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军垦 咸水沽稻田

    《清史稿》载:1875年,即光绪元年,“五月戊戌,兴直隶水利,防军垦咸水沽稻田。”

咸水沽镇 

       咸水沽是天津市津南区辖镇。全镇总面积60.39平方千米,是津南区政府所在地,是全区政治、经济、金融、商贸、文化教育中心,天津市十一五重点建设的11个卫星城之一,并被命名为津南新城。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地处天津市东南,横跨海河旧湾,距北京139公里,西距天津中心市区10公里,东距塘沽天津港18公里,南距大港区12公里,是天津中心市区通往滨海新区的交通要冲。距滨海国际机场15公里,津晋高速公路、丹拉高速公路、津汕高速公路、津港高速公路、津沽公路、津歧公路、天津大道、蓟港铁路二线均在咸水沽交汇,北距离京津塘高速公路入口5公里,其连接津、塘、港三地的中心枢纽的区位优势日趋明显。

       咸水沽镇地处东经117°14′至117°33′,北纬38°50′至39°5′之间。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1℃,平均降水量554毫米,年平均日照2638.9小时,年均无霜期201天。可谓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咸水沽因古时盐业发达而得名,为旧天津府八镇之一,元明清三代皆为富国、兴国两大盐场官署驻地,又地控河海两运,向为京畿重地,漕运枢纽,有津东第一镇之称。咸水沽地区在战国时期隶属燕国,秦属上谷郡,西汉时属幽州渤海郡章武县,唐隶属沧州乾符县,北宋时隶属河北东路沧州府清池县,宋沧州节度副使阿承矩为抵御辽军置戍屯田于豆子[卤亢](音gǎng)既今咸水沽之前身,金代属河北东路清州靖海县,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清州靖海县,明代属河间府静海县,清代属天津府天津县,民国初属直隶省津海道,1928年废道府制,设立河北省天津县,咸水沽为县治,抗日战争时期,属中共晋察冀边区津南行署;1992年,隶属津南区至今。

稻田之春

      在天津的津南区咸水沽,整个区域规划是绿色生态屏障区,津南区总面积387.84平方公里,划入绿色生态屏障区330平方公里, 这个地方是众多绿色生态屏障区之一,此处叫做绿屏咸水沽湾千亩稻田。 这里就是大绿野趣、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绿屏咸水沽湾千亩稻田,稻田中种的是小站稻,小站稻是天津特产,其米粒饱满,均匀一致,半透明,无异常色泽和气味。米饭富有光泽,具有“香、黏、弹、筋、甜”的特点,冷饭不回生。天津的绿色生态屏障规划总面积有736平方公里,津南区的面积最大,占整体规划总面积的44.7%,占津南辖区总面积的85.1%。在津南,除了绿屏·咸水沽湾,还有绿屏·辛庄湾、绿屏·双桥河湾、绿屏·葛沽湾。 

 


 咸水沽之秋

初秋的津城,绿意仍稠,满目苍翠。从水榭荷塘到多彩花海,从林荫绿道到万亩稻田……述说一个个“化碱成腴”拯救盐碱地的故事。清风徐来,万亩稻田稻浪涌动,宛如巨幅油画。在西青区王稳庄镇特色农业休闲体验综合景区,登上20多米高的“丰收塔”,瞭望七彩稻田画──水田作布,稻笔生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大美稻香 王稳庄”以及火箭、动车等文字、图案形成的立体“画作”色泽饱满,层次分明。雨后初霁,蓝天白云衬托下的稻田更加醉人。王稳庄镇地势低洼,土壤盐碱程度高,“盐度高到一定程度,水稻就无法成活。”稻田中的两条水渠是'化碱成腴’的秘诀之一。一条水渠流“甜水”,一条水渠装“咸水”,通过与中心城区水系连通 ,来自景观河的“甜水”缓缓流入稻田,哺育水稻后,再顺地势缓缓流出,“一入一出”破解了水稻“喝水”难题,同时也为这片“鱼米之乡”丰产增收、打造体验式景观等立下根基。

不仅是西青区,更多区域正着色“大绿”。从心园属于滨海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项目,位于胡家园街辖区内津滨高速和津秦客运专线以北,总绿化面积220.33万平方米。“这块地的土都是白色的,是像雪一样的盐碱地。”“很荒凉,四处遍布芦苇。土壤不改良,树根本种不活。”怎么改良?“牛粪、山皮沙、草炭土,一车车往里拉,调理土壤。”“三分栽,七分护。”锄草平地,黄色松软的土地上,国槐、白蜡成林,月季成片,彩叶草色彩斑斓……

