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成书院
userphoto

2023.06.22 江西

关注

      青岛崂山有座远近闻名的书院--康成书院遗迹。它是东汉大经学家郑玄,当年在崂山讲学论经时留下的。康成书院,是郑玄的字"康成"而得名的书院。远在1800年前,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郑玄就在这里创建了闻名遐迩的康成书院。郑玄在这里讲学授徒,据史书《三齐记》记载,从学者有万人之众,影响很大。此后,崂山的书院历代兴建,可达五六家之多。它们分别是青峪书院、石屋书院、下书院、劳山书院和华阳书院等等。崂山众多书院的建立,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伸。至今,崂山还有一个村庄名叫"书院村"。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看了崂山的康成书院之后写道:"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地理位置

      康成书院坐落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风景区北麓三标山西侧的朝阳坡下,北倚巍峨屹立的铁骑山,南临风光秀丽的墨水河,四周松、竹相抱,果树互掩,春天百花盛开,清香扑鼻;夏秋杏红柿黄,万紫千红;数九严寒,松绿竹翠,红梅舞雪!

历史沧桑

       汉代的康成书院,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尽沧桑,早已倾圯无存,初建时之规模、结构、布局已无可考。但明正德七年(1512年)重建的书院遗迹仍在,建筑格局与规模至今犹存:房舍坐北朝南,占地1.2亩,屋外砌有院墙,院内向阳开门。院内植松栽柏,枝繁叶茂,高耸云天;三边墙根,密栽竹、梅、秋菊,清雅幽静。房舍3间,高约5米,宽约12米,重梁起架,檐下四根木柱撑顶,柱基基座为青石鼓形,木质门窗平开,并雕有流云图案,具有十分完善的墙、梁、栋、枋、斗拱起脊屋顶。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为高大的建筑了。"康成"是郑玄的字。因为是郑玄修建和执教的场所,所以被人们称作"康成书院"。附近的居民点也以书院命名,称为书院村;村北不远处的小屯,名叫"演礼村",这里曾是郑玄当年向山里人传授、演习礼仪的地方。

       2001年,青岛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视察崂山风景区,提议恢复"康成书院"。按照以高等学府为依托搞好书院建设的思路,崂山风景区管委会与山东大学经磋商,决定共同恢复康成书院,并迁址于崂山南麓,更名为"崂山康成书院"。书院以山东大学为依托,遵循书院文化新理念,在完善自身功能、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吸纳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多领域、高层次的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转化和推介。

康成书带

       康成书院村边的山坡、沟壑、山崖处,至今长有一种叶如韭,长过尺,坚韧异常,四季常青的草,因为当年郑玄在此讲学论经时,经常采摘草叶编竹简,当地人便把这种草叫作"康成书带",也叫"书带草"。唐朝文学家陆龟蒙游康成书院时,对这种草发生浓厚的兴趣,想起了郑康成。他以草喻人,以人比草,专门为这种草写了一首赋,叫《书带草赋》:

        彼碧者草,云书带名, 先儒既没,后代还生。有味非甘莫共三山芝校,无香可媚,难将九畹兰争。叨词林畔种,在经苑中荣。翠影临波,恐被芙蓉见鄙;贞姿傍砌,愁为芍药相轻。发叶(一作地)抽英,因天授性。纷稚圭池上之宅,拂仲蔚门外之轻……。萧萧而不计荣枯,漠漠而何干好恶。金灯照灼,尚惊秦帝之焚;粉蝶留连,真谓羽陵之蠹。尔乃高推篱菊,瑞许阶蓂;我则惟亲志士,每聚流萤。

       岂便离蒿莱于隙地,希杜若遥汀:傥遇翰林主人之一顾,遮长保岁寒于青春。作者既写了书带草质朴中显示出的高贵品格,又赞誉了郑玄不图权贵、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明朝学者顾炎武来崂山游康成书院后,也对郑玄肃然起敬,并写诗抒怀:

