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岳地貌景观

前言概要: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景观多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习俗迥异。中国旅游业起步虽较晚,却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旅游地理(geography of  tourism  in China)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将为中国的旅游事业提供理论基础与客观调查研究及规划,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介绍中国的旅游地理资源类型入手,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山岳地貌景观的概念与具体地貌,其中山岳地貌包括①花岗岩地貌景观;②变质岩地貌景观;③砂岩峰林地貌景观,⑤丹霞地貌景观;⑥岩溶山地景观;第二部分将以泰山为例,具体分析泰山的地质地貌、文化底蕴与其具作为旅游资源的关系。

关键词:旅游地理资源、山岳地貌景观、泰山

我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疆域辽阔,东西差异和南北纬度差异比较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自然风光,也构成了我国旅游地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  山岳地貌景观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据统计,中国的山地丘陵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3%。如果把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内,中国山区的面积要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山地类型众多,景观内容丰富,构成了自然风光的主体。山地按其高度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等级别。中山和低山丘陵往往因环境宜人、风景秀丽而吸引游人,高山和部分极高山则是科学研究和登山旅游的理想场所。

   作为旅游资源的山岳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因:①风景名胜区中的山岳;②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中的山岳;③历史名山;④佛教、道教名山;⑤冰山雪峰和登山地;⑥有科学考察意义的山岳。

   山岳地貌景观按其地质地貌成因,可分如下几种主要类型:

   ①花岗岩地貌景观;②变质岩地貌景观;③砂岩峰林地貌景观,④丹霞地貌景观⑤岩溶山地景观;。

 1.花岗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是地面上最常见的酸性侵入体。它质地坚硬,岩性较均一,垂直节理发育,多构成山地的核心,成为显著的隆起地形,在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常形成挺拔险峻、峭壁耸立的雄奇景观。表层岩石球状风化显著,还可形成各种造型逼真的怪石,具较高的观赏价值。

 我国的花岗岩山地分布广泛,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和燕山山脉以东的第二、三级地形阶梯上。以海拔2500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其他一些山地也有分布。中国的许多名山,如东北的大、小兴安岭,辽宁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山东的泰山、崂山、峄山,陕西的华山、太白山,安徽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浙江莫干山、普陀山、天台山,湖南的衡山、九嶷山,江西三清山,河南鸡公山,福建的太姥山、鼓浪屿,广东罗浮山,广西桂平西山、猫儿山,湖北九宫山、黄冈陵,江苏的灵岩山、天平山,天津的盘山,北京云蒙山,河北老岭,宁夏贺兰山,甘肃祁连山,四川贡嘎山,海南大洲岛、铜鼓岭、七星岭、五指山等等,几乎全部或大部分为花岗岩所组成。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花岗岩由于节理风化、崩塌等作用,常形成峭壁悬崖、孤峰擎天、石柱林立等奇特景观,著名的如黄山莲花峰、炼丹峰和天都峰三峰鼎立,华山的东西南北中五峰相峙;天柱山的天柱峰,九华山的观普峰也非常典型。

   球形风化景观,著名的有海南的天涯海角、鹿回头、“南天一柱”,浙江普陀山的“师石”,辽宁千山的“无根石”,安徽天柱山的“仙鼓峰”和黄山的“仙桃石”等。

2.变质岩地貌景观

变质岩是岩浆岩、沉积岩由于所处的地质环境和理化条件的变化,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其种类很多,由于原有岩石的岩性及所受的变质程度的差异,变质岩的岩性差别很大,组成的山地风景的风格特色也不同。

 我国由变质岩构成的名山很多,大江南北分布广泛。著名的如泰山、嵩山、庐山、五台山、苍山、武当山、梵净山等。泰山以山体高大雄伟著称,尤其是由古老的杂岩组成的南坡,主体是由古老的花岗闪长岩体变质而成。梵净山相对高差达2000余m,出露于群峰之巅,巍峨壮观。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造就了无数奇峰怪石,如鹰嘴岩、蘑菇岩、冰盆、“万卷书”等。苍山由石灰岩变质后的大理岩构成,山石如玉,山峰险峻,林木苍苍,犹如人间仙境。

