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越服

越服(Việt Phục),指的是越南民族近代以前所穿着的、越南历代朝廷所认可的正统服饰。在越南古代,服饰被视为最重要的社会地位的标记之一,并对越服制定有严格的服装规定。由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的规定有所不同,越南历代服饰的形制也有些许差异。

原始社会

从搜集到的铜像、铜鼓等考古遗物来看,进入封建社会以前越南的服饰种类十分多样,不同地区、部族与阶级的服饰有所差异。其中一些妇女的服饰和京族的四襟衣及芒族传统服饰接近,她们穿着筒裙,开胸短衫和圆领掩胸衣。另一些妇女穿的是套头无领的长袖衫或短袖衫。除此之外,也有类似于如今岱依族、侬族的交领服饰。还有一些妇女赤裸上身,仅下身裹裙或围布。妇女的发型也十分多样,有的将长发在头上或脑后盘成髻,也有的将头发结成辫子,还有剪短发的和额前扎窄布带的。男人的服饰相对简单,他们下身围着不同样式的布带,上身赤裸或穿套头衫,或者身披绣有多种花纹的披风。发型包括齐肩短发与后脑盘发髻。男性习惯纹身,样式包括水浪纹与水怪等。无论男女都喜欢戴项圈、耳环、珠串、戒指等饰物。

李陈时期

李朝及陈朝初期,越南服饰仍保持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宋朝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记载,越南李朝时期穿乌衣、染黑齿、头上梳椎髻、赤足,不分贵贱都如此。曾出使陈朝的元朝人陈孚则在《交州稿》诗注中提及陈朝平民皆赤足,官吏虽穿鞋,但上殿时亦脱掉。男子有剪短发的习俗,官吏则戴头巾。"民皆徒跣,间有蹑革履,至殿则去之。郊迎之际,袍笏百人,皆跣而已。男子悉髡,有官则以青巾羃之。民悉僧也。"

同时期越南黎崱所作的《安南志略》则记载陈朝官员"平居戴唐巾",并进一步解释不同品级内外官所戴"唐巾"不同:"内官上品戴扬裳冠,缀金蜂蝶,疏密不同着服。中品官服制色稍减。下品紫扬裳冠紫服。皆叉手拜,无笏。上品常戴之巾,以紫绒间碧为六幁,缀巾后,横带,示其贵也。中品紫幁,下品皂幁。"

在色彩方面陈朝以白为贵,只有国主和妇女可以穿白衣,王侯及庶民喜欢穿圆领玄裳。王侯私下拜见国主的时候不戴头巾,以示亲近。"常服贵白。国人着白者,为之僭制,惟妇女不禁。其服饰,王侯及庶民,常着圆领玄裳,白罗纨绔。鞋尚革。王侯私谒国主不巾,示其亲贵。"

据《大越史记全书·陈纪》记载,从陈仁宗至陈顺宗(1278-1398)期间,陈朝分别於英宗、睿宗、顺宗时在巾服方面进行过改革,其中英宗三次,睿宗一次,顺宗一次。陈英宗兴隆八年(1300年)十月,陈英宗制定了武官戴巾衣新样,规定文武官员不得穿短衣,袖子不得窄于八寸。"文官戴皂丁字巾,从官戴青攒花巾,如旧制。文武官衣袖自九寸至一尺二寸,八寸以下不许用。文武官不得着襜,从官不得着裳。青攒花巾,有两金环贴在两边"。兴隆九年(1301年)正月,又"诏文武全戴丁字巾,加紫幁间碧"。兴隆十一年(1303年)十月,"制王侯巾,长发戴朝天巾,短发戴包巾"。

陈睿宗隆庆二年(1374年)十月,睿宗又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从官侍卫服饰,并下诏禁止陈朝军民效仿中国明朝服饰。"定从官,置近侍、祗候六局,以王侯宗室为正掌祗候;内八百作侍卫人,属判首掌者并戴盆花巾。诏诸军民不得服北人衣样,及效占、牢等国语"。

顺宗时,官员服制进行了巨大的变动,在冠服方面明显参考了明制,以品级定服色,原本受尊崇的白色变成了平民颜色。陈顺宗光泰九年(1396年)六月,"定文武冠服,一品紫色,二品大红,三品桃红,四品绿,五六七品碧,八九品青,惟内侍开裙,皆不用裳,无品及宏奴白色。文从官职爵六品以上,用高山巾,正六品得束带,着舄巾,正皂色从青色,宗室皂方胜。武爵六品用折冲巾。爵高无职,得束带,戴角顶巾。七品以下用太古巾,从七品攒花巾,王侯戴远游巾,御史台却非巾。"

附:陈朝衣冠1225–1400

元越之战的记载

元蒙的出现让宋越关系更加友好。例如:

元军侵略宋地,逼宋朝移下江南。此事让地窄,北南交通阻塞。 1242年,《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陈太宗:至是命将守御攻畧,始得与宋通好。

因此,《宋史》记载在1243年,宋帝下诏特殊赠予陈君为“守仪功臣”。

1257年,大元得到云南,《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陈朝再一次“遣使通好于宋”。

大元正式立国,定都于燕京后,《宋史》记载1273年陈朝仍然遣使赠予方物给宋朝。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276年:夏四月,元世祖平江南,遣合散儿海牙来谕以调民、助兵等六事。帝皆不咱。

虽然大越通好于宋的原因之一是勘测元军情形,可是就因此宋越关系和好无前例。宋灭时,宋人次第逃难归附于大越。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263年:宋思明府土官黄炳进方物,仍将部属千二人来附。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274年:冬十月,宋人来附。先是,宋国偏居江南,元人往往侵伐,至是以海船三十艘装载财物及妻子浮海来萝葛原。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279年:惟昭文王日燏军有宋人,衣宋衣执弓矢以战【…】初,宋亡,其人㱕我。日燏纳之,有赵忠者为家将。故败元之功,日燏居多。

因此,陈朝虽继承李朝衣冠,也采取宋制,排斥元制。元蒙成立后,大越陈朝仍然忠诚于华夏,连接违抗大元。例如:

《宋会要辑稿》记载李朝1156年给宋朝的大象贡品:交址国王李天祚遣太平州刺史李国以、右武大夫李义、武翼郎郭应五,进贡【…】绫绢五十匹、马十、驯象九。

《宋会要辑稿》记载李朝1173年给宋朝的大象贡品:驯熟大象五头【…】五人像公; 雄大牙像一十头【…】十人像公。

可是在1269年,尽管元朝使臣忽笼海牙传元帝之意想找大象,《元史》记载陈太宗只说:此兽躯体甚大,步行甚迟,不如上国之马。

1270年,元帝下令要求大象及每年朝贡,《元史》记载陈圣宗写信说:来谕索象,前恐忤旨,故依违未敢直对。实缘象奴不忍去家,难于差发。根据《Thông báo Hán Nôm học 2009—2009年汉喃学通报》,直到1278年(宋朝灭亡后),陈朝才贡两只大象给大元。

知道有文化风俗差异,《元史》1260年记载谕安南:官僚士庶,凡衣冠典礼风俗一依本国旧制。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兴道王叫元帝为夷酋:尔等为中国之将,侍立夷酋,而无忿心!

元英宗登基后,《Thơ văn Lí Trần—李陈诗文》记载陈明宗写诗庆贺:四明相接界,只隔马牛风,言语无多别,衣冠不可同,月生蛟室冷,日落鳄潭空,肯限华夷外,齐登寿域中。 (言语指官方书面语言的文言文)

元朝灭后,排斥元蒙主义仍然在。

《Thơ văn Lí Trần—李陈诗文》记载陈官范师孟与明使余贵唱和:新朝一革胡风俗,礼乐衣冠复汉仪。 (新朝指大明,胡风俗指大元)

《抑斋遗集》记载黎初文官论:李氏曰自元人入中国之后,天下变而胡语胡服矣。独不变者惟我邦与金陵之朱氏、金山之赵氏而已。及明太祖即位,使易济民来通好,裕宗使尹舜臣聘于明。明帝劳问国使,嘉其服俗依然中华文明,赐御诗曰“安南际有陈,风俗不元人,衣冠周制度,礼乐宋君臣”。因赐文献之邦四字。

意味着陈裕宗时代的衣冠有深刻的宋朝影子。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237年:天应正平六年夏五月端午节,吊屈原及古贤人如介子推者,每年是月皆举行之。 (此礼仿宋)

陈帝也仿宋称官家。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陈国峻说:应接使者,臣不敢辞。如拜司徒,则臣不敢奉诏。况官家远征,光启扈从,而陛下自行封拜,上下情义恐有未安,不惬官家及光启之意。俟驾回拜命未晚。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陈仁宗(作为太上皇)说:父忝称孝皇,宜以此称官家。

大治年(陈裕宗),大越文化因仿宋而不断变化,《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记载:大治年间变而更之,驯致烦扰。今当革除弊政。凡事一遵开泰条例。

