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塘文化
userphoto

2024.01.13 江西

关注

海塘是阻挡海潮侵袭而修筑的人工堤岸。又有海堤、海堰等名。中国是世界上建造海塘最早的国家之一,从秦汉至清代,在东南沿海已经建立数千里长的完整海塘体系。

从长江南岸江苏常熟市到上海市沿海一带称为江南海塘;浙江省钱塘江口两岸,北至金山卫,南至曹娥江口,称为浙江海塘或钱塘江海塘。清代易土塘为石塘,改民修为官修,巨工累作,耗费甚巨,视为与河工等同之要务。

近代海塘

嘉靖二十一年(1542),浙江水利佥事黄光升调查研究了海盐凶猛海潮的特点,找到了修筑海塘的办法。他总结前人筑塘的经验教训,认为海塘易圮的原因是“塘根浮浅”、“外疏中空”。他精心研究塘基处理和条石纵横叠砌方法,在海盐首创筑五纵五横鱼鳞石塘,取得成效。所谓鱼鳞石塘,简言之,如鱼鳞紧贴,冲吸无罅,即取极厚极大之石纵横鳞叠,方方向合,面面相重,上面盖以两纵一横大石,称其谓双盖五纵五横鱼鳞塘,内复以土塘。五纵五横鱼鳞桩基石塘直抵潮之正冲岿然不动。从此,海盐塘线才得以固守不再后退。

此后直至清代,在沿海险要地段所砌石塘,大多采用黄光升筑塘法。人们把鱼鳞石塘修筑得更臻完善,加大塘身断面,筑双盖鱼鳞塘,以增强抵御潮水冲刷的能力。至此,鱼鳞石塘屹立在海盐的海岸线上,并向西钱塘江北岸延伸上百公里,号称“海上长城”,这是钱塘江海塘工程建筑技术上的一项突破。此外,黄光升还将海盐海塘按《千字文》字序进行编号、分段,这一措施在清代被扩大用于杭州湾南、北两岸海塘的建筑。  关于乾隆和鱼鳞塘,民间还流传着许多生动的故事。乾隆四驻海宁陈阁老家,野史有它的说法,但清代皇帝特别关注海宁,有着更加重要、更加实际的原因。海宁的钱塘江海塘,北面是宽阔的太湖平原,历为是富饶的地区,在清代,这个地区上交的皇粮定额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但这个粮仓并不稳固,历史上,钱塘江摆动频繁,北线的杭州、海宁一线海塘,全是危急地段。粮仓告急,皇上不能坐视不管。所以,不惜投以巨资,大规模修筑钱塘江海塘。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140年间,规模较大的修筑工程有十三四次。每一丈(现在的七尺半)需8000万两白银,乾隆还亲自抓过打桩。清代还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海塘的保固制度规定,在保固期内,海塘如有损坏,承修官员必须赔修,即使官员本人去世,也须由家属赔修。

正因为从组织上、制度上、经费上对维修海塘进行保障,明清时修建的鱼鳞石塘,仍然屹立在钱塘江畔,有33.4公里,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  新中国成立,对钱江海塘进行了全面的修复整治和扩建,海塘建设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钱塘江北岸海塘加固工程,44.7米的险工地段,作为国家重点扶持项目,1998年5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明清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塘修筑工程。

历史上,在钱塘江河口地区,风暴潮灾时有发生,淹毙无算、漂没田庐的惨状史不绝书。为防止江海泛溢,自唐宋以来,在沿江沿海地带陆续修筑起著名的堤防工程——海塘。至清代,海塘修筑规模达到历史巅峰,著名的北岸鱼鳞石塘体系更是乾隆朝的一项治水杰作。海塘如同海上长城,发挥着捍卫东南一方生灵和财赋之区安危的重要作用,因此“与防河、治运并列为我国三大水利工程”。(余绍宋等纂《重修浙江通志稿》)

一、修筑石塘,一劳永逸

雍正十三年(1735)六月初,风潮袭击浙江,重创钱塘江海塘,石、柴各塘,坍卸十之八九。这场重大险情,不仅仅是天灾,也是一场人祸。

雍正中后期,浙江巡抚李卫在任期间,扩大岁修范围,建立抢修制度,增设职官、塘兵,注重旧塘维护,确保了海塘整体形势的稳定。此后负责海塘事务的杭州副都统隆昇,与浙江总督程元章意见龃龉,忽视对旧塘的维修维护,结果造成了全局性溃坍。不过,风潮过后人们发现,万余丈海塘溃坍的狼藉局面中,康熙年间时任浙江巡抚朱轼所筑地下打桩、桩上叠砌十八层条石的500丈鱼鳞大石塘仍岿然不动。浙省官员纷纷奏报,雍正帝据此提出了“修建鱼鳞大石塘,乃一劳永逸之计”,“必须大工完竣方可垂之久远”的宏大设想。(翟均廉《海塘录》)然而,雍正帝未及组织实施而崩逝,海塘修筑的历史重任便落到了乾隆帝肩上。