其他著名的变质岩山还有江苏孔望山、花果山,浙江南明山等等。

3.砂岩峰林地貌景观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源风景区,是我国独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它像一座天然的艺术宫殿,莽莽苍苍,绵延数百里,浩渺高大,气势磅礴。它是张家界森林公园以及索溪峪、天子山两个自然保护区的总称,共有4000多处砂岩石峰,集神、奇、秀、野等特色于一体,峭壁万仞,千姿百态,世所罕见。

   景区出露地层为上泥盆统云台组巨厚、质纯、坚硬的紫红色或灰白色石英岩。岩层平缓,北东与北西近于垂直的两组节理特别发育、集中,为塑造砂岩峰林地貌提供了良好条件。流水的侵蚀和重力崩塌,加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造就了峰林、峰柱、方山、石林、峡谷、嶂谷、幽谷等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

4.丹霞地貌景观

 (1)丹霞地貌及其类型

丹霞地貌是指发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这种地貌具有奇、险、秀、美的丹崖赤壁及千姿百态的造型。丹霞地貌具有整体感强、线条明快质朴,体态浑厚稳重、丹山碧水、引人入胜的特点,因而有很高的游览和观赏价值,是我国重要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据统计,我国主要丹霞地貌区风景类型有石寨、石墙、石梁、石崖、石柱、石峰、峰丛、一线天、嶂谷、峰林、水蚀溶洞、造型地貌、天然壁画等共26类。位于广西资源县和湖南新宁县交界处的资源—新宁风景区和广东仁化丹霞山风景区各有20类风景类型,并列全国之首。

   (2)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概况及其特征

   中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广泛,而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云、贵、滇、川、桂北、湘南、陇、冀北等地。目前已发现丹霞地貌350多处。较著名的有广东仁化丹霞山,桂北湘南资江、八角寨,福建武夷山,浙江方岩,江西圭峰、龙虎山,安徽齐云山、甘肃麦积山、崆峒山,贵州梵净山,四川江油窦山、都江堰市青城山等等。

   已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丹霞地貌有: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福建武夷山,甘肃麦积山、崆峒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有丹霞地貌景点的有: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中的棒槌山、双塔山、罗汉山等。

   广东省韶关市东北仁化县城南的丹霞山,由200多座奇山异峰组成,是世界上最典型和最大的丹霞地貌地区之一,也是地理上“丹霞地貌”一词的命名地。丹霞山主要由丹霞组地层组成。岩性为砾岩、砂砾岩等,丹霞山为岭南第一名山,名列广东四大名山之首。

   在丹霞山周围,还有韶石山、大石山、金鸡岭等丹霞地貌。

   位于广西资源县与湖南省新宁县交界处的资新盆地,面积310平方km,是我国已知发育丹霞地貌最大的地区,是目前正在开发的旅游区之一。现已开发了资江风景旅游区、八角寨风景旅游区、骐山风景旅游区及其周边区。这是中国丹霞地貌风景区中丰度和品位具有“大、多、长、密、厚”特质的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和最优美的风景区。景区中丹霞风景类型(20类)和风景点之多(250个以上),也居全国主要丹霞风景区之首。资江漂流河段总长43km,在全国丹霞地貌风景区中属最长。资新盆地丹霞地貌的红层堆积厚度最大,是全国丹霞地貌风景区在地史上升降差异运动幅度最大、最剧烈的红盆之一。

   资江、八角寨丹霞风景区面积达130平方km,境内丹霞石峰林立,奇景变幻多姿,大小景点约150处,其中有许多属微观绝景。八角寨景观之奇妙,堪称“中国丹霞之魂”。

   四川盆地内具有丹霞地貌和主要旅游景点(区)近50处,其中10处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2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余位于省、市级风景名胜区内。主要有都江堰市青城山、玉垒山宝瓶口、剑阁城北剑门山、广元千佛洞、乐山凌云山、峨眉山二斗岩、江津南四面山、忠县玉印山、洪雅县玉屏山以及大足县北山、宝顶山等。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龙门山山前地带,长360公里,北宽南窄。砾石以碳酸盐类和硅岩类为主。

   此外,甘肃天水、平凉、兰州、武山及河北燕山等地也有许多丹霞地貌。

   5.岩溶洞穴景观

   岩溶洞穴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岩溶峰林神奇秀美,洞景迷人。所谓“桂林山水甲天下”,正是岩溶景观的代表。