因为朝廷仿宋过度,《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陈艺宗登基后说:先朝立国,自有法度,不遵宋制。盖以南北各帝其国,不相袭也。大治间,白靣书生用事,不达立法微意,乃举祖宗旧法恰向北俗,上安排若衣服、乐章之类不可枚举。故初政一遵开泰年间例。 (北俗指宋;开泰年指陈明宗时代,大规模仿宋之前)

陈宪宗陵墓

I. 皇帝衣冠

《安南志略》记载陈帝有四种帽:国主之冠曰平天冠、卷云冠、芙蓉冠【…】国主平居戴唐巾,常服贵白。

皇帝戴卷云冠在大朝,芙蓉冠在常朝。

卷云冠

卷云冠即通天冠,黎崱没有描述具体,所以没有其他资料。

芙蓉冠

芙蓉冠即道士冠,黎崱没有描述具体,所以没有其他资料。

根据《Nghiên cứu tôn giáo—宗教研究》杂志中的《Vương triều Trần và Tam giáo—陈氏王朝与三教》,儒佛道三教都很流行,佛教占优势,可是陈氏曾经很喜欢道教。因此,陈帝的衣装类似仙人或真人。

《使交诗集》记载陈仁宗:惟国主髻以帛罗包束,逺望如道家纶巾。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陈明宗:次日赐宴。帝服黄罗交领衣,御巾绦。使者羙之曰:飘飘若神仙中人。及回国具道帝神采清秀。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陈日燏:上皇方幼孺,在阁有疾,常命行安镇符法,其被氅加冠如道士状。

1329年陈宪宗时代,李济川写《越甸幽灵集》,有一部分叫《征圣王》,关于征氏夫人,写李英宗做梦:二女戴芙蓉冠,着绿衣束带,驾鉄骑,追风随雨而过。

征氏夫人作为女王,与陈朝皇帝一样戴芙蓉冠。 《岭南摭怪》后来也抄此故事,但服装有点不同:《越甸幽灵集》A.1919版“绿衣束带”;《岭南摭怪》VHv.1473版“绿袍束带”;《岭南摭怪》A.33版“绿衣朱带”;《马麟逸史》A.1516版“绿衣朱裳”。

《安南志略》记载皇帝:常服贵白,国人着白者为僣制,惟妇女不禁。

便服

《使交诗集》记载陈仁宗便服:惟国主髻以帛罗包束,逺望如道家纶巾。

《安南志略》记载皇帝常服:国主平居戴唐巾,常服贵白。 (类似唐宋的唐巾)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陈明宗坐席时候:次日赐宴。帝服黄罗交领衣,御巾绦。

《安南志略》记载元使在此宴会描述陈明宗:冠服雍容古佩绅。

II. 百官衣冠

此部分会考1254年至1396年的陈朝官服。 1254年之前与李朝所同,是陈太宗改革衣冠之前。 1396年之后会在胡朝部分而考。

礼服

《安南志略》记载陈朝官员的大礼服:王冠三级,侯冠二级,明字冠一级,名拱宸冠,上缀金蜂蝶,大小踈密有差。亲王着销金紫服。侯、明字着凤鱼绣服,大僚班而下衮冕各有级等(文班加金鱼)。员外郎、郎将戴金银间道冕,令书舍至校书郎上制侍禁皆戴银冕。冕大礼则用之。 【…】侍近内官上品戴扬棠冠(《文版》 所载同。《校本》作“扬裳”),缀金蜂蝶,踈密不同。着服,中品冠服制色稍 减,下品素(《文版》同。《校本》作“紫”)扬棠冠紫服,皆叉手拜,无笏。

意味着陈官礼服共有三种:王、侯、明字的拱宸冠,大僚班而下至校书郎上制侍禁的衮冕,及内官的扬棠冠。

A. 拱宸冠

《大越史记全书》写“拱辰”,引《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安南志略》写“拱宸”,引《旧五代史》:梁有龙骧、神威、拱宸等军,皆武勇之士也。

《Văn khắc Hán Nôm Việt Nam—越南汉喃铭文汇编》记载陈朝节给入内太子杜能济的礼服:饰峨冠孤月团圆,披命服凤旋灿烂。 (“凤旋”是凤鱼绣服上的花纹)

拱宸冠学习了梁冠,参考李朝部分以获取拱宸/拱辰冠资料。

《拱宸冠制度》

王爵:3级拱宸冠,穿销金紫服

侯爵:2级拱宸冠,穿凤鱼绣服

明字爵:1级拱宸冠,穿凤鱼绣服

B. 衮冕

大僚班至诸卫的规制模糊。可是算等级,下等戴银冕,中等戴金银冕,那可以猜上等(大僚班至诸卫)戴金冕。

李陈时代,有时官职之名与衣冠之名写在一起,以澄清职分。 《越甸幽灵集》A.1919版写此本的作者:守大藏经中品奉御李济川编集,门下省事内令史书字金冕韎按录。

根据《安南志略》写的规制,韎按应戴银冕,而不是金冕。可是此能证明金冕的存在。

《安南志略》记载陈朝:冕旒稍类中州。

《大僚班而下衮冕各有级等(文班加金鱼)》

(文武)内大僚班、大僚班、大僚;亲王班;内寄班、寄班;内诸卫、诸卫:未知

(文)内员外郎,员外郎;(武)内郎将,郎将:金银间道冕

(文)内令书舍、令书舍;校书郎权冕恭侯书舍;(武)内上班、上班;内上制、上制;内供奉、供奉;内侍禁、侍禁:银冕

C. 杨棠冠

《安南志略》记载杨棠冠规制:侍近内官上品戴扬棠冠(《文版》 所载同。《校本》作“扬裳”),缀金蜂蝶,踈密不同。着服,中品冠服制色稍 减,下品素(《文版》同。《校本》作“紫”)扬棠冠紫服,皆叉手拜,无笏。

《Văn khắc Hán Nôm Việt Nam—越南汉喃铭文汇编》记载1333年的延圣报恩寺碑:尚辇三火正掌奉御中品戴扬棠姓阮讳某,号向福居士也

《安南志略》的文渊阁版录为“扬棠”(与延圣报恩寺碑上的一样);乐善堂版、钱大昕版(今藏在日本内阁文库)、文澜阁版(今藏在东京静嘉堂文库)、大英博物馆版(在英国伦敦)都录为“扬裳”(“裳”字不同);《大越史记全书》、《历朝宪章类志》、《钦定越史通鉴纲目》都录为“杨棠”(“杨”字不同)。

到胡朝及后黎朝,“杨棠”成为一种花纹装饰。

《大越史记全书》胡朝刺青文化:皆有题额样为记。官奴火珠样【…】公主杨棠样。

《大越史记全书》黎朝的黎宪宗规定:公侯伯驸马文武三品以上公服幞头【…】不得用杨棠样饰。

常服

1300年、1301年、1374年都出现衣冠改革。 《安南志略》是黎崱逃过中国之后(1287年)才写,所以没有提及此改革。 《安南志略》提及的礼服朝服在黎崱走之后仍然存在,因为其他资料只提常服改革。例如杨棠冠在1333年的延圣报恩寺碑还记载。

陈朝初期的官员常服继承李朝的规制,是襆头袍服。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300年改革:冬十月,制武官戴巾衣新样,文官戴皂丁字巾,从官戴青攒花巾,如旧制。文武官衣袖自九寸至一尺二寸,八寸以下不许用。文武官不得着襜,从官不得着裳。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301年改革:春正月诏文武全戴丁字巾加紫须间碧。冬十月制王侯巾,长发戴朝天巾,短发戴包巾。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374年改革:定从官,置近侍祗候六局【…】祗候内八百作侍卫人,属判首掌者,并戴盆花巾。

A. 襆头

1225至1301年,陈朝百官文武在常朝戴襆头穿袍,与李朝一样。

《文献通考》记载当时的襆头:使者襆头、靴、笏、红鞋、金带、犀带、每夸以金箱之。

《安南志略》有记载大越的拱宸冠及衮冕的细节,却没记载襆头的细节,因为陈朝襆头与大宋的没有区别(除了《文献通考》中的金镶嵌)。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记载色彩制度:陈制服色以紫为上,其除授多出于上皇。

《安南志略》记载陈朝文武官(除了从官):常礼止幞头紫服,如恭侯书舍翁类也【…】职官、借职等幞头紫服。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的与《安南志略》有矛盾:忠彦性疎畧,时保武王赐皂衣上位侯,忠彦注拟,反在紫衣之列。上怜其才,且出于过误,不之罪,故出之。

《安南志略》(记录1287年之前的制度)写很多等级都能穿紫袍,而《大越史记全书》(陈英宗时代)写很高等才能穿紫袍。 (也有可能“素服”被误写为“紫服”)

《安南志略》记载陈官附件:带或犀或金,各依品等,象牙笏同。职官、借职等幞头紫服,角带,无笏,叉手拜。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陈朝的笏:以陈时见为入内行遣右谏议大夫,赐之笏,有御制铭曰:泰山贞高,象笏贞烈,灵豸廌角,为笏难折。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059年李圣宗:秋八月,帝御水晶殿,朝百官令戴襆头着靴,方许入朝。戴襆头着靴自此始。