在东丽区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津南区绿屏·辛庄湾等地,高处绿树成荫,低处流水潺潺,“一高一低”造型别致,背后还藏着鲜为人知的“小秘密”──运用台田技术提高树木成活率。站在辛庄湾的观景台眺望林海,徒步海河教育园区林间步道感受枝繁叶茂,聆听宁河区永定新河林水生态区老杨树“走与留”的故事,体验滨海新区官港森林公园如何“锦上添花”……一处处“化碱成腴”的建设成果令人肃然起敬。

津南区是小站稻的故乡,绿屏·咸水沽湾的一大特色就是风送稻花香。新修建游览路37.5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7200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秋时节,稻谷飘香,绿屏咸水沽湾金黄色的稻田,颗粒饱满,呈现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上穿梭。


咸水沽人

周汝昌

中国著名学者,红学家。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燕京研究院董事,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作协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河北省曹雪芹研究会名誉会长及国内多种文学艺术团体顾问。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收录者,美国鲁斯基金会学者。 1918 年生于咸水沽镇。幼承家学,少年就读于南开中学, 1939 年考入燕京大学,时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学校停课。 1947 年再次考入燕京大学,学习外语,自研古文。 1948 年,因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结识胡适,得见甲戌本《石头记》,从而引发了对曹氏原著真本《石头记》的全面研究与汇校工程,结果有 40 万字的《红楼梦新证》问世,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奠定了周汝昌在学术界的地位。 1952 年,在成都华西大学任教,翌年,调入四川大学。 1954 年,奉中共中央宣传部特调,到北京文学出版社任编辑,从事古典文学的整理出版工作。同年,校编并作序的《三国演义》出版发行。其后,奉命校印出版了与自己学术观点相对立的程乙本《红楼梦》。"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到湖北干校劳动, 1970 年周恩来总理专函湖北军区司令部,点名调周汝昌回京工作,因得返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校刊《红楼梦》的夙愿得偿,于 1989 年与兄周祜昌合作校汇《红楼梦》,出版了《石头记鉴真》,继而又写成《石头记会真》。早年曾作过鲁迅《摩罗诗力说》的英译,发表过晋陆机《文赋》和唐同空图《二十四诗品》等古典文学的研究理论,并对《文赋》和《二十四诗品》及其研究作过英译,还曾致力禅学与文艺关系的研究。其后,笔注编选过《范成大诗选》、《杨万里诗选》、诗词、赋文的评注本,《白居易诗选》 ( 与顾学颉 ) 等古典文学读本。其它著作还有:《曹雪芹》、《书法艺术答问》、《石头记人物画》、《红楼梦散论》、《曹雪芹与红楼梦》及诗词杂文等。周汝昌耄耋之年,患有严重的目疾,仍然勤于著述,近年复有大量著作问世,还曾应邀赴美国等国家讲学,有讲演稿《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刊行。

周祜昌

(1913 ~ 1993) 咸水沽人,红学家。曾就读南开大学,早年在天津浙江兴业银行任职员,解放后在咸水沽供销社工作,后担任南郊业余中学教师。一生倾心红学研究,做了大量校勘考证工作,与弟汝昌合著《石头记鉴真》、《石头记会真》。曾任区政协 1 ~ 4 届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 1993 年病故。

李平凡

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版画世界》主编。 1922 年生于高庄子村。 1938 年,考入天津进修中学,免费进入天津画馆西画科学习。 1943 年 7 月,应聘到日本神户华侨学校教书。秘密组织神户华侨新集体版画协会。因出版《浮萍集》画册,受到日本特高警察的查抄,成为严密监视对象,几乎失去自由。其间编写了《鲁迅与木刻运动年表》、《版画史年表》。 1945 年 9 月 15 日,串联组织日本华侨新集体版画协会。 1946 年,以协会名义在华侨界发起基金募捐活动,创办协会机关报《版画文化》。 1947 年 2 月,发起主办了《中日初期木刻展》,把鲁迅寄赠日本友人内山嘉吉的晚年收藏的木刻作品,在日本神户、大阪、京都巡回展出。同年,主持编辑《中国初期木刻集》和《鲁迅与中国木刻运动年表》。 1948 年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理事会决定,授权李平凡成立日本联络站,促进中日版画交流。 1949 年 3 月,与日本友人合作,举办了全日本中国木刻流动展。同时,编辑出版《半年集》等 10 余种版画作品辑,在日本形成了中国版画热。李平凡是日共党员, 1950 年回祖国举办日共成立 20 周年展览。周恩来总理前往观看。李因涉嫌是中国派到日本的间谍,不能返回日本。先后在华北人民大学政治研究院、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上海幻灯厂、北京中国幻灯公司、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职。他是中国最先搞水印木刻的版画家之一,在全国十几个省市传授过水印技法。还用自己收藏的版画,出版《日本版画集》 10 余种,举办日本版画展和观摩会 23 次。"文化大革命"后,主编《版画世界》,并多次举办版画作品展。 1990 年协助家乡成立兰色画会、平凡画苑,并携津南区作者的 60 幅油画和中国画到神户市展出,纪念神户--天津结为友好城市 10 周年。 1993 年,与日本友好人士洽谈,筹集资金,在津南区建成了平凡友好画院。

