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渠道
 民国以前渠道
    郑国渠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起用韩国水工郑国,自仲山谷口(今泾阳县)开凿引泾渠道,故称郑国渠。经泾阳、三原、富平,于蒲城之南注入洛水。渠长300多里,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合现在280多万亩),关中成为沃野,秦赖以富强。高陵与泾阳、三原县同体,土地连片,渠道相通,亦得灌溉之利。
    白渠 汉太始二年(公元前95),赵中大夫白公奏议在郑国渠南开凿的灌溉渠道,故名白渠。自谷口引泾水东南流,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栎阳注入渭水。流程200余里,灌田4500余顷。与秦郑国渠先后成为泾惠灌区的南北两条渠系。民得其利遂作歌日:“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跃入釜。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加之,引渭灌溉工程及关中漕运工程的大规模兴建,曾使关中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
    樊惠渠 东汉光和五年(公元182),京兆尹樊陵奏议于泾河入渭处开凿的渠道,故名樊惠渠。蔡邕《樊惠渠歌序》称:“阳陵县(后分划归高陵)东,其地衍奥,土气辛螫,嘉禾不值而泾水常流,京兆尹樊君,勤求民隐,乃立新渠,向之卤田,化为甘壤”。然水利诸史只提“高陵受樊惠渠利”而未记其灌溉情况。据专家考证,此渠当在渭河以北,奉正塬以南的一级阶地和高漫滩地区,灌今高陵、临潼田10万余亩。由于渭河北徙,其地大半已被浸没。
    三白渠 唐代,对原郑国渠和白渠渠系进行大规模的重整改建,自渠首洪口石堰引水是为总干,其下分为太白(又称大白)、中白、南白三条干渠,故谓之三白渠(又称郑白渠)。初时,中白渠自太白渠引水,南白渠自中白渠引水。后经改组,自洪口石堰,至泾阳北三限口为总干,三限口设闸分为太白、中白、南白三条干渠。太白渠位于泾阳县东北7.5公里,东流经三原、高陵,至华州郑县(今华县)注入渭水。中白渠流经高陵北境,至栎阳入渭。另分一支绕高陵南境,至交口入渭。南白渠绕泾阳县西南境,复入泾水。干、支渠上共设斗门176个,可随时启闭,用以控制渠水。并立有《水部式》,安装有标准,启闭有时间,浇灌有制度。灌田万顷以上。水利饶足,民获数倍。
    刘公渠 本县习称五渠。安史之乱以后,官政不行,王公贵戚、富商大贾竞相于上游复置碾碨,上游地区又壅水专腴,公私四堵,泽不及下,地力既移,地赋照征。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县令刘仁师为民奔走请命,几经周折,获得朝廷支持。除严格引水制度,令上游拆除渠道障碍外,并准高陵另选新线开渠。刘仁师遂在高陵更张古白渠旧道而筑成新渠,并于县西北15公里县界处设堰,渠名为刘公渠,堰名彭城堰(刘为彭城人)。该渠共有四条支渠(中南渠下又分一渠共五渠)和三白渠中的中白渠相接。自中白渠彭城闸下分水,自北向南,一名中白,一名中南,一名高望,一名隅南。中白渠:自彭城闸东流,经仁村,过三原官村(今属县境),再东流至高家堡,分出洪河渠,东北流入临潼境。其主流东经常家村,至栋阳北入清河。北岸又支分宁玉渠。渠南岸有小王斗、生王西斗、广利斗、西湾斗、高渠斗、何村斗、马家斗、武家斗、石张斗、张月斗;北岸有雷家斗、韩家斗、湾里斗、张流斗、东湾斗、马家斗、袁盛斗、陈谊斗、董家斗、程家斗、孟家斗等22斗,流程17.5公里,灌田1540亩。