《元诗纪事》记载陈朝官人:郊迎之际袍笏百人皆跣而已。

《Viaggiatori italiani in Vietnam—前往越南的意大利旅客》(原意大利文)记载黎中兴时代(1646 - 1658)的安南国,翻译:所有官臣,包括皇子,进宫上朝都必须赤脚行走。穿鞋是有罪,只有君王才能穿。

此证明在1059年之前的李朝及陈朝至黎朝,官人赤脚而上朝。

赐御花之制在陈朝已出现。 《Thơ văn Lí Trần—李陈诗文》记载陈元旦形容陈朝进士:俊士峨冠插御花。

B. 朝天巾、包巾

陈朝时代,人民大多短发或秃头,而官人有时长发或短发,惟皇帝髻以帛罗包束。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300年:冬十月制王侯巾,长发戴朝天巾,短发戴包巾。

朝天巾有两层,后层护髻。那可以猜予短发的包巾只有一层。陈宪宗陵里的官像发现类似的,就是包巾。

因为这些巾代替了襆头,可以猜襆头上的金银装饰也在朝天巾及包巾上出现。

横山亭里的丁字巾

C. 丁字巾

《大越史记全书》及《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写为“丁字巾”;《日用常谈》写为“丁字帽”;《皇黎一统志》、《历朝宪章类志》、《雨中随笔》两名都出现。 《日用常谈》(原汉喃文)翻译:巾也是帽。 (证明在越南语,巾与帽是互换使用)

《历朝宪章类志》记载巾名:丁字巾俗云肉帽。 《日用常谈》(原汉喃文)翻译:丁字巾是辱帽。 (“肉”与“辱”在越南语是同音,读为Nhục,因此丁字巾有喃字名为“肉帽”或“辱帽”,都是音译的名字)

《历朝宪章类志》记载官臣常服制度:丁字巾样,至今尚存【…】胥吏军人同顶,是时通用为文武巾,非所以肃观瞻。

《Dictionarium Annamiticum Lusitanum et Latinum—越葡拉词典》(原越南文、葡萄牙文、拉丁文)记载黎中兴时代(1646 - 1658)的丁字巾,翻译:辱帽–兵士常日的帽子【…】辱–兵士通常进宫戴着的帽子。

《雨中随笔》记载黎中兴时代(1646 - 1658)的丁字巾:丁字帽分而为三【…】体圆缩缝,制用青吉布者,为士庶吏军通用。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记载陈英宗时代:丁字巾,制甚鄙, 以状如丁字,故名。黎末犹多用者。

《历朝宪章类志》:丁字巾样【…】制甚卑贱。

《雨中随笔》:丁先皇始制四方平定巾,其制方而平定顶,以皮为之,盖军装也。后世【…】又顽方为圆、折直为曲,为朝侍通用之冠,曰丁字帽。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301年:辛丑九年春正月,诏文武全戴丁字巾加紫须间碧。

《元诗纪事》记载一种官臣的丁字巾:斜钩青缯帽【…】巾色深青,髹缯为之,贯额以铁线,前高二尺而屈之及颈,以带束反结其后,顶有铁钩,有职掌则加带于钩。 (有可能陈刚中写错“项”成“顶”,所以“顶有铁钩”改为“项有铁钩”会与《大越史记全书》更契合)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陈朝内官:上品常戴之巾以紫绒间碧为六须,缀巾后横帯。

D. 攒花巾及盆花巾

《安南志略》记载陈朝从官制度:近侍官:入内判首侯管近侍官、上品侯、上品明字、上品大僚官班、上品奉御、中品奉御、下品奉御、侍卫人化头侍卫人勇首、侍卫人、分权官、太师太尉衙都官乃其辅也明字为之、王侯衙行遣决衙内侍、王侯衙管甲行遣类也,又一文一武,各有所管。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300年改革:冬十月,制武官戴巾衣新样。文官戴皂丁字巾,从官戴青攒花巾,如旧制【…】青攒花巾有两金环,贴在两边。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374年:冬十月,定从官,置近侍祗候六局,以土侯宗室为正掌,祗候内八百作侍卫人,属判首掌者并戴盆花巾。

《安南志略》记载内官常朝冠:上品常戴之巾以紫绒间碧为六须,缀巾后横帯,示其贵也,中品紫须,下品皂须,环以紫磨金玳瑁为之,异矣。

由于《竹林大士出山图》里从官、侍卫、太监的帽子与《安南志略》中的描述相似,所以图里的帽就是攒花巾及盆花巾。攒花和盆花之名应该指巾上的装饰,可是图里的帽没有装饰。所以有两个猜测:一是画家简化了帽上的装饰,而本帽与杨棠冠一样华丽;二是图里不是攒花巾及盆花巾,而是一种无名的从官常朝冠。

陈朝的虎头冠

III. 军队衣冠

《大越史记全书》的记载证明大越军服与宋元军服有所不同:官军与元人交战于咸子关,诸军咸在,惟昭文王日燏军有宋人衣宋衣,执弓矢以战。上皇恐诸军或不能辨,使人谕之曰:此昭文鞑也,当审识之。盖宋与鞑,声音衣服相似。

陈朝继承李朝军服:将军的甲胄、军兵的四方平顶和赤膊及遮羞布(轻装)。

陈朝的宝塔寺有明光甲的雕像,证明陈朝的甲胄继承前黎至李朝的甲胄形式。可是此像的下部有点不同,设计有鳞形。

大越人胡元澄去大明后,给大明制造盔甲。这证明大越也有相似的甲胄,否则大明不会给他管理装甲创作。

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有一块陈朝瓦,上面有一个戴虎冠的武士。陈朝的虎贲军队(也称虎翼队)会戴此帽。

如唐宋,鱼袋在陈朝只给文官。关于武官,《大越史记全书》记载范五老在1279年被赐云符,1294年被赐金符,1301年被封为亲卫将军,被赐龟符,1302年被封为殿帅,被赐虎符;潘猛在1390年被封为翊卫将军,然后升为威明将军,被赐金云符;胡季牦升为入内辅政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宣忠卫国大王的时候,带金麟符。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陈裕宗时代:赐阮忠彦服战袍,戴武巾,佩楞四方木也、金砚,阅诸禁军。

《三才图会》里的安南人

《大越通史》记载1425年和1427年的黎利:帝自谦称检校太师平章军国重事代天行化,赐金鱼袋金虎符,庄武卫国公【…】大臣至太尉有大勋劳,赏金符。

IV. 民间衣冠

A. 衣服

陈朝民间衣服继承李朝的。 《安南志略》记载:其装饰,王侯及庶民常着团领玄裳,白罗纨绔,鞋尚革。

《元诗纪事》记载民人衣装:国皆衣黑,皂衫四裾,盘领以罗为之。妇人亦黑衣,但白里广出,就以縁其领,博四寸,以此为异,青红黄紫诸色绝无。

《安南志原》记载陈胡朝衣冠的布料:其布帛则有吉了纱、平文枣心花纱、合纱、光绢、绵、绮、绫、罗、丝鞋等物颇为奇好。麻、蕉二物则可缉而为布,细如罗纨,尤宜暑服。

《岛夷志略》记载元人描述陈朝人(指贵族):男女面白而黑齿,带冠,穿唐衣,皂褶,丝袜方履。

《元诗纪事》记载陈官和贵族:家居囚首,见客乃巾,远行则一人捧近巾以从。

《元诗纪事》记载陈民:民皆徒跣【…】足皮甚厚,登山如飞,荒刺亦无所惧。

《安南志原》记载陈民:交趾通志云民皆跣足,惟贵者行有革履。

《见闻小录》解释为何安南人不穿鞋戴帽巾:炎方暑热旱湿,人民平居不巾履,始便食作,习俗已成,不可改也。

从《竹林大士出山图》及《三才图会》来看,越南男性不穿长裤,露腓。 《Viaggiatori italiani in Vietnam—前往越南的意大利旅客》(原意大利文)记载黎中兴时代(1646 - 1658)的安南国,翻译:男子不穿裤,而用一块布包起来,上部再穿五六件又长又宽的衣。 (意味贵族与平民衣冠有所不同)

B. 发型

《见文小录》记载陈朝头发:陈时国中皆剃发,故元陈刚中《使交诗集》注云“男子悉髡,有官职则以青巾幕之,民悉僧也”至明黄福始禁髡发,今胶水坚牢、茶缕之民犹存旧俗。

《安南志原》记载1414年的禁止:敢有因循弊风,及髡钳跣踝【…】所在有司严加惩治。

此风俗在黎朝初期还存在,直到《大越史记全书》1471年记载的黎圣宗禁止:禁非僧类不得剃发。

《殊域周咨录》记载安南:推髻剪发,纹身跣足,口赤齿黑,好食槟榔。

《安南志原》记载安南:南越外纪云其人或椎髻或剪发,文身跣足,口赤齿黑,尊卑皆食槟榔。

剪发此俗在越南存在了很久,北属之前已经记录。 《安南志略》记载公元前137年:越,方外之地,劗发文身之人也,越人劗发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