孟恩远

(1858 ~ 1933) 字曙村,西泥沽村人。少年家贫,自幼务农,帮人撑船,后到天津做小生意。光绪二十一年 (1895) 袁世凯在小站督练新建陆军,孟被录用。后入北洋武备学堂深造,提升为骑兵营管带。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袁世凯前往镇压,孟恩远奉命捕杀,"大小数十战,凡历六月乃完,纪大功 36 次"。二十八年升为骑兵标统,后调直隶巡防营统领。"叙官至提督,授南阳镇总兵"。 1911 年,提升为吉林新军二十三镇镇统。 1912 年,被任命为吉林护军使。 1914 年,袁世凯建立将军制,授孟镇安左将军,督理吉林省军务。 1915 年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伯。 1916 年 7 月,任吉林督军。 1917 年 7 月,任吉林省巡抚。 8 月,授诚惠将军。 1919 年 6 月,授惠威将军,令其到京供职。 8 月辞职回津,隐居租界。

1915 年,沙俄派霍尔瓦特占驻中东路,屡在吉林境内抢劫骚扰,孟致电黎元洪,提出收回中东路 3 项措施,解除驻哈尔滨帝俄武装,又连续遣散霍尔瓦特所招募蒙军及流窜入境的沙俄哥萨克残部。

孟恩远没有上过学,识字不多,但专练草书"虎"字,人称一笔虎,常以此赠人。辞职回津后,捐资数万银元,在其家乡西泥沽修建校舍,捐出 30 余亩地作为校产,创办新式学校--惠威小学。

大户人家

       咸水沽先有田虎,后有王马。这是一句流传的老话,至今多少年,没有人说得清楚了。据咸水沽田家和王家的族谱记载,田家祖先田虎是永乐一年来的,王家先人王马是永乐二年来的。都是随着燕王扫北,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这两家来的时候,咸水沽这里还是海河边一块水泽丰美的处女地。是他们在此居住下来,开荒种地,繁衍后代的。所以,咸水沽才有了这样的一句老话。

田虎和王马的后人在咸水沽开枝散叶,繁衍很多。此外,咸水沽的韩姓、孟姓、李姓、雷、徐姓、宁姓、杜姓、周姓等等,都是世居咸水沽百年以上的老户,几代人传承下来,都有几十户的门头,家族兴旺的很。

小时候,一个班同学中,这些大户人家的子弟几乎都有,简直就是咸水沽姓氏的大杂烩。有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的同学之中,现在想来还都觉得忍俊不住的笑。田姓和王姓的同学几个在那里吹嘘先辈们如何缔造的咸水沽,陇西李氏的后人拍拍桌子愤道:来的早有什么用,还不是给我们李家做过几辈子的长工。宁家的小丫头不服了,你们李家的稻地,还不是我们家赏出去的。孟家的愣头小子一脚教室的门里一脚门外的喊:说这些有用吗?还不都是喝着我们家的酒,有事没事的耍酒疯。徐家的是龙凤双胞胎,过来劝着:得得,没有我们家的船,你们家造酒的高粱哪里来的。要不是我们老太爷忙活,那次土匪攻打咸水沽,你们老祖宗早就家破人亡了。这是周家的小子在一边晃悠着二郎腿,一边泼着冷水。都别得瑟了,说来说去,还不都是我家老将军罩着,你们各家各户才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的。说这话的是当年北洋新军二镇统领韩盛明的从孙女,人高马大的,一副杨排风的身子板,绰号大姐的。大姐的这句话一出,立刻鸦雀无声。只剩下我们这些草根的小户和外来户使劲地咯咯笑。

早时候咸水沽的镇中心,有个叫田家坟的地方,也就是咸水沽最早的学堂,后来的老二小所在地,我小时那里很少有田姓人家了。倒是镇东雷家台边上住着许多,都是正宗的田虎后人,一代代都是按照着辈字来的。

王家后代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王郅隆,人送外号“安福财神”。不仅家财万贯,而且还是北洋政府的参议院议员。王郅隆年轻时便在咸水沽出名,擅长赌技,不像一般赌徒在骰子好牌上捣鬼,而是靠着惊人的记忆力和过人的聪明才智,一时有海下赌坛圣手之称。王郅隆的老宅子在咸水沽老街的龙灯码头东侧,离着周家花园不远。

宁家明朝便来到天津城东的双港,后来一支迁到咸水沽,当时居住在咸水沽镇西,也就是后来周盛传挑挖的月牙河西岸,现在的二道桥村。宁家发家一是靠着千亩稻田,二是咸水沽镇里的粮栈。