时年八月,乾隆帝继位。被调往钱塘江治水一线的大学士嵇曾筠多次提议修筑鱼鳞大石塘,并厘定全局,保旧建新,力挽治水危局。甚至在乾隆三年(1738)其病重恳请解任时,还向乾隆帝进言:“惟鱼鳞大石塘乃一劳永逸之图,必须通盘告竣,方可垂诸久远。”(《清高宗实录》)乾隆帝对此颇为认可,并坚定了修筑鱼鳞石塘以彻底解决钱塘江治水难题的决心。同时,针对以往工程经费无法得到切实保障的问题,明确提出海塘工程不再通过捐纳等途径筹款修筑,“动正项钱粮办理”。从此,不惜帑金修筑鱼鳞石塘以谋求“一劳永逸”,成为乾隆帝指挥钱塘江治水的主要指导思想,政府大规模修筑海塘工程由此拉开序幕。

二、一波三折,孜孜以求

乾隆三年(1738),嵇曾筠调任赴京,修筑鱼鳞石塘工程由其后两任浙江巡抚卢焯、常安接续督办。到乾隆八年(1741)六月,大工一律告竣。据题报,自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起,至乾隆八年五月止,共收过正项银2305447两;雍正十三年(1735)以来,自普尔兜大石工尾起,至尖山段塘头止,实际建筑石塘、加帮土戗等工,计长6209丈,实销银1127112两,可谓是工巨费繁,钱塘江治水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工科题本—水利工程》《朱批奏折》)

钱塘江因江中涨沙,经常发生变动,导致大溜(指江水、海潮的主流)随之不断摆动,从而形成了被称为南大亹(mén,对峙如门)、北大亹和中小亹的三道江海出入门户,其中,大溜经过中小亹时两岸都比较安全,属理想状态。乾隆初年嵇曾筠等大规模修筑石塘后,原本经行北大亹的钱塘江大溜,因北岸塘根陆续涨沙拥护,逼水南移,治水形势得到了明显缓解,加之开挖中小亹引河,导溜下行,乾隆十二年(1747)左右大溜开始经由中小亹出入,钱塘江从此安澜达十二年之久。

二十四年(1759)左右,大溜再趋北大亹,北岸防御又复吃紧。二十七年(1762),乾隆帝第三次南巡,决定亲临阅视浙省塘工,定议修筑方略。在尚未抵达浙江境内时,他便迫不及待地发出指令,将形势最为险要的老盐仓一带柴塘改筑鱼鳞石塘,并命大学士刘统勋、江南河道总督高晋、浙江巡抚庄有恭先行赶赴老盐仓一带签试桩木。他指出:“朕稽典时巡,念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比岁潮势渐趋北大亹,实关海宁、钱塘诸邑利害。计于老盐仓一带柴塘改建石工,即多费帑金,为民间永永御灾捍患,良所弗惜。”然而,试验结果证明,塘底尽是活土浮沙,打下木桩不能稳固,石塘也就无法兴筑。如果向后移动修筑,则塘后多为百姓田庐聚落,必致扰民害民。无奈之下,乾隆帝只得要求当地官员继续“力缮柴塘,得补偏救弊之一策”,加强对两岸塘工的维护,确保万无一失。三十年(1765),乾隆帝第四次南巡阅视塘工,又指示官员将尚未修筑护塘坦水(指海塘前面修筑的辅助性缓冲工程)的460余丈海宁绕城石塘一律添建三层石坦,保障海宁一城安全。

四十五年(1780),已是七十高龄的乾隆帝第五次南巡。三月,再次亲临履勘之后,做出将北岸4200余丈柴塘一体改筑鱼鳞石塘的重大决策。上谕指出,石塘迤上前经筑有柴塘4200余丈,现尚完整,“究不如石塘之巩固。虽老盐仓有不可下桩为石塘之处经朕亲见,然不可下桩处未必四千余丈皆然。朕于民瘼所系,从不惜帑省工,俾资保护”,于是命浙省官员将可以改建石塘之处委派诚妥大员据实勘估,奏闻办理。

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六巡江南。他又一次亲临一线,以确定此前官员们讨论的范公塘土塘应否改筑石塘事宜。经过实地勘视,他批评浙省官员未能认真谋划修筑石塘坦水等工,同时决定划拨500万两帑银,连同此前各项剩余,将范公塘一带土塘全部改筑鱼鳞石塘,“以期海疆永庆安恬,民生益资乐利”。