《史记》记载百越风俗:翦发文身,错臂左袵,瓯越之民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庄子》记载扬子江之下的风俗: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纹身,无所用之。

《岭南摭怪》A.2107,VHv.1473版记载国初的越人风俗:剪短其发以便山林之入。 《岭南摭怪》A.33版写:剪短其发以便山川之入。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陈朝的陈兴道:时国峻已剪发服布衣矣。

《竹涧集》记载1513年的大越:祝髪无男女,加冠别缙绅,髪稍覆额被颈惟使,中国者乃长髪。

《竹林大士出山图》及《三才图会》的安南人都是短发。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明属时代:明禁男女不许剪发【…】化成北俗。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吴士连因此而叹息:二十余年变风俗于长发白齿,胥为北人矣!呜呼,为乱之极,一至是哉。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明属后,黎太宗1437年促进越俗:十二月,令明人着京人衣服,断发。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黎威穆1509年:道士奉道剪发,不得长发。 (黎圣宗的《十诫孤魂国语文》(原汉喃文)描述大越大士,翻译:戴黄冠和象牙簪)

《元诗纪事》记载陈朝女性:妇人断发,留三寸,束于顶上,屈其杪,再束如笔,无后鬓鬟,亦无膏沐。

C. 装饰

《绍隆寺碑》记载杜能济的夫人邓五娘的装饰(李末陈初):凤髻【…】奉金钏而副六珈光妃亦已,饬香瑛而悬两瑱,末利何哉。

1396年官服改革及胡朝衣冠

1396年,陈艺宗驾崩,胡季牦被封为辅政太师摄政。 1396年至胡朝篡位的衣冠改革都是由胡季牦安排。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胡季牦的自称:季牦乃远引胡公满之后,禘虞舜之所自出。 (因此登基后就改国号为大虞)

胡季牦对自己的学问文化特别自尊,连批评他国的儒家。根据《大越史记全书》,他说:以韩愈为盗儒,谓周戊叔、程颢、程颐、杨诗、罗仲素、李延平、朱子之徒,学博而才疎,不切事情而务为剽窃。

因此,《大越史记全书》记载他对皇帝的教育:季嫠因编无逸篇,译为国语,以教官家。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他对后妃宫人的教育:季牦作国语诗义并序,令女师教后妃及宫人学习,序中多出己意,不从朱子集传。

因此,《记录汇编》记载大明儒家的想法:季牦称太上皇,毁中国儒教,谓孟子为盗儒,程朱为剽窃。

《安南志略》记载胡季牦给明人的诗:欲问安南事,安南风俗淳。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395年胡季牦的改革:六月,禁百官不得用大袖衣,许用小袖。

【对于胡朝皇帝的衣装】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399年:六月,季牦自称国祖章皇,服蒲黄色。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勤劳莫谓无知者,四目原非蔽冕旒。

【对于胡朝百官的衣装】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6月1396年至胡朝灭:六月,定文武冠服。一品紫色,二品大红,三品桃红,四品绿,五六七品碧,八九品青。惟内侍开裙皆不用裳,无品及宏奴白色。又从官职爵六品以上用高山巾,正六品得束带着舄。巾正皂色,从青色。宗室皂方胜巾;武爵六品用折冲巾;爵高无职得朿带,戴角顶巾。七品以下用太古巾;从七品攅花巾;王侯戴远逰巾;御史台却非巾。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404年:汉苍令官员不得着舃。惟许着生麻鞋,前代故事,正六品以上方得着舃。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437年黎太宗:赐武官戴高山巾。初武官戴折冲巾,至是许戴高山巾,与文官同。 (折冲此名也是唐朝的一队军,在越南古文刻中出现很多,记载在《Văn khắc Hán Nôm Việt Nam—越南汉喃铭文汇编》中)

《越南胡朝及中国汉朝衣冠比较表(基于《大越史记全书》及《三礼图》)》

远逰冠:王侯(胡);王侯(汉)

却非冠:御史台(胡);宫殿门吏、仆射(汉)

高山冠:文官六品以上(胡);中官、外官、近臣、谒者(汉)

太古冠:文武官七品以下(胡);公卿、大夫(汉)

《陈朝1396年至胡朝的百官常服规制(基于《大越史记全书》)》

宗室皂方胜巾,王侯戴远逰巾,爵高无职戴角顶巾,御史台却非巾

(关于冠色)正品黑,从品青

一品:紫色袍;(文)高山冠;(武)折冲冠

二品:大红色袍;(文)高山冠;(武)折冲冠

三品:桃红色袍;(文)高山冠;(武)折冲冠

四品:绿色袍;(文)高山冠;(武)折冲冠

五品:碧色袍;(文)高山冠;(武)折冲冠

六品:碧色袍;(文)高山冠;(武)折冲冠

正七品:碧色袍;(文)太古冠;(武)太古冠

从七品:碧色袍;(文)攅花冠;(武)攅花冠

八品:青色袍;(文)太古冠;(武)太古冠

九品:青色袍;(文)太古冠;(武)太古冠

【对于胡朝军队的衣装】

胡朝继承李陈甲胄。

除了金属,《大越史记全书》记载皮甲:遭时水潦,将士路居绝粮三日,灸皮甲以食。

《戒庵老人漫笔》记载胡元澄擅长制作盔甲:工部尚书黎公澄创神机营,建盔甲厂,制神枪神铳,退鞑虏于九龙山下。

【对于胡朝民间的衣装】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胡朝1404年的禁止:汉苍禁天下诸人不得用熟捣绢为衣,止许畧捣。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明属1414年的禁止:明禁男女不许剪发。妇女长衣穿裙,化成北俗。

《安南志原》记载明属禁止:敢有因循弊风,及髡钳跣踝【…】所在有司严加惩治【…】今开制服用不许因循夷俗,裸跣露袒,僭用玄黄紫色以为禁令,以玷华风,违者罪之。官吏俱用展角头巾,盘领有袵长衫丝袵绦鞋。生员俱用展角头巾,蓝青盘领有袵烂袵绦鞋。首领、官郎、社正、吏监、开抄等役俱系管民者皆用盘右领长衫头巾履靴。妇女若夫有官者照依体制榜文适用,无官者但要束发皂绢包头,耳环梳随宜置用。衣并用衫袄长裙,鞋用布皮并不许剪发跣足及用玄黄紫色。

现代越南人的传统丧礼

居丧服装及黑白色观念

《安南志略》(陈)记载:国主平居戴唐巾,常服贵白。国人着白者为僣制,惟妇女不禁。

陈圣宗崩后,《安南志略》(陈)记载陈英宗:世子造馆时,自谓:居父丧,服缁布,食蔬菜,戒以五年。

《安南志略》(陈)记载丧礼及家具:丧制,宫室器用与中国略同。

1377年,尽管官臣阻止,陈睿宗仍然去征占城。以描述出军不利及预断一个死路之局,《大越史记全书》写:二十四日,帝衣皂服,骑泥骢马,令御沟王朂衣白衣骑白马,亟命进军。

《记录汇编》(占城)记载:许服紫,唯王白服,禁服玄黄,违者死。

《明实录》(陈胡)记载:交址布政司副理问卢文政言:交址之人【…】父母死止服黔衣。

《大越通史》(黎)记载黎利驾崩:二十四日,皇太子令旨内外百官皆斩衰。卒哭后,素服辨事,天下军民缟素三日。

《历朝宪章类志》(黎)记载黎利驾崩:命文武官就都台省,议除丧,行遣阮廌等共议宜素服蒲三十七日。

《芸台类语》(黎)记载:本国俗不忌白,妇人皆冠白巾。见红巾者众皆笑其怪脱。

《大越史记全书》(黎)记载黎圣宗驾崩:予怀慕痛切,已权勾当宫中各事,内外臣民守职如故,每日太早就东长安待令,候有司择日行礼,特谕鄕等知之。乃备榜文武朝参,并着乌纱帽,黒圆领衣,进旨景门外,朝时一次,候行礼如仪。

