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轻袅鹖翎话罟罟

    “双柳垂鬟别样梳,醉从马上倩人扶。江南有眼何曾见,争卷珠帘看固姑。”(聂碧牕《咏北妇》)铜仙盘冷添甘露,玉女盆倾拾翠钿。拢得云鬟高一尺,罟冠新上玉台前。”(杨维桢《香奁八咏》之一《金盆沐发》)罟罟珠冠高尺五,暖风轻袅鹖鸡翎。”(朱有燉《元宫词》)军中频宴乐,醉后拥雕鞍。紫塞连天远,黄云拂地寒。羌儿叱拨马,胡女固姑冠。两两三三去,营门倚笑看。”(敖英《塞上曲》)诸家所咏的固姑、罟冠、罟罟,乃是蒙元时代蒙古妇女所特有的头冠,其又有罟罟、括罟、故姑、罟姑、故故、固姑、姑姑、罟罛、罟冠等诸多译写。据考,其为蒙古语kükül之译语。又据《元朝秘史》等文献所载,罟罟冠亦称“孛黑塔”,乃波斯语bogta之音译。

顺宗皇帝后塔济、世祖皇帝后徹伯尔

元文宗皇帝后、明宗皇帝后织御容

罟罟之记载

   罟罟冠因其形状奇特,颇引人注意,不仅屡见于宋元之人的诗词吟咏、笔记杂录,又因其时元朝疆域之广,驿路相通,“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亦颇见于西来传教士等的游记。

韩国私人藏、中国私人藏、内蒙古四子王旗净州路故城出的罟罟冠
韩国私人藏、汪世显家族墓出、中国私人藏罟罟冠之兜帽

   《黑鞑事略》载蒙古人:“其冠,被发而椎髻,冬帽而夏笠,妇顶故姑。”徐霆注云:“霆见故姑之制,用画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顶之上用四五尺长柳枝或铁打成枝,包以青毡。其向上人则用我朝翠花或五采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蒙鞑备録》载:“(妇人)所衣如中国道服之类,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三尺许,用红青锦绣或珠金饰之其上。又有杖一枝,用红青绒饰之。又有大袖衣,如中国鹤氅,宽长曳地,行则两女奴拽之。”郑思肖《心史·大义略叙》亦言:“虏爵之妇戴固姑冠,圆高二尺余,竹篾为骨,销金红罗饰于外。若在北行,妇人带回民帽,加皂罗为面簾,仍以帕子幂口障沙尘。”

   元人杨允孚在其《滦京杂咏》“香车七宝固姑袍,旋摘修翎付女曹”后自作注解道:“凡车中戴固姑,其上羽毛又尺许,拔付女侍,手持对坐车中,虽后妃驼象亦然。”至顺本《事林广记》后集卷十“服饰类·服用原始”条载:“固故,今之鞑旦、回回妇女戴之,以皮或糊纸为之,朱漆剔金为饰,若南方汉儿妇女则不得戴之。”叶子奇《草木子》卷三杂制篇载:“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带姑姑,衣大袍,其次即带皮帽。姑姑高圆二尺许,用红色罗,盖唐金步摇之遗制也。”

传胡瓖《番骑图卷》戴罟罟冠之女子,“帕子幂口障沙尘”
罟罟冠上金饰

   而诸家所记,最为详细的当数《析津志》与《鲁不鲁乞东游记》。《析津志》中描述罟罟冠十分详尽:“罟罟以大红罗幔之……用大珠穿结龙凤楼台之属,饰于其前后。复以珠绦长条,缘饰方絃,掩络其缝,又以小花朵插带,又以金累事件装嵌,极贵。宝石塔形,在其上。顶有金十字,用安翎筒以带鸡冠尾。出五台山,今真定人家养此鸡,以取其尾,甚贵。罟罟后,上插朵朵翎儿,染以五色,如飞扇样。先带上紫罗,脱木华以大珠穿成九珠方胜,或叠胜葵花之类,妆饰于上。与耳相联处安一小纽,以大珠环盖之,以掩其耳在内。自耳至颐下,光彩眩人。环多是大塔形葫芦环。或是天生葫芦,或四珠,或天生茄儿,或一珠。又有速霞真,以等西蕃纳失今为之。夏则单红梅花罗,冬以银鼠表纳失,今取暖而贵重。然后以大长帛御罗手帕重系于额,像之以红罗束发,莪莪然者名罟罟。以金色罗拢髻,上缀大珠者,名脱木华。以红罗抹额中现花纹者,名速霞真也。”法国方济各会修士鲁不鲁乞(WilliamofRubruck)则在其《东游记》也说:“妇女们也有一种头饰,他们称之孛哈(bocca),这是用树皮或她们能找到的任何其他相当的材料制成的。这种头饰很大,是圆的,有两只手能围过来那样粗,有一腕尺多高,其顶端呈四方形,像建筑物的一根圆柱的柱头那样。这种孛哈外面裹以贵重的丝织物,它里面是空的。在头饰顶端的正中或旁边插着一束羽毛或细长的棒,同样也有一腕尺多高;这一束羽毛或细棒的顶端,饰以孔雀的羽毛,并饰以宝石。富有的贵妇们在头上戴这种头饰,并把它向下牢牢地系在一个兜帽上,这种帽子的顶端有一个洞,是专作此用的。她们把头发从后面挽到头顶上,束成一种发髻,把兜帽戴在头上,把发髻塞在兜帽里面,再把头饰戴在兜帽上,然后把兜帽牢牢地系在下巴上,因此当几位贵妇骑马同行,从远处看时,她们仿佛是头戴钢盔手执长矛的兵士;因为头饰看来像是一顶钢盔,两头饰顶上的一束羽毛或细棒则像一枝长矛。”此外,罟罟冠亦见之于意大利主教约翰·普兰诺·加宾尼(Johnof Plano Carpini)《出使蒙古纪》、意大利天主教圣方济各会修士鄂多立克(Odorico daPordenone)《鄂多立克东游录》的记载。

