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纪十(二)--离谱的签字官

   刘宋中叶以来,中央和方镇矛盾斗争的日趋激化,是典签制度形成的直接原因。宋文帝时,这一争斗已露端倪。元嘉二十二年,太子詹事、员外散骑侍郎孔熙等欲拥立彭城王刘义康,事泄被诛,义康受到牵连而被废,过了两年,与账户诞世等人谋反,“聚众据郡,复欲奉戴义康”,义康这次就罪不容诛了。刘劭弑父篡位,把中央和方镇的矛盾推向了公开化。其弟武陵王刘骏首先传檄州郡,起兵声讨,随后荆州刺史刘义宣、雍州刺史藏盾、会稽太守随郡王刘诞诸方镇并举义兵。方镇的联合势力打败了刘劭的中央军。刘骏由藩王而得帝位,对于诸王方镇更不得不有所防范。清代王夫子评曰:“诸王拥方州以自大,义宣反于江洲、诞反于广陵,休茂反于襄阳,乘之动而不可止,于是孝武之疑忌深矣。削之制之,不遗余力,而终莫能戢。”。孝武帝对诸王方镇进行严密控制,典签制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典签制度兴起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寒人的崛起。南朝门阀制度盛行,士族日益腐朽,务实勤政者被人讥笑,连一些刚出头的非门阀官员也难免受其影响,皇帝也没有办法。宋齐之际,为了维护皇权,以年龄尚幼甚至无才的皇子出任地方藩镇,并且派出同宗异姓大臣辅政,为了防止他们弄权,于是皇帝又派出自己的心腹来约束他们,表面上伺候皇子的饮食起居,并且帮助地方官员处理公文,实际上对地方诸王及辅僚起着监视的作用。
典签的影响 
典签制度的兴起,本是中央为了抑制地方,维护皇权而实行的制度,但典签制度导致州府“执事多门”,刺史位重权轻,严重削弱了封建王朝杂地方上的实际统治能力,进一步加大了皇帝与方镇的矛盾,加剧了宋齐政局的动荡。 
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在于典签到后期,权势越来越重,在中央对地方方镇采取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典签在地方拥有的权力极大。大明以来,成年王子或异姓大臣出镇,也都由皇帝内出教命,刺史不能专断,如宗榖任豫州刺史,所施政刑,因为典签吴喜公经常反对而无法执行;典签每年数次到达京师,向皇帝汇报地方诸王的行事表现。皇帝问以方镇刺史的政绩,“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于是典签“威行州郡,权重藩君。”
齐时典签,权势尤重。史载巴陵王萧子伦欲游东堂,典签姜秀不许,子伦哭着对母亲说“儿欲移五步,亦不得,与囚何异!”邵陵王萧子明欲送书于侍读鲍僎,典签吴修之不许。南齐诸王,处于典签严格控制和监督之下。 
典签权势之重,导致了刘宋、萧齐政局因此而发生重大影响。 
首先,它严重弱化了封建中央王朝在地方上的实际统治能力。刺史既受行事之挟制,又受典签之制约,权力或被分割或被架空,因无法发挥正常职能而不能对中央起到真正的屏障作用,一旦地方有事,他们往往束手无策。如齐武帝永明三年,富阳人唐寓之聚众四百人一起,连下桐庐、盐官、诸暨等,数月之内,众至三万,称帝钱塘,东部郡县官员或私或逃,无力弹压。齐武帝只好急调禁兵书千人、马数百匹才将起义镇压下去。仅此一例就足见宋齐时地方实力之弱了。
然后最严重的后果不是来自地方的农民起义,而是地方对中央的叛乱。典签制度进一步加深了君主与诸王方镇的矛盾,引起王室内乱,这是必然的后果。诸王刺史不甘处于无权、受制的地位,必然要进行激烈的反抗。他们或杀死行事、典签,公开扯旗造反。如宋孝武帝大明二年,海陵王刘修茂杀司马庾深之、典签杨庆、戴双,征集兵众,反于襄阳。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杀典签吴修之、戴景渊等八人,起兵荆州。一些将领因不堪被疑忌,不惜投降北魏。宋明帝泰始元年,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降魏,引魏二万余骑共败宋军,夺走了刘宋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在统治集团内部互相猜忌、骨肉相残的一片混乱中,宋齐王朝迅速崩溃。

