到淮扬卖酒养妓, 厌倦之后随即乞食湖湘, 可见他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上是多么的率性, 作者简单的介绍了道人传奇的经历后,着重描写了两个细节使得道人传奇的一生更为精彩:

后至澧, 澧人初不识。 既久, 出语癫狂, 多奇中。 发药有效, 又为人画牛, 信口作诗, 有异语。 人渐敬之, 馈好衣服饮食, 皆受而弃之。

道人以乞讨为生计, 本不为人所识, 但他却有独到的才能: 行医, 作画, 作诗, 因而慢慢地得到人们的尊重, 但人们送与他的锦衣美食他却将之丢弃, 帮助他人却不为索取,这一点充任显示了他的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他的生活看似落魄, 却有着为众人不能理解的简单和快乐, 或许小修正是从这个角度来欣赏道人, 所以对他的一生的经历没有半点的鄙夷反而显得尤为敬重, 然小修描写他离世之前的言行更弥漫着传奇色彩:

道人栖古庙中, 一日, 与炉灰里取金一挺付祝云: “为我召僧来礼忏。” 忏毕, 买一棺, 自坐其中, 不覆; 令十余人移至城市上, 手作拱揖状。 大呼曰: “年来甚扰诸公, 贫道别矣!” 虽小巷间无不周遍, 一市大惊。 复还至庙中, 乃仰卧, 命众人曰: “可覆我。” 众人不敢覆, 视之, 已去矣。 遂复而埋之。

道人能够预知生死, 颇具神话色彩, 他的言行使人颇具疑惑, 坐在棺材中命人将他抬到城市中向众人道别声音传遍整个城市, 似乎他已经不是普通的人, 而是神的化身, 道人传奇的离世加之此前的传奇经历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现得十分精彩也十分生动。

再次, 小修的传记文感情充沛, 蕴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 如在《赵大司马传略》 中作者前半篇如实地记述了湖广荆州地区发生的数千群众抗议税使陈奉入境征税的斗争, 在对陈奉等恶徒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作者对他们明火执仗无耻行径的愤恨:

其使楚者, 为陈奉, 市井博徒, 最是无行者。 建节至楚, 所至如逐枭獍, 士人皆持瓦砾御之,有司不能御„„奉冠危冠, 著翔鱼狞龙服, 佩使者绶, 八座牵挽, 几二十余人, 若天子步辇状。

称者曰“千岁”。 得淫奴妻据为妇, 与同卧起。 采倡为鬟婢。 所之皆曰:“千岁国太舆”。 民间愕笑,云:“黄门善淫耶? ” 苍头庐儿, 鞭挞邮吏, 重者死。 每至郡县, 虽厚赂其左右, 犹不免考索。 不肖长令, 或嗅其靴鼻。 吴越大猾, 及市井恶少年, 皆行金钱窜役籍中; 或主奏记, 或主出入。 私置名字甚多。 又于诸郡邑布列征税官, 虽小市亦有五六七人。 其曹数十人, 朝为佣屠, 夕即冠进贤冠, 建高车黄盖, 出入里门, 轩轩然。 直撞如郡县, 刻剥建鼓, 至堂皇诟怒。 稍与抗, 即告之奉, 上疏以抗旨逮。 水陆诛盈, 搜肉见骨。 下至鸡豚蔬果之属, 皆遭攘夺。浆酒霍肉, 占歌舞妓, 或强淫妇女, 甚有污儒生妻, 而捽儒生几死者。 民皆怨愤思乱。

小修无情的揭露了陈奉此种无德行之人, 以征税为由, 实则奸淫妇女、 草菅人命、 贪污受贿, 最后成为藏污纳垢之所, 尽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小修的用词及其词的感情色彩十分鲜明, 言陈奉“最是无行者” 一个“最” 字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厌恶之情, 并特意提到民间对陈奉的讥笑, 可见作者对陈奉等人无耻行径的强烈的愤慨, 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百姓无辜受难的深切同情。

第三节 尺牍

小修的尺牍文更是情真意切, 文中对朋友吐露心事, 也记载了对于亲人亡故撕心裂肺的痛楚, 而小修生平的喜好、 个性在这些文字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表达, 可以说在这些尺牍文中小修的坦率程度到了极点。

小修的尺牍文多是朋友间、 兄弟间、 师生间、 父子间的书信, 这些篇章写得情文并茂,言辞坦诚, 充满情趣。 其艺术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 情真意切

小修科考连连失利, 在《报伯修兄》 一文中小修言辞中充满挫败感: “弟今年廿七岁矣, 功名抑塞不酬, 下帷徒劳, 颇有一发不中则息机之意。 聊借尊罍, 以耗壮心, 而遣盛年, 岂能同古人之韬精沉饮者哉!”

