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纪十四--大宋之痛 
   宋朝在对外关系中给今人留下了“积弱”印象,但“积弱”并不能勾画出宋朝外交的全貌。北宋建立后,从太祖建隆年间至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60年至979年)前后二十年间.吞并荆、湖,攻下后蜀,横扫南汉,攻取南唐,精兵勇将,实力强大,甚至兵不血刃,迫使泉漳、吴越献地。
        宋初,对外思想以主动进攻为主线,外交中对强大对手毫不畏惧。太平兴国四年,讨伐北汉,北汉传统盟国的皇帝辽景宗派使问其原因,宋太宗回答:“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旧。不战。”从中可以看出,宋初外交,高举战旗, 不惧战争。
       灭亡北汉后,北宋的军事并没有立刻转弱,经济实力仍处于上升的状态,而外交思想中惧战,以防御代替进攻。以财富换取和平的思想却每日俱上。宋初对外思想的嬗 变与皇帝及身边近臣思想的转变密切相关。今以张洎的外 交思想为例,分析说明宋初对外思想转变的轨迹。
         一、张洎外交思想产生的背景 
        张洎(公元934年至997年),旧字师黯,改偕仁,滁州全椒(今安徽全椒)人。在南唐时,与大名鼎鼎的南唐主李煜形影不离,历任南唐礼部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清辉殿学 士,“中外之务一以谘之”,参与机密,恩宠第一。南唐归宋后,宋太祖朝时的张洎官拜太子中允。迨太宗朝,他凭着才华横溢而平步青云,又成为宋朝皇帝的宠臣,先后擢拜 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与寇准同列。张洎在雍熙至端拱年间, 是宋政坛上的耀眼“明星”。
        在北宋有着强烈的收复幽云之 心,契丹不断骚扰宋界的形势下,张洎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政治家,几次上奏言边事,提出了防守勿攻和弃地妥协的对外思想。其思想在太宗朝有着一定的代表性,直接 影响着宋太宗朝的外交思想。 
        宋统一战争有着血雨腥风,不论是统一者还是被统一 者,都曾经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战争中一帆风顺的胜利,能鼓舞人的士气,越战越猛;而如果出现接连失利,甚至溃不成军,将产生畏战心理,进而丧失进取精神。南唐主李煜与 张洎的亲密关系,造就了张洎在南唐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 位,而南唐的覆亡也与张洎的防御思想有着一定关系。宋围攻金陵,宋与南唐的兵力强弱悬殊,南唐没有作好充分的战 争准备,甚至在战争降临之时,张洎与南唐国主还在“兄弟宴 饮,作妓乐”。在战争中,张洎仅限于“坚壁以老宋师的消极防御政策,想通过固守城池,来拖垮长途奔袭的宋军,在防守中从没有任何主动出击的行动。当城池 危亡之时,张洎劝李煜勿降,劝谏的思想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张洎引符命云:“玄象无变,金汤之固,未易取也。北军旦夕当自引退。苟一旦不虞,即臣当先死。”金陵是否安守,没有知彼知己,从宋统一的战略考虑,也没有进行双方实力对比分析。而是盲目地根据天象与金陵的地理位置进行臆断。张洎理想主义的消极防御思想,使南唐难逃灭 亡的命运。当然,张洎也希望争取外援,以挽救岌岌可危的 南唐政权。据史载,他曾用蜡丸帛书求救于契丹,但蜡丸帛书被宋军截获,在宋军猛烈攻击下,南唐江山轰然坍塌。南 唐灭亡,作为国之主谋的张泊有着不可推却的责任。金陵城 失陷后,张洎与同僚陈乔相约自刎,陈乔自缢,张洎失约,最 后与李煜共同被俘。
        张洎归宋后。认为自己必死无疑。太祖见到张洎后,对其声色俱厉,指责他教唆李煜不降,并拿出张洎写的救兵帛 书。洎大义凛然地对答到:“实臣所为也。犬吠非其主,此其 一尔,他尚多有。今得死,臣之分也。”张洎辞色不变,使太祖 深为奇之,贷其死,谓日:“卿大有胆,不加卿罪。今之事我, 无替昔日之忠也。”拜太子中允。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 979年),张洎出使高丽,告以北伐。从高丽复命后,张洎受 命出知相州,而后徙至贝州。在贝州虽然仅半年时间,但当 时的贝州地处河北重镇,使张洎有了守边防患的基层经验。 张洎在太宗朝虽平步青云,从中书舍人,累官至翰林学士,给 事中、参知政事,但南唐灭亡与死里逃生的经历,如梦魇时时 盘绕在张洎心灵深处。因此,在十余年后,依然有“几忆汤师 役梦魂,醉吟想在落花村”的诗句;也因为这种记忆,张洎逐渐形成了做事保守谨慎,无为而治的风格,在对外思想中,保留了南唐时消极防御的保守思想,而丧失了积极进取,主动进攻的精神。
          二、防守勿攻、敌去勿追的对外防御思想
        张洎凭着才华出众,在太宗朝不断升迁,成为皇帝近臣。 伴随着行政职务的上升,他几次上奏言边事,其思想对皇帝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契丹不断侵扰宋边境,宋太宗下诏给文武群臣“各陈备边御戎之策”。上章言:边戎犯顺,累载于兹,其故何哉?盖中国失地利,分兵力,将从中御,士不用命也。”翩视自然天堑对国家安全的保护作 用,认为高山大河的自然屏障可以使国家相对安全。宋朝的 地缘政治与汉唐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对外思想中必须易旧谋新。汉唐时期,地形险阻、崎岖蜿蜒的高山峻岭是历代王朝赖以屏障的地缘优势。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 与辽,河西走廊又为西夏占据,燕蓟以南千里平原,没有名山 大川的阻挡,使宋朝丧失地利。收复幽蓟,是重新得到地利的有效行径,只要幽蓟在契丹手中,宋朝就不能高枕无忧。 在地缘政治发生变化后,传统防御方法失去了作用。
       张洎认为,传统御敌有四种模式:一是“度塞以鏖兵”,二是“和亲而结好”,三是“诱部落以分其势”,四是“要盟誓以固其 心”。在张洎看来,这四种模式只有“盟誓以固其心” 仍可运用。用通好之策,与契丹结好,可以使边境的人民安 宁生活,使国家边境巩固。但是,如果贪得无厌,错误就在契 丹,到时朝廷再去讨伐,连“天下闺闱妇,亦当为陛下荷戈执 戟,效死于战场矣,况六军之人哉!”可见,张洎与契丹通好的想法,充斥着理想主义色彩。
