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轩文化园散记 || 杨孟军

有时,去拜谒一座山就是拜谒一个人,去拜谒一个人也就是拜谒一座山。一座山,在渺远的时光长河中,浸润与承载了太多的日月光华与风雨沧桑;一个人,在草木山川之上以大智慧、真性情镂刻下了太多的历史传奇与人文品格。于是,山与人,如此妥帖地昂首一处,蔚然苍翠,养岫云之白、沥林岚之清,经百世而自浩然,历万代而自绵延。

官山如此。以官名山,足见山之挺拔高昂;以山称官,足见官之端正持重。官山原名罗带山,地处龙塘,沩水之滨,衡岳余脉。因此处葬有南宋抗金名将魏国公张浚及其子南宋一代大儒张栻,历代帝王以张浚为宰相典范,明世宗在嘉靖三年下诏建“南轩书院”,御书匾额,命其墓地为“官山”。

我曾数次寻访至此,来凭吊一个忍辱偏安王朝下的孤绝背影;来感受“天、性、心三者,名异实同,皆同体于理”的理学思想光芒。

初至官山,南轩书院、张浚祠、南轩夫子祠遗迹已不可寻。沿乡村便道逶迤而行,便至官山南麓。只见两座墓冢,翠柏拱绕、肃穆清寒,背依九曲奇峰,前临青羊湖尾岸,一左一右分踞约50米开外的两座山头。左为“宋大儒张南轩先生之墓”,右为”宋元辅封魏国公张公德远之墓”。两座墓的格局形制相仿,以花岗石砌成墓围,前立石华表,以三合土筑成凸字形封冢,冢首竖青石墓碑。青山无言,石阶清寂,唯风入松林,传来阵阵使人神清魄澈的尾音。想到长眠于此的名相先贤,浩然清气滋养一方山水人文,精研妙悟开湖湘学派一脉道统,死后皆不归家山彰显凛然之志,养下一抹悲壮的乡愁。

官山有幸,成为这位“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的南宋重臣的埋骨之地。张浚一生力主抗金,纵横驰骋,终无望收复失地,病逝他乡,“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其心其志,在隐忍偷安、一派求和声的朝廷中,不啻于一声惊雷。其磅礴孤绝之音,仍能震醒后世碌碌无为、昏聩不明的为官之者。其子张栻至忠至孝,遵其遗愿,将其安葬于龙塘之原,为父守墓,精研理学,讲习授徒,终成一代大儒,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再一次来到官山,正值朱张会讲850周年之期,宁乡县政府斥资1.2亿修建的南轩文化园和南轩书院已正式竣工开放。立于104县道之侧,高大挺拔的南轩文化园门楼已赫然在目。“以尧舜君民心振千秋沉溺,承孔孟性理学起一世膏肓。”门楼上镌刻的楹联高度概括了张浚父子一生的功业与对后世的影响。广场以大理石和青砖铺地,四周绿树参差,兰草幽篁,平添意趣。远望水如罗带,山似屏风,万千气象,尽在苍茫辽阔处。

青羊湖之尾,浩淼开阔。冬季枯水期,只剩河道中间有涓涓细流缭绕而行,大部分河滩野草丛生,牛羊在草地上散漫徐行、低头啃食。如果在丰水季节,水波漫至湖堤,绿水汤汤,岸芷汀兰,白鹭斜飞,定是另外一番景象。

从此岸已然能望见对岸的南轩书院,粉墙黛瓦,错落有致。要抵达南轩书院,须登上“官埠桥”步行通过。桥头有碑亭一座,雕檐飞角,翼然若振。亭内立有清穆宗诏令之碑:“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之盛况——来往于官埠桥上的达官贵胄、平民黎首、书生士子,心怀虔敬,用脚步一次次丈量一代名相一代大儒的人生、品格与学识的厚度,又将这一份厚度融进自己的生命,融进中华文化的传统血脉。

官埠桥为钢筋水泥桥墩、木质结构桥身、桥面、桥栏的步行桥,两侧平坦,徐斜转折,中间为圆拱,须拾级而上然后沿梯而下。漫步桥上,青山满目,绿水长流,白云悠悠,天地旷远,自有蒙蔽于心的尘泥被徐徐吹落,而有悠然通透之感沁入胸怀。