   (1)我国岩溶分布概况

岩溶的分布主要决定于碳酸盐的分布。我国碳酸盐类岩石出露面积约130万平方km,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此外,在鄂西、湘西、川东、山东、山西及浙江、河北、北京、辽宁等地也有分布。我国裸露型岩溶面积达90.7万平方km。

   广西岩溶分布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1%,岩性大部分为石灰岩及白云岩,且多为厚层,加上广西炎热潮湿的气候最利于岩溶发育。广西典型的峰林地形主要分布于岩性较纯的灰岩地区。以桂林、阳溯一带为代表。峰林形态亦受构造影响,褶皱轴部峰林多呈圆形或锥形;在翼部多呈单斜式。溶洞极为发育,有“无山不洞”之称。桂林80%以上的溶洞都发育在较纯的泥盆系融县灰岩中,如七星岩,芦笛岩等。除形成峰林外,还形成峰丛、弧峰和残丘。

   在华南东部也有岩溶分布,如广东西北部肇庆七星岩,是突于西江平原之上的峰林。湖南南部道县、江华等处,也有比较低矮的热带峰林。

   贵州碳酸盐的分布面积占全省80%左右。以石炭系、二叠系岩溶发育最强。云南东部碳酸盐厚度大,以中上石炭系、下二叠系和中三叠系岩溶最为发育。在西部高原上,岩溶形态主要有小洼地、漏斗和落水洞,并分布一些低矮的峰林。在个旧附近有桂林式锥状峰林。靠近河谷地段,则分布有路南式石林。贵州南部的斜坡地带,峰林最发育,以密集的高大峰林、峰丛和深陷的圆洼地为特征,如兴义一带。

   云贵高原近期新构造上升,较大河流都深切为峡谷。云南东部有著名的路南石林,是由巨大裂罅经溶蚀分割而成的石柱组合体,高3m至20m,已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最近在路南石林东北约20km处,又发现一处面积更大的石林区,最高的石柱达40多m。在宜良、东川、弥勒、罗平等地也有石林分布,均发育在近于水平厚层石灰岩中。路南石林形成时代当属老第三纪。贵州黄果树瀑布景区有黄果树石林和天星桥石林。

   我国中部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各省及浙江、鄂西、湘西和川东碳酸岩类岩石分布较广,在构造上处于复杂的褶皱地带,长江切过褶皱,成为著名的长江三峡。

   近几年在长江三峡两岸发现的奉节天井峡地缝、小寨天坑、云阳龙缸、红池坝夏冰洞、武隆芙蓉洞等,其神奇与奥秘在国内外绝无仅有,属世界罕见,具有极高的科研和旅游价值。其中奉节天井峡地缝深度在200m以上,宽度仅几m,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深最窄的地缝式岩溶峡谷(嶂谷)奇观,地缝全长5.5公里。小寨天坑位于奉节县长江南岸,最大深度662m,直径626-537m,口部面积27.4万平方m,为世界第一大岩溶漏斗。从天坑-迷宫河的地下峡谷,长4326m,高100余m。云阳龙缸位于云阳县长江两岸,也属世界级大型岩溶漏斗,估算最大深度550m左右,居世界第二。四川武隆县芙蓉洞沉积物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质地纯净,形态完美,属世界最佳洞穴之一。

   华北地区碳酸盐类岩石以寒武奥陶系为主,主要分布在北京市西山地区、山东中南部、山西与河北的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和燕山一带。华北地区地表岩溶形态以岩溶泉、干谷为主。但也有北京房山石花洞群、山东沂源洞群、淄博洞群等著名溶洞。在山地与平原和盆地相接触处,常有大型岩溶泉出露。鲁中南的边缘岩溶泉有27处,有些泉成为河流的源头。

   山西高原灰岩面积达6万多平方km,在岩溶高原的深切河谷和山前地带,出露大型泉45处。这些岩溶泉的流量很大,如太行山东麓的娘子关泉,太原的晋祠泉,临汾的龙子祠泉等。