徐家曾经是咸水沽最为枝繁叶茂的一家,人口众多。其中德源厚、德生厚和德昌厚,三大粮行都是徐家所创。当年咸水沽最大的对槽海船――大酒楼号,就是德昌厚的。这只船当时在整个海下地区也是最大的一条槽船,能够运输万担粮食。大酒楼是椴木的船身,楠木的舵杆,而且那个桅杆更是珍贵的紫檀木的,一丈五高,直径一尺还多。徐家三爷和四爷这两支繁衍最为茂盛,后辈多有出息者。

据拥有李氏宗谱的后人讲,咸水沽最大户的李姓李玉明家族来源于甘肃陇上,那就是说这支李姓是大唐天子们的后裔。中国的李姓不外乎两个来源,一个是汉民族的老子,一个是少数民族羌人的唐朝皇帝李渊。李玉明在海河以北的杨家场、咸水沽以南北闸口、南营西湖一带拥有上等稻田三十公顷。还有咸水沽最大的粮行元祥顺粮行,也就是咸水沽人常说的元祥号,咸水沽最大最豪华的宅子,一巷六院的元祥家。其次是瑞庆油行的李姓,人称撞天李的李家,李家拥有整个小营盘的田产。外号大李四的李九如一脉,家族也是人丁兴旺。

周姓当然最出名的要数红学大家周汝昌的家族,开咸水沽儒商先河。其三代在咸水沽颇有显名,深的百姓推重和爱戴。尤其是周家花园,虽然是小镇简院,但临海河,面朝林野,登楼远望,风景自成优美。多有名人往来居住游玩,留下颇多诗词文章。名闻遐迩的大家张伯驹有词道:门前春水长鱼虾,帆影夕阳斜。故家堂构遗基在,尚百年,乔木栖鸦。寂寞诗书事业,沉沦渔钓生涯。------

顾随先生也有小句:------何时同上爽秋楼,苍茫云水外,烟树雨悠悠。

天津书法名家胡云麟先生赠联云:斗酒纵观二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字书俱佳,并亲手镌刻而成。

咸水沽韩姓多户,最荣耀者当推海下地区有镇三镇之称韩盛明一族。出生在咸水沽的韩盛明自幼好武,膂力过人,二十岁上便考上直隶省武举人,轰动了海下地区。百年前,海下地区有种说法,文不过葛沽,武不比小站,咸水沽什么都没有。韩盛明官居北洋新军二镇统领,因围剿山东捻军不力,遭政敌弹劾,而告病还乡。在家乡咸水沽购买田产,于黄家胡同盖起了一套穿靴戴帽的青砖大宅。过起了员外郎的生活,咸水沽人尊称韩三爷。韩盛明与北洋军阀德威上将军,有着北洋之龙称号的王士珍是生死结拜弟兄,而且是他一手提拔了王士珍。

韩三爷对咸水沽老百姓的贡献不仅在佑护乡邻,硕果抱桑,其中一件非常著名的事情,就是赈济山东逃荒到咸水沽的数百名难民。民国初年,山东遭灾,许多灾民走投无路,只有闯关东。走陆路的难民走到咸水沽的时候,已经是筋疲力尽,饥饿难当,眼看就已经支撑不住了。正赶上韩三爷从天津卫回咸水沽,在西大桥的海大道两边一眼望不到头都是难民。当时韩三爷二话没说,就让管家拿来稻米,买来肉菜,支起柴锅,为难民做饭。并且把自己位于韩城桥的一处宅子腾出来,给数百位难民休息。而且每天韩三爷都要过问难民的情况,就这样,韩三爷就活了几百名难民。更为人称道的是,难民临行的时候,韩三爷还给每个难民二十斤粮食,一袋咸菜,一件棉袄,一块大洋。这里其中的一位难民,后来成为张作霖麾下的一位旅长,直奉大战的时候,曾经第一个打过山海关。该旅长驻扎在沧州之时,专门备上厚礼,来咸水沽拜访韩三爷,以感谢韩三爷当年救命之恩。这件事,在咸水沽传为一段佳话。

韩家到了我小时候的这一代人,多瘦脸大鼻子,无论男女很是让人过目不忘。

海下故乡

    海河故道,也就是咸水沽人所称的老海河。老海河在津沽重镇咸水沽的身边,轻悠悠拐了一个湾,飘逸沁润地在北面烘托着这个海下小镇。

    咸水沽相比华北名镇葛沽和小站,无论历史渊源和文化发展,都要稍逊一筹。小站镇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无与伦比,任何版本的中国近代史,小站练兵都是必须写下的第一章。因为袁世凯在此,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葛沽镇,在大清康雍乾时代名声显赫,这里不仅出了一门三翰林的周氏三兄弟,而且康熙,乾隆东巡南下,数次驾临葛沽,并建有行宫。葛沽地区向来经济富裕发达,文化昌明先进。而且葛沽还是海防重镇,这里建有海防总所,当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便治所于葛沽。津东书院乃是天津城以外,最早的官立直属学堂。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郭松龄,申保亨,孟恩远皆出于此。