我们也都有过相似的经历, 将心中不快对自己的兄长一吐为快, 同时应该也在期待着兄长的安慰和鼓励。 在此信中也表达了对外公亡故的悲痛以及对年老之后的人生规划: “追思同游石洲, 舞拳光景, 岂可复得哉! „„兄前议欲迁澧州, 其实澧州城极狭, 觅一可居之宅亦甚难。 鼎州又太远。 以意度之, 不若于长安村祖屋基上治宅, 兄弟栉比而居。 此间树如鄧林, 田同好畤, 塘中既富菱芡, 湖上复饶鱼虾。

族中尚有两三忘机之老, 可以晤言。 他年功成归来, 即同摩诘辋川、 渊明栗里矣, 何必他来! „„此议既定, 便可令人种树栽竹。 度兄患有尚可十年, 十年后竹树已蓊郁矣。 此间车湖风景最佳, 水中之洲若再加数丈, 以石捍之, 作一圆蕉其上, 以此积雪千顷, 供养心脾最快。”

小修想起与外公同游石洲的情境, 又是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 但他与兄长聊起年老归隐之后的生活又是兴致勃勃, 而且已经规划好以后的生活, 只剩等待兄长的回应了。

又如《答陶石篑》 这封信写于伯修离世之后, 小修在此信中流露了无限的哀痛, 无限的幽怨, 足见兄弟之间的情深意重, 其中写道: “念与兄弟, 数年以来, 彼此慈爱, 异常深重, 如左右手, 不能相离。 自入都门两日不见, 则忽忽若有所失, 一时相聚, 载欢载笑„自闻讣以后, 忽忽如痴, 惟觉肠中犹如针札。”

小修把手足比作左右手的关系, 左手右手亲密无间, 足见其手足情深, 而长大之后难得相聚, “忽忽若有所失” 与“载欢载笑”两种截然不同的神情, 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情景, 小修将分离和相聚的神情描绘的如此贴切, 可见他对每次相聚和分离都体会的十分真切, 而伯修离世阴阳两隔, 几天不见都怅然若失, 更何况是永别, 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在《寄丘长孺》 和《与曾太史》 等多篇尺牍文中的悲恸哭诉更是显示了小修在中郎离世之后的悲痛欲绝, 魂不守舍的凄凉之感。 在《寄丘长孺》 中写道:“兄中郎于九月初六日长逝矣! „„质明传中郎有微病, 人皆以为无伤,而弟窃忧之, 不料其竟不救也! 已矣! 已矣! 弟虽生犹死也。 一日不见, 犹切怀想; 况今长别, 宁不断肠! 弟所以处贫贱而不戚戚者, 赖有此耳。 今若此奈何, 奈何!”

开篇强烈的感叹说明小修感情极为悲恸, 别人都以为中郎小病并没有太多的担心, 唯独小修暗暗的担忧, 更糟糕的是结果正如他所担忧的一样, 这一细节甚为感人, 小修对中郎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而今却阴阳两隔, 失去了精神寄托, 虽生犹死。 在《与曾太史》 中写道:“自中郎去后, 弟无日不病, 或夜不交睫; 且块处竹林中, 无可共晤言者。 体中稍稍康泰, 初意欲来绣林, 效执绋之役„„弟已束装作长逝计, 会平倩之后, 当止于玉泉, 修葺智者洞,阅龙藏。 所以止于此者, 缘老亲在堂, 三百里内招呼易返耳。”

这就是中郎去世之后小修的生活状态, 疾病缠身, 夜不能寐, 孤独萦绕, 他束装长逝也是缘于现实的冰冷, 唯一的知己永远的离他而去了, 可怜小修一颗破碎冰冷的心还要照顾年迈的父亲, 虽然心中没有哭天抢地, 但足以摄人心弦, 令人悲痛。

二、 坦白直率、 充满情趣

小修的尺牍文有的写得十分的有趣, 如《与梅长公》 中坦言自己与仕宦生涯不合时宜:“看来世间自有一种世外之骨, 毕竟与世间应酬不来。 弟才入仕途, 已觉不堪。 荣途无涯,年寿有限, 弟自谓了却头巾债, 足矣, 足矣!”

此番言论足矣证明小修乃真性情之人,官场应酬往来规矩甚多, 而他是受不了一点点约束, 才会在信中如此感慨。 如《寄李龙湖》中写道:“中道, 酸腐儒也。 长营笺疏, 无复远志; 茧守一室, 空怀汗漫。 先生今之李耳,相去非遥, 而自远函丈, 深为可愧。 秋初有丈夫紫髯如戟, 鼓棹飞涛而访先生湖上者, 此即袁生也。 不揣愚昧, 敢以姓名通之先生。”

这显然是小修要拜访李贽前写给他的信,信中自称酸腐儒颇有些自嘲的味道, 言辞诙谐, 但对于自己的老师却十分尊重。 再如《与雷何思》 中小修流露出对友人雷何思纳妾的羡慕之情:“弟已戒酒矣, 稍饮地黄五加皮酒。至于欲将永戒之。 闻仁兄又纳新姬, 真有力健儿, 羡羡!”