   由于气候影响,华北和东北碳酸盐类岩层的岩溶化程度一般较弱。但在断层带附近,仍可发育大型溶洞,如著名的辽宁本溪水洞和垣仁望天洞。

   华北的北台期和唐县期地面上,往往有延伸较长的大型溶洞。如山西吕梁山北端的北台期地面一些较长的溶洞,北京房山石花洞和上方山云水洞等。

   西藏高原的岩溶发育于海拔4000m以上的高寒高原上,是世界岩溶的一种特殊类型。现已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破坏。

   (2)我国主要洞穴概况

我国有许多著名洞穴,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有的洞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的则是近年发现和开发。

目前我国开发的洞穴约300m处。其中,一部分是在原来洞穴基础上进行整修。开发较早的是桂林七星岩、芦笛岩等。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洞穴开发较多,如辽宁本溪水洞、贵州安顺龙宫、浙江桐庐瑶琳仙境、北京房山石花洞等,每年都接待大批国内外游客。90年代开发的广西荔浦丰鱼岩、桂林冠岩、四川武隆芙蓉洞等,已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洞穴探险也逐步兴起。

   我国目前最长的溶洞为贵州都匀北溶洞(长40km),湖北利川腾龙洞(长39公里)、贵州绥阳双龙洞(长35.2km)。较长的还有贵州息烽县多缤洞,长17.2km,贵州织金洞和湖南慈利索溪峪黄龙洞,总长都在11km。面积最大的溶洞为湖南桑植九天洞,总面积250万平方m,为亚洲第一大洞。贵州织金洞面积30万平方m,四川兴文县石风洞面积20万平方m,也是较大的洞穴,后者还是我国最大的落水式洞穴。最大的水洞当属辽宁本溪水洞,主洞长3000m,总面积3.6万平方m,为亚洲水洞之最。贵州安顺龙宫水旱洞长4000m,地下暗河长达15km。

   洞穴分布和岩性、构造、气候条件、地下水作用都有密切关系。我国大中型洞穴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广东、浙江、安徽、江苏以及山东、辽宁、河北、北京等省区岩溶发育地区。在南方一些地区分布很集中,如贵州北部有700多条暗河,湘西有2400多个溶洞,广西桂林-阳朔一带有2000多个洞穴,云南宜良九乡28-36平方km范围就有66个洞穴。这些洞穴资源特色纷呈,千变万化。

第二部分  泰山的旅游资源

泰山素有“五岳独尊,雄镇天下”之美誉。它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同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雄伟博大的泰山,积淀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天下名山,成为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和象征。以下分别探讨泰山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以及两者融为一体的泰山景观特点、价值及其精神文化之内涵,这便是泰山独特的旅游资源。

一、雄伟的自然景观

 1、地貌与景观

  泰山地区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新构造活动较强烈。其构造特点为断块掀斜抬升。南部上升幅度大,北部上升小,因而地形南高北低,南坡陡北坡缓。山南三条北盘上升的正断层,即云步桥断层,中天门断层和泰前断层,形成泰山南坡陡峻高拔的三大台阶式的地貌景观,构成“朝天”景观并带上富有节奏感的自然美。

  泰山海拔1524米,是华北大平原东部山东丘陵中最高最大的中山,与其相邻的诸山都低于泰山300—400米,如鲁山海拔1108米,沂山海拔1032米,蒙山海拔1150米,徂徕山海拔1023米,其余众多低山丘陵海拔高度都在400—800米之间,尤其是广阔的华北大平原与泰山相对高差达1300米以上,形成强烈对比,因而大有异峰突起,东天一柱之气势。根据泰山的地貌形态及其成因,可将泰山地区划分为六种地貌类型,即侵蚀构造中山、侵蚀构造低山、溶蚀侵蚀构造低山、溶蚀侵蚀丘陵、侵蚀丘陵和山前冲洪积台地。

  (1)侵蚀构造中山。海拔800米以上,相对高差400米以上。构成山体的岩性主要是泰山杂岩和花岗岩,是受构造抬升影响最强烈的地区,周围深谷陡壁,切割深度达500—800米。中天门以上至岱顶周围属此类地貌,最具通天气势。

  (2)侵蚀构造低山。海拔500—800米之间,相对高度200米以上。岩性亦属泰山杂岩和花岗岩。经长期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岭低,坡缓,沟谷宽浅,中等切割,是峰顶尖峭的低山区。如中天门黄砚山及西北部份低山。