    三个小镇品字形星落在海河之南,只因占了津南区首府地位,所以咸水沽各方面的发展都比较迅速,现在已经远远抛开了其它两个小镇。

    “九河下稍天津卫,七十二沽帆影远”这是自明朝建卫以来,对于天津卫以及东面海下地区的一种特殊称呼。“七十二沽”一般是从天津卫的三岔河口算起,先是丁字沽、西沽,继之是小直沽,直到海河入海处的大沽(东沽和西沽)。咸水沽就是七十二沽这个围绕着津沽大地的珍珠项链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清代诗人查昌业常年来往咸水沽和葛沽一带,他的《即景》诗“寻芳步步踏青来,柳外何人筑钓台?七十二沽春水活,午景声里野桃开。”,描写的就是咸水沽周边的田野河川风景。

    七十二沽之一的咸水沽依托海河,自明以来就是河埠头,至晚清、民国时期犹胜。咸水沽名字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咸水沽因古时盐业发达而得名,为旧天津府八镇之一。宋沧州节度副使阿承矩为抵御辽军置戍屯田于豆子[卤亢](音hánag)既今咸水沽之前身。今咸水沽之名,大约来自清朝时期。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咸水沽虽距海口五十里之遥,但是,海河之水随渤海湾潮水上涨,咸水逆流而上抵此而止,故名咸水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以真实写照解放前的咸水沽。那时候,夏秋之季,福建,江浙南来的粮船,营口,丹东北回的木材船,咸水沽是必舶之地。冬天咸水沽又是修造海船之所,船坞平台鳞次栉比。

    九曲十八湾的海河,在六零年根治海河以后,裁弯取直,修建水闸,甩给咸水沽一个优美的U字型的海河故道。

    我出生在咸水沽,我的家就在老海河上的东大桥之左,大板桥之畔。老爷庙的旗杆--独一根的关帝庙,小桥流水人家的小江南--大板桥,小火轮来往停靠的老码头,百年历史风貌的商业街,蓊蓊郁郁的周家大院,熙熙融融的李家房子,古槐遮天蔽日的海大道,异域风情的东张庄的清真寺……

    我童年的回忆和故事,几乎都是和老海河紧密相连的。在我小时候,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从南岸走到北岸,走过老海河。所以,老海河在我心中有难以磨灭的印刻。现在,无论走遍异国他乡,睡梦里,依然还是老海河依依倩影。梦呓里还是那首:“渤海之滨,白河之南,津沽重镇,海下人家。诗书传家文化名邦,英雄忠勇为表忠勇之乡,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黎民涂炭男儿不待。谨奉炎黄裔胄,高扬孔孟道义,驱除倭寇,复兴中华。”

    老海河一年四季景色都是那么的清新和美丽,浸润在他的怀抱里,我渐渐长大,从呀呀学语的幼儿,一直到意气风发的少年。

    忘不了:夜晚,遥看皎月繁星照河悠悠,侧枕老海河涛波入眠;清晨,沐浴清风霞光汲水洗漱,伴着河上无限风光粗茶淡饭也香。

    忘不了:春天,溪水潺潺间野花绽放,斜风细雨中蓑笠老翁:夏日,郁郁葱葱下水光潋滟,夕阳晚霞处渔舟唱晚;秋时,姹紫嫣红后稻香随风,天高云淡上鸿雁远飞;冬季,遡风寒彻外晶莹剔透,满天飞雪里银装素裹。

河畔人家

    出生在天津卫三汊沽边的李叔同,有一首《忆儿时》歌词,其中“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正是我儿时的写照。

    我的家是一个古朴幽静的青砖四合院,屋后便是“烟云不浩渺,碧玉画白帆”的老海河大堤。屋左一处由地下温泉常年不息地喷涌形成的月亮池,房前是清凌凌小虾米溪。老海河堤上尽是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遮天蔽日。其中的两棵笔直的大槐树,一棵矮墩墩的老柳树,一棵桑树都有二百以上的历史了,最粗的老柳树要两个人才能合抱。尤其是那棵大桑树,到了夏天,满树紫微微的桑葚,勾人馋虫。沿着青石台阶走下几步,就是一座木质的小码头。这个长不过十米,宽不过五步的小码头,只是原先郑家老码头遗留下的一部分,在它的周围还有残存的木桩屹立。这些打到河底下的木桩,都是用浸了沥青的东北红松木修建的,而搭在上面的木板都是泡过桐油的椴木。据说从前咸水沽最大的海船叫大海螺号,从南方运输大米回来,就经常停靠在这里。