       此时,宋、辽已经把对方作为主要竞争的对手,其主要矛盾是关于燕云十六州的领 土归属问题,辽为牵制宋,开始着手与夏结盟。从雍熙二年 (公元985年),在宋军第二次进攻燕云的时候,辽封李继迁为夏国主,并把义成公主嫁给他,二者实质上形成了军事同 盟关系。这种军事同盟关系的主要斗争对象无疑是宋,在这 种情况下,张与辽通好的设想,显然是不可能的。
       张洎在摒弃传统对外模式的同时,又认为当时的用兵之策有着许多弊端。他指出,宋朝采取把兵力派驻在各个城 邑,分城寨驻兵守边,事实上造成了用一个城邑的兵力去抵 抗一个国家的军队,最后必然寡不敌众。在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张洎上奏:“夫御戎之道有三焉,前代圣贤论之详矣。缮修城 之上也。偃革囊弓,卑辞厚礼,降王姬而通其好,输国货以结其心。虽屈万乘之尊,暂息三边之戍,策之次也。练兵选将, 长驱深入,拥戈铤而肆战,决胜负于一时,策之下 也。”张的消极防御思想彰明较著,即宋朝在边 界只限于防守,很少或完全不要主动出击,当打退来犯之敌后,也不要进行追击,使战争规模不至于扩大。如果张洎的 这种用兵之策用于实践,辽骚扰宋边境,或能抢夺物质,或能 占领城镇,辽将是永远的获利者。辽在利益的驱使下会把这 种小规模的战争不断持续下去,或者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 在消极防御的同时,张洎又提出在契丹与宋的军事分界地建 三个大镇,设置重兵。设置重兵的目的,不是为了进攻。而是 以重兵来弥补失地利之弊,使这三镇“隐若长城”,起到威慑 的作用,并在设三大镇的基础上,再选精骑,作为探报之兵, 观察敌方动静。
       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宋边境威虏军粮草告急,太宗 诏定州路都部署李继隆发镇定大军送辎重,户部郎中张洎上奏,发展了边境地区建大镇、废罢小的军事集聚点的建议。 他认为:“古者筑边城聚兵众,盖所以控要害之地,制外戎之 侵故。周城朔方,汉取河湟,唐筑受降临淄等城,即其事也。 隔阂夷夏,终古赖焉。今闻威虏军等置在乎川,地非险阻,带 废,则北戎立至城下。臣以为议者不究事实,羞谋虑之过焉,今请以敌势言之,若犬戎举十万之众,长驱深入,量留数千骑 营于威虏等军城隍之侧,则威虏等军闭垒不暇,岂能出城野 战哉?贼略地则既无邀截之期,贼攻城则自有败亡之祸,而 望藩屏、镇定,不亦难乎?是知威虏等军,废之非有利于北 戎,置之又无益于邦国。”张洎建议:“凡在边境军垒,其甲卒 不满三万人以者,宜从废罢。”张洎的建议虽被太宗采纳,“诏废威虏,寻复之”。但这种主张具有消极的一 面,因为太宗时辽对宋的侵袭只限于一些小规模,而在边境 设置重镇,也许可以阻击大规模的袭击,却不能保证分散居留点的安全,也不利于战争中战略战术的灵活发挥。因此, 时任右拾遗、直史馆的王禹僻与知制诰田锡浩提出了与张洎不同的建议。
        王禹傅提出解除外患,最重要的是“在外任其 人,而内修其德矣”,并在外任其人中提出了五项措施, 即给将臣以实权;积极伺逻边事,罢用小臣;行间谍以离之, 因衅隙以取之;以夷狄攻夷狄;下哀痛之诏,以感激边民。这 五种措施,切中利害,积极主动,力图改变宋对辽外交中的被 动地位。田锡浩指出,对外不仅要示以德,也要立威。他认 为:“自古制御蕃戎,但在示之以威德。示之以威者,不穷兵 叛。”田锡提出的示德与立威并重的思想,虽有一些理想化,但立威与妥协、消极相对立。立威在对外关系中处 于主动地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张泊防守勿攻思想的形成,是与宋朝当时不能收回幽 云,丧失地利有关。张洎认为,虽然国家的兵马精壮,甲兵坚利,但是有制度不去遵循,将不识兵,兵不识将,而使战斗力 大减弱。张洎强烈要求严格按照《军志》去规范军队的纪律, 但他自身也感到遵守《军志》的困难。如果战斗力不能得到 提高,必然不敢轻言主动出击。当然,张洎的消极防御思想, 也与本人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
         三、内修政经、外勤戎略、先内后外的思想
        宋太祖建立政权后,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在内政上强 化专制统治,加强战备,在外交中重视边防建设,内政与外交 发展相对均衡。宋太宗几次伐辽的失败,使统治集团中的一 部分人有了严重的恐辽情绪。对此,张洎等近臣提出了先理 内、后攘外的思想,再加上皇族内部的矛盾,以及与李继迁在 灵州战争的失败等,促使太宗在内政外交中逐渐形成了守内 虚外的思想。 张泊在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的上奏中,一方面说明内 政对外交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对内政与外交在宋廷政 治生活中进行了排序,即内政是第一位的,外交是第二位的。 张洎认为,国家的内政是决定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的最重要 因素。针对当时朝廷大兴土木、冗员过多,以至于严重影响 收复燕云等失地,张洎向太宗提出革除内政弊病:“伏愿陛下 思安危之大计,念攻守之良谋,内修政经,外勤戎略,罢天下 不急之务,停土木之功,减官吏之冗员,省赐赍之优泽,收聚 财货,训练师徒。”他认为,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 才能够有效地组织力量抵御外来的进攻,而为有效抵御契丹 的侵扰,还要使边民心向朝廷。他指出,边民的生活与内陆 的人民生活迥然不同,边民生活在战火中,生活尤其不幸,因 此国家要对这些人有优惠的政策。为此,他恳请朝廷对边民 减免秋夏两税,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朝廷对他们的体谅,使人 民拥护朝廷,从而依靠他们抵抗侵略。张洎认为,内政对外 交有重要影响,只有把这些国家内政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更 好地解决外患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张泊的这种观点没有 洞悉到外交对内政的互动关系,没有认识到外交对国家的政 治生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张洎提出内政是外交的基 础和出发点,应先理好内,才能应对外。张洎之所以把内政 放在第一位,是因为他觉察到内政中积累了众多矛盾,如宋 初正逐渐形成的“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使“兵不识将、将不 识兵”,以及冗官、冗兵等弊政。张泊认识到,这些问题 不能解除,将威胁到赵宋王朝的统治。
 
