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幼学琼林》---33

地舆,通俗的解释,就是地理。但地理是西方的概念,在中国古代,一直用“地舆”这个概念。“舆字怎么理解?舆字里面有一个“车”字,所以这个字与车有关,它的本意是车厢,也就是车上装东西的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大卡车的车斗,小轿车的后备厢。车斗或后备厢,都能装很多的东西。古语说: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把大地比作车舆,它可以承载万物。

《中庸》中有一句话: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意思是说,我们所在的大地,由一撮一撮的土聚积起来,极其广厚,即便承载三山五岳也不怕重,容纳五湖四海也不会泄。世间万物,它都能包容,都能承载。与地理的概念相比,地舆的概念更具人文性、形象性。

下面来说:黄帝画野,始分都邑

黄帝,在第一章讲“天文”的时候介绍过。黄帝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他先后击败神农、蚩尤和炎帝,统一了当时中原一万多个大小部落。各个部落归顺以后,就尊称其为黄帝。从黄帝开始,中国历史开始纪年,至今大约有五千年。所以说,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黄帝统治期间,有“始制文字,乃服衣裳”等重大发明,还有包括指南车、历法、舟车、种植在内的传统科技成果,对人类物质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传说,黄帝统一各个部落以后,由于天下很大、百姓众多,加上风俗不同,民情迥异,难以管理。为了便于管理,于是画野分州。

的繁体字是:畫。古时写作:


上头的,是笔的意思;下面是“田”,表示土地的意思。由此我们知道,丈量、划分土地,就是

现在讲的“地舆,包括了风俗、风水、风气的概念(我们不要一提到风水就觉得神秘兮兮)。前面讲过“地舆”比“地理”的概念更人文,是在说明中国古人讲的“天人合一,物我一元”。天地自然中包括人,人是天地自然中的因素之一。所谓“风水”,就是风气、风俗。一个地方如果风气不好,再好的人生活在周围,也会“近墨者黑”(所以孟子的妈妈也可以说是风水大师);一个地方阴冷潮湿,那么就不太适合体质弱、寒性大的人生活。

学习中国地理,可以看到各行政区的划分不仅有地形的因素(比如隔山就有了山东、山西,隔水就有了河北、河南),而且有地貌的因素(比如四川属四川盆地,西藏属青藏高原),还有气候﹑民族、习俗等方面的因素。

“画野”的“野”怎么讲?那就是野外、野地了。但这么说还是不形象,不能准确表达“画野”的意义。有一句话,叫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在现实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一家、每一户把门前的雪清扫干净了,但户与户之间有一块“三不管”地带,却无人清扫,这个地方就叫作“野”。可以想象,在黄帝统治时期,一万多个部落(相当于村子),怎么分清哪块地是张村的,哪块地是李村的?一块地,王家的牛来吃草了,李家会不会答应?行政管理,就要划分区域、规定责权。划野,就是把无人管的地带划分清楚。

 现在通常用都邑泛指城市。都邑分为,有两个概念。“都是国君(村长)所在的城市,“邑”是其它人口相对集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市之外,就是郊。郊外之地,就是野。所以,古语有“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之说。

黄帝画野、始分都邑,有什么好处呢?《通典》上说:一则不洩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亡更守,七则出入相司,八则嫁娶相媒,九则无有相贷,十则疾病相救。《通典》上说,大约有十个好处。简单来说,就是大家生活在一个相同的环境下,有地理区域的认同感,吃香喝辣的习惯一样,婚丧嫁娶风俗一样,脾气秉性一样,同时也方便物流,方便疾病相救。一句话,就是便于管理!

由此,我们要知道,后人称黄帝是杰出的管理家、军事家、政治家,并不足怪。《孙子兵法》中有: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意思是:治理人数多的大部队与治理人数少的小分队,原理是一样的,搞好编制的划分即可。指挥大部队与指挥小分队的战斗,原理也是一样的,搞好建制及其相应的名称即可。现在沿用的省、市、县、乡、镇,一直到村、户,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画野,始分都邑,皆为分数与形名是也。

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关于夏禹,我们在讲“天文”那一章中有过介绍。今天,我们在这里再作一些补充。

其实,大禹也是皇族后裔。据《史记》记载: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帝(五帝之一),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反过来说,大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推位让国”——禅让制度的最后一位受益人,禹以后就开始了“夏传子,家天下”的历史。

大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不力,被舜处死。舜又任命大禹子承父业,继续治水。大禹新婚第四天就离开了家,此后又三过家门而不入。跨九州,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千字文》中的九州禹迹,意思就是指大禹治水,足迹遍及九州。

《史记》中记载:大禹治水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先在冀州完成了壶口的工程以后,又依次在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共九个州来治理水患。治水的结果是:於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即:九州统一,四境之内可以安居,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朝觐。

在庄子《杂篇·天下》中记载: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意思是说:大禹治水整治了大河三百条,分支小河三千条,水渠小溪不计其数。在治水时,由于他的脚长时间泡于水中,以至于小腿上都生不出腿毛——腓无胈,胫无毛。

回到正文,什么叫“初奠山川”呢?“山”字好理解,就是指高大挺拔、蜿蜒曲折的地貌。“川”是一个象形字,意指流水之形,引申为水的意思。比如说四川的来由,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四川境内有四条大的江而得名。我们要体会到,川并不是直接指水,而是说像流水。所以“川”字又引申为绵延伸展的地形,所以又指陆地平原。比如说,一马平川的“川”就是平原的意思。同时,也说明四川并非只因四条江而得名,而是因为四川盆地又是由四个平原(川)组成的。

在这里,川是代表江水,还是指平原,无从定论。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确定山之高与川之浅。用现代地理的术语来讲,就是确定了等高线。等高线是以海平面为基准(零值),然后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就成了一个闭合的曲线。有一些建筑常识的人就知道,在基建时,确定标高,意义很大。比如说,我们平时在城市里看到的马路牙子,他们是齐齐整整地铺出来的。但这个齐齐整整是相对的。地势低的地方,比如说在标高线以下,就需要填一填;地势高的地方,比如说在标高线以上,就需要平一平,然后再铺。这样,才能确保马路牙子相对的平整。

 

大禹治水,山川始奠,就是确定了等高线,这对于老百姓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说迁徙到某处生活定居,用肉眼看的话,这个地方相对于周围地势也许较高。但对于标高(海平面)来说,这块地方却处于海平面之下,有发生水患的可能,不宜建筑房子并居住。比如说荷兰,是世界上有名的低地之国。全国平均地势处在海平面之下,所以荷兰就有一道长长的防洪堤。再比如说,北京的天安门城楼,看上去很高。但是,假设永定河河堤决口,任其泛滥,就可以把天安门城楼淹没。所以,古时永定河的河堤必须保证堆筑得比天安门城楼高。由此可见,夏禹治水,初奠山川黄帝画野,始分都邑的意义一样重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州是大禹划定的吗
行走千年|13.大禹的艰难治水之旅
禹划定九州吗 - 世界历史网
大洪水绝密档案(4)
《禹贡》九州在说啥?
禹铸九鼎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