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礼乐文化建设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宋代文化的地 位,陈寅恪曾作过充分肯定:“华夏民族之文化,历 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的影 响,严复则谓:“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什之八 九为宋人所造就”。这些论断均为当世所认同。 细思其“造极”成就与深远影响,主要标志可概括 为教育的发达与理学的建构。而无论理学还是教 育,其核心即在于礼乐文化的倡导与践行。自西 周制礼作乐,孔子尊崇礼乐以来,礼乐成为儒家思 想的根本。 
   
 
 
     一、
       宋人制礼活动极其热烈。不但朝廷有各种 “礼”,而且学校有“学礼”,家庭有“家礼”。就撰修 礼书看,不仅官修,而且私家自制。官修礼典,仅 《宋史 艺文志》著录,即有《开宝通礼》二百卷、《开 宝通礼义纂》一百卷、《礼阁新编》六十三卷、《太常 新礼》四十卷、《太常因革礼》一百卷等;私家自制, 礼略》等。另外,学者对“三礼”经义大加疏解,用以申“礼”,如聂崇义 《三礼图集注》、王安石《周礼新义》、王与之《周礼订 义》、陈友仁《周礼集说》、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等。 家礼著述如司马光《书仪》、《家范》,为“荐绅之家争 相传写”;朱熹《家礼》则发挥着“崇化导民”的现实 指导作用。
       在宋代理学形成的过程中,对“礼”之精神的 领会与功能的发挥,可谓得到了最全面的实践。 这从“学礼”、“家礼”细致而周全的制订中即可见 出一斑。宋代书院“学礼”的制定,完善了宋代的 教育制度,反映出两宋尊师、重道、崇学的良好风 气。“学礼”一方面规定了修学与会讲的礼容礼 仪,一方面又制定了释奠、释菜等祭祀礼仪。会 讲、游从、往来礼仪,规定得具体细致,如吕祖谦丽 泽书院学规:“会讲之容,端而肃;群居之容,和而 庄。箕踞跛倚,喧哗拥饼,谓之不肃;狎辱谐谑,谓 之不庄”。o“旧所从师,岁时往来,道路相遇,无废 旧礼。“闻善相告,闻过相警,患难相恤。游居必 以齿相呼,不以丈,不以爵,不以尔汝’’。师生的修 学、讲学、日常起居,以至坐次安排、诸生问答、师 生相遇,乃至相互间的称呼等等礼节,均纳入礼容 礼仪的范围之内,“凡课试讲肄,劝督惩赏,莫不有 法”,@人人有“礼”可依,行为规范,秩序井然。
       设置酒食、果蔬、芹藻之属,表演歌舞以奠祭 先圣先师的仪式,谓为释奠、释菜。《礼记 文王 世子》云:“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 “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如立学者,既 作者简介:杨晓霭,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与文化。 万方数据 32 贵州社会科学 总第247期 衅器用币,然后释菜。”《礼记正义》孔颖达疏:“释菜 记》皮弁祭菜三也。’’。宋代的先圣先师祭祀纪念活动主要是对孔子的祭奠。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 追谥孔子为文宣王,祭之以帝王之礼,形成一套独 特的仪式。举行祭礼的目的,朱熹曾揭示:“惟国 家稽古命祀,而祀先圣先师于学宫,盖将以明夫道 之有统,使天下之学者皆知有所向往而及之,非徒 为观美而已也”。@祭礼活动虽然在书院举行,但“邻曲长幼并来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会 产生改善士风民习的社会效应。在释菜礼的过程 中,受祭之人有孔子、颜回、曾参、孔仅、孟轲,以及 宋代的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司马光、张载、李 侗。祀先师先圣,的确如朱熹所言,起到了“正道 脉而定所宗”,彰明学统道统的积极作用,也产生 了不容忽视的社会效果。“仪式”的威严肃穆,更 让人们从中体悟到学经明道的重要,自然对课业 会增加一份深刻的认识而倍加努力。在这种“情 境”中,典礼的意义得到了真切揭示。
       家礼,虽为百姓之家日常规矩,但正如朱熹所 云:“庶几古人所以修身齐家之道,谨终追远之心, 犹可以复见,而于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亦或有 小补云”。通过家庭仪礼的执行,明确每个人在家 庭、社会中所充当的角色和应尽的道德责任、伦理 义务,从而顺和民俗,进行社会道德教育,使国家 达到崇化导民的目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举。可以说,通过制定家礼,朱 熹以精辟的语言向世人揭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 德文明和深厚文化底蕴。今存《家礼》共五卷,分 别为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五部分。对居家 各项礼事的程序、陈设、器用及服饰标准、文书程 式等,都作了具体规范。虽然它的作者是否为朱 熹,至今仍有质疑,但作为日常百姓居家礼仪的规 范,此书“切于人伦日用之常”,“盖以天理不可一 日而不存,则是礼亦不可一日而或缺也”。o就其大 旨而言,“上不失先王之大典,而下甚便于斯世之 礼俗,虽圣人起,不能以易此矣”。
 