中南渠:自彭城闸东南流,至泾阳磨子桥东折,过坳下,至张市分二水。北支名析波渠,东经高桥,又东过孝义坊入清河。南支名昌连渠,东过县城通远门下,经郭桥至临潼入清河。南岸有刘金斗、杜家斗、墨毛斗、张家斗、张益斗、通远斗;北岸有洛南斗、庙王斗、文王斗、张以斗、王益斗、晋公斗、广济斗、富众斗等15斗,流程27.5公里,灌田1260亩。高望渠:自中南渠磨子桥处分水东南流,经渭村及李赵村之间,东过阿石桥、陈阳村、至临潼境入渭。南岸有福斗、康斗、宁斗、寿斗、念斗、百斗、万斗,北岸有乾斗、震斗、沛养斗、千斗、亿斗等12斗,流程17.5公里,灌田840亩。隅南渠:亦自中南渠磨子桥处分水西南流,折而东,经毗沙镇、原照村,于奉正塬南东行,过渭桥,至临潼北田王入渭。后由于渭河北徙,原南阶地崩毁,遂改由船张入渭。南岸有边界斗、隅南斗、许斗;北岸有永斗、于元斗等5斗。流程20公里,灌田350亩。据明《高陵县志》载,当时本县“土饶稼茂,家给人足,一有征调,男无鬻产之忧,女无夜织之戚”。
    丰利渠 即宋代改修之郑白渠。唐末以后,关中地区战乱相继,郑白渠无人管理,逐渐丧失灌溉能力。至宋大观二年(1108),泾河日低,渠不能引,秦凤路经略使穆京奏准,诏命陕西路提举常平使赵全在白渠之北凿山为渠,叠石为岸,开石渠1.05公里,筑土渠1.41公里,敕名丰利渠。据《长安志图》载:“渠下可灌五县地9000余顷”。高陵渠系仍沿用唐刘公渠旧道。中白渠有斗门23个,中南渠有斗门15个,高望渠有斗门11个,隅南渠有斗门5个。灌溉面积诸史无载。
    御史新渠 即元代改修之丰利渠。丰利渠经北宋、辽、金,特别是元攻金战乱影响,年久失修,渠堰塞坏,不得水利,土地荒废。元至大元年(1308),陕西行台御史王琚奏议,在丰利渠口之上100米处,更开石渠0.17公里,深6.67米,宽5米,更名御史新渠。下游渠系仍沿用郑白渠故道。《元史.河渠志》云:“凡灌农田4万5000余顷”。本县灌溉面积无考。
    广惠渠 即明代改修之御史新渠。御史新渠建成至明初,渠口渐高,山势渐狭,水流愈激,水利日微。明成化元年(1465),巡抚陕西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项忠,奉旨于御史新渠之上,穿山为腹,凿石渠一里三分,合0.8公里,引泾入注。上收众泉,下通故道。渠未通,却急功之于石,名其广惠渠。成化十二年(1476),巡抚陕西的右都御史余子俊,及成化十七年(1481),副都御史阮勤又先后继续兴工修建。成化十八年(1482)渠成。灌泾阳、礼泉、三原、高陵、临潼五县田8000余顷。由于石渠窄狭,泾水汹涌,沙石滚滚,渠口塞而不能入。既入渠,流程不远,水势较缓,沙石并沉,渠身亦中满难通。加之管理不善,灌溉面积日渐减少,变化很大。嘉靖年间(1522~1566),县仅有西吴(今湾子乡一带)、庆丰(今姬家乡一带)二里,可间或用水。县令王珪引昌连渠水在通远门下入城中,竟被颂为盛事。万历二十八年(1600),泾水寻低,渠高不能引,暴雨冲崩堤岸,泉水不能疏通,受水者仅泾阳、礼泉、三原、高陵四县。后虽岁时修筑,而屡修屡塞。史载天启四年(1624),四县共受水地755顷50亩,其中本县灌田40顷50亩。明代后期,有渠无水,县之水利仅存虚名。
    龙洞渠 即清代改修之广惠渠。清朝时,曾多次对明代所建的广惠渠进行维修。清乾隆二年(1737),为防止泾水淤渠,采用翰林待读学士世臣建议,专用龙洞泉水引渠,置坝龙洞口,遏泾水勿令淤渠,修渠7.56公里,开始了“拒泾引泉”的历史。共灌礼泉、泾阳、三原、高陵四县田74032亩。渠系仍用原广惠渠旧道。由龙山洞至马道桥为首段,马道桥以下至三限闸为其干渠,三限口以下分为三支,称南、北、中三限。北限称上白渠,又名太白渠;中限称下中渠,又名中白渠;南限称下白渠,又称南白渠。本县受下中渠渠水灌溉。中白渠自彭城闸以东进入高陵界,又支分为四渠。