《集史》(亦称《史集》)插图——拖雷与其头戴罟罟的可敦
可汗即位图中头戴罟罟的妇人

罟罟之本义

   一般认为,罟罟等译字殆是同训一物的蒙古语。柯瓦列夫斯基《蒙俄法辞典》页2623:kükül,长发,头饰,一束头发,一种帽子;日本偕行社《蒙古语大辞典》页1686:hühüe,辫发,马鬣,鸟类头顶之毛;莱兴《蒙英辞典》页483:kфkye,kфkee,辫子,长发,马的额毛,鸟的冠毛,马的平滑的鬃毛或尾巴。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室编《蒙汉辞典》页696:hohoe,(马的)额鬃,顶鬃,脑门鬃;小泽重男等编译的《现代蒙英日辞典》页700:xθxθl,前发,辫子。又羽田亨编《满和辞典》页280:kukulu,禽鸟的顶毛,马骡等的脑鬃。是此语并见于满洲语。

《元帝后像》中皇后们的罟罟冠,上皆缀翎

   早年白鸟库吉在《高丽史中所见的蒙古语之解释》一文中,于姑姑有专条论之、照其看法,元代蒙古语对妇人的冠帽称呼有二:其一孛黑塔,据西域著录当读若boqta或bogta,其二蒙古语故姑、姑姑、顾姑、罟罟等译字由keke转出的kükü之对音,当与训为美、风雅、装饰的怯仇儿(《高丽史》云:“蒙古之俗,剃顶至额,方其形,留发其中,谓之怯仇儿。”)同义。伯希和认为姑姑等字乃是汉译蒙古语boghtaq之称,同义白鸟为kükü音译之说,但云与怯仇儿的语源不是一回事。其后,又有小林高四郎所撰《元朝秘史“孛黑塔”考》一文,主张boghtak乃波斯语,固姑正应作kukue,为有头饰之意的蒙古语。两年后,又有江上波夫《蒙古女帽顾姑考》一文。江上认为,顾姑冠与西方所载的bogtak、boghthak、bocca、boctac为同一物,前者为蒙古语,后者为波斯语。顾姑源于蒙古语中有“美丽、装饰”之意的keke之转音küküe,或为指“毛发之装饰”、“头饰”的kukue之音译。bogtak则与意为头巾的tulban的波斯语有关。

敦煌莫高窟332窟头戴罟罟,身着大袖袍的供养人

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中头戴罟罟冠的供养人 

   陈夏生在《古代妇女的巾冠——辽、金、元、明、清篇》一文中论罟罟冠之名,乃是出自罟罟冠顶所插之翎毛: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载“妇人冠以桦皮,高二尺许,往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绡,其末如鸭舌,故名故故,大忌人触之,出入庐低回”。鸭舌,据《蒙古语文》,并不发‘故故’之音。查《大汉和辞典》“固姑”条。其大意云:固姑即满州语中的格格,是对女子的美称,后来将其所戴的冠称为固姑,俗称为箍箍冠,此说不知有何依据。今查《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卷二九“……汉语译音‘枯枯鲁’,汉语的意思是顶毛。”除此之外,在清嵇璜等人奉敕编纂《钦定续通志》卷一二三“器服”中也曾言及“元后及大臣正室,皆戴古库勒,衣大袍……”因此,笔者以为该型冠之所以被称为故故冠,是因为无论哪一地区,时期及身份地位戴用的,其顶端必定插戴毛羽,蒙古语“顶毛”,发音“沽枯勒”,汉语疏略或故意省去“勒”音,而念“沽枯”、“罟罟”等音(《故宫文物月刊》1992年第十卷第五期页76-77)。