《嘉定城通志》(阮初)记载:居丧或服青黑彩绢,正东坡所【…】衣冠难辨吉凶人。

安南从1416至1423年贡给大明的丝及扇数量

《大越通史》记载黎太祖1430年10月17日写:吴之得国【…】禁咸盐以困民之食,索锦帛以争民之衣。

《明实录太宗实录》

第183卷(1416年12月):1,668匹丝绸、10,000把纸扇

第195卷(1417年12月):1,252匹丝绸、10,000把纸扇

第207卷(1418年12月):1,288匹丝绸、10,000把纸扇

第219卷(1419年12月):1,325匹丝绸、10,000把纸扇

第232卷(1420年12月):2,265匹丝绸、10,000把纸扇

第244卷(1421年12月):1,535匹丝绸、7,535把纸扇

第254卷(1422年12月):1,390匹丝绸、8,430把纸扇

第254卷(1423年12月):1,747匹丝绸、10,000把纸扇

《安南志略》原文

国主之冠曰平天冠、卷云冠、芙蓉冠,服衮衣,金龙带,领挂白罗蹙锦(《校本》作“绵巾”。《文版》作“锦”,无巾字)嵌金珠方心曲领,手执圭, 凡节礼受臣拜贺。王冠三级,侯冠二级,明字冠一级,名拱宸冠,上缀金 蜂蝶,大小踈密有差。亲王着销金紫服。侯、明字着凤鱼绣服,大僚班而 下衮冕各有级等 文班加金鱼。员外郎、郎将戴金银间道冕,令书舎至校 书郎上制侍禁皆戴银冕。冕大礼则用之。常礼止幞头紫服,如恭侯书舎 翁类也。带或犀或金,各依品等,象牙笏同。职官、借职等幞头紫服,角 带,无笏,叉手拜。国主平居戴唐巾,常服贵白。国人着白者为僣制,惟 妇女不禁。其装饰,王侯及庶民常着团领玄裳,白罗纨绔,鞋尚革。王侯 私谒国主不巾,示其亲贵,庶民并不得。侍近内官上品戴扬棠冠(《文版》 所载同。《校本》作“扬裳”),缀金蜂蝶,踈密不同。着服,中品冠服制色稍 减,下品素(《文版》同。《校本》作“紫”)扬棠冠紫服,皆叉手拜,无笏。上 品常戴之巾以紫绒间碧为六须,缀巾后横帯,示其贵也,中品紫须,下品 皂须,环以紫磨金玳瑁为之,异矣。

后黎朝

后黎朝官服曾进行过多次变革。自1434年起,后黎朝皇帝每逢大礼身穿衮服,头戴冕冠。初一十五例朝,穿黄袍,戴冲天冠。1466年,黎圣宗规定,文武官员一至三品穿朱衣。四、五品穿绿衣,其余穿青衣。1469年又规定,护卫京城的武官戴红绿笠帽和水麻笠帽。1486年又规定,官员朝服戴展翅乌纱帽。1488年规定朝服下摆离地两寸。

1500年,黎献宗规定,亲王与三品以上文武官员戴乌纱帽,穿紫衫。四至五品武官戴白绿笠帽,文官戴乌纱帽,穿青衫,系黑段腰带。1714年,黎裕宗规定,文官戴乌纱帽,穿宽袖衣,绣补子,配玉带,穿靴子。相比于前朝,黎朝关于服饰的规定不仅限于官员朝服,也包含对百姓的限制。1488年,黎仁宗下诏禁止民间穿黄色的衣履及饰有龙凤纹的器具。并禁止僧侣以外的男子剃发。

后黎朝时,平民习惯戴斗笠,斗笠款式多样,有尖头斗笠、荷叶斗笠、方头斗笠等。女性仍穿裙子,圆领胸衣与垂襟四幅长衫。在日常生活中,劳动妇女会将长衫去掉,仅穿圆领胸衣与过膝短裙。贵族妇女则在穿垂襟四幅长衫的。

附:黎初衣冠1428–1527

明越关系的记载

明灭元后,改组华夷秩序。《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的思想: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近,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方得所。

皇帝登基后,大明要求恢复附属国的朝贡关系,而朝鲜安南是大明最偏爱之邻国。1368年,陈裕宗遣使臣尹舜臣去大明。那时,《抑斋遗集》记载大明:因赐“文献之邦”四字,又进我使位朝鲜三级之上。

《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君临天下,已成正统,于今三年,海外诸国入贡者,安南最先,高丽次之,占城又次之,皆能奉表称臣,合于古制,朕甚嘉焉。

《震泽集》记载大明的大学士王鏊:国家威德所及,薄海内外【…】莫不岁时入贡,而朝鲜、安南独近且亲,号文而有礼,故朝廷礼数视他国独优。

朝鲜完全归服大明,只称王,以君臣父子之道。安南仍然称南方之华,外王内帝,宫廷内部的演变及与占城的摩擦都不报大明,不听天朝的话,自己决定,让中国愤怒。此被认为是“不真诚”,而明越关系开始破裂。《明太祖文集》记载明太祖颁陈帝的诏敕通常提醒:所贡表意而已,若事大之心永坚,何在物之盛【…】物不在多,惟诚而已。

可是陈朝继续自己行事,完全失了明帝的信念。1372年,《明实录》记载明太祖愤怒:作奸肆侮,生隙构患,欺诳中国【…】自今安南入贡并毋纳。

《明太祖文集》记载大明皇帝定义:安南人情礼意,其彼中动以侮诈为先,非以小事大之诚,乃生事之国。

虽然明太祖列越南为不征之国之一,仍有明越战争的威胁。《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司徒章肃国上侯陈元旦劝陈艺宗:愿陛下敬明国如父,爱占城如子,则国家无事。

1406年,明成祖朱棣以“扶陈灭胡”为借口而侵略大越。胡朝败后,把大越收入大明地图,称为交趾郡。

《越峤书》记载明帝下令:兵入除释道经板经文不毁外,一切书板文字以至俚俗童蒙所习,如“上大人,丘乙已”之类,片纸只字,悉皆毁之。其境内凡有古迹中国所立碑刻则存之,但是安南所立者悉坏之,一字不存。

《山居杂述》记载安南教育:小儿习字必且曰:上大人,丘乙已,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皆作仁,可知礼也。天下皆然不知始何时。

《越峤书》记载1407年明帝再下令:屡尝谕尔:凡安南,所有一切书板文字以至俚俗童蒙所习如“上大人,丘乙已”之类,片纸只字及彼处自立碑刻,见者即便毁坏勿存。今闻军中所得文字不即令军人焚毁,必检视然后焚之。且军人多不识字,若一一令其如此,必致传递遗失者多。尔今宜一如前敕号,令军中但遇彼处所有一应文字即便焚毁,毋得留存。

《越峤书》记载朱棣1407年再下令给张辅:遇彼处所有一应文字,即使焚毁,毋得存留。

再加上1371年,《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闰三月,占城入寇【…】二十七日贼乱入城,焚毁宫殿,虏掠女子、玉帛以归【…】贼烧焚宫室,图籍为之扫空,国家自此多事矣。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418年:秋七月,明遣行人夏清,进士夏时来取我国古今事迹志书。

《黎史纂要》记载:我国自陈以前之诗书图籍,悉收而送之金陵。(《大越通史》、《历朝宪章类志》、《钦定越史通鉴纲目》都认定是大明将军张辅把安南诗书送之金陵)

潘辉注和黎贵惇提到的书名在明朝的越南书本目录不存在,都是被张辅烧毁了。

因此,到黎初朝,李陈时代的典章制度失去很多,难以参考。黎太祖至黎太宗初期,黎朝文化仍然继承李陈风格,黎朝百官的常服制度还仿陈胡时代1396年改革后的衣冠。可是此时的衣冠制度太大概,文武官的等级分别无清晰。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此模糊制度:八月,赐国子监生及路县生徒着冠服,并与国子监敎授及路县教职着高山巾【…】赐武官戴高山巾。初武官戴折冲巾,至是许戴高山巾与文官同。

因此,皇帝令儒臣阮廌与太监粱登再定制度。可是,两人思想不同,《大越史记全书》记载:五月行遣阮廌奏曰:五月,行遣阮廌奏曰:此者臣等与粱登同校定雅乐,而臣所见与梁登不同,愿回所命。初太祖命阮廌定冠服制,未及施行。

黎太宗然后决定粱登的建议,采取新礼乐制度,可过半是明朝的衣冠制度。因此,《大越史记全书》记载:行遣阮廌、参知簿籍阮传、陶公僎、阮文绚、参议阮了等上疏曰:制礼作乐必待人后行,如周公而后无间言。今使小竖梁登专定礼乐,国得不辱乎?且彼所为欺君罔下,无所凭据。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梁登说:臣无学术,不知古制,今之所为尽其所见而已。

阮廌是儒家,却认为大明不可参考。《抑斋遗集》记载他的想法:吴人久沦元俗,被发白齿,短衣长袖,冠裳灿烂,如叶之重者。明人虽复汉唐衣冠之旧,而其俗未变。

尽管,此事是梁登和阮廌的合作,所以新制度是大明与李陈的合并。《抑斋遗集》记载潘孚先承认阮廌的功劳:礼乐规模制作新。

1437年11月,《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新礼乐:颁新定圣节、正旦、朔望、常朝、大宴等礼仪。

黎初衣冠分为三阶段:1428 至1437年,保留一些陈胡朝衣冠(定文武官戴高山巾,军队维持丁字巾和四方平定);1437 至1499年,黎太宗及黎圣宗仿明制(公服幞头、常服乌纱、补子制度);1499 至黎昭宗驾崩,改革衣冠质料、补子样子、幞头装饰规制。