    中白渠 流经高陵、临潼两县至雷家堡入渭河,共有斗渠22条,全部在本县。主要有小王斗、生王斗、湾李斗、西湾斗、马家斗、袁盛斗、武家斗等,共计受水面积15顷20亩。

    中南渠 自彭城闸东南行3.5公里到磨子桥,经高陵县城以北东行,到栎阳镇以南入渭河。中南渠在本县西北又分支昌连渠。中南渠共有斗渠18条(其中:中南渠15条、昌连渠3条)。主要有洛南斗、庙王斗、文王斗、张山斗、三益斗、晋公斗、富重斗、崔家斗等,共计受水面积12顷60亩。
    高望渠 自磨子桥向南行到临潼入渭河。共有斗渠12条,主要有福斗、康斗、孝斗、念斗、百斗、亿斗等,共计受水面积8顷60亩。
    隅南渠 自磨子桥分水西南流,折而向东,南流入渭河。共有斗渠5条,主要有边流斗、永斗、隅南斗、许斗等,共计受水面积3顷50亩。
    龙洞渠系“拒泾引泉”,水量有限,加之管理不善,壅遏侵争,狱讼岁起,灌溉面积不断减少。道光二十二年(1842),全渠共计灌溉面积6.7万亩。清代末年,渠身罅漏淤塞,灌田仅2万亩。本县地处灌区中下游,鞭长莫及,十不灌一。道光年间(1821~1850),知县陶宝廉力与上游争昌连渠水,仅通一次。同治九年(1870),知县洪敬夫按《用水则例》,遣县民百余人按期迎水,奈水刚入县境,又忽倒流,即驰骑趋视,又被水手盗决。至光绪年间(1875~1908),县之渠堰已多平于地。千百年之水利等闲弃之。
    民国时期渠道
    民国十七年至十九年(1928~1930),陕西关中连续三年大旱,全省受灾范围达80余县,群众因灾死亡和外逃者以数百万计。民国十九年(1930),杨虎城将军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兼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当时关中哀鸿遍野,嗷嗷待哺,恢复生产,刻不容缓,兴修水利,当务之急,遂任用李仪祉为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总工程师,设计规划,兴修泾惠渠。是年冬季开工,二十一年(1932)第一期工程竣工放水,至二十三年(1934)底,历时4年,在连年饥饿灾荒之后大功告成。所需工程经费由陕西省政府拨款,北京、上海华洋义赈会、檀香山华侨及华北慈联会委员长朱子桥捐助,采取以工代赈办法修建,县境内桥涵跌水全部利用破庙旧砖石。渠首枢纽工程,包括拦河大坝、进水闸、引水洞、引水石渠、泄水闸、节制闸及排洪桥等建筑物绵延两公里。枢纽工程至社树村北两仪分水闸为总干渠。两仪闸下分南、北两条干渠,以下为支渠。并在闸上游总干渠南岸另开第八支渠,灌礼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5县田69万亩。高陵自南干渠受水,有7条干支渠流经县境,灌田21万亩。渠系分布为:
    泾惠南干渠 流经县西南部。自康桥马家入境,大体循唐隅南渠故道东南流,经湾雷、小村任之间东折,至八斗赵再偏南,至彭李闸入七支渠下泄。流程5.1公里,有斗渠31条。

    四支渠 流经县境西北部。自泾惠渠南干渠磨子桥闸分水,基本沿唐中白渠故道东北流,经北程、大夫雷、西韩村、袁家、杨家、何村、马家寨入三原境。流程10.3公里,有斗渠5条。
    五支渠 流经县北境。自四支渠西薛村闸分水东流,沿唐中南渠故道,经湾子村、北孙、苍刘村、水布王村、毛家、萧家、大柳村、北屯、药惠村、常家堡入临潼。流程19.1公里,有斗渠43条。