 
 
 
 
        四、弃地妥协的思想 
         宋初军事实力强大,继泉、漳献地之后,太平兴国四年(公 元979年)李继迁捧献夏州地,宋授以彰德军节度使。然而, 对不愿奉命的李继迁,宋军于雍熙元年(984年)突袭其盘据 点,擒获李继迁的母亲与妻子。但是,李继迁依靠辽国,不断 扩大势力,侵袭宋边境。宋对李继迁的攻击,从积极应战到弃 地妥协,在政策转变中,张洎成为弃地妥协的主要代表。
       至道二年(公元996年),西夏李继迁侵灵州,宋朝为了 保住灵州,押送军粮四十万担到灵州,结果被李继迁抢走。 宋军缺少粮草,“将士丁夫,相枕而死”。李继迁却士 气大增,率部进攻灵州。灵州城池虽坚,粮草却少,在李继迁 的围攻下,太宗下诏宰相吕端等献策。吕端日:“灵武军储乏 少,贼党又据瀚海津要,环庆路不通,臣思以为朝廷宜于麟 幕,继迁必顾惜巢穴,望风引退,如此则灵武之围解,饷道得通矣。”太宗对吕端的主张心存疑虑,时为参知政事的张 洎提出放弃灵州的主张,并详细论述了放弃灵州的四个原 因。首先,李继迁据于有利的地理位置,居无定所,骑兵又流 动性大,如果派大量的军车去攻击他,不见得能找到李继迁 的主力,而运送后备军粮时,又会遭到李继迁军队的劫夺;其 次,灵武处于沙漠地带,军队行走在绵延七百里的荒漠中,长 途跋涉,将受渴乏,无水就会投身于死地,更谈不上与李继迁 的军队作战了;再次,灵州受攻之后,土地荒芜,人丁减少,甚 至到了“田畴日荒,樵苏绝路,负户而汲,易子而食”的地步,这样的不毛之地,也失去了以往备御的意义;第四,如果解救灵州之围,朝廷每年都要召发甲兵。 运送粮草,到时又会驱使其他镇的百姓以供应灵武一方,使 无辜之民膏涂原野,这样将加重无辜百姓的负担。综合以上 四点原因,张洎认为,“继迁或成或败,未足致邦国之安危,灵 武或存或亡,岂能系迁隅之轻重。得失比较,理甚昭 然”。张洎最后得出结论:灵武的得失,对于朝廷来 讲,并不重要,失去此地,对朝廷没有什么坏处,得到它反而 是沉重的负担。纵观宋初三十余年中,提出弃地的大臣真是 寥寥无几,张洎为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这样的观点呢? 张洎在上奏前,吕端就认为:“洎不过揣摩陛下意尔,必无骨 鲠之言。”“帝默然。”对于是否放弃灵武,太宗的心理极 其矛盾,张洎作为参知政事,体察到了皇帝的这种心理。但 是,短短几天,太宗对放弃灵武的思想又转变了,当看了张泊 的上奏,太宗不悦,并对向敏中说:“张泊上言,果为吕端所料。张洎能讲出这番道理却不是偶然的,这不是他个人的发明创造,而是汉以来儒家管理边疆 的经典理论,就像张泊引经据典提出的汉武帝弃造阳,高祖 统一弃王险之城的事实,但只是截取了历史上一些特殊事 件,断章取义为他的妥协投降作辩护,使弃地戴上一张体面 的“面纱”而已。 
       五、张洎外交思想的影响 张洎的“防守勿攻,敌去勿追”的消极防御思想对宋太宗 有着一定影响。宋太宗三次攻伐燕云都遭到了失败,太平兴 国四年(公元979年),在收复燕云的战争中,宋军丢盔弃甲, 被杀万余人,丢弃物资“不可胜计”,太宗也“窃乘驴车逃 去”。这场战争虽使太宗感受到了辽的强大实力,但 太宗依然没有放弃收复燕云的计划。在雍熙三年(公元986 年),宋再次进攻燕云地区,辽先在歧沟关大败宋军,后在陈 家谷又俘获宋军将领杨业,宋王朝收复燕云的战争再次受 阻,辽军乘胜进入宋境,抢掠边民。这时,宋太宗锐气耗尽, 这次战败也成为宋初对外思想的一个“分水岭”。从此,宋太 宗再也不愿意谈论燕云之事,宋自是“不敢北向”。如, 外交上对辽改为保守防御以求苟安。此时,宋太宗不但采纳 了张洎废罢甲卒不满三万人以上的边境军垒的建议,而且在对辽防守中,采用了张洎的“来则备御,去则勿追”的思想。 宋军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西起保州,东至泥姑海口,利用河 渠塘泊筑堤储水,作为屏障。曲曲弯弯九百里,置寨二十六, 军铺一百二十五,士兵三千余人,“部舟百艘,往来巡 警”,以防辽国骑兵的入侵。对于辽军的入侵,“但 令坚壁清野,不许出兵,继不得已出兵,只许披城布阵,又临 阵不许相杀,结果束缚了军队的手脚,守边将领们 只好得过且过,真正敢于对辽军作战的将领就屈指可数了。 
        在内政与外交的关系上,张洎主张“内修政经,外勤戎 略”,并用大量的笔墨阐述了先理好内政,才能更好地解决外 患问题。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知制诰田锡浩更加明确地 提出:“欲理外,先理内,内既理则外安”的思想,宋太 宗的思想受到这些近臣的影响,不久,便明确提出了“守内虚 外”的思想。 
        宋太宗第一次北伐契丹时,战争的混乱使一些将士不知 太宗在何处。此时,有将士谋立德昭,太宗知道后很不高兴, 还朝后,立刻逼死德昭,又罗罪秦王廷美。因为太宗在“斧光 烛影”里继承其兄的帝位,在心理上害怕太祖诸子与其他兄弟 夺其位。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宋太宗明确了“守内虚外” 思想,对大臣意味深长地谈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 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 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宗在守内虚外的思想指导 下,对辽由攻到和,而辽对宋的北伐则耿耿于怀,向宋摆开了 进攻的阵势进行威胁,并帮助李继迁继续削弱宋的力量。宋 太宗的“守内虚外”思想,成为后来嗣君所谨守的、不敢逾越的 内政外交的原则,在北宋中后期的外交思想中有着深远影响。
       张洎的弃灵武之说,也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宋真宗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三月,李继迁大举会合番邦各部,进 死,灵州非朝廷有也。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部分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其言与张洎如出 一辙,宋真宗没有采纳李沆的建议,最后灵州陷落在西夏的 手里,宋真宗得知后又后悔最初没有接纳弃灵州的建议。李 继迁攻下灵州后,将灵州改为平西府,成为他政治活动的中 心,并以此为基地,开始向西扩展势力。由此看来,灵州并不 是像张洎所说的那样不毛之地,得之无益;相反,灵武是军事 要地,失去灵武会增强李继迁的实力,使宋在与西夏交往中 处于被动局面。
 
 
 
 
 
 
 