荒山书院有人耕,不知山名和县名。

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康成书院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市)人。自幼敏而好学,多才多艺,精通音律,擅鼓琴瑟,号称"神童",深得当时北海郡太守杜密的赏识,因而被推举入太学学习。先学今文《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又学《周官》、《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后又四处拜师求学,学识大增。汉桓帝建和年间(公元147-149年),他与涿郡卢植,结伴西行,拜师马融,攻读古文经。3年后,学业满,又游学周、秦,往来幽、兖、豫……从而名满九州。汉灵帝初年,朝廷封他为"大司农"。但是,面对当时贪官满朝,污吏辈出,重臣弄权,王、侯割据的混乱局面,郑玄视权力如粪土,决心教书育人,恢复礼义,治乱于天下。因此上任不久,郑玄便推病辞官,回乡办学。一时门徒潮涌,数百上千。后遭党锢受牵连,被禁锢14年。在此期间,杜门不出,专修经业。

       汉灵带中平年间(公元184-189年)党锢解除,郑玄受聘于北海(现山东省青州)孔融家讲学授徒。汉灵帝末年,黄巾大起义,徐州黄巾军攻破北海,郑玄同他学生一起逃到不其山(崂山铁骑山)避难,在山中建书院一座,人称"康成书院",收徒讲学议经,著书立说。后来,由于自然灾害,山中粮食奇缺,为减轻学生负担,谢绝众生的挽留,离开崂山,迁到徐州。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起兵,为争取学者们的支持,强迫郑玄抱病随军远行,途中至元城(河北大名县东)病故,终年74岁。生前他虽有"薄葬"之嘱,但送葬者诸弟子达千人。他一生著有《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遍注群经60余种280卷,100余万字,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被誉为"郑学"。他为东夷偏远之乡的崂山,培养了第一代儒生,开创了村学之风。从此,崂山文人辈出,贤士丛生,成为礼仪之邦。

       郑玄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不畏权贵,顶天立地,执教严谨,为人谦和,朝野上下,十分敬服。在徐州时,陶谦以师友相待;从徐州还家路上,遇黄巾军数万人,均下拜,并相约不入县境,高密百姓免遭涂炭。人人称他为郑老夫子。崂山的草木、精灵也十分敬仰这一大贤人。

历史传说

      传说,郑玄在崂山书院讲学论经时,一天清晨,刚刚开了大门,忽见一个童颜鹤发的老汉走进门来,跪到他的身边,苦苦哀求收他为徒。一时间,郑玄被老汉的求知欲所感动,便满口答应下来。从此,老汉在他的教导下,勤学苦练,成为弟子中年纪最大,学业最好的一个。3年过后,老汉学业期满,临别时,送给郑玄一个用白绸子包扎的小包,作为报答他三年教经之恩。然后,转身变作一只白毛老狐狸,拉着一溜火线,朝着深山老林跑去了……

       郑玄看了老汉的变幻后,方才恍然大悟,长长地叹了口气,急忙打开那白绸小包:只见里面包着一粒粉红色、杏核大的药丸。他手捧药丸,奇怪地左看右瞧,左闻右闻了好一阵,末后,放在嘴边,想伸出舌头舔舔是什么滋味!谁知,刚刚张开嘴巴,那药丸便"呼啦"一闪,从手心蹦进口中,滑进嗓子眼里,钻进肚子里!郑玄只觉一股香喷喷、甜丝丝、凉飓飕的味儿,立即传遍全身!从那天开始,他那弯了多年的腰,又直立起来;昏花多年的双眼,又重新放出了光亮;浓霜尽染般的须、发,由白变黑;虚弱多病的身子,又恢复了青春年少的活力!