清代鱼鳞大石塘图

遵照乾隆帝的指令,并再次经过下桩签试,自四十五年开始改筑老盐仓一带柴塘,至五十二年十二月,各工全行告竣,老盐仓一带共改筑3950丈,章家庵以西石塘工尾至朱笔圈记处止,范公塘土塘改建2120丈,长达6070丈的重型鱼鳞石塘终于屹立于钱塘江北岸。(《宫中档乾隆朝奏折》)这标志着以鱼鳞石塘为代表,包括坦水、石坝、备塘等在内的钱塘江海塘工程体系建立起来。五十四年(1789),乾隆帝踌躇满志地总结自己一生治水功勋时指出:“若夫陶庄之河引溜北趋,窖金之洲排江东注,海塘之筑一劳永逸,要未尝非疏瀹与堤防并用。朕数十年临视图指,不惜数千万帑金以为闾阎计,大都平成矣。”钱塘江海塘显然成为乾隆帝心中最伟大的治水工程之一。

三、功过自有公论

对于乾隆帝不厌其烦地修筑海塘,历史上曾有人从技术层面提出过质疑,还有人将其与南巡奢侈靡费捆绑在一起加以否定。但是,从海塘修筑的客观环境及其历史功用等方面来看,应给予充分肯定。民国时期学者冯柳堂认为:“颇有人说,乾隆掷数千百万库帑,兴筑海宁的塘工……大有似可无须如此的一种表示。其实不知当时海潮的凶险情形,以及塘工关系不仅是海宁一县之故。”(《乾隆与海宁陈阁老》)清史名家孟森亦评价积极:改筑石塘,“以成永久之计,既不退缩以弃已成之田庐,又不卤莽以督难成之工役,持之二十余年不懈,竟于一朝亲告成功。享国之久,谋国之勤,此皆清世帝王可光史册之事”。(《明清史论著集刊》)

乾隆帝修筑海塘是针对浙江地区屡遭风潮灾患而开展防潮减灾的重大举措,是吸收前代特别是雍正朝治水教训,吸纳治水一线重臣建议,并将之付诸实际行动的结果,由此扭转了清代以前钱塘江治水被动防守的态势,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仍有部分老海塘挺立在临江防御洪潮的第一线,而面对风潮灾害,重新修筑和加固海塘的治水活动也在不断延续。其中,1997年11号台风重创浙江后,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千里海塘,保千万生灵”和“全民动员兴水利,万众一心修海塘”的重大决策。截至2001年9月底,先后投资50亿元,建成了1130公里的现代标准海塘,在此后浙江省防灾减灾现实考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褚加福《建千里海塘,保千万生灵》)

嘉兴 海盐

于公元前222年置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历史上,海盐潮患不断,勤劳勇敢的海盐人民在与海潮抗争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海塘文化。在漫长的海塘中,位于海盐县城东部的敕海庙段海塘,长约2300米,该段海塘始建于明代。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浙江水利佥事黄光昇,在总结前人筑塘经验基础上,创筑“五纵五横”的鱼鳞石塘。海塘底部开槽打桩,塘身由十八层条石纵横交错骑缝叠砌,塘基一、二层条石采用五纵五横作“丁”字形排列。临水条石底下十五层每两层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十五层以上每层内收,每层条石互为纵横,盖面石为条石纵放,石塘背后培土护塘。每块条石之间用最具粘性的糯稻米打浆、灌砌,再用铁锔扣榫;石塘顶部使用铁锭扣锁,防止松脱。因石塘形似鱼鳞状而被誉为鱼鳞塘,其间,海塘虽经历年维修,不断提升,但主体仍为明清时期的鱼鳞海塘,并作为一线海塘使用。

静谧

晚归的渔民 

鱼鳞塘和潮音阁 

守望 

惊涛拍岸

鱼鳞塘上观日出 

海上长城 

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武原街道,面积三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零点五平方公里,一线海塘五点七公里,有 ” 海上长城 “ ” 华夏第一古海塘 “ 美誉。

靖海门、潮音阁

海塘文化公园

华亭海塘

现已失去一线防潮防洪功能,但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加显得厚重和悠远,它见证了奉贤滨海的沧桑巨变,承载着奉贤人民围海筑堤的壮举。作为新时代“筑塘人”、“守塘人”,同志们通过观、看、听、讲,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奉贤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留下的杰作,一同回顾气势磅礴的筑塘历史,感悟生生不息、艰苦奋斗的“筑塘精神”。

钱塘区

欣赏猪头角坝钱塘大潮;参观中国第一家海塘遗址博物馆;摸一摸明代留下的鱼鳞石塘;讲一讲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先民,与海潮之间不能不说的传奇。

“潮汐是怎么形成的呢?”

