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的傩祭】
 

祈福禳灾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的原始本能。在早期的字义里,“傩,‘却之也’,谓之逐疫。”傩祭,正是这样一种驱鬼祈福的古老祭祀活动。傩祭的历史极其悠久,上自三代、下讫汉唐而宋,“傩”,一直就在宫廷、军队和民间流行。“傩”,应该起源于上古之时,但成型于周代的宫廷“大傩”之礼,已在《周礼》中有明文记载。另外在《礼记》、《后汉书》、《东京梦华录》等书中,也都有相当篇幅的描述。《周礼》说夏官司马所属有方相氏,方相,旧注谓“系放想可畏怖之貌。”“放想”,仿佛想象之意。《周礼·夏官·方相氏》云:“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郑玄曰:“蒙,冒也。冒熊皮者,以惊驱疫疠之鬼,如今头也。时难,四时作方相氏以难却凶恶也。”方相氏,是古代民间普遍信仰的神祗,因其有着“畏怕之貌”,而成为专门的驱疫避邪之神。唐杜佑《通典》引《汉旧仪》曰:“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虐鬼;一居若水,是为魍魉蜮鬼;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小儿。”“方相帅百隶及童子,以桃弧、棘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酒之。”根据古文献的描述,“设狂夫四人”,方相之士的装束是,“方相之士蒙玄衣朱裳,主索室中殴疫,号之为狂夫。”狂夫,就是没有爵的武士,要头套面具,上有黄金铸成的四目,上衣玄色,下裳朱色,装扮成专门驱疫辟邪之神方相氏的样子,执戈举盾,率领众隶,驱逐疫鬼精怪。“方相氏狂夫所服玄衣朱裳,左右同色,不得为偏衣也。”

 

傩祭之仪,征诸文献早而全者,首推《礼记·月令》篇。《后汉书·鲁恭传》云:“《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之时也。”孔子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汉人认为“气”是万物之本原。《礼记·月令》:“先立春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天子要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时率领公卿大夫到郊外举行迎四季之“气”之礼,地点分别在都城的东郊、南郊、西郊、北郊(春夏秋冬分别为东南西北)。与之相应的,天子还要在季春毕春气、仲秋御秋气、季冬送寒气。否则“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总至,寇戎来征。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虫螟为害。……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林不收。行秋令,则天多沉阴,淫雨蚤降,兵革并起。……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无实。行夏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所以就需要大傩以驱疫,把遗存的旧气撵除干净,可谓“逐尽阴气为阳导也”。根据《礼记·月令》上的说法,“(季春之月)命国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仲秋之月天子乃傩…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大傩每年只有三次,分别于三月、八月、十二月举行的季春毕春气、仲秋御秋气、季冬送寒气的傩祭。古人相信世间万物皆随季节的变换而气象更新,季节更迭之际,若陈腐之气不除,则恶气、晦气丛生,鬼疫随至。“送气”的目的也是为了“逐疫”。因此傩祭仪式是一种有关季节转换,乃至生命周期循环性的仪式,它的举行跟太阳运行相关。扶阳抑阴就是为了高扬生命,抵制死亡,洋溢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征鸟厉疾。乃毕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之神祗。”这其间,除夕夜的逐疫则是最隆重的一次。如鹰隼之般的季冬之月是一年中厉疾杀气最盛之时。所以只有用此大傩之后,方可结束对山川,以及帝王将相、上天神祗的祭祀。

 

关于古傩祭的具体细节,在《后汉书·卷九五·礼仪志·大傩》有详细的描述:“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为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黄门令奏曰: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子和曰:‘甲作食歹凶,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百面鼓,百面钲,百名侲子,皆赤帻,执大鼗,山呼海动,惊天动地。”人们希望通过声势浩大的仪式,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和希望避免的东西转化而通达鬼神世界,而鬼神世界的“信息”也可以经过这个仪式的转化而通达生命世界,从而达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根据文献来看,古代天子由亲自主办或授权举办的的春季傩祭,分别名曰“国傩”、“军傩”;由诸侯天子在秋季举办的傩,叫“天子傩”;由乡民举办的傩,称“乡傩”或“大傩”。由于历史演变,后世的傩祭没有再出现严格的季节与人为的等级划分,并把举行的各种傩统称“大傩”,“大傩”也就变成了驱邪除魔、祈求降雨、送葬开路驱鬼的“傩”仪式。

 

后世最起码从北齐时候开始,在举行傩祭或丧葬的时候,对于如何使用“方相氏”有了等级的规定:“三品以上及五等开国,通用方相。”到了《隋书?札仪志三》则出现了更改:“三品以上及五等开国, 通用方相。四品以下,达于庶人,以魈头”。魃头,根据郑玄的解释,也是一种面具,其与“方相”的主要差别是“世以四目为方相,两目为魑头。

 