       丞相义宣走至江夏,闻巴陵有军,回向江陵,众散且尽,与左右十许人徒步,脚痛不能前,僦民露车自载,缘道求食。至江陵郭外,遣人报竺超民,超民具羽仪兵众迎之。时荆州带甲尚万余人,左右翟灵宝诫义宣使抚慰将佐,以“臧质违指授之宜,用致失利。今治兵缮甲,更为后图。昔汉高百败,终成大业……”而义宣忘灵宝之言,误云“项羽千败”,众咸掩口。鲁秀、竺超民等犹欲收余兵更图一决;而义宣惛hūn,mèn沮,无复神守,入内不复出,左右腹心稍稍离叛。鲁秀北走,义宣不能自立,欲从秀去,乃携息慆及所爱妾五人,着男子服相随。城内扰乱,白刃交横,义宣惧,坠马,遂步进;竺超民送至城外,更以马与之,归而城守。义宣求秀不得,左右尽弃之,夜,复还南郡空廨xiè;旦日,超民收送刺奸(派人把他抓了起来,送到监狱)。义宣止狱户,坐地叹曰:“臧质老奴误我!”五妾寻被遣出,义宣号泣,语狱吏曰:“常日非苦,今日分别始是苦。”鲁秀众散,不能去,还向江陵,城上人射之,秀赴水死,就取其首。(众叛亲离狼狈不堪。)
    

       诏右仆射刘孝孙使荆、江二州,旌别枉直,就行诛赏;且分割二州之地,议更置新州。
    

       初,晋氏南迁,以扬州为京畿,谷帛所资皆出焉;以荆、江为重镇,甲兵所聚尽在焉;常使大将居之。三州户口,居江南之半,上恶其强大,故欲分之。癸未,分扬州浙东五郡置东扬州,治会稽;分荆、湘、江、豫州之八郡置郢州,治江夏;罢南蛮校尉,迁其营于建康。太傅义恭议使郢州治巴陵,尚书令何尚之曰:“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对沔口,通接雍、梁,实为津要。由来旧镇,根基不易,旣有见城,浦大容舫,于事为便。”上从之。旣而荆、扬因此虚耗,尚之请复合二州,上不许。(调整行政区划,完全因军事和经济原因。)
    

        戊子,省(下令撤掉)录尚书事。上恶宗室强盛,不欲权在臣下;太傅义恭知其指,故请省之。
    

       上使王公、八座与荆州刺史朱修之书,令丞相义宣自为计。书未达,庚寅,修之入江陵,杀义宣,幷诛其子十六人,及同党竺超民、从事中郎蔡超、咨议参军颜乐之等。(刘义宣(415~454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人。南朝宗室大臣,宋武帝刘裕第六子,母亲为孙美人。生而舌短,涩于言论元嘉元年,封竟陵王,食邑五千户,仍拜右将军,镇石头城。出为都督、江州刺史。勤自课厉,政事修理。辅助孝武帝刘彧夺位有功,累迁中书监、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给鼓吹。改封南郡王,食邑万户。孝建元年,起兵谋反,兵败被杀,时年四十。)超民兄弟应从诛,何尚之上言:“贼旣遁走,一夫可擒。若超民反复昧利,卽当取之,非唯免愆,亦可要不义之赏。而超民曾无此意,微足观过知仁。且为官保全城府,谨守库藏,端坐待缚。今戮及兄弟,则与其余逆党无异,于事为重。”上乃原之。
    

        秋,七月,丙申朔,日有食之。
    

        庚子,魏皇子弘生;辛丑,大赦,改元兴光。
  

        丙辰,大赦。
    

        八月,甲戌,魏赵王深卒。
    

         乙亥,魏主还平城。
    

       冬,十一月,戊戌,魏主如中山,遂如信都;十二月,丙子,还,幸灵丘,至温泉宫;庚辰,还平城。
      

         孝武帝孝建二年(乙未、四五五年)
    

        春,正月,魏车骑大将军乐平王拔有罪,赐死。
   

        镇北大将军、南兖州刺史沈庆之请老;二月,丙寅,以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庆之固让,表疏数十上,又面自陈,乃至稽颡泣涕。上不能夺,听以始兴公就第,厚加给奉。顷之,上复欲用庆之,使何尚之往起之。尚之累陈上意,庆之笑曰:“沈公不效何公,往而复返。”尚之惭而止。辛巳,以尚书右仆射刘延孙为南兖州刺史。(退休是件幸事。)
    