    我家的旁边是早先有名的津沽船王郑家的一处房产,若大的院落,解放后只给郑家留了原先临河的马厩,其余的全部重分给了老百姓,一个院子住进了十几户。郑家的马厩低矮潮湿,住着郑六爷一家。郑六爷家人口众多,挤挤插插的,满屋子都是炕。

    郑六爷有一个磕头的把兄弟李七爷,两家一墙之隔,饭香相闻。矮矮的一道竹篱笆,只挡得住鸡鸭而已。

    我记得十岁那年,郑六爷过的六十六岁大寿。郑六爷和李七爷闲来无事喜欢坐在河堤老槐树喝酒唱戏,下棋聊天,顺便照看着一座大搬网。打上来的鱼虾,就手在原地卖了,价格非常便宜。因为有此外找,所以两位老人家小日子过的很是滋生舒服。

    这里的老海河,水面不过五十米左右,看起来水流平缓。但是这里是三流交汇,时常有大船经过,水流变化无常。所以这个地方,大鱼非常多。小时候这里就是我们快乐的水世界,游戏的天堂。每一次下水洗澡的时候,我们都要跟郑六爷,李七爷打个招呼,这可是我们这些猴子一般顽皮的孩子们不成文的规矩,如果谁要是忘了打招呼,六爷和七爷保准会把家长叫来,训斥一番,那么我们的小屁股就要受苦了。

    六爷和七爷是我们安全的保障和生命的守护神。在老海河边上生活了几十年,两位老人家救过多少人命,已经数不过来了。不管是游泳溺水的还是走船落水的,只要碰上了两位老人家,那可就是吉星高照了。我清清楚楚记得,我的一个老师的孩子,就是和几个同学偷偷在郑家码头这里下河洗澡,溺水身亡的。当时两位老人家正在午睡,后来尸体还是六爷捞上来的。

    因为有了六爷和七爷的保护,所以郑家码头这一块也就成了孩子们的水上乐园。也正是有了两位老人家,孩子们的家长们也就高枕无忧的放心了。

    在老海河边上,六爷和七爷可谓大名鼎鼎,德高望重。别看他们年事已高,深识水性。水里的功夫,无人能及。据说两位老人家可以在水底下步行百米,躺在水面上顺流而漂直抵海口,凭着一根苇子一天一夜不出水面。像生吃鱼虾,捞蛤蜊,更是小儿科。就像水浒传里面的阮氏三雄和浪里白条张顺一样,水里天地,神勇无比。当年两位老人家就是凭着这一身的功夫,数次凿穿日本鬼子的运粮船,生擒鬼子汉奸。

    六爷和七爷不仅是浪里白条,而且还有一身好功夫,是咸水沽这一带著了名的好把式。六爷的鹰爪翻子拳,七爷的跤,早先在天津卫都是叫了号的。

    不管五冬六夏,吃了晚饭,六爷家房后面的老海河大堤就是练功场。什么时候都是乌压压的一大堆人,熙熙攘攘,热火朝天。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娱乐项目,也没有娱乐场所,半大小子们浑身上下有的是力气,正好都可以消耗在练功场上。练功场就在大桑树下面,那是一块大约二十米方圆大小平坦的土场子,分成两个部分,一面是摔跤场,一面是摆放了石锁,石墩,杠铃的力场。六爷和七爷虽然是业余教练员,但是教起来那可是认认真真,有板有眼,不行唬。两位老人家一贯提倡武德为上,武艺为下,所以得到老人家真传的都是百里挑一的好孩子,棒小伙子,从来不会无事生非,招灾惹祸。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老人家的徒子徒孙们,哪一个仗着自己有点功夫在身,欺负过谁。到是听人说起过,老人家的徒弟们后来真有扬名立万的,有的成为武术家,全国冠军,有的成了香港武术馆的教练,还有的拍了电影,成了武打明星。

    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正好六岁,也正是记事的时候。我记忆中非常深刻一个场景,就是地震以后的下午。大人们正在河堤上忙忙火火搭建着临建棚,我和邻居的小伙伴们挑着虾米笼子,在老海河边上捞虾米。虾米笼子是用尼龙窗纱绑在铁丝上做的微型小搬网,里面放上馒头渣子,放到河边一尺深的水里。只要虾米一吃食,用竹杆一挑笼子,明晃晃的虾米就束手被擒了。正在我们全神贯注地盯着清澈水面的时候,忽然,感觉大地在剧烈的颤抖,河水咕嘟嘟的冒泡。我被晃得天旋地转,正在不知所措愣神的时候,就听见大人们岔了音的嘶喊“又地震了。”这时候,河滩忽然一下子软和起来,身子跟着往下随,一道道裂缝慢慢在河滩上绽开。这时候,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地陷了,快跑。”。我们几个小孩这时候才缓过神来,争先恐后地往大堤上跑。等到气喘吁吁地站在安全地带,再回头去看,我们原先待得地方,已经裂出许多道裂缝,深得壕沟一般,整个的老海河,也已经不再清莹透彻,而是混浊不堪。