小修因病而绝酒色, 但非其所愿, 在此信中就十分坦率的说出了对于朋友纳妾的羡慕, 这也体现了小修风趣的一面。

第四节 日记

       小修的日记作品《游居柿录》 十三卷, 记录了从万历三十六年(1608) 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 的人生轨迹, 在此期间他经历了落第的失意, 亲人离世的痛楚, 也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走上了仕途之路。 小修的日记不单单记录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还记录了晚明的社会生活, 这其中没有典雅的文辞, 却有着真挚的情感, 自然的韵致。 其主要特点有:

一、 闲适的心境

卷一第 29 条记云:“发舟归公安, 宿于郝穴。 舟中无事, 读书改诗, 焚香烹茶, 书扇,便过一日。”

能够置身于喧嚣的尘世之外, 小修的舟居生活显得清净悠闲,“读书改诗,焚香烹茶” 抛开功利心, 抛开家族荣誉的压力, 小修真真做了一回文人雅士本该做的事,或许对于他, 对于所有明代文人来说都太难得了。 卷一第 32 条记云:“夜, 雪大作, 时欲登舟至沙市, 竟为雨雪阻。 然万竹中雪子敲戛, 铮铮有声, 暗窗红火, 任意看数卷书, 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 辄复不遂, 然流行坎止, 任之而已。”

夜雪阻碍了 小舟前行,小修孤身一人在舟中聆听雪子敲击竹子的声音, 以动衬静显得夜晚分外静谧, 挑灯夜读别有一番趣味, 而后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的人生感慨, 有种“宠辱不惊, 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望天空云卷云舒” 的味道 。 卷二第 3 条记云“日已暮, 下河岸, 遇一老叟, 谈农桑事, 出佳茗。”

小修离家之后的生活变得随意, 而他所做的事情也变得随意, 与老叟道途偶遇, 谈谈农桑, 喝喝当地的佳茗也十分的惬意。 卷二第 18 条记云:“枕上闻满山黄鹂声, 入耳圆滑, 因忆老杜'丸药流莺转’ 之句。 晨起, 浓云已散, 宿雾未收, 初日耀如金钲, 挂松枝上。 饭后, 寻孤峰路, 遍岭皆修竹, 间以古树, 人丛竹中行。”

此乃小修夜宿德山所记, 伴着清脆婉转的鸟鸣醒来, 看阳光穿透残雾洒在松枝上, 饭后寻孤峰路,穿梭在万杆翠竹之中, 小修的生活有种隐士的情致, 抛开功名利禄的烦恼, 离开灯红酒绿的俗世, 还自己一个清静的世界。 卷七第 84 条记云:“独坐园中, 看紫荆二树, 参天红酣,因坐花下。”看似不经意的语言中透着一种闲适的心境, 山水怡情的作用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二、 如画的风景

在小修日记中有大量的记游文字, 这些记游文字犹如散落在整篇日记里的颗颗珍珠,精致小巧, 熠熠生辉。 因为是在日记当中所以显得更加灵动自然, 随意洒脱, 文笔清新隽永。 卷一第 35 条记云:“天霁, 晨起登舟, 入沙市。 午间, 黑云满江, 斜风细雨大作, 予推篷四顾, 天然一幅烟江幛子。”

黑云满江, 斜风细雨, 烟云迷雾的江边挂着仿佛一幅天然屏障 , 小修推开帐篷看到的一幅烟雨图, 而在我们的脑海中出现的则是整个的画面,斜风细雨, 烟雾朦胧, 他所承载的小舟停泊在这样的江河之中, 十分唯美。 卷二第 4 条记云: “从山下易小舟, 山前有洲如月, 水流其中成曲。 湖上杨柳森秀。 山间偃盖之松, 枕藉岩阿。 从此水益清, 下见砾石, 滩上流声瑟瑟。”

卷三第 66 条记云:“天气澄清, 棹小舟从霞標阁右轩登舟, 沿堤碧梧翠柳, 紫薇花处处烂然。”

卷三第 84 条记云:“至大殿礼佛, 前山叠叠, 大江出其右。 折而右至三山阁, 实为一山胜处, 白水绿洲, 平畴稻畦茸茸。”

这两段文字看似不经意间记录的几笔风景, 字句简练, 文笔清新, 视觉效果明显:“有洲如月”、“杨柳森秀”、“碧梧翠柳”、“紫薇花处处烂然”、“白水绿洲”, 这些斑斓的色彩很容易引起我们无限的想象。