        宋朝最大的痛,无疑是燕云十六州。和辽国签订城下之盟、屈辱缴纳岁币,被金国劫走徽钦二帝、丢失半壁江山,都是因为它。燕云十六州到底为何这么重要,让我们从头说起。
一、燕云十六州形势图
       燕云十六州坐落在燕山山脉上,分为以燕京(幽州)为主导的山前七州,和以云州为重心的山后九州。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南侵的重要防线。
山前诸州直面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利于骑兵驰骋的河北平原,山后诸州则应对河谷纵横、有险可依、不利于骑兵展开的山西盆地。燕京早在战国时期就是燕国都城,是燕云十六州当之无愧的核心。
二、燕北长城及燕山山脉形势图
       战国时期,燕国在内蒙古境内修建长城进行防御。秦国统一天下后,不仅把燕、赵长城连接起来,还在燕山北部修建大量军事据点作为依靠,因而河北面临的军事威胁大减。
三、秦长城形势图
       东汉光武帝刘秀初期,为集中力量统一天下,放弃了秦长城和燕山北部所有军事据点。要知道,燕山虽险,还需要外围据点来支撑。所以防线后撤后,河北压力剧增,不得已部署重兵来应对北方威胁。
四、东汉北部形势图
        五代中期,为换取契丹支持,后晋石敬瑭将包含整个燕山天险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失去燕云屏蔽,中原仿佛头悬利刃,受到严重威胁。后周时期,柴荣利用契丹内乱的机会收复燕南三州。就在柴荣准备乘胜攻取燕京时,却突然病倒,被迫撤军,丧失了收回燕云的最好机会。
五、后晋、燕云十六州形势图
        北宋建立后,宋太宗两度北伐,想要收复燕云故土。只可惜,宋太宗连遭两次惨败,葬送几十万精锐军队。宋朝从在战略上由进攻转为防御,思想上放弃了收复燕云十六州。
六、高粱河之战形势图
        宋真宗即位后,辽国举国南侵,宋廷大震。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勉强御驾亲征。在辽军铁骑面前,宋真宗丧胆,不顾有利态势,一心求和。两国在澶州城外订立盟约,以宋朝每年向辽国缴纳三十万岁币为条件,结束了四十多年的鏖战,也标志着宋朝正式放弃燕云十六州。
七、宋辽对峙形势图
        北宋末年,宋徽宗花费百万金帛,从女真人手里赎回已成空城的燕京。天险在手,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谁曾想,女真人一南下,燕云守将不战而降,燕山防线形同虚设。最终,宋徽宗父子被女真人掳走,北宋灭亡。通过割让半壁江山、向女真称臣纳贡,南宋才在江南苟延残喘下去。
八、宋金对峙形势图
       明初,徐达攻克大都,收复了沦陷四百多年的汉家故土,洗刷了宋朝长达百年的耻辱。


        起著雍困敦正月,尽屠维赤奋若三月,凡一年有奇。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端拱元年(辽统和六年)

  春,正月,己未朔,不受朝,群臣诣閤拜表称贺。
       庚申,辽主如华林天柱。

  丙寅,以大理评事钜野王禹偁为右拾遗,华阳罗处约为著作佐郎,并直史馆,赐绯;旧止赐涂金带,特命以文犀带宠之。禹偁即日献《端拱箴》以寓规讽。

  乙亥,飨先农于东郊,以后稷配,遂耕籍田。始三推,有司奏礼毕,帝曰:“朕志在劝农,恨不能终千亩,岂止以三推为限!”耕数十步,侍臣固请,乃止。这,御乾元门,大赦,改元。民年七十以上有德行为乡里所宗者,赐爵一级。丙子,上作《东郊籍田诗》赐近臣。

  乙酉,禁用酷刑。

  帝以补阙、拾遗多循默([xún mò]亦作“ 循嘿 ”。谓循常随俗而不表示意见。《新唐书·段平仲传》:“ 平仲 常曰:‘上聪明神武,但臣下畏怯,自为循默尔。使我一日得召见,宜大有开纳。’” 宋 苏舜钦 《咨目七》:“今朝廷之患,患在执政大臣不肯主事,或循嘿,或畏避,大抵皆为自安之计也。”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国猷》:“由是相率为循默,不敢少出意见论列。”《明史·张逵传》:“消讜直之气,长循默之风,甚非朝廷福也。”)不修职业,二月,乙未,改左、右补阙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为左、右正言。

  庚子,以李昉为尚书右仆射,罢政事。先是有佣书人翟颖者,性险诞,与知制诰胡旦狎。旦为作大言,使颖上之,且改颖名曰马周,以为唐马周复出也。于是击登闻鼓,讼昉身任元宰,属北方多警,不忧边思职,但赋诗饮酒并置女乐等事。帝以方讲籍田,稍容忍之。至是召翰林学士贾黄中草制罢昉相,且令切责之。黄中言:“仆射师长百僚,旧宰相之任,今自工部尚书而迁是职,非黜责之义也。若以文昌务简,均劳逸为辞,庶几得体。”帝然之。昉和厚多恕,在位小心醇谨。每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却,已而擢用;或不足用,辄和颜温语待之。子弟问其故,昉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为宰相的原则。)

  以赵普为太保兼侍中,参知政事吕蒙正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并同平章事。帝谕普曰:“卿勿以位高自纵,勿以权重自骄,但能谨赏罚,弭爱憎,军国何忧不治!”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不结党与,遇事敢言,每论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帝嘉其无隐,故与普俱命,藉普旧德为之表率也。蒙正晚出,骤进与普同位,普甚推许之。

  开封尹陈王元僖进封许王,韩王元侃进封襄王,冀王元份进封越王。帝手诏戒元僖等曰:“汝等生长深宫,须克己励精,听卑纳谏。每著一衣,则闵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慎勿恣其喜怒。朕每礼接群臣以求启沃,汝等当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守富贵而保令终。先贤有言曰:‘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此不可以不察也!”

  钱俶改封邓王。

  甲辰,置建宁军于建州。

  丙午,诏:“诸道民有艰食者,所在发廪赈之。”

  赵普再入相,方立班宣制,工部侍郎、同知京朝官考课雷德骧闻之,手不觉坠笏,遽上疏乞归,又请对,具陈所以。帝勉谕良久,且曰:“卿第去,朕终保全卿。”德骧固请不已,壬子,罢知京朝官考课,仍奉朝请,特赐白金三十两以慰其心。

  辽南京副部署奚王寿宁怙权,挝无罪人李浩至死,有司议贵,请贷寿宁罪,令出钱赡浩家,从之。

  甲寅,辽大同军节度使、同平章政事刘景致仕。景事穆宗,数进谠言,景宗亦奖其忠实,子孙贵显于辽。

  是月,以李继捧为感德军节度使。

  三月,甲子,下诏申儆官吏,求直言。

  帝尝谓户部使李维清曰:“朕读《贾谊传》,夜分不倦。谊当汉文时,天下治平,指论时事,至云太息、痛哭,盖欲感动人主,不避触鳞,真忠臣明国体者也。今廷臣有似此人者否?”维清曰:“陛下若于言事中理者赐以奖擢,即不知忌讳者亦与优容,则贾谊之流复出矣。”(回答高妙,推给了皇帝,不实指