“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为什么中秋前后是看潮最好的时机?”

“如果我们可以利用潮汐的力量作为一种能源,我们应该怎么做?”

“杭州会因为大潮的冲刷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吗?”

“看潮的时间表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呢?”

先对钱江潮有一个感性的认知。

中秋观潮

猪头角坝观潮,这里能看到涌高0.9米的一字潮。

尽管和海宁观潮点最高可达9米的大潮相比,猪头角坝的潮,“比浴缸里的稍微大一点”。

但它还是吸引了数千名爱凑热闹的杭州人,再现了周密笔下“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的景象。

下午两点左右,江边拦起了警戒线,线外是潮水随时可能扑上岸的危险区,线内围了三四层观潮客,头顶烈日,焦急等待着。

听见有人喊“潮来了”,孩子们迅速攻占“制高点”——爸爸的肩膀,除了悬停在天空的几架无人机,没有人比他们视野更好了。

潮信潮信,海潮“虽迟但到”,从不失信。若隐若现的白色浪线,自钱江对岸徐徐推来。

若真有白盔白甲的潮神,在浪里哼着小曲闲庭信步,那绝对是心情不错的状态。

十分钟后,潮水的轰鸣越来越近,人群才开始兴奋地尖叫起来。

眼睁睁看着水站了起来,立成一睹墙,白浪虎虎生风,舔舐着混凝土的堤岸。

诸如“卷起千堆雪”的诗句,浪花一般在脑海中涌现,古人诚不欺我。

就在浮想联翩的瞬间,“哗——”,潮头扑过眼前,漫过岸边的游步道,留下一地腥咸的潮水。

潮头刚过去不久,另一种“大潮”来了——追潮者。

警戒线被拿掉的一瞬间,人群犹如潮水决堤,冲到护栏前,追逐着潮水离去的方向,恋恋“告别”。

近距离逼视,才发觉刚才远望时并不算最壮观的“水墙”,也有近一人高,突涨的江面似乎触手可及。孩子们不停地“哇”、“哇”,寻找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惊叹。

想象宋代的“弄潮儿”,在巨浪中上下沉浮,戏弄潮水,双手高举彩带旗帜,夸耀着旗帜不湿的高超技巧,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景象——那时候,可不用什么冲浪板!

“弄潮儿”精神,是杭人之勇的写照。

还有一句俗语形容杭州人,叫做“杭铁头”,意为不怕死、不服输,“不撞南墙不回头”,“三千越甲可吞吴”……这种“杭铁头”精神,要到海塘遗址博物馆去找一找。

源远流长,吴越文明的母亲河

在高濂的《四时幽赏》中,共有5篇提到了观钱塘江潮涌和“海上日出”,可见钱塘江对杭州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我也对孩子们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400年前的人,在宝石山、北高峰、凤凰山、候潮门,好像在哪都能观赏到钱江大潮,但我们今天在主城区很难感受到钱江潮的存在呢?古代人是千里眼吗?”

站在高濂观海日的宝石山,却看不到海

“是不是楼太高了呀?”

“也有可能现代人是近视眼吧。”

带着这个谜,走进海塘遗址博物馆,在城市的变迁中寻找答案。

钱塘江,山海经里称之为“浙江”。自5-10万年前,“建德人”穴居在钱塘江源头的大山深处,先民们以舟为马,逐江而生。

钱塘江可比作“吴越文明的母亲河”,而西湖,就像是她的女儿。

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没听见一声啼哭,诞生了早期的西湖,她仍与钱塘江脐带相连。

人们津津乐道的,大禹维过舟的山顶,秦始皇缆过船的巨石,都曾是汪洋中的孤岛。

直到“千钱太守”华信,修筑了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道海塘,才将西湖与大海隔离开来。