虽然北齐和隋对于“方相”的使用上并不尽然,但是其大体的仪式是相沿不辍的。“北齐制,季冬晦,选人子弟如汉,合二百四十人。百二十人,赤帻、皂衣,执鼗。百二十人,赤布葱褶,执角。方相氏执戈扬。又作穷奇、祖明等十二兽,皆有毛角。”“隋制,季春晦,傩,磔牲於宫门及城四门,以攘阴气。秋分前一日,攘阳气。季冬旁磔、大傩亦如之。其牲,每门各用羝羊及雄鸡一。选子,如北齐法。冬八队,二时则四队。问事十二人,赤帻衣,执皮鞭。工二十二人。其一人方相氏,如周礼。”(《通典》)

 

傩,一直还是古代军队的重要仪式。所以唐代的大傩及地方上的州县傩,均列为国家礼制的“军礼”之列。《通典·卷一百六·礼六十六》“序例上”云:“五礼篇目四曰军礼,其仪二十有三…二十二、大傩。二十三、诸州县傩。”另外,在《通典》上,对于唐代的大傩之礼和州县之傩都有着详细的描述。并且,唐代的大傩之礼,还有着固定的祝文。

 

《通典·九十三·大傩》中记载的唐代大傩及州县之傩仪注(下文蓝色部分为州县标准)

 

大傩之礼:前一日,所司奏闻。选人年十二以上、十六以下为子,著假面,衣赤布葱褶。二十四人为一队,六人作一行。执事者十二人,著赤帻恳衣,执鞭。工人二十二人:其一人方相氏,著假面,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右执戈,左执;其一人为唱帅,著假面,皮衣,执棒;鼓角各十,合为一队。队别鼓吹令一人,太卜令一人,各监所部巫师二人。令以下皆服平巾帻、葱褶。州县傩,方相四人执戈,唱率四人。子,都督及上州六十人,中下州四十人,县皆二十人。方相、唱率,县皆二人,皆以杂职差之。其子,取人年十五以下,十三以上充之。又杂职八人,四人执鼓钉,四人执鞭。戈,今以小戟。以逐恶鬼于禁中。有司先备每门雄鸡及酒,拟于宫城正门、皇城诸门磔禳设祭。太祝一人,斋郎三人,右校为瘗堋,各于皇城中门外之右,方深称其事。先一日之夕,傩者各赴集所,具其器服,依次陈布以待事。诸州县傩则前一日之夕,所司帅领宿于府门外。其县门亦如之。

其日未明,诸卫依时刻勒所部,屯门列仗,近仗入陈于阶下如常仪。鼓吹令帅傩者各集于宫门外。诸州县,未辨色,所司白刺史县令,请引傩者入。内侍诣皇帝所御殿前,奏:“子备,请逐疫。”讫,出命内寺伯六人,分引傩者于前长乐门、永安门,以次入,至左右上,鼓噪以进。方相氏执戈扬诸州县傩,将辨色,宦者二人出门,各执青麾,引傩者入。无宦者外人引导。于是傩,击鼓钉,俱噪呼,鼓鞭戈而入。唱率子和曰:“甲作食杂,胃食疫,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览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鬼凶,赫汝躯,拉汝干,节解汝肌肉,抽汝肺肠,汝不急去,后者为粮。”唱率子以下,诸州县傩同。周呼讫,前后鼓噪而出。诸队各趣顺天门以出,分诣城门,出郭而止。

傩者将出,祝布神席当中门,南向。出讫,宰手斋郎牲匈,磔之神席之西,藉以席,北首。斋郎酌酒,太祝受奠之。祝史持版于座右,跪读祝文诸州县傩,宦者引之,遍索诸室及门巷讫,宦者引出中门,所司接引出,仍鼓噪而出大门外,分为四部,各趣四城门,出郭而止。初傩者入,祝五人各帅执事者,以酒脯各诣州门及城四门;傩者出,便酌酒奠脯于门右,禳祝而止,乃举酒脯埋于西南。酒以爵,脯以笾。曰:“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天子遣太祝臣姓名,昭告于太阴之神:玄冬已谢,青阳驭节,惟神屏除凶厉,俾无后艰,谨以清酌敬荐于太阴之神,尚飨。”讫,兴,奠版于席,乃举牲并酒瘗于堋,讫,退。其内寺伯导引出顺天门外,止。诸州县傩,其祝文曰:“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祝姓名敢昭告于太阴之神:寒往暑来,阴阳之常度,惟神以屏杂厉,谨以酒脯之奠,敬祭于神,尚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二百四十卷
史部通典作者唐杜佑撰王文锦等校注通典卷第四十一 礼一 沿革一 礼序
宋書卷十七  志第七
唐代初期,建国伊始沿袭于隋的州县两级体制,以及地方监察的强化
单独开贴说一下中国古代的祃祭和军旗文化
儒家“三礼玉论”(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