  (3)溶蚀侵蚀构造低山。主要分布在泰山北侧。范围较大。海拔500—800米,相对高度200米以上。山体主要由古生界沉积岩层组成。山顶较平坦。四面陡坡。状如“方山”。当地称“崮”或“坪”。如张夏的崮山、馒头山、朱家坪等均为典型的“方山型”低山。

  (4)溶蚀侵蚀丘陵。海拔高度小于500米,相对高度200米以下。主要分布在本区低山边缘北部。有岩溶现象出现。南缘的蒿里山,亦为古生界的灰岩丘陵。它处在泰山前大断裂的下降盘,周围被很厚的松散的第四纪沉积物覆盖。

  (5)侵蚀丘陵。高度与前者相同,岩性为泰山杂岩,主要分布在南部中低山边缘,经长期风化侵蚀成为顶部浑圆,坡度和缓的小丘,如王母池东的虎山。

  (6)山前冲洪积台地。分布在泰山外围山麓地带,由周围每条沟谷出口连结而成山前扇形台地,泰山南麓扇形发育较好,坡度在3°—6°之间,泰安城就座落在冲洪积扇上。冲洪积扇台地逐渐过渡到平原,这一带土壤肥沃,地下水丰富,是非常富庶的农业地带。汉代刘安的《淮南子·地形训》云:“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五谷桑麻,鱼盐出焉”。可见,早在汉代,人们就把泰山的发展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开发联系在一起了。

  泰山由低而高的六类地貌形态,在空间形象上,造成层峦垒叠,凌空高拔的势态,也就是所谓“岩岩”之势。泰山的地貌形态另一特点,就是总体上的雄伟形象与群体组合上多种地形相结合,形成变化无穷的微观空间,成为丰富多彩的景观形象的基础。由于历史上比较重视泰山的宏观形象,主要活动局限于南坡至岱顶,因而泰山地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资源尚待充分的利用。

 2、气候与景观

  对于风景资源来说,气候条件有两方面意义,一是作为景观资源和构景要素,形成多变的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二是作为旅游资源,对游人产生有利和不利影响。前者主要是心理作用,后者主要是生理作用。两者是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地质地貌是相对稳定和不变的基本构景要素,是构成自然景观空间格局的基础。气象气候要素,则是变化的不稳定的要素,有的是有规律有节奏的变化,如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有的是有规律无节奏一的变化,如阴、晴、雨、晦之天气现象和风、云、雾、雪之气象变化。有的则是瞬息万变,如流云、飘烟、朝露、暮霭等。种种变化的乃至瞬息万变的气候现象与稳定不变的丰富的泰山地貌景观相结合,便产生了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

  泰山地处我国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带,不但具有上述各种气候景观要素,而且由于海拔较高,靠近海洋,因而使气象气候景观更为多样化。泰山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下暖温带,山上为中温带。山下四季分明,山上无夏季,春秋相连,长达143日,春始于5月11日,秋止于9月30日,这143日正是登山游览的黄金季节。

  泰山的气温随高度而降低,雨量则随高度而增加。岱顶年降水量达1132.20毫米,山下泰安城只有722.6毫米。两地直线距离仅10公里。真有所谓“十里不同天”之感。

  据气候调查表明,山上太阳辐射较强,紫外线也较强,日照丰富。这不仅有利于植物生长,而且亦有利于登山者的健康,登山过程有如一次富有疗效的日光浴。从泰山气候的“舒适度”指数看,山前海拔280米以上地带,便是夏季较为舒适的地带,有利于登山游览。

  岱顶可以说是三季如春冬如玉的神奇世界,即春秋相连无夏天,冬有雾淞晶莹如玉。冬季岱顶的雾淞和雨淞奇观,是华北地区所少见的。据统计,累年平均雾淞日达36.3日,这一景观资源尚未利用。根据泰山气象气候的特点分析,岱顶4月—6月,均有可能观赏到“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碧霞宝光”等奇观。

  3、植被与景观

  植被在构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从美学或科学上讲,都是如此。从美学上讲,植被赋予景观丰富的色彩、复杂的微观空间结构和变化无穷的层次。从科学上讲,良好的植被是优良生态环境的标志,是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物质条件。它使景观充满生气和灵性。