       夏,五月,戊戌,以湘州刺史刘遵考为尚书右仆射。
    

        六月,壬戌,魏改元太安。
    

        甲子,大赦。
    

        甲申,魏主还平城。
    

        秋,七月,癸巳,立皇弟休佑为山阳王,休茂为海陵王,休业为鄱阳王。
    

        丙辰,魏主如河西。
   

        雍州刺史武昌王浑与左右作檄文,自号楚王,改元永光,备置百官,以为戏笑。长史王翼之封呈其手迹。八月,庚申,废浑为庶人,徙始安郡。上遣员外散骑侍郎东海戴明宝诘责浑,因逼令自杀,时年十七。(刘浑玩政治游戏,活的不耐烦。)
    

        丁亥,魏主还平城。
   

        诏祀郊庙,初设备乐,从前殿中曹郎荀万秋之议也。
    

      上欲削弱王侯。冬,十月,己未,江夏王义恭、竟陵王诞奏裁王、侯车服、器用、乐舞制度,凡九事;上因讽有司奏增广为二十四条:听事不得南向坐;剑不得为鹿卢形(古剑名。《玉台新咏·日出东南偶行》:“腰间鹿卢剑,可直千万餘。” 程琰 补注引《汉书·隽不疑传》注:“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卢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未敷时。今大剑木首,其状似此。” 唐 皇甫曾 《赠老将》诗:“鹿卢剑折虬髯白,转战功多独不侯。” 清 赵翼 《赠李莪洲孝廉》诗:“急装足裹豪猪鞾,奇服腰悬鹿卢剑。” 郭沫若 《高渐离》第一幕:“可超而越屏风浅,可负而拔鹿卢剑。”亦省作“ 鹿卢 ”。 清 曹寅 《题启南先生莫斫铜雀砚图》诗:“粉身何惜鹿卢碎,渴笔恐辱屠沽儿。”);内史、相及封内官长止称下官,不得称臣,罢官则不复追敬。诏可。(这很符合司马光的观点,名分很重要。如同现在的车改,甚至严格得多。)
   

      庚午,魏以辽西王常英为太宰。
    

       壬午,以太傅义恭领扬州刺史,竟陵王诞为司空、领南徐州刺史,建平王宏为尚书令。
    

       是岁,以故氐王杨保宗子元和为征虏将军,杨头为辅国将军。头,文德之从祖兄也。元和虽杨氏正统,朝廷以其年幼才弱,未正位号;部落无定主,头先戍葭芦,母妻子弟并为魏所执,而头为宋坚守无贰心。雍州刺史王玄谟上言:“请以头为假节、西秦州刺史,用安辑其众。俟数年之后,元和稍长,使嗣故业。若元和才用不称,便应归头,头能藩扞汉川,使无虏患,彼四千户荒州殆不足惜。若葭芦不守,汉川亦无立理。”上不从。
    

         孝武帝孝建三年(丙申、四五六年)
   

        春,正月,庚寅,立皇弟休范为顺阳王,休若为巴陵王。戊戌,立皇子子尚为西阳王。
    

       壬子,纳右卫将军何瑀女为太子妃。瑀,澄之曾孙也。甲寅,大赦。
    

         乙卯,魏立贵人冯氏为皇后。后,辽西郡公朗之女也;朗为秦、雍二州刺史,坐事诛,后由是没入宫。
    

         二月,丁巳,魏主立子弘为皇太子,先使其母李贵人条记所付托兄弟,然后依故事赐死。(又残酷上演立子杀母故事。
   

        甲子,以广州刺史宗悫为豫州刺史。故事,府州部内论事,皆签前直叙所论之事,置典签以主之。宋世诸皇子为方镇者多幼,时主皆以亲近左右领典签,典签之权稍重。至是,虽长王临藩,素族出镇,典签皆出纳敎命,执其枢要,刺史不得专其职任。(南朝地方长官之下典掌机要的官。又称主帅﹑典签帅或签帅。当时府州部内论事,皆用签。前叙所论事,后书某官某签,府州皆置典签掌管。本为处理文书的小吏,权力不大。刘宋中叶以后,多以幼小皇子出任方镇,君主用寒人出身的亲近左右充当典签,代替诸王批阅公事,甚至照管诸王的饮食起居,职位虽低,权力渐重。)及悫为豫州,临安吴喜为典签。悫刑政所施,喜每多违执,悫大怒,曰:“宗悫年将六十,为国竭命,正得一州如斗大,不能复与典签共临之!”喜稽颡流血,乃止。
    丁零数千家匿井陉山中为盗,魏选部尚书陆真与州郡合兵讨灭之。(典签是南朝皇权寒人结合的产物,也是寒人兴起的重要表现之一。宋﹑齐君主通过典签控制和鉴视地方军政,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虽不无作用,但终不能消除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而且增加了地方内部矛盾。
    