又经过隋炀帝开凿运河,杨素修筑城池,李泌开六井兴建第一座城市饮水系统,白居易、苏轼浚湖筑堤,为她写下传颂千古的名篇……

杭州,从“山中小县”成长为“江干大郡”,再到“东南名郡”,一代代人拼上姓命,和海潮争夺生存空间,终于建设起众人向往的天堂城市。

只不过,十年前的我,还只懂得流连于西湖静好,以为钱塘江没有烟柳画桥,没有十里荷花,也没有那么多动人的故事。我错得离谱。

西湖是杭州的灵魂,钱塘江,就是浙江不可或缺的精气神。

她见过严子陵垂钓、黄公望洗笔,她以汹涌的海潮,滋养着千锤百炼的浙江人。

人定胜天,杭铁头精神从何而来

传说,人类曾有过一场关于大洪水的共同记忆。

在西方神话里,有个叫做诺亚的人,制造了一条大船,怀着对神的恐惧、对原罪的忏悔,带着幸存的人和动物逃离了家园。

在东方神话里,有个叫做大禹的人,率领百姓治水九年,想尽一切办法,保卫着自己的家园。近年来,良渚遗址发掘出一条大坝,或许就是先民治水的遗存之一。

并不是杭州人喜欢做“愚公”,非要跟海潮死磕到底。而是地理环境摆在那里,不修海塘,就要承受人地皆失、盐碱遍布,百姓流离失所的灾难后果,杭州人没得选。

人们还在嘉兴海盐澉浦的海滨挖出过一根石柱。翻阅古籍得知,秦始皇向东旅行,往绍兴会稽山祭祀大禹,路过钱塘江,遭风浪所阻。他曾在此修筑秦塘,又栽下十二根石柱,若不是身死沙丘工程废弃,他或许还想修筑一座“跨海大桥”!

这是怎样一种气度啊!

关于修海塘的执着信念,有一句话非常形象:“屡筑屡毁,屡毁屡筑”。

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吴越国主钱镠。他的绰号是“海龙王”,他不是杭州第一个敢跟海龙王叫板的人,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传说当时沿用“沙岸板筑”的海塘,多次被潮水冲毁,危害到杭州城的安全。钱王认为这是龙神、潮神暗中作祟,命五百勇士手持强弩迎潮狂射,潮头竟为之改道。——对待神仙也敢先礼后兵,祭祀无用,便拿大铁弓箭射他!

捍海塘遗址,那时的“候潮门”名不虚传,就在抗击海潮的前线  

他主持修建的钱氏捍海塘,采集随处可见的竹子编织成笼,装入大石沉入塘脚,配合滉柱缓冲海浪,结构更为复杂,是海塘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老杭海路上原有个大王庙,民间传说祭祀“钱大王”,不知道和这位修海塘的钱王是不是本家。

历史没有传说那么浪漫。土塘、竹笼石塘、柴塘、鱼鳞大塘、混凝土海塘,看似每一点小小的技术进步,都是几百年来,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

经历宋、明、清的不断改良,海塘一代更比一代坚固,我们不仅有了石头建造的“海上长城”,还有了犹如烽火台的护塘“堡”,派专人巡逻,以完备的海塘管理制度,确保这条生命线随时处在警戒中,海龙王也奈何不得。

为了杜绝贪官克扣海塘维修款,清朝建立了“陪修制”。这是一种无限责任制:官员修筑的海塘一旦出了质量问题,就得自掏腰包去补,倾家荡产不够,子子孙孙也得赔上。这就形成了一个独特而悲壮的“跳塘”现象——海塘失修,未必是贪官作梗,但由此造成的重大损失,却必须由主持修塘的官员承担。

塘在我在、塘损我毁!

先后有七位官员以身殉潮,他们跳海自尽,尸体随即被卷走,再也找不回来。老百姓只能在海宁塔山坝建起七座衣冠冢,敬这些虽败犹荣的男子汉。

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场轰动世界的大运动“萧山围垦”,再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将51.82万亩滩涂永久成陆,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坍江” 的灾难,钱塘江的入海口也被推至海宁一带,主城区渐渐淡忘了海潮的轰鸣。

或许,这就是“杭铁头”精神的最佳注脚。

钱塘江三门变迁示意图,萧山围垦的土地,有一部分是钱塘江改道后南大门淤塞形成的滩涂。

重见天日,寻找明清遗留的鱼鳞石塘

我和孩子们走到展馆外面,那里有一段保存较为完好的鱼鳞石塘。这段石塘和博物馆的兴建,出于某种偶然机缘。

2013年5月,建九堡文体中心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来做先期勘探,一挖,就挖出了一段梯形古建筑,是明清时期的古海塘遗址,便就地建成博物馆,二楼以上依旧按原计划建成体育中心。

眼前这些大小整齐的条石,就是当时海塘的主体,依照一定的规律摆放成阶梯状,侧面形似鱼鳞,故而得名。

条石与条石之间,还有一些蝴蝶形的铁片,叫做“铁攀嵌扣”,在没有水泥的时代,人们用糯米拌上石灰、油灰抹在条石之间作为粘合剂,再用生铁浇入预先打好的孔里,形成牢固的榫卯结构,使得整个大堤坚不可破。

孩子们用手抚摸条石和铁蝴蝶粗粝的表面,有人开玩笑说:“长得像年糕,一定很好吃吧!”