    六支渠 流经县境中部。自南干渠彭李闸分水北流,部分沿唐高望渠故道,由田家东折,经大晏村、皂角刘北村、督府王、阿石桥、杏王村、西张村、张桥、陈斌庄入临潼。流程14.5公里,有斗渠18条。
    七支渠 流经县境西南部。自南干渠彭李闸分水东南流,经临潼庄、七里刘、邹家庄、钓鱼寨、至上马渡东入渭。流程6.5公里。有斗渠23条。
    八支渠 流经县境西南角。自泾惠渠总干渠分水,沿古南白渠故道东南流,于泾阳境入泾河。二十四年(1935)作为八支渠第八段修入县境,经西城坊、院张村,至构杞赵村。三十五年(1946)再次续修,经聂家、吕家,至下徐吴村入泾河。境内流程7.5公里,有斗渠10条。
    新五支渠 自五支渠药惠分水闸分水,东南流经杜家、白家村入临潼境。县内流程1.6公里。三十四年(1945)修建。
    后由于连年战争,官不谋政,管理混乱,权势专水,上游堵截,冬日常流,夏日常枯。民间歌谣称:“人看水,水长流,土地干旱日夜愁。浇了官,不浇民,浇了富家不浇贫。五黄六月不见水,十冬腊月水长流。旱地纳的水地征,有渠无水好名声”。八支渠由于沿途拦截,下游经常无水,群众对此十分不满。二十六年(1937)激起了水老和全段斗夫上文辞职一场风波。至1949年解放前,本县实灌面积仅12.8万亩。
    建国后渠道
    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水利基本建设,多次对泾惠渠首工程进行重建和加固,特别是1967年重建拦河大坝及其它工程后,引水流量由初建成时的16立方米/秒,增至50立方米/秒;年引水量由1.6亿立方米增至4.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由原来的50多万亩增至135万多亩。50年代,县根据泾惠渠管理局的规划和质量标准,对原有渠道和全部建筑物进行了改建、扩建。1956年,增修九支渠引水上奉正塬,扩大了灌溉面积;60年代,又根据泾惠灌区改善规划,合理布线,裁弯取直,合并冗渠,实施衬砌,翻修有关建筑物,增修斗渠。1965年,对县内六支渠进行改线,节省了耕地,缩短了灌溉时间,扩大了灌溉效益。70年代随着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渠系也随之得到整修。1975年,完成南一干渠上段改善工程;1976年,完成南二干、七支渠改线工程,实现土地平整,渠道配套,输水安全,效益提高。县自泾惠南干渠受水,有两条干渠、七条支渠流经县境,灌溉面积26.86万亩。

    1956年,泾惠九支渠建成后,泾惠渠管理局为了适应新的管理形势,对全渠系干、支渠名称序列重新调整为:
    泾惠南一干渠 为县内北起第一条干渠。1956年,在原四、五支渠的基础上,裁弯取直而兴建,纳入新序列,1974年,再次扩建。西起泾阳磨子桥分水闸,从本县湾子乡翻身庄入境,东北流经西薛村,折而东流至北孙分水闸,又折而南流,经通远镇店子头村再折向东流,至药惠乡草王分水闸下分为五、六两支渠流入临潼。县内流程17.6公里,灌溉面积9.08万亩;渠底宽5米,深2.7米,流速1.24米/秒;流量16立方米/秒。有桥27座,斗渠32条,跌水9座,渡槽2个;上段渠道衬砌6.2公里。

    泾惠南二干渠 为县内北起第二条干渠。1956年在原南干渠的基础上经过整修改善,纳入新序列,1976年改线重建。二干渠西北起泾阳磨子桥分水闸,从姬家乡康桥马入县境,南流到湾雷折而向东,至朝李村分水闸下分为七、八、九三条支渠。县境内流程5.11公里,灌溉面积5.06万亩;渠底宽3.5米,深2.2米,流速1.24米/秒;流量8立方米/秒。有桥9座、斗渠7条、跌水5个、渡槽2个;渠道已全部衬砌。