 
        二、
       宋代的雅乐建设,从宋太祖开国到宋徽宗大 晟乐府设置,一百五十多年,仅乐律理论问题,就 牵连朝野上下。皇帝、朝臣、宫廷乐律家反复争 论,先后试用了“王朴律”、“和岘律”、“李照律”、“阮 音高标准就改变了六次。宋仁宗在位的四十年中乐改即进行了两次。并且,几乎每隔数日,朝廷就 要进行一次有关礼乐的讨论。
       景祐年间,三年之内,共记乐事约二十九项, 仅景韦占二年一年间,乐事即有二十二项之多。《续 资治通鉴长编》有关仁宗朝的雅乐情事,所记约有 七十则。其中关涉到古今乐的同异、祠祀所用仪 式乐的礼数规定、乐章的撰写、礼乐官的升任、雅 乐器的制造和使用、雅乐的肄习、乐律人才的征 用、乐书的修订等等。民间也是上行下效,争先言 乐。当时的热闹场景,范镇在《东斋记事》卷一有 记述和议论:“仁宗皇帝好雅乐,又严天地宗庙祭 祀之事及崇奉神御,故中外言乐者不可胜计,置局 月不绝,然为之终身不衰。……好雅乐祭祀之事,人争以雅乐祭祀之事奉之,未必皆得其当,然好之 终身不衰不害也。’’。范镇本人与司马光论乐,互相 切磋,激言论难,论乐书多至十四封,长达二万多 言。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些 活动,表面上看来,只是在讨论乐器的形制、乐章 的制作、乐律音高等一些细枝末节的技术问题,也 许还会被认为是古代王朝统治政策的糟粕,可是 只要翻开宋人别集,阅读一条又一条的礼乐论、乐 论,我们就会看到,这些活动作为宋朝的文化建设 措施,在塑造时代精神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体天下之性而为之礼,和天下之性而为之乐。礼 者,天下之中经;乐者,天下之中和。礼乐者,先王 所以养人之神、正人气而归正性也。“古之治天 下者,礼乐二事而已。故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古人为治,盖未尝去礼乐于 斯须也。坶礼乐文化在宋朝之前主要传播于贵族 阶层,这时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全民 修养身心的教育方式。
 
 
         三、
       宋王朝全面推行的礼乐文化建设活动,加快 了全民礼乐文化建设的进程。理学家们围绕礼乐 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教育的普及则为实践礼乐 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群体,著名的南宋四大书 院即是理学四大学派的发祥地。宋代书院是依靠 民间力量兴办的正规学校,“民间兴办”意味着礼 乐文化在民间的传播和渗透,也反映了朝廷对民 间礼乐文化建设的重视与褒扬。没有宋王朝全面 万方数据 试论宋代礼乐文化建设的启示意义33 建设礼乐文化的政治力量推动,没有全社会进行 礼乐文化建设的氛围,仅凭个别哲学家的费心费 力,理学体系在宋代的构建恐怕也难以进行。张 载的不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精忠报国的岳飞、正气凛 然的文天祥等爱国志士,均出现在被后人看来军 事上、政治上“积贫积弱”的宋代,这绝非偶然。建 立在礼乐文化基础之上的两宋理学,其精神价值 与道德理想,影响更是至深至巨。中国文化的基 本精神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 中等等,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而中华民族十大 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 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 实宽厚、勇毅力行,每一条中都映现出两宋理学的 道德理想。尤其是理学对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 人格建树的强调,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重视 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品格。回 顾历史,宋代礼乐文化建设的成就,对当代文化建 设的确不无启迪。
       面对社会上种种不良习气,重视德育,已成为 人人关注的热点。志士仁人们更是将弘扬传统文 化看成疗治“时弊”的良方,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出 发,利用种种渠道,构想出各式各样的办法。如提 倡小学生读“四书”、“五经”,办私塾式的“书院”,大 学里专门设“国学院”,开“国学课”,各级学校开设 礼仪课,开展推行课堂礼仪规范的“绿叶行动”,企 业家进大学读经书,开播“革命歌曲大家唱”电视 节目,多种公益广告,乃至举行祭孔、祭天仪式等 等,都表现着这样的良苦用心。可是,众所周知, 深入人心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出效果的。 尤其是仅靠一时外在形式的改变,不合时宜的表 面上的“复古”,对人心的疗治恐怕无济于事。因 此,坚持渐进性、持久性、主体性、情感性原则,强 化学校教育是最为现实的做法。
        (一)法古创新,树立信仰。信仰是超越理性 的一种更为深刻牢固的精神、心理认同,它在道德 人格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强烈的、 持久的作用。信仰的树立需要一定的场合、氛围、 情境。学校已经提供了良好的场境,充分利用其 优越条件,营造美好校园文化,使人们在身临其境 的场景中,沐浴精神文明的阳光,树立崇高的 理想。
       (二)崇古维新,启发良知。礼乐文化的本质 在“仁’’。两宋理学即以此为核心,突出了“正心”、 “诚意”的“修身”公式,“格物致知”,将外在规范转 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从而实现“自律”,达到“内 圣”。当代德育,多从外部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 动之以行政管理的办法,使学生往往处于被“教 育”甚而被“管制”的状态下,结果适得其反。加强 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潜移默化的虬隋感”滋润,充 分利用学校完整的教学体系,完善的教学制度,从 教材、课程等每一细小环节渗透,以获取“正心”、 “诚意”的效果。
       (三)尊慕圣贤,躬行实践。躬行实践,不是要 求恢复古制,故意制作长袍马褂举行烦琐的仪式, 而是发扬书院学礼已开创的优良传统:师生以 “道”相交,切磋学问,砥砺品格,把做人与问学统 一起来。教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献身教席,热 心育人;学生尊重师长,虚心求教,立志成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礼仪
邹鲁礼乐晋京展演传统礼乐文化
祭孔,中国的「圣诞」
中国古代的礼数
【李纪祥:前孔子时代的古释奠礼考释(下)】
古代礼仪知识(集锦9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