  枢密副使赵昌言,与盐铁副使陈象舆厚善;度支副使董俨,知制诰胡旦,皆昌言同年生;右正言梁颢,尝在大名幕下;故四人者日夕会昌言第,京师语曰:“陈三更,董半夜。”翟马周既讼罢李昉,与旦益相得,每排毁时政,上书自荐,及历举所善十数人皆公辅器,昌言内为之助;人多识其辞气((1).语气;口气。(2).文章的风格。(3).辞锋,辞采。(4).言辞;谈吐。),皆旦所为也。昉既坐黜,赵普秉政,深疾之。开封尹许王元僖廉得其事,白帝,捕马周系狱,穷治之,具伏。帝怒,诏决杖流海岛。甲戌,责昌言为崇信节度行军司马,象舆复州团练副使,俨海州、旦坊州、颢虢州司户参军。

  帝待昌言厚,垂欲相之,会普以勋旧复入,恶昌言刚戾难制,因是请加诛殛。昌言既贬官,普又请行后命,帝不许,乃止。普始为节度使,贻书台阁,体式皆如申状,得者必封还之,独象舆不却;普谓其慢己,故与旦、颢皆被重谴。

  初,侯莫陈利用卖药京城,多变幻之术,眩惑闾里。枢密承旨陈从信闻于帝,即日召见,试其术,颇验,即授殿直,骤加恩遇,累迁至陈州团练使,遂恣横无复畏惮,至于居处服玩,皆僭乘舆宫殿之制。依附者颇获荐用,士君子畏其党而不敢言。至是赵普廉得其专杀人及它不法事,尽于帝前发之。乃遣近臣就按,利用具伏;乙亥,诏除名,流商州,仍籍其家。俄诏还之,普恐其再用,使殿中丞窦諲复告其不逊之状。又,京西转运使宋沆籍利用家,获书数纸,言皆指斥切害,悉以闻。普因劝帝曰:“利用罪大责轻,未塞天下望,存之何益!”帝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戮于商州。既而复遣使驰传贷其死,使者至新安,马旋泞而踣,及出泞,易马至商州,已磔于市矣。闻者快之。(侯莫陈利用,姓侯莫陈,鲜卑侯莫陈部人,益州成都人。幼得变幻之术。太平兴国初,卖药京师,言黄白事以惑人。太宗宠幸,得处高位。肆意妄为,赵普以"每独南向坐以接京使,犀玉带用红黄罗袋"奏,得诛。似有天意。

  夏,四月,乙未,辽主如南京。丁酉,韩德让从太后观击鞠,瑚哩实突德让坠马,太后怒,立命斩之。

  加静海节度使黎桓检校太尉。

  五月,辛酉,置秘阁于崇文院,分三馆书万馀卷实其中。命吏部侍郎李至兼秘书监,帝谓至曰:“人君当淡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佞无自人。朕无它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至等观书阁下,帝必遣使赐宴,且命三馆学士皆预焉。

  癸亥,辽南府宰相耶律沙卒。(耶律沙(?-988),字安隐。其先尝相遥辇氏。应历间,累官南府宰相。景宗即位,总领南面边事。保宁间,宋攻河东,沙将兵救之,有功,加守太保,小说中,与杨家父子为敌,后被杨延嗣(杨七郎)提一枪挑死。)沙数将兵,太后尝召赐几杖以优其老,至是卒。

  朝廷数以敕书招谕李继迁,继迁终不肯降,益侵益边境。赵普建议,欲复委李继捧以夏台故地,令图之。继捧时为感德节度使,即召赴阙,壬申,授定难节度使,赐国姓,改名保忠,所管五州钱帛、刍粟、田园等并赐之。壬午,保忠辞之镇,锡赉甚厚,命右卫第二军都虞候王杲送之。及还,保忠以土物为赆jìn,杲拒而不纳,帝知之,赐白金百两。

  闰月,己丑,以襄州衙内都虞候赵承煦为六宅使。承煦,普次子也。普再入相,未始为求官,帝特命之。普尝戒其子弟曰:“吾本书生,偶逢昌运,受宠逾分,固当以身许国,私家之事,吾无预焉。尔等宜各勉励,勿重吾过。”

  近制,宰相子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加朝散阶;吕蒙正固让,止授六品京官。自是为例。

  丙申,赐诸道高年百二十七人爵为公士。秦、汉以后,不复赐民爵,自籍田礼成,始复赐焉。(古代君王赐给民间有功者的爵位。《汉书·高帝纪上》:“令民除 秦 社稷,立 汉 社稷,施恩德,赐民爵。”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爵者,禄位。民赐爵,有罪得以减也。”《汉书·惠帝纪》:“春正月,复发 长安 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城 长安 ……九月, 长安 城成。赐民爵,户一级。” 宋 徐天麟 《西汉会要·职官五·赐爵》:“ 孝惠 即位,赐民爵一级。” 宋 徐天麟 《西汉会要·职官五·赐爵》:“ 孝元 永光 二年,诏阴阳不调,三光晻昧,其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

  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宋白知贡举,放进士程宿以下二十八人、诸科百人。榜既出,谤议蜂起,或击登闻鼓求别试。帝意其遗才,壬寅,覆试下第人于崇政殿,得进士马国祥以下及诸科凡七百人。谓枢密副使张宏曰:“朕亲选贡士,人无弃材。卿与吕蒙正等曩者颇为大臣所沮,非朕独断,则不及此矣。”宏顿首谢。

  旧制,锁院,给左藏库十万以资费用。是岁,诏改支尚书祠部钱,仍倍其数。

  先是开封府发解,([fā jiě]1.唐 宋 时,应贡举合格者,谓之选人,由所在州郡发遣解送至京参与礼部会试,称“发解”。
宋 司马光 《论诸科试官状》:“臣伏见朝廷取勘诸处发解考试诸科官,以所解之人到省十有九不中者。”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罪发解官员》:“ 后唐 明宗 长兴 三年,詔选人文解不合式,罪发解官员。”《宋史·选举志一》:“﹝ 崇寧 三年詔﹞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及试礼部法并罢。”《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先是 开封府 发解,如诸州之制,皆府官专其事。是秋,以府事繁剧,始别勑朝臣主之,定名讫,送府发解如式。”2.明 清 时乡试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考中举人第一名为“发解”。明 王鏊 《震泽长语》卷下:“ 唐寅 字 子畏 ,少有逸才,发解 应天 第一。”《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此位是本县大名士,你只看他今科发解,还是发魁?” 清 戴名世 《宋嵩南制义序》:“先生年踰弱冠,即发解 江 南,为第一人;旋登进士,入史馆。”3.泛指乡试考中举人。《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莫稽 由此才学日进,名誉日起,二十三岁发解连科及第。”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铁花仙史》﹞ 诚斋 又招 儒珍 为西宾,而 蔡其志 晚年孤寂,亦屡来迎 王 ( 王儒珍 ),养以为子,亦发解,娶 诚斋 之女 馨如 。”4.犹起解。旧时谓押送犯人。《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 王兴 道:‘且莫细谈,明早老将军起身发解时,我站在傍边,你只看着我,唤我名字起来,小人自来与你分解。’”《说岳全传》第三四回:“﹝ 粘罕 ﹞遂传令叫小元帅 金眼郎郎 、 银眼郎郎 :‘你二人领兵一千,将 吉青 上了囚车,连军器马匹,一齐解往四狼主那边去。’二人领命,立刻发解起身。”)如诸州之制,皆府官专其事。是秋,以府事繁剧,始别敕朝臣主之,定名讫,送府发解如式。