三、 浓郁的情思

无论在小修的日记和尺牍中表达了对父兄的真挚情感, 日记中对中郎生病到离世的记录看似流水账, 但点点滴滴都流露出对兄长的深情, 那种日夜担心兄长永远离他而去的小心谨慎, 卷五第 27 条记云:“八月二十二日, 移襥至中郎宅上。 中郎火病渐加, 迎一老医李姓者, 年八十余, 切脉曰无病, 意稍安。”第 28 条记云:“二十三日, 为中郎料理药饵, „

是夜, 梦丘长孺来, 相识而哭曰: '予无所依矣!’ 醒时犹泪涔涔也。” 第 29 条记云: “二十四日, 中郎火病不退, 心甚皇皇”。 第 31 条记云: “二十六日, 陈医至, 切脉曰无病。

独予私忧之, 而人颇有笑予张皇者。” 第 32 条记云: “二十七日, 中郎服医药不效, 予一刻不能离左右。 夜半忽呼予入房, 已惊曰: '弟何由入此? ’ 盖梦中呼予也。 予复出, 觉神明渐乱, 私自涕泣云。” 第 33 条: “二十八日, 中郎病未见痊, 足不能行。 日中差可,夜殊不安眠。 „„予私忧之甚”。 第 39 条记云: “初六日, 忽中郎室中老妪呼予入内云:

   '夜中便三四次皆血, 几昏去, 得不便可望活。’ 予私自哭泣, 安慰之, 急呼李医至, 切脉曰:'脉脱矣!’ 予顿足仆地。 医曰:'勿惊, 且试人参汤。’ 已进参, 顷之气喘, 自云三分生, 七分死矣。 已复起便, 自云:'我略睡睡。’ 此外绝无一语, 遂坐脱去, 予呼之不醒矣! 痛哉! 痛哉! 一朝失仁兄, 天地崩裂, 以同死为乐, 不愿在人世也。 予亦自绝于地,从中郎生病到离世小修侍候汤药寸步不离, 即使医生说没有大碍, 但小修私下里依然忧心忡忡, 半夜梦到兄长呼唤而惊醒, 梦到丘长孺与之哭诉醒来时泪水涔涔, 中郎稍安他便到寺庙祈祷, 中郎离世小修的精神世界在瞬间坍塌而晕厥在地。 此种种情景令人痛心疾首, 小修苏醒之后还是要直面惨淡的人生, 料理丧事, 安慰老父, 或许他还没有回过神来, 或许他只是在凭借着本能来料理家中的一切事物, 而所有的一切都已恍若隔世。 第 40 条记云:“重九日, 侍老父榻前,窃窥老父于无人处哭, 见儿至即收泪, 盖恐重儿之哭, 并有性命之忧也。”

此情此景令人悲痛, 兄弟三人如今只剩小修, 父亲见儿子来急忙收住了泪水而小修看到这一幕内心亦更加悲痛, 父子二人为安慰对方而互相掩饰内心的伤痛, 不禁令人为之动容。 卷七第 88条: “闭门清坐, 微月濛濛。 坐紫荆花下, 内悲父兄, 外悼朋友, 因病戒酒, 寂寂无一人可以唱和者, 不知余生何以度日。”

月光朦胧, 独坐花下, 此时的小修可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父兄、 朋友相继离世, 而唯一能陪伴他的酒也不得不戒掉, 想到这里小修觉得人生已无乐趣可言了, 只有孤独和寂寞相伴余生。

在小修的日记中还体现了他种种的矛盾心态, 包括出世与入世, 纵情声色和清心寡欲的矛盾, 如卷三第 10 条记云:“其实败我之德, 伤我之生, 害我之学道者, 万万必出于酒无疑也。”如卷三第 145 条记云: “有熟识者治酒, 召歌儿, 一饮近百杯。 未数日, 瘧复大作矣, 悔恨已极, 因自叹曰:'此番必死无疑矣! 自作之孽, 当复尤谁? ’”

这是小修对于耽于声色的反思。 卷三第 86 条记云:“月下因思某弃诸生为出世间清闲高僧, 暗中得许多便宜。 如我辈名根未断, 连年奔走场屋, 今已四十, 头发大半白矣, 亦无几时。况受享种种, 俱是我所说锋刀上蜜, 甘露毒药, 何快之有? ”

这是小修对自己执迷功名的反思, 小修的日记中还有很多对事物的考证, 历史传说的记载, 文中文辞清隽, 旁征博引也显示了他的博学和才华, 总之, 小修的日记具有综合价值, 在文学史上也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
【经典论述】——试比较柳宗元与欧阳修山水游记散文的不同
王思任:为张岱、周作人所推崇的小品文大家
基于文体分类的高中文言文选篇概貌分析
柳宗元和他的山水游记
袁宏道:以哲思来探寻创作的灵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