    河畔人家喜欢吃小鱼小虾,但是那时候是供给制度,油盐酱醋都是定量的,有限的。穷则思变,河畔人家就发明了盐水煮,炭火烤,灶烟熏,这些不用油的方法。虽然土法炮制,确是别有一番风味。至今回味起来,依旧余香满腹。

老河趣话

   “翻大河,拾螃蟹,捡木头,捞大鱼。”和“跳大桥,上大船,扎猛子过河,河心捞大蛤。”这是老海河河畔人家都知道的四大美事和四大胆子。

    先说四大美事。翻大河:就是指渤海涨大潮,海水逆流而上,一直推进到老海河里,把淡水里的鱼虾顶到小河岔子里。最后无路可逃的鱼虾,忍受不了咸水骚扰,争先恐后拥挤在岸边。结果,就是等待人们想怎么捞,就怎么捞。不管你是用锅碗瓢盆,还是面口袋,草帘子,反正鱼哥哥虾弟弟们,已经被咸水灌得失去抵抗力了。只要是翻河的晚上,保管是家家熬鱼,户户炸虾。丝丝风儿吹过,鲜香的鱼虾,烘烤的麦面,混着些飘散的酒香,让人胃肠立刻蠕动起来,口水禁不住悄然滑落。

    拾螃蟹:拾螃蟹现在说来有点神,那时候可是平常事。那时候,人们还不太喜欢这种麻麻扎扎的河鲜,哪像现在这么金贵。我家隔着老海河的北面,就是上刘庄和勾庄子。小时候,还没有建学校的时候,那里是一片一眼望不到头的稻田。海河边的人俗话说,有稻田就有螃蟹。当然还会有青蛙,泥鳅,小鱼虾。水汪汪的稻田和绿油油稻子是这些虾兵蟹将的天下。海河里的紫蟹,听说远在宋朝,宋、金以海河为界交兵的时候,就有了名气。拾螃蟹要选择一个漆黑之夜,最好伸手不见五指,这样的天气,在夏秋季节还是不少见的。点一盏明亮的马灯放在海河小河岔芦苇丛边,然后就是耐心地等待。那些平日里横冲直撞的螃蟹,大黑天的一看见灯亮儿,就会不请自来,溜达过来瞅瞅怎么回子事。那好了,正好来个守株待螃蟹。

    捡木头:每年汛期的时候,平常温顺的老海河也变得汹涌起来,河面也比平时宽阔了许多。随着潮水经常有大树和木头从上游横冲直撞下来。河畔人家只需要站在岸边,用特制的铁钩,便能够轻而易举的获得意外之财。一般的木材就是不能将就材料,也可以烧火做饭。要是运气好的话,捞上几棵房梁材料,那可就够得上半年的谈资了。

    捞大鱼:夏天的时候,赶上个桑拿天气,特别得闷热潮湿,热的够呛,就是不出汗。这时候,有经验的河畔人,只要有时间,保准会守在河边,拿着鱼叉或是抄网。寻找着那些跑到岸边苇根草科中,吞吞吐吐,呼哧呼哧大口喘气的大鱼,往往越是大鱼越是受不了这样的天气。尤其是草鱼,大脑袋浮在水面,闪闪发光,及其明显。逮个十斤八斤的不算新闻,听说郑六爷用鱼叉,叉过一条小猪大小的草鱼,三十八斤,还挂零呢。

    再说说这四大胆儿。跳大桥:老海河上的东大桥,平时离水面五、六米,还要站在桥栏上,往下跳,而且还要头朝下倒毛入水,才算合格的大胆儿。在这个项目中,我从来都是不合格的。

    扎猛子过河:要求的是憋上一口气,从河这面潜泳到河那面。而且不能用手,只能用腰的扭动或者用脚扑腾。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只有水性极好的才可以,最厉害的可以绑上手脚。

    河心捞大蛤:就是要在十米左右深的河中流,潜水捞取河心的大蛤蜊。一般人跟本潜不到底,别说要在黑乎乎的河底捞东西。经常有捞蛤蜊的人,能够捞上些宝贝。譬如,日本鬼子的王八盒子,沉甸甸的袁大头。最稀罕的一回,有人捞上一箱子的珠宝玉器。老海河的蛤蜊最大的有小笸箩那么大,年头当然不少了。这样的蛤蜊捞上来,人也不能吃了,主要是剁碎了喂养鸡鸭。河畔人家只吃那些拳头大小的,略微开水一过,放上三合油,蒜泥葱末,味道鲜香可口,及其下酒。

    上大船:说来就数上大船最刺激,最过瘾。七十年代末期,位于老海河和赤龙河交接处的天津板纸厂正是红红火火的时候,除了冬天老海河封冻,几乎每天都有小火轮来往穿梭为其运送造纸的原料,主要是稻草,拉走的是包装纸板。