    泾惠四支渠 为泾惠南一干的一个分支,仍保持原序列。1975年对南一干渠上段及四支渠上段进行改善、补砌,分水闸由湾子乡生王村下移至北孙村,经关市折向东北,经吴郑方马家,至陈王入三原境。县境内流程4.8公里,灌溉面积1.25万亩;渠底宽3米,深2.1米,流速1.1~1.2米/秒;流量4.5立方米/秒。有桥6座、斗渠5条、跌水2个;渠道衬砌约1公里。
    泾惠五支渠 为泾惠南一干渠的一个分支。1966年,经过整治,保持原序列。在药惠乡草王分水闸分水东北流,至程家入临潼(原五支渠下段)。县境内流程0.92公里,灌溉面积900亩。
    泾惠六支渠 为泾惠南一干渠的一个分支,原为1949年建成的新五支渠。1956年经过扩建,纳入新序列。自药惠乡草王分水闸分水东南流,经白家,越高交公路,东入临潼。县境内流程1.66公里,灌溉面积0.07万亩。
    泾惠七支渠 为泾惠南二干渠的一个分支。1956年,在原六支渠的基础上经过整治,纳入新序列。1976年,与南二干渠同时动工改建,形成现在的新渠线。自姬家乡朝李村分水闸分水东流。在鹿苑镇陈家折而南流,至张卜乡杏王再折向东流,经三姓庄、辘轳把之间曲折入临潼。县境内流程14.5公里,灌溉面积3.21万亩。底宽1.5米,流速1.4米/秒;流量2.5立方米/秒。有桥27座、斗渠25条、跌水12个,涵洞2个;渠道衬砌12.8公里。
    泾惠八支渠 为泾惠南二干渠的一个分支。1951~1952年在原七支渠的基础上重修,1956年纳入新序列。自姬家乡朝李村分水闸下与九支渠分水东南流,至榆楚乡钓鱼寨东穿九支渠下涵洞入渭。流程6.5公里,灌溉面积1.36万亩;底宽1米,深1.2米,流速0.56米/秒;流量0.8立方米/秒。有桥9座、斗渠11条、跌水3个、渡槽1个。
    泾惠九支渠 为泾惠南二干渠的一个分支。1956年兴修,引水上塬,实现了塬区群众梦寐以求的夙愿。自崇皇乡彭李村西南与八支渠分水东南流,经榆楚乡马北村东流,至张卜乡张卜村折向东南流,经贾家再折东流,至嘴头出境。九支分渠自张卜分水闸分水北流,在西窑村南东折,越大寨沟东北流,至上大寨南再东折,在原常、原邓之南入临潼。县境内流程23.62公里(分渠5公里多),灌溉面积4.42万亩;渠底宽2.5米,深1.9米,流速0.78米/秒;流量3立方米/秒。有桥14座、斗渠36条、跌水6个。
    泾惠南二干分支渠 原为泾惠总干渠分出的十支渠下段。原渠流程长、流量小、难管理、效益低。1965年,改由泾惠南二干渠供水,因称现名。自姬家乡肖家村闸分水南流,经孟村东南流,于西城坊西入原十支渠故道,至崇皇乡下徐吴村入泾河。流程约11.63公里,灌溉面积2.32万亩。

    渭高干南支八斗渠 原属渭惠渠高原抽水灌溉工程。1957年开工修建,1958年竣工放水。流入本县的为南支八斗渠。自咸阳沿塬东流,在泾阳高庄铁路渡槽入马家湾乡。1971年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建成后,并入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序列。南支八斗渠全长10公里,灌田3639亩。由于渠线长、水量小,供水很不正常。据三年的记载资料测算,每年平均可供水62万立方米,亩均173立方米,远不能满足当地需水要求,故该乡在渭河北岸修建抽水站,以补其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中型灌区渠道水利用系数计算方法
石津运河
海南上千亩荒地无人问津 水利设施失修成摆设|斗渠|水利设施建设
千年山水林田格局——槎滩陂的故事丨治水智慧
为跃进渠的建设者们放歌
某灌区节水可行性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