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禹治水以老河口禹家寨黑水河为中心划分天下九州考 图(3)

---发现《尚书.禹贡》司马迁《史记.夏本纪》黑水弱水三危荆山确证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九州山川实证据图》 图

《禹贡九州山川之图》图

七、考黄河太原壶口岳阳衡漳 捋清九州之首的冀州

关于冀州,《禹贡》及司马迁《夏本纪》中的记载是很清楚的,“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陽。覃懷致功,至於衡漳”及“夾右碣石,入于海”。

因为冀州篇中的“岳阳”地与湖南洞庭湖的岳阳市同名,使得古冀州之地难以界定?关于冀州地,部分专家是这样注解的,“大禹治水的行程从冀州开始。冀州:已治理了壶口,接着治理梁山和岐山。已修整了太原之后,接着修整到岳阳地区。覃怀地区也完工了,就到了衡漳水一带”。有专家把岳阳释为华山之阳。

按冀州包括湖南岳阳地区到衡漳水的话,从河北的衡水到湖南岳阳天下就基本都属于冀州之地了?其实按《禹贡》记载“壺口、治、梁、岐、太原、岳陽、覃懷、致功、衡、漳、碣石、海”一地一地核实,就没有湖南岳阳之疑了。

陕西延安宜川县的黄河壶口、岐山,山西的长治、吕梁、太原,河北衡水市的衡水、发源于古称覃懷的河南沁阳市的沁源县的沁水,经沁水县、济源、焦作、辉县、浚县、临漳县的漳水、武城一直到衡水、经沧州、天津入海。除“岳阳”之外,“壺口、治、梁、岐、太原、覃懷、致功、衡、漳、碣石、海”各地之名几无变化,跟GPS定位一样准确无误,以上地名基本能够清楚的划定冀州之地。

研究认为,记载中“既修太原,至于岳陽”的岳阳,也不在冀州范围?应为冀州边缘与西岳华山有关的界地?

经察西岳华山,恰在“既修太原,至于岳陽”太原黄河之间。黄河从东北方的龙门山向西南到潼关县的秦东镇后,来了个300度的大转弯一路返向东北到的三门峡。以华山黄河为界的话,潼关县及秦东镇均属西岳华山的“岳阳”之地,而冀州疆地抵黄河北岸。关于界地多是以边为界,如“石太高速”指石家庄到太原之间,“随岳高速”指湖北随州至湖南岳阳段一样。  《禹贡》及《夏本纪》中“既修太原,至于岳陽”应是西岳华山之阳的岳阳到太原之间。综合研究认为司马迁的《夏本纪》和《禹贡》中记载的冀州,仅包括京津冀的河北省是不够的。大禹划九州的冀州,应是以华山黄河为界,疆域包括今黄河以北的河南省焦作、新乡、安阳及山西省、河北省及张家口以南的北京、天津的整个京津冀地区。

以黄河华山为界划分出的冀州,即符合以山河为界规律,也符合纵横两千里排列九州之首的冀州疆域。

八、龙门山水天造化 大禹当未“凿龙门”考论

洛阳香山龙门山龙门桥 图

关于大禹治水地,最有名的属于“禹凿龙门”的龙门地,历来有两说,一说大禹开凿的是山西河津韩城间的龙门山,一说大禹大禹开凿的是洛阳龙门山?

最早的记载见于《墨子.兼爱中》:“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注后之邸,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

后世关于大禹凿洛阳龙门的记载较多。《水经注》说:“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汉书·沟洫志》也说:“昔大禹治水,山陵挡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

因为洛阳龙门山是石山,在坚硬的石山上开凿龙门,是否是用简陋治水工具的大禹所所开凿,古今异议很多。

因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写《左传》记载过刘定公在洛阳发出感慨:“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 可见春秋时期人们对大禹开凿龙门治理伊洛河的故事深信不疑?后世人们对禹凿龙门、辟伊阙写下了很多赞美诗。

唐代诗人成萼在《登圣善寺阁望龙门》云:“高阁聊登望,遥分禹凿门”及刘沧的“城连伊水禹门近”、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凿龙山断开天阙,导洛波回载羽觞”等的名句。至今洛阳人把“龙门山色”列为洛阳八大景之首,赞美龙门风光为大禹的神功。至今多数人都认为禹凿的龙门是洛阳龙门?应是人云亦云,为文人墨客附会之作。

认真研究以下《尚书禹贡》和司马迁《夏本纪》关于龙门的记载,会发现禹凿洛阳龙门之说,不符合《禹贡》及《夏本纪》中关于黄河流经地路线上的龙门记载?从《尚书禹贡》与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可清楚的看出所载“龙门”应该不关洛阳龙门的事儿?