       闰月,戊午,以尚书左仆射刘遵考为丹杨尹。
   

        癸酉,鄱阳哀王休业卒。
    

       太傅义恭以南兖州刺史西阳王子尚有宠,将避之,乃辞扬州。秋,七月,解义恭扬州;丙子,以子尚为扬州刺史。时荧惑守南斗,上废西州旧馆,使子尚移治东城以厌之。扬州别驾从事沈怀文曰:“天道示变,宜应之以德。今虽空西州,恐无益也。”不从。怀文,怀远之兄也。
    

        八月,魏平西将军渔阳公尉眷击伊吾,克其城,大获而还。
    

        九月,壬戌,以丹杨尹刘遵考为尚书右仆射。
    

        冬,十月,甲申,魏主还平城。
 

         丙午,太傅义恭进位太宰,领司徒。
   

         十一月,魏以尚书西平王源贺为冀州刺史,更赐爵陇西王。贺上言:“今北虏游魂,南寇负险,疆埸之间,犹须防戍。臣愚以为,自非大逆、赤手杀人,其坐赃盗及过误应入死者,皆可原宥,谪使守边;则是已断之体受更生之恩,傜役之家蒙休息之惠。”魏高宗从之。久之,谓羣臣曰:“吾用贺言,一岁所活不少,增戍兵亦多。卿等人人如贺,朕何忧哉!”会武邑人石华告贺谋反,有司以闻,帝曰:“贺竭诚事国,朕为卿等保之,无此,明矣。”命精加讯验;华果引诬,帝诛之,因谓左右曰:“以贺忠诚,犹不免诬谤,不及贺者可无慎哉!”(魏帝这是第二次表现用人不疑的原则,堪为英明。)
    

        十二月,濮阳太守姜龙驹、新平太守杨自伦弃郡奔魏。
    

        上欲移青、冀二州幷镇历城,议者多不同。青、冀二州刺史垣护之曰:“青州北有河、济,又多陂泽,非虏所向;每来寇掠,必由历城(历城,济南。南依泰山,北靠黄河,是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省会济南最大的市辖区,是泉城东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州幷镇,此经远之略也。北又近河,归顺者易。近息民患,远申王威,安边之上计也。”由是遂定。
    

        元嘉中,官铸四铢钱,轮郭(相当于现代钱币的防伪技术。)、形制与五铢同,用费无利,故民不盗铸。及上卽位,又铸孝建四铢,形式薄小,轮郭不成。于是盗铸者众,杂以铅、锡;翦凿古钱,钱转薄小。守宰不能禁,坐死、免者相继。盗铸益甚,物价踊贵,朝廷患之。去岁春,诏钱薄小无轮郭者悉不得行,民间喧扰。是岁,始兴郡公沈庆之建议,以为“宜听民铸钱,郡县置钱署,乐铸之家皆居署内,平其准式,去其杂伪。去春所禁新品,一时施用,今铸悉依此格。万税三千,严检盗铸。”丹杨尹颜竣驳之,以为“五铢轻重,定于汉世,魏、晋以降,莫之能改;诚以物货旣均,改之伪生故也。今云去春所禁一时施用;若巨细总行而不从公铸,利己旣深,情伪无极,私铸、翦凿尽不可禁,财货未赡,大钱已竭,数岁之间,悉为尘土矣。今新禁初行,品式未一,须臾自止,不足以垂圣虑;唯府藏空匮,实为重忧。今纵行细钱,官无益赋之理;百姓虽赡,无解官乏。唯简费去华,专在节俭,求赡之道,莫此为贵耳。”议者又以为“铜转难得,欲铸二铢钱。”竣曰:“议者以为官藏空虚,宜更改铸;天下铜少,宜减钱式以救交弊,赈国舒民。愚以为不然。今铸二铢,恣行新细,于官无解于乏,而民间奸巧大兴,天下之货将糜碎至尽;空严立禁,而利深难绝,不一二年,其弊不可复救。民惩大钱之改,兼畏近日新禁,市井之间,必生纷扰。远利未闻,切患猥及,富商得志,贫民困窘,此皆其不可者也。”乃止。(少见的谈论经济,且主要是钱币的铸造,其中少钱币规律的认识,大多只谈对社会、朝廷的收入、税负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资治通鉴音注卷第一百二十八
刺史六條問事
456年
明宗纪九
列传 宋宗室及诸王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 编修-●卷一百七十七◎帝王部·姑息第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