后黎朝初期的衣冠与后黎朝中兴时期有三种区别:大礼时,黎初皇帝穿衮冕礼服,而黎中兴皇帝只穿黄袍戴冲天冠(本来是黎初帝的常服);黎初百官穿朝服、公服、常服,而黎中兴结合朝服及公服的制度,同时分上朝(皇宫)及候主(王府)的衣冠制度;黎初朝廷稳定,而黎中兴离心,所以多次再定规制。

I. 皇帝衣冠

礼服及朝服

黎太宗批准粱登之建议后,《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437年11月:戊申,继天圣节。是日早,帝谒太庙,行赐拜礼,还宫卤簿司盛设卤簿仪仗于丹墀,帝御衮冕朝服,御会英殿,大都督黎银出百官着朝服,行进庆下表礼。帝御衮冕,百官着朝服自此始。

《历朝宪章类志》记载:按李陈以前,天子冕服不可复考,见于史者,惟此二条【…】我国历代冕服无征,至黎太宗始制冕,其后竟不复行。中兴以来,皇上御大礼,惟服冲天冠。

胡朝已定衮冕规制,可是《历朝宪章类志》说后黎不继承胡朝礼服制度,所以黎太祖黎太宗的礼服如今无法研究。


(左至右)越南在日丽亭、内舍亭、《Technique du peuple Annamite—安南人的技术》、丹凤亭、黎郑时代、阮朝时代的供奉冲天冠;越南版冲天冠总会有装饰,连宫廷的都是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黎圣宗1483年:帝题大学士申仁忠《天南余暇集》序藁云“火鼠千端布,冰蚕五色丝,更求无敌手,裁作衮龙衣”。

《历朝宪章类志》记载黎圣宗接天朝诏纸时,当放殿台的香案向西,黎帝换九章衣(即九章衮冕),行五叩三拜谢恩之礼,然后换王者冠带(即红袍)。

《大越蓝山裕陵碑》记载黎宪宗:帝在籍田,朱纮衮冕。

仁宗、圣宗、宪宗都曾经派使臣去大明要求颁衮冕,以合法化自己的制度,让大明公认大越为南帝。结果并非如此,因安南被视为不真诚之臣服,所以大明只当他为臣,而非王。大明视朝鲜为王才颁衮冕(9旒及8旒)。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黎仁宗1441年:冬十月,遣使如明,内密院副使阮日佥、知内密院副使阮有光、佥知密刑院陶孟珙岁贡,黎昚求冠服。

《明实录》记载明朝1442年:安南国使臣黎昚陛辤,命賫敕并皮弁冠服、金织袭衣等物归赐其国王黎麟。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黎仁宗1456年:冬十月二十五日,遣陪臣黎文老、阮建美、阮居道、邓惠连如明岁贡并谢赐衮冕。

《明实录》记载此事:安南国王黎浚奏:“钦蒙朝廷封以王爵,臣只承朝命已十余年。伏望赐臣衮冕,依朝鲜国王例”,上不从。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黎圣宗1462年:十二月,遣陪臣黎文显、黄文午、谢子颠等如明岁贡并求赐冠服。

《明实录》记载此事:赐安南国王黎灏皮弁冠服一袭、红罗常服一袭、纱帽、犀带各一。因灏遣陪臣请冕服,上不允,而有是赐。

《明史》记载黎圣宗及黎宪宗:灏谴使来贡,因请冕服,不从,但赐皮弁冠服及纱帽犀带【…】(弘治)十年,灏卒【…】子晖继【…】谴使告讣【…】录赐晖皮弁服、金犀带。其使臣言,国主受王封,赐服与臣下无别,乞改赐。礼官言:“安南名为王,实中国臣也。嗣王新立,必赐皮弁冠服,使不失主宰一国之尊;又赐一品常服,俾不忘臣事中国之义。今所请,紊乱朝制,不可许。然此非使臣罪,乃通事者导之妄奏,宜惩”。帝特宥之。

如今没有黎初皇帝穿大明颁的礼服的资料文物。根据《大越史记全书》与《大越蓝山裕陵碑》,黎仁宗、黎圣宗、黎宪宗都继承黎太宗之制,穿衮冕。由于不想输给中国之心态,黎初帝仍然对大明典章制度有关心。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502年:时明国皇后见我国使至,差官收取函箱,领入内殿,讨取异香。郭有严原有所买龙衮禁物,贮在箱内,恐明国检得责之,乃作戒本部榜文收取异香上进。(此时,大明已合一龙衮与龙袍,所以郭有严买的是此袍)

常服

A. 冲天冠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从1437开始:初一日、十五日则皇帝御皇袍冲天冠升宝座,百官具公服幞头,常朝皇帝御黄袍冲天冠升金台,百官着常服圆领乌纱帽。

《历朝宪章类志》记载冲天冠:冲天即幞头也,惟两翊向上,谓之冲天。

B. 皇袍

《指南玉音解义》(原喃文)翻译:黄袍:镀金色,宋太祖穿得丰。团领:豪华朝衣。

《日用常谈》(原汉喃文)记载团领的异名,翻译:圆领,也称团领袄。

裕宗之前的黎初龙袍在两肩及肚部绣龙纹。花纹设计可以参考河内会灵观的燕郡公雕像(黎中兴)、左太子建忠侯郑廷坚肖像(黎中兴)、四至五品官员朝服的花袍及蛟袍(阮朝)。

如今,考古唯找到黎裕宗的龙袍,可是此袍的样式及花纹深受明末清初之袍,所以使臣阮公沆在1720年如清后才会使用。

II. 百官衣冠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黎太祖1429年:五月,旨挥系:文武职官,武自上将爵智字着服侯以上并听服绯,文自入内大行遣冠服侯以上亦听服绯。(即李陈赐绯之制)

由于陈胡之制只赐绯给二品,《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黎太宗1437年:帝以三品官着红色衣不合古制,欲命以青衣易之。大司徒黎察曰:先帝开基创业,意欲别其尊卑以表功臣,其制既定,岂宜更改?从之。


燕郡公雕像

1434 至1437年,黎初朝廷规定文武官戴高山巾,直到1437,太宗令阮廌及梁登改革衣冠,然后随梁登而仿明。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新制:夫礼有大朝、常朝,如郊天、告庙、圣节、正旦则行大朝礼,皇帝服衮冕,升宝座,百官具朝服朝冠。如初一日、十五日则皇帝御皇袍冲天冠升宝座,百官具公服幞头,常朝皇帝御黄袍冲天冠升金台,百官着常服圆领乌纱帽【…】书奏,帝又命登定之【…】帝从登议,卒行之。

《大越史记全书》没有描述“朝服朝冠”制度。范廷琥在《雨中随笔》中有提及亲父的獬豸冠,同时说黎中兴的獬豸冠与幞头有所不同。黎圣宗的《十诫孤魂国语文》(原汉喃文)翻译:臭名的戴貂蝉,有人穿横獬豸。

因此,“朝服朝冠”是朱服及梁冠(进贤冠、貂蝉冠、獬豸冠)。

公服及朝服

A. 幞头冠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499年的幞头制度:诏自今,公侯伯驸马文武三品以上公服幞头,用黑纱趐,稍长大于文武官,不得用杨棠样饰合趐。若百官仍旧样。(即1437至1499年,百官都戴短小帽翅的幞头,也径自把杨棠装饰贴冠)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黎宪宗1500年的衣冠改革:十月,定冠帽制。令礼部僃榜诸王公、侯、伯、驸马、内外文武百官、儒吏、军色、民人等照所用冠服制样遵行。

1500年改革后,幞头冠在朝服和公服都使用,《黎朝会典》记载:皇亲诸公及文武三品以上,朝官用幞头,皇亲金饰,文武银饰,服用紫色;补子:皇亲诸公用麒麟,一二品文用仙鹤、武用狮子,三品文用锦鸡、武用白泽;带:用花犀角,皇亲金饰,文武一二品银饰,三品玳瑁银饰包红罗。四品至五品,冠:武用银笠,文用幞头无饰,服用绿色;补子:四品武用虎、文用孔雀,五品武用豹、文用云雁;带:文武并用玳瑁鍮饰包红罗。六品以下,冠:武用朱笠、文用幞头无饰,服用青色;补子:武用象、文用白鹇;带:文武并用速香绕鍮包乌缎。

结合与黎中兴时代文物,可猜1500年后,幞头冠已受乌纱帽的影响,变更短及圆。可是两冠还有区别:幞头以乌纱制加装饰,而乌纱也以乌纱制但无装饰;幞头的帽翅是薄和小的,而乌纱的帽翅是大和短的。

A. 袍服

1500年之前,幞头与纯色袍服为公服,百官品秩据李陈胡朝的色彩规制。1437年,黎圣宗输入大明的补子制度为百官常服。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466年:六月,定文武服色,自一品至三品着红衣,四五品着绿衣,余着青衣。

1500年之后,幞头与补子圆领袍为朝服,称补服。

《黎初百官的服色规制(基于《大越史记全书》)》

一品:紫(1429至1466);红(1466以后)

二品:红(1429至1466);红(1466以后)

三品:红(1429至1466);红(1466以后)

四品:绿(1429至1466);绿(1466以后)