1932年,当时省“公路局”修建联通上海与杭州的沪杭公路,自清泰门经乌龙庙,三堡、五堡、七堡、九堡至乔司这一段,被杭州人称之为“杭海路”,这条路是直接铺在明清海塘的表面。从某种程度上,也多亏这条路,将海塘遗址保护得很好。

公路曾经是海塘,海塘曾经是公路。

访古,总给我们带来一种奇妙的感悟,好像思绪坐上了时空飞船,碧落黄泉,上下千年,任我驰骋,逍遥至极。

钱塘江海塘民俗文化

钱塘江海塘民俗文化特指钱塘江流域杭州、绍兴、宁波、嘉兴四市区域内,围绕海塘形成的一部分特殊的风俗习惯和人群社会关系,主要涉及围绕海塘修筑形成的仪式、信仰崇拜、口头民俗文化、技艺等。钱塘江海塘民俗文化内容丰富,主要分为“钱塘江海塘口头民俗文化”和“钱塘江海塘民间信仰民俗”两大类,呈现出整体性、地方性、历史性三大基本特征。

钱塘江海塘口头民俗文化

钱塘江海塘口头民俗文化是指钱塘江两岸的人们口口相传关于海塘的一系列传说、故事、谚语、号子、歌谣等,内容涉及地名、人物、风物、俗语等,几乎涵盖了民间口头文化的所有领域。

1、钱塘江海塘民间传说

钱塘江海塘民间传说,是指以钱塘江海塘作为“主角”,创造的口头传奇叙事。内容丰富,大多与筑塘、捍潮等重大事件有关,又可分为钱塘江海塘历史传说、钱塘江海塘人物传说、钱塘江海塘风物传说三小类。

钱塘江海塘历史传说,主要指关于海塘历史记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有些传说的人物是虚构出来的,但却反映了钱塘江海塘修筑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些传说与海塘修筑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某些关联,但可能故事的情节和主人公又是虚构出来的。比如华信筑海塘传说,虽然没有确切的考证,但也并非随意捏造,它反映了海塘修筑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钱王射雕传说亦是如此。

钱塘江海塘人物传说,是指与钱塘江海塘修筑史有关的著名人物的故事。它与钱塘江海塘历史传说有所不同,它的关注点是与海塘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历史人物,人物发生的事件可以是虚构的。比如在南宋杭州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因修筑海塘有功而被封为“潮神”的张夏,治水三年不成,一气之下,抱着书牍投江自杀。后来通过托梦的方式告诉后继者治潮之法,于是堤成潮退,成功治水。

钱塘江海塘风物传说,是围绕钱塘江海塘修筑形成的与钱塘江两岸特定的自然物(如山川、岩洞及各种特殊动植物)、人工物(庙宇、楼台、街道、坟墓等)、风俗习惯有关的传说。比如在杭州湾北岸“青山乌龟长山蛇”的传说中,伍子胥修海塘事件和传说的情节全是虚构,假借伍子胥和修海塘历史事件解释前山和长山的由来。

2、钱塘江海塘民间故事

钱塘江海塘民间故事,是以钱塘江海塘为题材的散文类民间口头文学。与海塘民间传说不同,事件与人物不一定与历史有关,情节多为虚构且没有神幻色彩,以“十斤钱塘”的故事为例:

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作为当地的父母官冯应柳却未露面,原来是因为家境清贫,不知该送何礼,最后为皇帝送上了一座用木料做成的钱塘江模型——“十斤钱塘”。皇帝一看,和纪晓岚一商量,认为冯应柳拥有修复钱塘江堤岸的能力,便决定在盐官看潮时考验他。皇帝在观潮时,诗兴大发,想写下“江天一览”,却突然想不起“览”字如何写,冯应柳用了自己的字号来化解了尴尬。最后,皇帝送了一座由黄金浇铸而成的“十斤钱塘”模型给冯应柳,并将修复钱塘江堤岸的重任交给了他。

这则故事中乾隆皇帝和纪晓岚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冯知县的身份相对模糊,事件和情节也多为虚构,并且没有出现借助超自然力的情节,所以属于钱塘江海塘民间故事。

3、海塘号子

海塘号子,是一种伴随着修筑海塘这一体力劳动而产生的民间音乐。在大规模、高强度修筑海塘的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形成统一步调,塘工们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海塘号子。从挑土填基到采石搬运,从撬石到打桩,再到砌石合龙等多道工序,分别有长杠号子、短杠号子、翻石号子、撬石号子、龙门桩号子等等。

比如龙门桩号子:“(领)桩头打得牢又牢,(合)嗳嗨啦啊唷。(领)十八级台风吹勿坍,(合)嗳嗨啦啊唷。(领)大家手里加把劲,(合)嗳嗨啦啊唷。(领)造福子孙万万代,(合)嗳啦呀哈哟”。

海塘号子通常以 “吭唷、 嗨哟、 嗳嗨” 为形式,部分歌词由领唱者即兴编唱,语言很简单但又不失风趣,还能体现出当地的特色,体现塘工们的真情和个性。“成套” 的塘工号子正是海盐人民祖先抵御潮患过程和方式的真实写照,它们见证了海塘工程的发展历程。