罟罟之源流

   江上波夫在《欧亚北方文化的研究》一书中论及姑姑冠源流时,检出《三国志魏志》中引《魏略》言乌丸及《汉书乌桓传》中“妇人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著句决,饰以金碧,犹中国有簂步摇也”之语,认为此句决当即蒙古姑姑冠。江上在书中历引亚洲北部考古学资料证明这种表明已婚妇女的高帽实起源于西伯利亚,迄汉代扩展及于西域、蒙古等地,南北朝时流传到葱岭一带,嗣后乃越帕米尔高原向西流布。远播叙利亚及俄国南方。

俄罗斯图瓦共和国阿尔赞墓地所出冠饰复原图,墓地年代公元前4世纪
欧亚草原所出公元前4世纪戴高冠的墓主

国博“新疆古代服饰”展上2800年前的黑褐色尖顶毡帽,且末扎滚鲁克墓葬出土(感谢罗勒叶赠图)。

新疆地区此类高帽所出亦夥,如胜金店等地亦有出土

   元代高丽,作为元朝的藩属,亦行辫发胡服,几任高丽国王皆尚元公主,元公主下降,罟罟定亦随往。史载,元朝亦间有赐罟罟冠者。《高丽史节要》卷之二十三忠宣王辛亥三年(元至大四年)条载:“二月……元皇太后,遣使来赐淑妃姑姑。姑姑,蒙古妇人所戴者也。时,王有宠故,请之。”罟罟冠之流行域外,或不只高丽一处。柔克义(WilliamW.Rockhill)在译注《鲁不鲁乞东行记》时说:“对我来说,关于而今近似蒙古bogtak的,好像是克山的卧的亚妇女用树皮或红布宝盖着的高头饰。我们还发现另外一种类似描述(史书所载嚈哒王妃的头饰)的头饰,或许源于bogtak,迄今见之于迪阿别乞儿和阿勒坡之间的乌尔发信奉基督教的妇女。吉尔吉斯妇女的头饰以及由伊萨德巴费勒传入法国被称为圆锥形女式高帽的佛兰茫头饰,也不能排除在此例之外。”

18世纪俄罗斯妇女的高冠

   罟罟冠在元亡之后明代中期尚见诸记载,尚未废弃,其流风所及似亦至于清朝。吴晓玲在《说“罟罟”》中亦言:现在蒙古妇女所梳的髻子虽然并不高耸,但是发辫里却还装有木竹之类的长竹片为骨。蒙古女孩子所梳的辫子,虽然下垂在肩上,但是那辫子上中间一部分却套在竹筒子里面,竹筒子刻着花纹,挂着珠翠,这大约还都是罟罟的余绪。满清时代旗籍妇女所梳的高髻叫做“两把头”——舞台上演的皮簧戏《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就是这样梳妆——也是内实竹篾,外笼乌丝的;现在东北三省妇女所梳的“万年收”(俗名香蕉头),则与罟罟的样式更为相近,‘礼失而求诸野’,我虽然不敢说这些头饰就和罟罟相同,但我却主张罟罟与发髻有不可分性。金启孮先生忆其幼时曾见八旗老妇人所戴之“高板头”,戴者头顶梳髻,以铁架外包黑布,制成二寸许之“板头”,罩于髻上。“板头”之“板”绝类《元代帝后像》中元代皇后所戴之“故姑”,不过形小无华饰而已。故而先生论定旗装中出现的“高板头”,实“故姑”之遗制也(金启孮《故姑考》)。

 

阅读参考

姚从吾《说叶刊元朝秘史中的固顾冠》

吴晓玲《说罟罟》、《说罟罟补》

盖山林《元代蒙古族和汪古部的姑姑冠》

方龄贵《罟罟考述》

金启琮《故姑考》

葛丽敏《浅论元代姑姑冠的制作材质及其保护》

苏日娜《罟罟冠形制考》

白鸟库吉《高丽史中所见的蒙古语之解释》

小林高四郎《元朝秘史“孛黑塔”考》

江上波夫《蒙古女帽顾姑考》

冈本敬二《关于亚细亚北方诸民族妇人帽孛黑塔》

(韩)金美子《姑姑冠研究——以<集史>为中心》

希莱格《亚洲、中国及欧洲的圆锥形女式高帽》

贾玺增《罟罟冠形制特征及演变考》

贾玺增《罟罟珠冠高尺五,暖风轻袅鹖鸡翎——蒙元时期的罟罟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土族
成吉思汗“说”过的东北话
我教你学蒙语,还不会说蒙古语的人一定要看,转发功德无量!
北京二环的一套房,还比不过一个蒙古姑娘的头饰!
亚凌随笔:一种爱,让人落泪
如果您还不会说蒙古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