五品:碧(1429至1466);绿(1466以后)

六品:碧(1429至1466);青(1466以后)

七品:碧(1429至1466);青(1466以后)

八品:青(1429至1466);青(1466以后)

九品:青(1429至1466);青(1466以后)

《大越1500年百官朝服规制(基于《钦定越史通鉴纲目》)》

【一品】文官:冠为幞头银饰,带为犀角银饰,仙鹤补子,紫色服;武官:冠为幞头银饰,带为犀角银饰,狮子补子,紫色服

【二品】文官:冠为幞头银饰,带为犀角银饰,仙鹤补子,紫色服;武官:冠为幞头银饰,带为犀角银饰,狮子补子,紫色服

【三品】文官:冠为幞头银饰,带为玳瑁银饰包红罗,锦鸡补子,紫色服;武官:冠为幞头银饰,带为玳瑁银饰包红罗,白泽补子,紫色服

【四品】文官:冠为幞头无饰,带为玳瑁鍮饰包红罗,孔雀补子,绿色服;武官:冠为银笠,带为玳瑁鍮饰包红罗,虎补子,绿色服

【五品】文官:冠为幞头无饰,带为玳瑁鍮饰包红罗,云雁补子,绿色服;武官:冠为银笠,带为玳瑁鍮饰包红罗,豹补子,绿色服

【六品以下】文官:冠为幞头无饰,带为速香绕鍮包乌缎,白鹇补子,青色服;武官:冠为朱笠,带为速香绕鍮包乌缎,象补子,青色服

常服

A. 乌纱帽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437年乌纱帽:常朝皇帝御黄袍冲天冠升金台,百官着常服圆领乌纱帽。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486年:定朝冠:継今文武百官进朝戴乌纱帽,两趐宜一体稍仄向前,不得任意或平或仄。

B. 补服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1437年圆领袍:常朝皇帝御黄袍冲天冠升金台,百官着常服圆领乌纱帽。


1751年《皇清职贡图》三版中的安南官吏常服:引朝鲜的《燕行录》、引藏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皇清职贡图》二16. 22421版、引中国的《紫禁城》杂志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黎圣宗1471年:朝廷乃礼乐之地,衣服为章彩之文【…】我国抚安区夏,稽古礼文,上下章服,文禽武兽,古有制矣【… 】尔官员百姓等,其听朕言,文武职官章服,胷背一循定制。百日之内,不依制者,降级治罪【…】冬十月,颁花样补子画图,凡禽兽色物。公、侯、伯、驸马并画一;文武正品画一;从品画二;风宪、堂上官画一;分司画二;云河、山水、花木等件,繁杀多少,随意制作,不拘泥。青、黄、赤、白、金、碧、绿等彩色官样从宜。绣造亦不必一槩金线;如云河,如山水、禽兽,用金线亦许。(“夏”即华夏,指大越)

1471年补子制度至今无法研究。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黎圣宗1488年:十月九日,定进朝仪新样衣服,其制衣长去地二寸,袖宽一尺三寸。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记载常服质料:常服:一二品以上用锦绣花彩各色;三品至五品用锦绣各色;六品以下用纻绫各色。命妇各从夫品。监生、儒生、学生、生徒、吏典、官员子孙并用绫罗各色。民庶并用绫罗布帛各色。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季节质料:公侯伯驸马文武护卫等,继今常朝衣服自十月以后着纻丝罗衣,二月以后方着纱衣,如遇风雨日着纱绵布衣,以顺时候。

《抑斋遗集》记载鱼袋制度在黎初朝到1460年还存在:宣奉大夫入内行遣门下右谏议大夫同中书令事赐紫金鱼袋上护国官服侯赐姓黎廌。

《大越通史》也记载黎念在1460年被颁金鱼袋。1460年之后,已经没有鱼袋的资料,因为是黎圣宗废除了。《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黎圣宗1467年的牌制(大明与朝鲜都有此制):勑旨朝参官带牌。

虽然胡汉苍在1404年已废除舄制,舄仍然维持至黎初。《大越通史》记载黎初朝时,丁列穿红舄及黎宪宗颁福王铮白舄。阮廌肖像也画舄。

《黎初1500年的补子规制(基于《钦定越史通鉴纲目》)》

一至二品:仙鹤(文官);狮子(武官)

三品:锦鸡(文官);白泽(武官)

四品:孔雀(文官);虎(武官)

五品:云雁(文官);豹(武官)

六至九品:仙鹤(文官);象(武官)

IV. 后宫衣冠

《桑沧偶录》记载后宫礼服:粤考成周之遗制,宜加大妃之新封,于以彰保佑之功,于以尽哀荣之礼。于戏!袆翟命服,流辉无间其存亡;马鬣漏泉,贲饬有光于溟漠。

李陈朝没有后宫衣冠资料,只可以参考唐宋及黎朝。由于李陈仿照宋朝衣冠,很大可能宋朝翟衣也被仿照。在中国,翟衣在汉朝配巾帼,唐朝配花簪,宋明配凤冠。在朝鲜,翟衣配大首。因此,越南头饰也会不同。根据雕像,越南黎初朝的翟衣可能会配火冠。

III. 军队衣冠

《历朝宪章类志》记载黎中兴时代:丁字巾样,至今尚存。(意味黎初时代也保存此巾)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黎圣宗1469及1470年之令:四月初九,禁造卖粉白色笠。又十二月,禁市肆民间卖水磨笠、朱漆笠。上谕天下官员百姓等:甲胄之属,所以壮军容。如水磨笠、朱漆笠,乃亲军所戴以宿卫。今市肆民间多有鬻卖,宜禁止之。又1470年春正月禁假造皮笠。

《黎朝会典》记载黎宪宗1500年的改革:四品至五品,冠:武用银笠【…】六品以下,冠:武用朱笠。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黎威穆1509年:是时,新置内臣,有飞武司力士内使,以阮鑁为飞武司飞武力士内使直端康宫如都力士直金光殿,着银帽,金凤趐,有红毛尾。以阮公论为飞武司飞武力士内使,着水 银帽,有红尾, 设御象监、御马监,御象带刀内使着水银帽画金葵花,御马着水银帽红葵花。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黎襄翼1510年:四月,诏置天武、圣威二卫,在锦衣、金吾之上,其制帽样用朱帽,有金红凤趐。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黎襄翼时代:斩胡把于延兴坊,先是都力士胡把击贼去回,折金凤趐藏之及贼平斩之。

V. 民间衣冠

黎初朝民间继承陈胡朝及明属的影响。《三才图会》画黎初朝的安南人类似李至胡朝的安南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资料。


《皇清职贡图》中的安南文官及夫人

VI. 后黎舞乐

黎中兴时代保留很多舞装的雕像和雕刻。黎中兴的舞装受仙女装的影响,有很多不同及多样的帽冠、裙裤、发型。一些舞装也被阮朝保留下来。

莫朝衣冠(1527-1592)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记载莫朝立国后:登庸恐人心怀旧生变,凡事遵守黎朝制度【…】登庸以承平之后制度废弛,欲张桭作之,乃命阮国宪等考定兵制、田制、禄制【…】大槩均仿依洪德典例。 (莫朝雕像都保留黎初衣冠)

参考在海防市的天福寺、福海寺、忠行寺、和柳寺、仁斋寺、安兴寺、河内市的吾山寺、北宁市的武强寺之莫帝雕像,有两种冠:1)柱形冠,平顶,冠前凸刻“王”字。福海寺、福灵寺、武强寺之像也有冕板(但一些是后世添的)。此等都穿团领袍,交领里面,从胸往下带似蔽膝的服饰,三层重叠,长至脚。这是是莫帝的礼服。 2)管形冠,通天冠似的(有些直襞),钉玉珠。冠额有开翼朝下之鸟的装饰(鸟饰类似汉唐武官的鹖冠)。此冠是莫朝雕像的特征。天福寺、吾山寺、武强寺之像都穿有龙补子的圆领跑。此是莫帝的朝服。

《安南来威图册》中的莫登庸穿交领衣(类似金莲寺中的郑森主雕像之衣服)及戴类似卷云冠或皮弁冠(就是大明颁的皮弁冠)。此是莫帝的常服。

一些黎朝的舞装雕像(还有很多的)

阮朝

阮朝建立以后,对衣冠形制等做了较多的改动。黎朝的官服包括交领中衣与圆领袍服两件套。阮朝取消了穿在里边的交领中衣,将交领与圆领袍服缝制在一起形成组合领。阮朝服饰的花纹也较前朝更繁琐。在日常服饰方面,前朝的交领衣被废置,替换为立领扣子窄袖的五身衣。

阮朝皇帝的服装包括朝服、常服、礼服、军服。朝服又分为大朝服与常朝服。大朝服包括九龙冲天冠、玉带、双龙龙靴和绣着大面龙形图案的黄袍。常朝服包括平天冠、金丝鞋和绣着龙含珠图案的黄袍。衮服为祭祀时使用的礼服,黑色广袖,绣着双龙朝日图案,与衮服搭配的是十二旒冕冠。常服较简单,为黄色五身衣。

