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事制度的缓慢进化

科举制度伴随着中国一起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时光,见证过盛唐,也见证过清朝最后的腐朽,见证过无数文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也见识过无数的蝇营狗苟。

不过,不知道大家考虑过没有,这个能够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到底是怎么来的?总不可能是隋炀帝一拍脑门,凭空变出来的吧?

这就要从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古代的那些选官制度说起了。

01世官制

在先秦时期,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这是基于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和家族血缘关系而制定的政策,说白了就是不加掩饰的“世袭制”。这样的政策完全杜绝了底层想要向上晋升的希望,贵族永远是贵族,农民永远是农民。

(世卿世禄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变法富强,所以严重扯后腿的“世卿世禄制”也就理所当然的被扔在了一边。就像商鞅变法的时候,为了让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个人的身份完全以“军功”论,让平民百姓也有成为贵族的可能性。

这样的规定,就让商鞅严重损害了很大一批的旧贵族的利益,所以在秦孝公死后遭到了旧势力的反扑,最终车裂而死。

“世卿世禄制”虽然没有了,商鞅留下来的“军功爵制”在战争年代还行,但是一旦到了和平年代,这就是一项完全报废的制度。

所以到了汉代的时候,就推出了一项全新的“察举制”,用来筛选民间的人才。

02察举制

不过察举制也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人才也具有空前的流动性。为了使自己的国家比别的国家更强大,他们就竞相网罗各种人才。不管你出身如何,品行如何,只要你有能力,并且为我所用,那么你就是我的“食客”。我管你饭,你给我做事。

比如说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哪一位不是养着数千食客,并且又在危急关头多次靠这些食客才化险为夷。这样的人才聚集方式就有了一点察举制的意思。

但是汉朝的察举制也并不是一项固定的政策,它出现的时间很随机,主要是看皇帝想不想征召。在汉文帝的时候,出现的「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被认为是察举制的开端。不过在这之前刘邦、吕后都曾有过从民间征召人才的记录。

而汉文帝的成果也是颇为丰厚,晁错、张释之都是被举荐上来的人才。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东方朔、司马相如,甚至于董仲舒都是被汉武帝“察举”上来的。

并且汉武帝在独尊儒术之后,还创办了太学,在太学中的博士弟子考试合格也有机会出任为官,改变人生——就像“凿壁偷光”的匡衡一样。

到了东汉的时候,察举制愈发的完善,由不正规走向了正规。取士的科目也丰富了起来,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举孝廉”与“秀(茂)才”。而且并不是说举荐上去就可以当官,还必须得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行,不合格的照样不能当官。

不过因为察举制是由公卿列侯、刺史以及其他大官举荐人才的一种制度,所以这就会形成一种垄断,普通人想要晋升,除非你运气逆天,要么就是能力太强。到汉朝末年的时候,察举制已经完全崩坏,成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一种手段。

甚至在桓灵时期还冒出了这样的歌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于是在曹魏篡汉之后,又实行了一种新的制度——九品官人法。

(从西汉到唐朝选官方式的演变)

03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

曹魏时的人才晋升渠道已经被世家大族完全垄断,长此以往,必定会对皇权形成威胁——就像他们曹家干的事情一样。所以曹丕在自己继位的前夕,听取了陈群的建议,用“九品官人法”选拔人才,将人才的任免权收归到自己的手中。

所谓的“九品官人法”就是让专门的“中正官”用家世、才干、道德、乡品等因素将人才分成九品:上上、中上、下上……以此类推,总共九等。以求将全天下的人才都网罗到自己的手里。

本来想得挺好,自己派出官员,让官员搜罗人才,既可以打击豪强大族,又可以免去后顾之忧。

但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中正官,也就是判定人物等级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由各郡的长官推选的当地人。平民百姓肯定没有机会当中正官,只能由一些豪强大族的子弟们来当。

因为曹家毕竟也算是得国不正,必须得一定程度上依靠世家大族的力量。

这就相当于将地方选任人才的权力交到了豪强大族的手中。豪强大族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完全垄断了人才的传输。

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形。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形成了事实上的“贵族政治”,寒门的上升之路又一次被堵死。

(九品官人法)

04南北朝时期的试验

九品官人法刚开始的时候确实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是久而久之,就成了一项“走过场”政策。

南北朝的时候,皇帝换得都跟走马观花一样,所以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就会日益激烈。他们需要快速的扶植新贵族,选拔新官员来抵抗旧贵族们对于朝局的影响。所以“九品官人法”就成为了改革的对象。

(南北朝)

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项制度的产生可不是碰碰嘴皮子就会出现,需要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才能够诞生出来。

南朝要比北朝受“九品官人法”影响要深。因为北方的皇帝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出身,对于九品官人法根本不感兴趣,他们有兴趣的是汉朝的“察举制”,重点是举秀才和举孝廉。

在多次尝试后,最终在北齐年间,出现了考策取士的方法,并且完全摒弃了“九品中正制”中对于家族地位的重视,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进京城考试。

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南朝没有尝试过改变:南朝宋的时候,就曾经舍弃过中正官,也是采用考试的方法来收取人才。不过考试的形势太过于简单:「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依旧能够看到九品官人法的影子。

梁武帝萧衍也曾经尝试用“九流常选”的办法来选取人才。不过“九流”还是指的“九品”人才,自己还派出专门搜索人才的官员。其实还是“九品官人法”的框架,但是他打破了寒门与贵族之间的界限。

最终这些尝试都给隋朝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都始终摆脱不了九品官人法的影响和世家大族对于仕途的贪婪。

05结语

隋朝在建立之初,采用的依然是“九品官人法”,同时还恢复了“察举制”。但是他们渐渐意识到九品官人法的不足,转而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了更加公平的考试制度身上。

最终在隋炀帝大业元年的时候,下令不分身份等级,都可以举荐入朝。第二年下令建立进士科以考试取士。

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由别人举荐自己,变成了自己举荐自己。

其实回首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一项制度的诞生并没有那么容易。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简单,甚至都不会深入思考的“考试”二字,却让古人们经过了数百年的摸索,最终才逐渐成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丕的九品官人法是个好办法?丨军师联盟
九品中正制的由来:曹魏对士族的妥协,沦为门阀世家的工具
古代选人制度:推选、世袭、军、察举、九品、科举
“食有劳而禄有功”,聊聊古代俸禄制的产生与发展
从宗族到契约,中国人的晋身之阶
九品中正制与士族的崛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