  御史中丞尝劾奏开封尹许王元僖,元僖不平,诉于帝曰:“臣天子儿,以犯中丞故被鞫,愿赐宽宥。”帝曰:“此朝廷仪制,孰敢违之!朕若有过,臣下尚加纠摘;汝为开封府尹,可不奉法邪?”论罚如式。

  六月,丙辰朔,右领军卫大将军陈廷山以谋反伏诛。

  复以湖南为武安军节度。

  帝既擢马国祥等,犹恐遗材,复命右正言王世则等召下第进士及诸科于武成王庙重试,得合格数百人。丁丑,上覆试诗赋,又得进士叶齐以下三十一人,诸科八十九人,并赐及第。

  秋,七月,戊戌,帝谓赵普曰:“卿耆年触热,固应不易。自今长春殿对罢,宜即归私第颐养,候稍凉乃赴中书视事。”

  丙午,除西川诸州盐禁。

  八月,甲子,以宣徽南院使郭守文充镇州路都部署。

  戊寅,武胜节度使邓王钱俶卒,(吴越忠懿王钱俶(929年-988年)公元948-978 年在位。初名弘俶,小字虎子,改字文德,钱镠孙,钱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最后一位国王。后晋开元中,为台州刺史,胡进思立他为吴越国王。宋太祖平定江南,他出兵策应有功,授天下兵马大元帅。后入朝,仍为吴越国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 年),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988年逝世,葬于何地,有二种说法:第一种是洛阳,第二种是苍南。)辍视朝七日,追封秦国王,谥忠懿,命中使护丧事,葬洛阳。俶任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四十年,为元帅三十五年,穷极富贵,福履之盛,近代无比。

  庚辰,幸国子监,诏博士李觉讲《周易》之《泰卦》,觉为别坐,从臣皆列坐。觉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帝甚悦,特赐帛百匹。

  丁酉,辽太后幸韩德让帐,厚加赏赉,命从臣分朋双陆以尽欢。(双陆,古代博戏用具。是一种棋盘游戏,棋子的移动以掷骰子的点数决定,首位把所有棋子移离棋盘的玩者可获得胜利。游戏在世界多个地方演变出多个版本,但保留一些共通的基本元素。在游戏中,每位玩者尽力把棋子移动及移离棋盘。虽然游戏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游戏的策略仍然十分重要。每次掷骰子,玩者都要从多种选择中选出最佳的走法。

  是月,凤皇见广州清远县合欢树,树下生芝三本。

  九月,乙酉朔,以李继隆为定州都部署。

  签署枢密院事杨守一卒。守一本晋邸涓人,无它材能,以告廷美阴事,致位通显。赠太尉。

  丁未,秘书监李至言:“著作局撰告飨宗庙及诸祠祭祝文称尊号,唐惟《开元礼》有之,稽古者以为非礼。请举旧典,飨宗庙称嗣皇帝臣某,诸祠称皇帝。”从之。

  庚戌,辽主次涿州,射帛书谕城中降,不从。乙卯,辽师四面攻之,城破,乃降,因抚其众。驸马萧勤德、大师萧达兰皆中流矢,勤德载辽主车中以归。旋闻南师退,遣耶律色珍等追击,大败之。冬,十月,戊午,辽师破沙堆驿。庚午,以降军分置七指挥,号归圣军。行军参谋马得臣言:“谕降宋军,恐终不为用,请放还。”辽主不允。辛巳,奚王寿宁败南师于益津关。癸未,进军长城口,定州守将李兴击之,为耶律休格所败。

  帝谓侍臣曰:“朕每念古人禽荒之戒,自今除有司顺时行礼之外,更不于近甸游猎。”五坊鹰犬,悉解放之,诏天下勿复来献。

  以右谏议大夫樊知古为河北东、西路都转动使。都转动使自知古始。知古即若水,帝为改名焉。

  十一月,甲申朔,辽主令诸军备攻具,庚寅,自将攻长城口,四面齐进。将士溃围南走,耶律色珍招之,不降,辽主与韩德让邀击之,斩获殆尽。甲午,拔满城。戊戌,下祁州,纵兵大掠。己亥,拔新乐。庚子,破小狼山寨。辽师至唐河北,诸将欲以诏书从事,坚壁清野勿与战,定州监军袁继忠曰:“敌骑在近,城中屯重兵而不能翦灭,令长驱深入,岂折冲御侮之用乎!我将身先士卒,死于敌矣!”辞气忼慨,众皆服。中黄门林延寿等五人犹执诏书止之,都部署李继隆曰:“阃外之事,将帅得专焉。往年河间不即死者,固将有以报国家耳。”乃与继忠出兵拒战。先是易州静塞骑兵尤骁果,继隆取以隶麾下,留其妻子城中。继忠言于继隆曰:“此精卒,止可令守城,万一寇至,城中谁与捍敌!”继隆不从。既而辽师果至,易州遂陷,卒妻子皆为所掠。继隆欲以卒分隶诸军,继忠曰:“不可,但奏升其军额,优以廪给,使之尽节可也。”继隆从其言,众皆感悦,继隆因乞之隶麾下。至是摧锋先入,辽师大溃,追击至曹河。捷闻,降玺书褒答,赐予甚厚。