  泰山植被,主要受气候和人为两方面的影响,气候影响植被的区系,种属及其分布的自然特点,而人类则是破坏、改造、维护植被的主宰力量,其影响是决定性的。自明代以后,尤其是近百年来,泰山森林遭受极大破坏,至解放前,除了对松山、后石坞及寺庙周围的古树林木以外,广大山区已变成荒山秃岭。解放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近40年来,森林覆盖率达到80%。这在北方是罕见的,即使南方的名山,也是不多的。实践证明,人工是可以恢复植被的,它给风景区的绿化,提供了良好的榜样。植被的恢复,为泰山景观增美,也为游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泰山植被不仅覆盖率高,而且类型多样,大体可划分为19个类型,其中包括森林11类,灌丛草甸2类,草甸3类和石质地稀疏植被3类。其中只有石质地稀疏植被受人类影响较少,属原生型。对松山和后石坞的油松林尚保留较强的原生性质。其余森林虽由人造,都也因地制宜,上下有序,近乎自然,实属难能可贵,为自然景观增色不少。泰山植被区系丰富,维管束植物有960多种,分属于137科。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以华北成分为主。由于泰山地处南温带南部,并受海洋影响,故在温湿的小生境上,还零星地分布一些南方植物种类,成为南北植物的过渡带,颇有典型性。

  泰山植被的景观价值要比科学价值更有意义。繁茂而丰富的植被,使泰山雄中显秀,增加景观色彩与层次。这可以从宏观、微观、古树名木及植被季相变化的景观效果来评价。由于40年的努力,泰山植被在宏观上可以说已恢复了“齐鲁青未了”、“空翠欲滴”、“远眉横黛”、“层峦杂树翠交浓”的景观面貌,从微观角度看,植被使景观充满生机和美感。“涧花岩草郁萋萋”、“小径穿深树”、“满涧溅桃花”的景观得以重现。

  泰山的基调树种是松柏。松柏具有苍劲、庄重、常青、长寿之美学和生态特性,因而更衬托出泰山雄浑壮美的特征。

 4、水文与景观

  常言道:“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水在自然景观构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以各种形式,如湖、溪、潭、瀑、泉等构成景区、景点的主景或配景。就风景资源而论,这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一个风景区,能否提供足够的优质饮用水,也是开发风景区的必要资源条件。水的数量、质量以及它的存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地质、地貌及植被条件。泰山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大于900毫米,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形高拔,河流短小流急,侵蚀力强,河道受断层控制,因而多趺水、瀑布、谷底基岩被流水侵蚀多呈穴状,积水成潭,容易形成潭瀑交替的景观。由于降雨多集中在夏季,水景与游览旺季自然结合,从而更发挥了季节性景观的作用。

  泰山水文景观,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中溪和西溪,后山的天烛峪和桃花峪。中溪流量小,游人多,尤其是过多的服务设施和住户把水景资源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资源开发利用,并用以作为排水渠道,因而造成水量减少和严重污染,而大失其观赏价值。唯西溪尚有名瀑黑龙潭等供人观赏,碧潭悬瀑,巨壁高崖,具有不凡的气势和天然韵味。然而,鲜为人知的天烛峪水景,可以说是更富奇趣了。小天烛峰,峰离山体,立谷冲天,巨大完整的岩壁,由峰顶直铺谷底,气势磅礴。数百米的陡壁悬崖夹谷成峪,底无乱石和泥沙,一脉清泉如游龙出峡,极为壮观。顺流而下,潭瀑清流,处处见其天趣和自然美。

  泰山因裂隙构造发育,所以裂隙泉分布很广,从山麓到山顶,有名的泉水有数十处。这些名泉不仅水质优良,而且又是有名的景点,如王母池、月亮泉、玉液泉、龙泉、黄花泉、玉女池等等。据有关部门的水质分析表明,泰山泉水无色透明,口味甘冽,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王母池、大泉池等都是一种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重碳酸盐—钙型、低矿化度、低钠的中性天然饮用矿泉水。其水质可与国内外一些著名矿泉水媲美。故泰山水,历来被誉为泰山三美之一。

   综上所述,泰山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水文等各有特点和价值,这些自然要素,构成了宏伟博大、丰富多彩的泰山自然景观综合体。正是这座神圣的泰山,“出云导雨”,生长万物,哺育人类,因而,很早以前,人们就崇拜泰山、不断地认识、开发、利用泰山,于是泰山和人类相依相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