南轩湖,用一弯碧水,满目诗情,迎接从官埠桥下来的游客。我不是游客,我在内心把自己定位为一位文化的追随者和朝拜者。如果并不急于莽撞地踏入书院的宁静深邃之中,可以缓缓地绕湖一周,穿过“忠孝勤俭”牌坊,路过圣旨碑亭,踏上石拱桥,看青山云影倒映于一湖碧玉之中,赏游鱼青荇、碧荷红蓼,等清风徐来,水面微澜,在江南的云水间濯洗一颗尘心。

书院整体为封闭的四合院结构,正门悬“南轩书院”匾额及“精忠贯辰极,道脉雄古今”的门联。踏进书院大门,我仿佛听到南轩先生的脚步声、辩学声、吟咏声、喟叹声穿越800多年的时空传来,清晰可闻。我放慢了脚步,有如醍醐灌顶,循着萦绕于心的音韵细细探寻光阴吐纳出的华彩。

院落中轴为张浚祠堂和张栻祠堂,祠堂陈列张浚父子半身塑像。在南轩先生塑像前,瞻仰朝拜者络绎不绝,其中一个平常的场景引起了我的注目。一普通农妇携幼子来到张栻祠堂,小孩顽皮好动,一路嬉耍,待行至南轩案前,小孩却一下安静下来,双手合十、双膝跪在榻上朝南轩塑像拜了起来,母亲则肃立一旁,微笑嘱咐小孩“多拜拜会读书的”。听口音,妇女似为邻近乡民,我会心一笑,搭讪起来,询问附近乡邻是否常来此朝拜南轩先生。妇女说有关张南轩的传说很多,但真正能来瞻仰朝拜还是南轩书院重修以后的事。我们在一侧闲谈,小孩懵懂,仍在一个劲作揖,望着朴素而虔敬有加的乡民,望着憨态可掬的小孩,我深感文化的感召力是无形而长远的,也在先生像前长揖。的确,先生当得起后辈学人对他的如此尊崇。

南轩先生毕其一生,让自己的理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闪耀独特的个性光芒,成为一座文化的丰碑。他理学思想中的“太极即性论”“知行互发论”“义利之辨”既与程朱理学有别,也与陆九渊心学派相异,还与张载的气本论理学不同,在理学中独树一帜,开启了湖湘学派的一代宗风,影响了几百年来的湖湘文脉道统。在教育方面,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其办学指导思想。主张的“致知力行”、“学思并重”,发展与丰富了儒家的道德教化功用。在政治思想方面,他主张“以理治国”、“民为邦本”。这些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一条含金量很高的矿脉,仍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探寻挖掘、消化吸收,以铸造和重塑更其厚重的生命价值与文化品格。

书院内设有四德堂、忠孝勤俭厅、希颜斋、养正斋、四益斋、怀古轩、文化陈展室、讲堂、会议厅、藏书阁等,主要建筑多集中在书院右首。左首则多为连廊。在书院中轴线两侧,分列有神道和观水道。右为观水道,水渠以青砖为沿为底,碧水如绢帛拂庭院而过,泉声隐约。我沿观水道寻至书院右侧后门,竟不见其源。询问工作人员,才得知水源是从山上引下的一股清泉,难怪水渠一年四季穿珠泄玉,长流不息。整个书院浓厚的历史底蕴与优美的人文环境相得益彰。陈展室以张浚张栻生平为主线,通过复原的图文典籍集中展现了南轩思想的产生、发展、成熟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从神道出书院后门,便见一座宽敞轩昂的享堂,内设张浚父子画像,廊柱上有楹联三幅,在此可以行祭祀大礼,凭吊先贤。

享堂之后,青峰兀起,翠柏长青。左右两个山头便是我数次来拜谒过的张浚父子墓地。如今的南轩文化园,随着许多被毁的古迹的进一步恢复,张浚父子的墓冢不再显得孤寂,慕名来此拜谒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山间光景只常事,堪笑尘寰万种心”,无论你带着何种心而来,在此,你都会得到一种文化、思想上的浸润、唤醒、抚慰与启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官山追溯理学之光
【深度】走近官山
沩水泊岸四:沩源里的大儒 ​▌姜 峰
走读官山之一:拜祭张氏墓
张浚葬官山之谜
宁乡成为湖湘文化源头的2个墓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