  十二月,辛未,以李继迁为银州刺史、充洛苑使。

  国子博士李觉上言曰:“夫冀北、燕、代,马之所生也。制敌之用,实资骑兵为急。议者以为欲国之多马,在啖边人以利,使重译而至。然市马之费岁益而厩牧之数不加者,盖失其生息之理也。且边人畜牧转徙,驰逐水草。腾驹游牝,顺其物性,由是浸以蕃滋。暨乎市易之马,至于中国,则絷之维之,饲以枯稿,离析牝牡,制其生性,玄黄虺隤,因而减耗,宜然矣。今军伍中牝马甚多,而孳息之数尤鲜者,何也?皆云官给秣饲之费不充,又马多产则羸弱,驹能食则侵其刍粟,马母愈瘠,养马之卒,有罪无利,是以驹子生乃驱令嗅灰而死。其后官司知有此蠹,于是议及养驹之卒,量给赏缗,其如所赐无几而尚习前弊。今窃量国家所市边马,直之少者,匹不下二十千,往来支给赐与,复在数外,是贵市于边地而贱弃于中国,非理之得也。国家纵未暇别择牝马以分畜牧,宜且减市马之半直,赐畜驹之将卒,增为月给,俟其后纳马即止焉,则是货不出国而马有滋也。大率牝马二万而驹收其半,亦可岁获万匹,况复牝又生驹,十数年间,马必倍矣。昔猗顿(猗顿,山西省临猗县人。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原是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他在生计艰难时,听到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问术"。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母畜)。猗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后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成为与陶公齐名的巨富。)穷士也,陶硃(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学者和经济学家。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 "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 之先祖。)公教以畜五牜字,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间,其息无算,况以天下之马而生息乎!”帝览而嘉之。(关于中国战马的论文。)

  著作郎直史馆罗处约上疏曰:“窃闻省中上言,欲于三司之中复置判官十二员,兼领其职,各司其局。臣伏以三司之制非古也,盖唐朝中叶之后,兵寇相仍,以赋调筦榷之所出,故自尚书省分三司以董之。然蠹弊相沿,为日久矣。以臣管窥,莫若复尚书都省故事,其尚书丞、郎、正郎、员外郎、主事、令史之属,请依六典旧仪,以今三司钱刀、粟、帛、筦榷、度支之事,均在二十四司。如此,则各有司存,可以责其集事。今则仓部、金部,安能知储廪、帑藏之盈虚;司田、司川,孰能知屯役、河渠之远近!有名无实,积习生常,堆案盈几之籍,何尝能省览之乎!若复于三司之中更分置僚属,则愈失其本原矣。”
关于朝廷机构---三司改革的论文

  是岁,少府监上言:“本监配役人郭冕等皆任京朝官,会赦,请叙用。”帝曰:“此皆赃贿,止可免其居作,不可复齿朝行。”

  辽初置贡举,放高第一人。(辽对宋,很注意学习,取长补短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端拱二年(辽统和七年)

  春,正月,癸巳,诏文武群臣各陈备边之策。

  是日,辽主谕诸军趋易州;癸卯,攻城。满城出师来援,为辽铁林军击退,指挥使被擒者五人。甲辰,辽师齐进,东京骑将夏贞显之子仙寿先登,易州遂破,刺史刘墀降于辽。守陴将士南走,辽主帅师邀之,无得免者。即以马质为刺史,赵质为兵马都监,迁易州军民于燕京,授仙寿高州刺史。乙巳,辽主登易州五花楼,抚谕士庶。

  户部郎中张洎奏曰:“自幽蓟用兵,累载于兹,其故何哉?盖中国失地利,分兵力,将从中御,士不用命故也。

  “中国所恃者,险阻而已。朔塞以南,地形重阻,深山大谷,连亘万里,天地所以限中外也。今自飞狐以东,重关复岭,塞垣巨险,皆为契丹所有;燕蓟以南,平壤千里,无名山大川之阻,此所以失地利而困中国也。国家制御之道,在乎审察利害,举万全之略。今河朔郡县,列壁相望,朝廷不以城邑大小,咸浚隍筑垒,分师而守。及敌骑南驰,长驱深入,咸婴城自固,莫敢出战,敌人莞然自得,出入燕、赵,若践无人之境。及其因利乘便,攻取城壁,国家尝以一邑之众与敌人一国之师,既众寡不侔,亦败亡相继。其故无它,盖分兵之过也。臣请悉聚河朔之兵,于缘边建三大镇,各统十万之众,鼎踞而守;仍环旧城,广创新寨,俾士马便于出入。然后列烽火谨晨夕之候,选精骑为报探之兵,千里之遥,若视掌内,敌之动静,我必先知。仍命亲王出临魏府,控河朔之要,为前军后屏。自馀郡县,则选在城丁壮,授以戈甲,俾官军统摄而城守焉。三镇分峙,隐若长城,大军云屯,虎视燕、赵,臣知契丹虽精兵利甲,终不敢越三十万之众南侵贝、冀矣。

  “军志曰:‘凡临敌,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闻鼓不进,闻金不止,虽有百万之师,何益于用!’又曰:‘将从中制,兵无选锋者,必败。’臣顷闻涿州之战,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个相管辖,以谦谨自任,未闻赏一效用、戮一叛命者。军志曰:“弩不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臣顷闻涿州之战,敌人未至,万弩齐张,敌骑既还,箭如山积。乃知戈戟刀剑,其用皆然,是驱天兵奋空拳而对勍敌也。军志曰:‘三军耳目,在吾旗鼓。’臣顷闻涿州之战,阵场既布,或取索兵仗,或迁移部队,万口传呼,嚣声沸腾,乃至辙乱尘惊,莫知攸往,矢石未交,奇正先乱。军政如此,孰救败亡!军志曰:“凡出师临阵,一夫不用命,则斩一夫,一校不用命,则斩一校,一队不用命,则斩一队。’故穰苴戮庄贾,魏绛戮扬干,诸葛亮诛马谡,李光弼斩崔众,咸以能举严刑,方成大略。臣请陛下申命元帅,自裨将以下有违犯命令者,并以军法从事。其杀敌将校所得鞍马财货等,悉以与之,仍优加锡赉。严刑以制其命,重赏以诱其心,示金鼓进退之宜,谨三令五申之号,将不中御,众知向方,而不能震大宋之天声者,未之有也!

  “又,沿边郡县,久被焚掠,臣乞陛下悉与放免秋夏两税,直俟事宁之日,方仍旧贯。朝廷所失租赋,未及毫芒,且以沮敌人诱掖之谋,慰庶绥怀之望。

  “前史有言曰:‘圣人以天下为度,不以私怒而伤公义。’今兵连祸结,当以权济用,请陛下且稍抑至尊,举通和之策,彼若归仁悔过,奉大国之欢盟,结好息民,以宁宇县,固邦家之望也。脱若敌人无厌,贪残是务,屈大邦之命而不从,曲实在彼,我又何咎!臣知天下闺闱妇女亦当为陛下荷戈执戟,效死于战场矣,况六军之人哉!”(宋军懦弱、边防不守在于:地理、分散、法令、民情之弊。