二、悠久的历史文化

  研究泰山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时,值得注意的是泰山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作用。泰山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南北通道与黄河中下游的东西通道交叉枢纽之侧,这对泰山影响的扩大及其文化的弘扬,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泰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久远,从名山发展史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山神崇拜与帝王封禅祭祀历史、群众性的宗教活动历史、文人墨客的游览观赏历史、农民起义史、以及科学研究历史等。其中以帝王封禅祭祀活动为主要线索,贯串于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使泰山形成了“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特殊历史地位。封禅、宗教、游览、科研以及农民起义运动等活动内容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转化和影响,形成了泰山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山,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

  1、远古文化与泰山崇拜

据考古发掘,泰山东南沂源的猿人头骨化石为距今四五十万年的人类遗迹,新泰县发现的一少女牙齿化石表明,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已有发展到智人阶段的人类在泰山地区生息繁衍。新石器时期,泰山南麓的北辛文化(约7000年前)和大汶口文化(约6300—4400年前),泰山北麓的龙山文化(约4400—3900年前),在这一地区的形成和全国的广泛分布,都说明早期的人类在泰山地区的发展不仅是连续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利用泰山周围地区丰富的资源,开发了经济、创造了古老文明。据考古学家推断,“大汶口文化总的发展趋势是从东往西、往南,最后一直达到洛阳和信阳地区”。“龙山文化的分布更广,东至海滨,西至渭水中游,北至辽东半岛的渤海沿岸,南及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北部”。(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这些远古文化遗存表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最终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徐北文:《济南史话》)。泰山远古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对理解泰山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据《山海经》记载的451座山,都有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动,可见祭山神的广泛性。祭山神不仅在平民百姓中进行,而且也盛行于统治者中。《史记·封禅书》引周官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最早记载五岳的是《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蒿山为中岳”。“释曰,篇首载此五山者,以中国之名山也”。五岳代表着五个方位各有含义的五座名山。《尔雅》<疏>曰:“东方为岱者,言万物皆相代于东方;南方为霍,霍之为言护也,言太阳用事护养万物也;西方为华,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成熟可得获也;北方为恒,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中央为嵩,嵩言其大也”。

为什么在五方之中,东岳泰山居于“五岳独尊地”的地位呢?泰山之成为尊者,首先是自然景观形象的高大,有拔地通天、雄风盖世世的气派,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是“直通帝座”,与上帝对话的地方。泰山因其高,气候产生垂直变化,山上多云雨,山下少雨水,因而被认为是“出云导雨”的神山。

《春秋公羊传》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故上泰山求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是帝王祭祀的重要内容。又因泰山位于东方,在传统观念上,“万物皆相代于东方”,是阴阳交替,万物更生之地,又附会“五行”、“五常”、“四时”、“八卦”、“二十八宿”之说,使东岳泰山成为吉祥之山,神灵之宅,紫气之源,万物之所,成为中国神圣之山,,成为人与自然精神交往的场所与象征。

  2、帝王封禅与泰山特殊地位

古代先民对山神的崇拜,逐渐被统治者所利用。《易·观》所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就是反映宗教信仰的普遍性和帝王假神道而治天下的道理。泰山因其高而被视为连接天地,“直通帝座”的天堂。因此,受天命而为帝王的“天子”必去泰山封禅。《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可见封禅泰山是帝王权力的象征。

封禅泰山列入史实记载的,则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登基第三年(公元前219年)东巡登泰山封禅。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相继封禅泰山,并刻石纪功,其碑今尚存十个残字,成为名山刻石之祖,稀世珍品。

汉武帝前后八次封禅泰山。封禅活动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的旷代大典,且愈演愈烈。唐玄宗封泰山时,“取牧马数万匹,每色一队相间,望之如云锦”;“千骑云引,万载林行……原野为之震动,草木为之风生。”“仗卫罗列岳下百余里”,“礼毕……群臣称万岁,传呼自山顶至岳下,震动山谷”。