钱塘江海塘民间信仰民俗

1、潮神信仰:一套神灵崇拜观念

为了祈求江流可以安稳,钱塘江两岸人民塑造过很多潮神。这其中既有自然神,如海神、龙王等;又有由人神化为神的“潮神”,最早的是春秋时吴国谋臣伍子胥和越国谋士文种。还有,海塘修筑史上的有功之人都可能被建庙立祠,封为神灵,被后人祭祀,用来保佑一方安稳。诸如前面提及的张夏的例子在钱塘江海塘修筑史上比比皆是。

2、海塘敬神祭祀习俗

宋、元、明、清至民国,钱塘江海宁段海塘屡毁屡建,为祈塘工顺利、塘体永固,历朝历代凡海塘修筑时,官民都会不定期地祭潮神,祭祀活动分为官祭和民间祭祀。

官祭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一种在塘工兴工、工程遇阻或工程完工时,主事官员会率领民众祭祀潮神,以求顺利或致祭告成;一种是朝廷建庙立祠,以求神灵护佑,或是为潮神、海神等自然神建立庙宇;另一种便是官方祭潮活动。除此之外,历代帝王还御制祭文,遣官致祭海神。

民间祭祀则根据潮神生卒期、遭遇灾年或塘工有事时进行,仪式相对简单。此外,根据仪式场所,也可以分为家祭、塘祭、庙祭等。除此之外,民间也会对有功于民者,建祠奉祀。各庙宇每年有祭祀活动,每年逢神的生日或成神日(忌日)大都有祭祀活动。

3、海塘镇潮习俗

先人在海塘修筑过程中会试图利用巫术等手段镇潮,海塘镇潮文化主要有立庙镇潮、铁牛镇潮、铁符镇潮等。

唐宋以来,官民对海塘修筑有功的人建庙立祠,这些庙宇除分布于府治、县治,还多建在海塘、闸堰、桥梁等水利设施附近,许多祠庙专为海塘修筑而建。铁牛镇潮与铁符镇潮的目的与立庙镇潮有重合的地方,镇江潮是用于保塘工永固或有助兴工。

将筑塘有功之人神化,并为之立庙祭祀之抑或镇潮,这是钱塘江海塘民间信仰的主要表现方式。同时也说明潮神崇拜的神灵信仰观念、敬神祭祀、镇潮文化彼此之间相互联系,构成钱塘江海塘民俗文化的整体。

海塘民俗文化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形成一个以海塘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它的形成、发展与该地域的文化语境密不可分,具有地域性的特征。不同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海塘民俗文化事象。因此,钱塘江海塘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形式丰富,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宁波

位于镇海区后海塘中段的望海楼。(冯亮摄)

九月,秋高气爽。

在位于镇海区城北的后海塘遗址,当晚风吹尽最后一丝燥热,登临巾子山顶峰,极目远眺,塘内是鳞次栉比的房屋楼宇,塘外是正在开发的新区。这座始筑于唐朝,原为挡风、堵水、护城屏障的海塘,如今已成为宁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内外宾客的游览胜地。

行进在慈溪市观海卫镇桃园东路沿线,道路两侧绿树成荫,崭新的医院、文体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次第映入眼帘。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宁波有确切修筑时间(宋庆历七年,1047年)记载的官修海塘——大古塘旧址。

今年夏天,我们历时一个半月,对宁波海塘及沿线进行了踏访。从后海塘到大古塘,它们历经千年沉淀和衍变,仿佛一个个有故事的老者,缓缓诉说着过往。

岁月无痕,恍如昨日。

新时代,宁波如何充分挖掘古海塘文化的深刻内涵,做好“海塘+文化”深度融合新篇章,打造港城最美风景线?

《海塘记》,宁波“潮文化”的生动注脚

“大古塘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历经340年终于连成一线,全长160公里。随着沧海桑田变化万千,如今大古塘已难觅踪迹,只有在观海卫这边还保留着仅有的一段原始遗存。”指着桃园东路北侧一段百米长的大古塘遗迹,慈溪市水利局水利设施运行中心蒋科对记者说。

杭州湾南岸海塘遗址是中国古海塘遗址中的瑰宝,其内容形态十分丰富,规模庞大而又壮观,遗存有20余处,被我国已故著名地理学家、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赞誉为“露天海塘博物馆”。

“慈溪有个海塘博物馆,是三北半岛形成的露天博物馆,它从北宋庆历七年筑大古塘起,二塘、三塘、四塘、五塘、六塘、七塘、八塘、九塘、十塘……”在对慈溪的围垦进行深入考察后,陈桥驿曾这样指出。