    拉着长笛,冒着黑烟的小火轮本身就应该属于文物级别了,怎么看都像是缴获日本鬼子的战利品。小火轮一般的可以拉七、八个大槽船,一拉溜铺展在老海河上,见头不见尾。平时季节还好,老海河畅通无阻。但是要是到了夏天,小火轮只要一看见粮库码头,就知道咸水沽到了,习惯地便开始拉汽笛,提醒人们注意。因为船员们知道咸水沽这一段的老海河,一到夏天,都是下水游泳的人。这一声声汽笛由远及近,就像是一针兴奋剂。岸上玩得,河里游的人们,立即兴奋的跃跃欲试,因为好玩的一刻就要到了。

    小火轮驮着满载的稻草,慢悠悠在粮库码头处冒了头,向然后右转一个美丽的弧线,小火轮涌起的浪头,打的站在河边的人站不住脚,有时候,受惊的大鱼会在船头蹦来蹦去。这时候船员们也集中了注意力,警觉的注视着岸上水里光溜溜的人们。眼光相对的时候,双方都会流露出不易察觉的神情。航行中的船是不允许攀爬的,因为大槽船的尾舵,可以带出强力的尾流漩涡,水性不好的要是被带入其中,晕头转向,及其容易发生危险,严重的甚至致命。这样的例子,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可是越是极具挑战性,越是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越是让人津津乐道。河畔人家的弄潮儿有几个没有上过大船的。上大船主要是指上到槽船的船尾,在大槽船的尾舵处有一个小平台,可以容得下三四个人。因为船上堆满了几米高的稻草,所以船上的船员,看不到这个隐秘的地方。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船员们知道人们攻击的地方,虽然他们看不见,但是他们手里有长篙。只要你接近危险距离,他们就会用长篙驱赶,当然极是善意的,生怕伤了人。但是一条槽船上只有一个人,四面八方,哪能都照应的住。管左就管不住右。上大船的人有一个原则,必须赤身裸体光着腚。这是因为如果穿了裤衩,要是挂到船舷上或是舵上,就危险了。神不知鬼不觉上了大船的人们会坐在尾舵平台上,美滋滋地显摆着,指手画脚地笑话那些失败者。往往每一个槽船的尾舵上都坐满了光溜溜的人,捞不着上船的,就勾住船舷跟着。那场景,岸上的人们看了,不管是老少爷们,还是小媳妇、大嫂子都会忍不住叫好的。美呼够了,这时船已经到了船运队附近,上了大船的人们开始纷纷跳下水,往回游。就是往下跳,也要耍个花活。你来一个倒毛,我来一个前滚翻。

    长大了的河畔人家的孩子们,也许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昔年回忆,但是上大船的经历绝对是最让人难忘的。每次想起来,都会让你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不由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夏天疯够了,歇了一个秋,转眼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又是彻寒的冬天。暂时离开老海河一段时间的孩子们又快快乐乐地回来了。堆雪人,打雪仗,滑凌排,打冰尜,都不是太新鲜的玩法。老海河的河畔人家有一种独创的,恐怕是独一无二的玩法:滑冰坡穿雪堆。上冻的时候,找一个平缓的河堤,浇足透水,反反复复的浇,直到变成一个光滑润洁,玲珑剔透的冰坡。只要或蹲或坐或站在上面,稍微一用力,人就会飞一般冲下去,就算成功了。一场银装素裹的大雪过后,赶紧在老海河冰面上堆起几个高大的雪人,雪人要连成一条直线,一直到河对岸。雪人要拍压的实实着着,然后在雪人肚子上掏出大小不一的洞。准备好了这些,这个游戏就可以开始了.大家轮流从冰坡上滑下来穿过雪门,看谁穿得雪门多。穿得少的当然是输家,负责重新堆雪门。要是有人穿过所有的雪门,滑到对岸,这一冬天他都是这里的焦点人物。这个游戏往往会吸引老老少少,要是赶上放假,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的,笑语欢天。

    十八岁走出咸水沽,一个人工作在他乡。几乎走遍了中国,走遍了世界五十多个国家。但是家乡咸水沽,老海河,东大桥,老爷庙,老码头,河堤上的古槐老柳树,小桥流水的岸上人家,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时常不由自主地悄然划入梦乡,百转千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天津津南区咸水沽有一段海河故道,以建成海河故道公园,漂亮好看
地铁1号线+8号线+学区 如今天津以南最值得在哪下手?
重磅 | 地铁6号线二期开工!站点位置确定!
天津40个免费玩水公园大盘点!不用空调,给你一个22℃清凉夏天!
点绿成金!天津“八里湾绿色生态屏障”生态文明,收获满满幸福感!
天津海河12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