本来,国家统一,“功德卓著”的盛世之君才有资格封禅泰山,而处于内外交困、无能腐败的宋真宗,为了借助“神道设教”以维持其统治,制造了上帝赐以“天书”一类神话,到泰山借封禅为名,搞迷信活动,加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建昭真祠(即今碧霞元君祠)以祀之,实际上已改封禅为祀神。古代封禅泰山,一方面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即借神权以加强政权;另一方面又是海内联合以后国家统一的标志,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那么宋真宗的祀神,完全是封建迷信活动。至此,封禅之礼宣告结束。元、明时代,只派使臣祭祀泰山,一般是向泰山祈雨、祈雪、祈年、祈嗣、祈求平安等等。

清代康熙、乾隆都登临泰山,乾隆10次朝泰山谒岱庙,其中6次登岱顶,均不属封禅,而且他们对封禅是持否定和批判态度的。但仍进行祭祀泰山神和碧霞元君活动。从康熙、乾隆登泰山祭祀活动来看,已带有浓厚的游览观赏成份。此后,除了派使臣祭祀泰山,再无帝王祭祀了。直至辛亥革命,中国封建统治被推翻,长达数千年的帝王封禅及代表国家祭祀泰山活动最终结束了。

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亲临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贯串一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它不仅对泰山而且对中国的山水文化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3、文人游览审美与山水文化

  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在他们看来,“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雄伟形象的化身。泰山对他们来说,既不是“神道设教”的假物,也不是镇妖避邪的神灵,而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

早在春秋时代,人们还处在山神崇拜时期,孔子却已将山水作为审美对象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他的审美观。他在《邱陵歌》中说:“喟然回顾,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诗经》中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及孟子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等名言名句,也都是先秦时代泰山审美的成果。《汉书》作者班固、文学家蔡邕、著名学者马融、应劭等都曾登览泰山。应劭还写《泰山封禅仪记》,记录了汉光武帝登封泰山的实况,为现存第一篇泰山游记,也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游记之一。此后,三国诗人曹植的“晨游泰山,云雾窈窕”晋诗人陆机的“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都是歌咏泰山的名句。

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登泰山写了专咏泰山自然美的诗歌《泰山吟》。它标志着泰山作为游览审美历史的时代篇章,“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岞崿既崄巘,触石辄迁绵”。唐宋以后,诗人,旅行家、画家、游人接踵而至,畅神审美,为泰山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泰山美学资源得到了深度的发掘和颂扬。泰山不是“神”的化身,而是美的象征。李白《泰山吟》咏道:“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平明登日观,举目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杜甫的《望岳》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反映泰山美质的千古绝唱。

宋诗人苏轼,书画家黄庭坚、赵孟俯都有诗文墨迹,金诗人元好问《登岱》“天门一何高,天险若可阶。”“奇探忘登顿,意惬自迟回”。写出了作者登山探奇,忘掉劳顿,乐而忘返,融心情于泰山,把山水审美提高到更高层次。

明清时代,文人学士乃至平民百姓游览泰山蔚然成风,不可胜举,如宋濂、王守仁、董其昌、徐霞客、袁枚、魏源等等。他们为泰山创作了大量诗文、游记、墨迹和摩崖石刻。大大发展和丰富了泰山的文化内容。他们把游人从山神崇拜和宗教信仰中引向游览观赏、审美求知的新方向,泰山的游览审美功能越来越发挥作用。直至今天,游览观光、审美求知终于成了泰山的主要功能。

中国人游览名山大川,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审美,二是求知。

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者,即求知也。审美与求知互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上面所列举的诗人、文学家、书画家,他们以审美为主而师法名山大川。科学家则以“对天地问难,向山川求知”,以科学研究为主。中国历来提倡“大丈夫志在四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因此,“壮游天下”也成为成就人才的一种途径。这方面例子很多,如司马迁游天下,对定作《史记》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沈括成为博学家,亦与他天南地北的旅行生涯分不开的。徐宏祖的地理科学名著《徐霞客游记》,正是他毕生考山观水的总结。清末学者魏源的成就与他实现其座右铭“士而欲任天下之重,它自其勤访问始”而“足迹几遍域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自然风光资源概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自然旅游资源及主要景观(1)
图文解说五种地貌景观
【高铁游记】之“欢乐行”:国庆不可错过的广西5大国家地质公园
极致风光,还看四川!
我国又新增2处世界地质公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