  右正言直史馆王禹偁奏曰:“备边之策,在外任其人而内修其德耳。在外者,一曰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请于缘边要害之地为三军以备之,若唐受降城之类。如国家有兵三十万,则每军十万人,使互相救援,责以成功,立功者行赏,无功者明诛。二曰侦逻边事,罢用小臣。小臣虽有爱君之名而无爱君之实,边疆涂炭而不尽奏,边民哀苦而不尽言。诚用老臣大僚,往来宣抚,赐以温颜,使尽情无隐,则边事济矣。三曰行间谍以离之,因衅隙以取之。臣风闻契丹中妇人任政,人心不服。宜捐厚利,啖其部长,以离其心。四曰边人自相攻击,中国之利也。今国家西有赵保忠、折御卿为国心腹,宜敕二帅率麟、府、银、夏、绥五州,张其掎角,声言直取胜州,则契丹惧而北保矣。五曰下哀痛之诏以感激边民。顷岁吊伐燕蓟,盖以本是汉疆,诚宜收复,而边民不知圣意,皆谓贪其土地,致契丹南牧。陛下宜下哀痛之诏,告谕边民,有得一级者赐之帛,得一马者还其价,得部帅者与之散官。如此,则人百其勇而士一其心。在内者,在省官吏,慎选举,信用大臣,禁止游惰。望陛下少度僧尼,少崇寺观,劝风俗,务田农,则人力强而边用实矣。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惟陛下熟计之。”帝览奏,深加叹赏,宰相赵普尤器之。(内外说

  知制诰田锡奏曰:“今之御敌,无先于选将帅;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须授之方略,自然因机设变,观衅制宜,无不成功矣。昔赵充国,汉之老将,尚云百闻不如一见。况今委任将帅,而每事欲从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赐与阵图,依从则未合宜,专断则违上旨,以此制胜,未见其长。伏乞速命宰臣各举良将,并令素有闻望宿旧武臣,自举其能及举所知者。

  “臣闻前年出师,命曹彬取幽州,是侯莫陈利用、贺令图之辈荧惑圣聪,而李昉等不知。去年招置义军,札配军分,赵普等亦不知。夫宰相非才,则罢之可也。宰相可任,岂有议边陲,发师旅,而不使与闻者哉!语云:‘偏信生奸,独任成乱。’利用、令图等既误陛下机宜于前,无令似此二人者复误陛下机宜于后。

  “兵书曰:‘事莫密于间,赏莫重于间。’契丹自有诸国,未审陛下曾探得凡有几国与之为仇?若悉知之,可以用重赏,行间谍。间谍若行,则契丹自乱;契丹自乱,则边鄙自宁。昔李靖用间,破突厥心腹之人。如汉之陈汤、傅介子之流,则不劳师徒,自然归化。此可以缓陛下忧边之心也。

  “凡征发军士,储备粮草,亦宜镇静,勿使喧烦。臣闻去年于户税上折科马草,及官中和买,当买纳未足之间,即有使臣催督,贫下户妇女有行校科者。又闻汴河干浅,欲分南河水添注汴河以通漕道。国家计度何在,而临时一至于此!臣即不知国家军储支得几年,若是无九年之粮,实为无备;若是无三年之粮,实为窘急。若不窘急,何以科校妇女而纳草,添注河水而漕运也?

  “昔吴起为将,为士卒吮痈。霍去病为将,汉帝欲为治第,去病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今之将帅,有如吴起、霍去病否?若以臣见,即将帅实无其人。将帅非才,即无威名,何以使敌人望风而惧!

  “以臣所见,小事不劳陛下用心;若以社稷之大计,为子孙之远图,则在乎举大略,求将相,务帝王之大体也。设如人欲理身,先理心,心无邪则身自正;欲理外,先理内,内既理则外自安。臣谓边上动,由朝廷动之,边上静,由朝廷静之。任贤相于内,则纪纲正;委良将于外,则边鄙安矣。”(选贤用能,抓大放小)(文臣武将为边境宋辽战争出谋划策。

  改军头司为御前忠佐军头司,引见司为御前忠佐引见司。

  二月,壬子朔,命河北东、西路招置营田,以陈恕等为营田使。

  下诏罪己。(有危机感了

  辽主御元和殿,受百官贺。以元日在营中,至是战捷,还南京补行礼。

  癸丑,诏:“平塞、天威、平定、威虏、静戎、保塞、宁边等军,祁、易、保、定、镇、邢、赵等州民,除雍熙四年正月丙戌诏给复外,更给复二年;霸、代、洺、雄、莫、深等州,平鲁、岢岚军,更给复一年。”

  乙卯,辽大飨军士,爵赏有差。枢密使韩德让封楚国王,驸马都尉萧宁远同政事门下平章事。甲子,辽主命南征所俘、有亲属分隶诸帐者,给官钱赎之,使得相从。

  丙寅,辽禁举人匿名飞书谤讪朝政。

  戊辰,以国子监为国子学。

  是月,作方田。([fāng tián]1.古九章算术之一。即以边线长短求田地面积的方法。《周礼·地官·保氏》“六曰九数” 汉 郑玄 注:“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隋书·律历志上》:“所谓率者,有九流焉:一曰方田,以御田畴界域。”2.指 宋 初所行之屯田守边制。其田方形,故称。宋 王禹偁 《故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上方考古道,兴方田,俾封疆之臣,修耕战之备。”《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开禧元年》:“ 王阮 有文武干略,尝知 濠州 ,请復 曹瑋 方田、 种世衡 射法,日夜守备。”按,《玉海》卷一七六:“﹝ 端拱 二年﹞内出手詔諭边将曰:‘朕今立法令,缘边作方田,已颁条例,量地里之远近,列置塞栅。此可以限其戎马,而大利我之步兵也。’”3.指 宋 王安石 所行之方田法。《宋史·王安石传》:“﹝ 王安石 ﹞参知政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参见“ 方田法 ”。中国古代称正方形及矩形为方田。李籍《九章算术音义》称"方田者,田之正也。诸田不等,以方为正,故曰方田。"

  三月,亲试合格举人,得进士阆中陈尧叟以下一百八十六人,诸科博平孙奭等四百五十人,并赐及第,七十三人同出身。赐宴,始令两制、三馆文臣皆预。赐尧叟等箴一首。越州进士刘少逸者,年十三,中选,既覆试,又别赐御题赋诗数章,授校书郎,令于三馆读书。时中书令史、守当官陈贻庆举《周易》学究及第,既而帝知之,令追夺所授敕牒,释其罪,勒归本局,禁吏人应举。

  时有进士十七人挈家归于辽,辽主命有司考其中第者,补国学官,馀授县主簿、尉。

  丁亥,辽命知易州赵质收战亡士卒骸骨,筑京观。戊子,赐裕悦宋国王耶律休格红珠筋线,命入内神帐行再生礼,太后赐物甚厚。辽制,惟帝及太后行再生礼,休格得行之,异数也。

  己丑,辽免云州逋赋。

  丙申,辽开奇峰路,通易州市。

  是春,辽主驻延芳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十大宰相——寇准
第三章——寇准《蝶恋花》
通鉴总类 卷十九
“燕云十六州”:“鸡肋”和“灾祸”(深度好文)(上)
燕云往事12
寇准是如何老成谋国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