海塘是“潮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载着宁波人民抗御潮患的英勇斗争历史。

据史料记载,庆历七年(1047年),谢景初任余姚知县。当时,余姚北边的百姓苦于海潮肆虐。他到任之初,立即赴余姚北边勘查,从寒冬11月起率领百姓修筑海堤。次年,即修建完成大古塘。该塘东起上林(今慈溪樟树一带),西至云柯(今余姚历山一带),全长9.3公里。

时任鄞县县令的王安石,受谢景初邀请,亲临余姚考察,特别认同修筑海塘,于是撰写了《海塘记》,勉励后人继续加固、完善大古塘。王安石还在如今的北仑区大碶街道一带筑起一条长达15公里的海塘,并在入海处凿石建碶泄洪,名通山碶。后人感念其功,命名为王公塘。

此后几百年间,宁波掀起官修海塘高潮。在王公塘基础上,人们又续筑了金公塘、石高塘、莘公塘、千丈塘等。

“海塘+文化”,百花盛放竞争艳

空气中弥漫着海的味道,港湾里停泊着数不尽的渔船……在象山石浦老街,有不少老宅和古迹,渔港先人留下的生活印迹历历在目。

史料记载,明代,东部沿海饱受倭寇侵扰,为增强抵御力量,石浦地方官找来能工巧匠,在原有村落外围修筑城垣和海塘,开辟水门。

移步换景,在风景宜人的梅山湾,有一座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的深灰色建筑——梅山盐场纪念馆,这里曾经是梅山盐场的筹备处旧址,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梅山盐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据建设者回忆,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中,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参与盐场建设,仅用72天就筑成了雄伟的十里海塘。从此,传统盐业成了梅山半个多世纪的支柱产业。

“今天,我们去参观梅山盐场纪念馆,不仅是近距离触摸一段盐场建设历史,更是传承海塘建设过程中的梅山精神。”北仑区政府一位工作人员感叹道。

宁波海塘文化内涵丰富,近年来,各地立足自身特色,纷纷讲起了“海塘+文化”故事。宁海县汶溪周海塘的背水坡上,随处可见“螃蟹”“虾蛄”等造型,吸引不少游客拍照打卡;鄞州区咸祥镇南头渔村离大嵩海塘不远,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南头渔村突出海洋文化,“鲜2°品牌”远近闻名……

先民修筑海塘的过程,也是一段奋斗史、拓荒史。据史料记载,1918年,为防止海潮侵袭,镇海乡贤朱彬绳发起修筑镇海后海塘,自己捐款千元,又向旅沪同乡募集巨款,使工程顺利开工并主其事,“晨夕筹维,躬亲监视”。

“海塘,既防风挡浪,也传承了几千年来宁波人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有爱、无私奉献的拓荒精神。”报告文学《东海魂》作者、宁海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潘家萍表示。

加强保护,擦亮千年海塘“金名片”

宁波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有着悠久的海洋文明史和海塘文化史。

“早在先秦时期,宁波已有零星的散塘围筑。到了唐代,宁波的海岸线不断向北推移,昔日的汪洋大海逐渐显露出大片的海涂和浅滩。宋时,宁波人口达到第一个高峰,自此开始大规模官修海塘。”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杰说。

目前,我市不少路名或地名带有“海塘”两字,如宁海县的海塘路、镇海区的后海塘等。

专家认为,千年海塘发展史,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如何保护好古海塘遗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古海塘是线性文化遗产,有必要提升文物保护级别,尽量保持其完整性。专家建议,对涉及古海塘的建筑要有规划控制,“对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海塘地段应竖立保护石碑,不能任其自生自灭”。

同时,有条件的区域可筹建海塘遗址博物馆或古海塘文化公园。黄文杰表示,2020年杭州打造了中国首个海塘博物馆,“希望宁波也能打造这样的博物馆、纪念馆,通过展陈海塘相关实物、模型,更好地传承和宣传海塘文化”。

此外,宁波可联合杭州、嘉兴、绍兴等兄弟城市申遗。钱塘江海塘是世界上修筑最早、工程最大的海塘之一,记载着浙江人民抗御潮患的英勇斗争历史。宁波拥有源远流长的海洋发展史,宁波古海塘是钱塘江海塘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波这座城市的魂,就是水文化,而水文化的核心,离不开海塘。”在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会长沈季民看来,每一座海塘背后,都“蕴藏”着别样的历史故事,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已经成为现代化港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七(捍海长城——钱塘江古海塘)
横空出世鱼鳞塘
一段海塘与一个博物馆的奇缘
钱塘江掀起惊涛骇浪
钦定南巡盛典卷六十四
钱江大潮,变患为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