嘉隆五年(1806年)四月制定的文武官员大朝服,一品之上至正七品,文官戴圆幞头,武官戴方幞头。 一品以上穿紫色蟒袍。自正一品至从三品,穿青绿蓝黑诸色蟒袍。正四品与从四品穿青绿蓝黑诸色花袍。五品、六品、七品官员穿青绿蓝黑诸色纱缎补子袍服。五品补子文绣云雁、武绣文豹。六品补子文绣白鹏、武绣熊。七品补子文绣鸳鸯。

近代

在20世纪初以前,越南北方普通女性,尤其是农村妇女日常穿着的衣服是四襟衣。衣服有四个衣襟,前面两个不系扣子,而是打结,腰间用布带固定。由于两片衣襟在胸前是敞开的,所以里面要穿肚兜。肚兜一般用白绸或原色丝绸缝制。四襟衣通常搭配鸭嘴巾,其叠法是用一块方形头巾叠成三角形,戴时要巧妙地使头巾在前额中央形成一个类似乌鸦嘴的形状,头巾的两角要在后颈打结。其上再戴遮阳的平顶斗笠。

南方女性则穿三婆衫,三婆衫开衩到腰间,两边前摆均有大衣兜,宽大舒适,非常适合越南南方平原地区水乡的生活环境。当地农民通常穿黑色或棕色三婆衫。穿时,她们还配上一块两色相间的方格长头巾,头巾披在肩上。进入现代以后,传统三婆衫被城市女性改良成一种既具有民族性又时尚的传统服饰。如今的三婆衫不再像过去那么宽大,而是在胸部和腰部收紧,使之更贴合女性的身体曲线。此外,人们还对衣袖和袖口进行各种创新,并采用西方的剪裁方法,加上莲叶型、燕翼型、西服型等翻领。原来的衣身衣袖连为一体的衣袖也慢慢地被其改良为插肩袖。上世纪70年代,南方城市普遍采用这种插肩袖方法,让传统三婆衫显得更为时尚。采用这种方法时,前衣身和后衣身被连肩袖隔开,而衣袖的裁片与肩膀连起来,一直到衣领。衣袖稍长,且袖口稍大。很多时候,人们干脆去掉两片前衣襟的口袋,以使三婆衫更加轻盈飘逸。

现代国服

越南国服是奥黛(越南语:Áo dài)。奥黛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一世纪越南北方女性穿着的四襟长衫。到了公元1744年,阮朝尊儒的皇帝倡导女性穿着纽扣式上衣与裤装。一种采用中式立领,从颈部、腋下沿着肋骨开襟,下配长裤的长衫在上层中流行开来,奥黛初具雏形。

奥黛作为越南国服,在越南社会生活中不断地确立自己的地位,并进入了越南的诗、歌、音乐和绘画等艺术中,成为了越南文化形象的代表。

越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

占族

宁顺、平顺地区的一些年长的占族男子常蓄长发,布巾缠头,身穿沙笼。但青年男子已经逐渐放弃传统服饰。占族妇女传统服装仍保持民族特色,通常包括传统长衫、里裙和披巾。

占族的传统长衫在占族语中叫做"奥卡美甘"(Aw kamei Cam)。其所用布料丰富多样,包括薄纱、丝绒、抽纱等。占族传统长衫为套头服装,衣领为圆形或心形,两侧不开叉。长至或长过膝盖的叫"奥踏"(Aw tah)。长至脚跟的叫"奥铎巴翁"(Aw dwa baung),奥铎巴翁为紧身服饰,腰部有开缝,镶嵌着一排子母扣,穿时紧紧裹着腰部,穿奥铎巴翁的时候里面要搭配裙子,有时还会配上两条互相交叉被称作"塔雷卡巴"(Taley kabak)的腰带。

岱依族

岱依族妇女的传统服装包括围巾、上衣、裤子、腰带、围裙、木底鞋或拖鞋。岱依族妇女习惯留长发, 已婚妇女戴头巾,身上戴5色线和项链作为装饰。 上衣常常是修腰窄袖的五襟衣,长度长及腿肚。岱依族人习惯以蓼蓝树作为染布原料,制成靛蓝色的服装,靛蓝服装也是用来识别岱依族人的文化符号。

侬族

侬族生活在高山区,因此一般用靛蓝色染布自制民族服装。每个侬族分支,其服装上的装饰又有所不同,但总体特点是较为简便。侬族服装上的蓝色较为丰富,从浅蓝,到深蓝、紫蓝、黑蓝,但最常见的是靛蓝。

侬族男性和女性都穿着裁剪宽松、长至脚踝的裤子,上衣的沿边彩色缝线主要集中在衣襟。男性的上衣长至胯部,四片衣襟,较为贴身,衣袖长且宽,圆领,七粒扣子,常有四个或两个口袋。

女性服装更为多样。侬族妇女有五襟和四襟上衣。四襟短上衣圆领,胸前开襟,前襟有两个小口袋,开襟处系九粒布扣子。而五襟靛蓝色上衣长过臀部,衣身和衣袖肥大,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能行动自如。衣领上的花纹为接连不断的方形、菱形、三角形布块。最独特的是衣领系扣处的花纹,用银制作,为蝴蝶型并配有三角形穗子。这一形象体现侬族妇女对幸福的期待。胸缀银扣,使衣服具有独特的庄重之美。

侬族妇女的裙子形似无顶塔形。裙腰用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的十二块不同颜色的布拼成。穿上时,裙子把腰部裹紧,裙身略鼓起来,看起来青春妩媚。

侬族妇女的银制项链和耳环是与服装配在一起的重要饰品。耳环和项链都配有穗子,尾部为精雕细刻的三角形、鱼型、蝴蝶型装饰。侬族的一个地方支系--银侬常戴头巾,呈角型。头巾要围成像两个牛角一样的形状。这一形象体现了银侬族关于"水牛为家业之首"的观念。头巾边垂到肩部,其醒目的地方用银粒装饰,紧贴前额。

泰族

泰族传统服装中的民族特色十分浓郁,每逢泰族的节日盛会,人人都会穿上民族服装。泰族女性身着称为"昆衫"(Ao com)的紧身上衣与黑色筒裙,戴着称为"标"的头巾等传统服饰。腰间则系着一条称为"柴腰"(Xai yeu)的布腰带。

芒族

和其他民族相比,芒族妇女的服装并不鲜艳,但典雅、质朴。芒族服装包括长方形白布头巾。上衣为长至腰间 的开胸长袖短衫。内穿肚兜。芒族妇女服装中最耀眼的是绣有纹饰的裙腰。裙腰上的花纹繁复并配有一套银链挂在腰间。

赫蒙族

赫蒙族妇女的民族服装绚丽夺目,包括开胸上衣、裙子、腰带和绑腿。上衣领为V字形,衣袖刺绣各种色彩斑斓的花纹。这是花纹最集中的地方。裙子为百褶半身裙,如同花朵上的花瓣。

克姆族

克姆族妇女的传统服装受泰族服装的影响,也包括"标"头巾、黑色紧身上衣和筒裙。不同的只是头巾缠法。克姆族裙子上的花纹具有创造性和独特性,多为太阳、月亮、麋鹿、孔雀、兰花等形象。

高兰族

高兰族是山泽族的两个支系之一,主要居住在越南北江、宣光、谅山、广宁等省。高兰族妇女一套完整的服装包括外长衫、肚兜、蓝靛裤、土锦布绑腿和头巾。高兰族妇女传统的外长衫成为"普艳营"(Pu dan dinh),意为"蝴蝶服",衣服上装饰的大蝴蝶的翅膀和人的手掌一般大。有些地方,这种上衣又被称为"普游营",意为"游香服",即到别村参加节日、歌唱活动所穿的衣服。高兰族妇女平时穿的外长衫则为深蓝靛色,长过膝盖。衣襟镶着方形白布。由于外长衫无扣,因此高兰族妇女使用两块彩色布带作为腰带在外面缠住,颜色多为蓝色或绿色和红色。衣领也有黑白相间的布块,其中黑色布块绣有高兰族传统花纹。胸前开叉,有两片衣襟,和京族的四身衣类似,但用白布镶着。背后是大花纹。她们同样内穿肚兜,颜色多为白色或红色。逢年过节和婚礼时,高兰族妇女常用三至四条不同颜色的长绸带扎在腰间。

高兰族妇女的裙子用五块布缝制而成,并用五色线绣裙边。裙子长至脚踝。平日里,她们常在腰间插着小刀。刀包穗子宽一公分,色彩斑斓,做工精美。

高兰族妇女用来盘头的长巾长两米、宽40公分,呈蓝靛色,盘头的方式较为独特,露出的长巾两头在颈窝交叉,垂直到肩上,遮住发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还剑湖传说:起源 | 中越情仇史46
乌纱帽与“衣冠禽兽”:不同的补子代表什么?
杨廷艺
越南古代的各类官帽“乌纱帽”
【笑翻越南史】传8 无父之人的上位
南征安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