       原来那狐狸老汉送他的粉红色药丸叫"回春丸"。老人吃一粒便可返老还重30年。郑立自从吞食了那"回春丸",便返老还了重。30年后,当那"回春丸"失了效.他也由童变叟,病故了。

       郑玄虽然逝世1700余年,但是,他的名字和他在崂山创办的书院,如同巍巍屹立于黄海之滨的崂山,千秋长存。

       2002年5月崂山康成书院挂牌成立。书院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分别由共建单位主要领导、国内外著名学者组成。书院自恢复以来,先后举办了"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讨会"、"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崂山养生文化国际研讨会"、"儒学与和谐世界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对加强东方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崂山文化内涵,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书带堂 

书带堂也叫书带草堂,是郑氏堂号之一。郑氏藏书楼,设有一别院,讲经玄坛便在院内,带草堂也是玄坛正堂,郑府先贤在此坐道论经。带草也称"书带草",叶长质坚,相传郑玄门下取以束书,故有此名。郑氏后人,为纪念前辈先贤,故以带草堂命名讲经堂。带草堂前进是讲经之所,后进是居住之所,前来讲经的经学大师,大多居住于此。书带草堂也可别解为草堂名"书带"。

我国诗圣杜甫,唐时避安史之乱,避难四川成都,筑草堂以居。诗圣有《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传世。故作者赠书带草堂便联云:"书带经神春舒卷,草堂诗圣日丽长"。

郑氏宗族堂号之源引

郑氏宗族、荥阳郡,位于河南省郑州境内。原郑州荥阳管辖,现荥阳属郑州管辖。郑氏堂号,是书带堂。郑玄公,字康成,东汉鲁高密人,生于汉顺帝永建元年(公元一二六年)。公少时曾入太学授业,博通诸经及三统历,九章算术等。后西入关师事扶风马融历三年,又游学十余载乃归。会党锢之祸,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注(诠)诗、书、礼、易、论语、孝经等。几百余万言,因博通经史,世推醇儒,又称经神汉。弟子自远方至者数千,时孔融为北海相,深为敬佩。告于高密县,特立其乡曰郑公乡。其门为通德门。汉桓帝时,官尚书。旋因十常侍之乱,公辞职还乡。后何进惜其才,力荐不就。公所授教之处,山生一草,其叶如韭薤,人名之曰书带草。汉桓帝因其名赐公以堂号。郑氏书带堂号,盖源于此。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二〇〇年),公卒于高密。自郡守以下,尝从公授业者,皆缞绖赴丧,凡千余人。后门人缅怀公之教诲,依论语体式,记公答诸弟子问,成郑公志八篇,芷(藏)于孔庙。

故事传说

从揭阳榕城新街桥东行数步为待高小巷,长12米,宽1米。巷名"待高"有以高风、高致等待高人、高士、高弟,变小巷为高门等涵意。上列数"高"中之"高弟(第)",则因巷旁地豆街有童年备考之所。待高巷后有一"书带草堂",除"草堂"以"书带"冠,表信条盖卑陋外,应理解为堂名"书带草"。

书带草为常绿多年生草,叶如韭,长尺余,柔软丛生,鲜翠可爱。中央生短花茎,开淡紫色伞状小花,实圆而碧。植之庭砌,蓬蓬四垂,因风披拂,楚楚有致,堪供清玩。

古称出山东淄川县郑康成读书处,本名"郑康成书带草",而郑康成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人称"经圣",故此草、此堂之书卷气和哲学味特别浓郁。可见:待高小巷,书带草堂,命名幽雅。因其地,想其人,必有达者。而书带草堂作为齐鲁文化南移与潮汕文化融合之表征,这一点则珍逾拱璧了。对其钩沉显名,今尚嫌晚!

书带草堂也可别解为草堂名"书带"。我国诗圣杜甫,唐时避安史之乱,避难四川成都,筑草堂以居。此诗圣有《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传世。故作者赠书带草堂此一文化殿堂以联云:书带经神春舒卷,草堂诗圣日丽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家志 | 致敬霍童溪
【行山走水】三味崂山(四)
文墨涵濡草木秀
山野草盆栽之【书带草】
腊月的“腊”有何含义
麦冬与书带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