《禹贡》在“黑水西河惟雍州”段有“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及“道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于盟津,東過雒汭,至于大伾”的明确记载。

说是从乘船从黄河上游的积石山出发,可以直达龙门西河會于渭汭,汭是什么,汭是,河流弯曲之地。经查黄河从积石山出发,经兰州、银川、巴彦淖尔、准格尔旗、河曲、府谷县、吴堡县、先经过的是河津韩城的龙门山的龙门、然后从黄河西渭河入口进入渭河流域。以下的“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于盟津,東過雒汭,至于大伾”的黄河流域路线,很清楚的说向南到陕西的华阴、向东到三门峡的砥柱山,再向东到洛阳孟津过洛汭,最后到达鹤壁浚县的大伾山。

从积石山到大伾山的黄河流域路线看,很明显大禹“道河積石,至于龍門”的龙门,是河津韩城的龙门山,因为还没有过三门峡,根本不关洛阳龙门的事儿。

因为洛阳龙门属于伊河,从“荊河惟豫州”的“伊、雒、瀍、澗既入于河”看,大禹治理过“伊、雒、瀍、澗”,应该是到过洛阳的龙门山的,至于大禹凿没凿龙门的山石,那要看在洛阳找得到禹凿龙门是证据?

关于禹凿“洛阳龙门”问题,我专门对洛阳龙门做了相关的实测和研究。

因为有了高分辨率的卫星地图,仅是对清晰度极高龙门进行的测量。虽然这样测量与人工实地测量不同,但可以精确到米以下的卫星地图,应不比人工测量差。

经测,伊水河上洛阳龙门石窟江段,龙门山和香山之间现在江底最大宽度290米,最窄的龙门桥南奉先寺古阳洞至卢舍那大佛宽段河宽仅120米,龙门桥到东山石窟纵向江段有10公里。被称为伊阙山的龙门山,西起熊耳山,东连嵩山,海拔高度263米。龙门山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即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至清末1000余年间不断营造,才建成的龙门石窟景观。

虽然大禹劈山开凿龙门山与龙门石窟造像的开采方式和雕刻精度要求不一样,但二者所面对的山石硬度是一样的?

如果大禹率领他的治水大军,要劈开如此大体量的山石,疏通一条平均宽度200米的伊水河,真不知道大禹需要多少年才能够疏通?用现代机械化的挖掘工具开挖,也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

根据龙门山与香山的山体走向、山型结构、两山间距离、侧看龙门山等自然现象分析,龙门山与香山等山体之间结合不紧,按照龙门山和香山山体的自然造型,从龙门山香山的山体主峰向下自然延伸,两边山体按照自然坡度延伸相交后,之间还隔相当远的距离。

研究发现,龙门山与香山山体至河底的山体基本呈自然状态,两山之间根本无需人工大动干戈的劈山开采。认为,洛阳龙门应是因自然之状如龙门而叫的龙门。从今天状无山险的洛阳龙门山水分析,洛阳龙门应与大禹治水劈开龙门山的“禹凿龙门”传说没有多大关系?

洛阳香山龙门山下的部分山陵,疑与地震造成山体崩塌和山洪暴发的洪水冲击等原因有关?所谓大禹治水开凿龙门山,应是大禹在龙门山下对影响行洪的部分山陵做清理疏通是有可能的?龙门山与香山的自然山体结构决定了洛阳龙门,也没有太多叫大禹可开凿的山石?

如果一定要说龙门是大禹治水开采的?大禹开采这么宽的山体一定会留下很多的山石?这么大体量的山石,绝对不可能完全消失的不见踪影?如果有又都流到哪儿去了?如果真能够在龙门地区找到符合开辟龙门山材质的大量山石遗存,应该可以证明大禹确实开凿过洛阳龙门山?

中岳嵩山 外方山 图

河南内乡县发源于翼望山的湍河之源 图

九、大桐柏山疑背负小确山 外方山外考内乡湍河内方地

《禹贡》及司马迁《夏本纪》关于导山中有“道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負尾(陪尾)的“負尾”及“道嶓冢,至于荊山;內方至于大別”的“内方”,至今都没有人真正找到“负尾”及“内方”确切地在哪儿?

《汉书·地理志》作倍尾、横尾。一说在今湖北安陆北,《汉书·地理志》:“安陆今湖北云梦,横尾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倍尾山”。其后郑玄《尚书》注、《水经》、《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都从此说;一说即今山东泗水县东泗水所出的陪尾山,晋张华《博物志》:“泗出陪尾”。其后《隋书·地理志》、《唐书·地理志》、胡渭《禹贡锥指》及近代学者多从此说。

大禹所到的负尾是要到大别山的,云梦随州原则上在大别山边缘,还没真正有进入大别山?山东泗水县东泗水所出的陪尾山距桐柏山在千里之外,也跑出在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之间的千里大别山范围了。

关于“陪尾”或是“負尾”地,按说是应该很容易找到的?

因为《禹贡》和《夏本纪》中靠“负尾”靠前的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都是名山,都能找到具体位置,顺着《禹贡》记载的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的方向延后寻找,肯定就能找到“负尾”或“陪尾”地在哪儿了?

因为《禹贡》中“负尾”或“陪尾”后,即没有“山”也没有“河”字,在靠“桐柏山”的周围,即没有叫“负尾山”或“陪尾山”的山,也没有叫“负尾河”或“陪尾河”的河?

根据“负”字驮和背的动词本意,“陪”字的陪同字意,研究认为《禹贡》中的“负尾”或“陪尾”或另有背负或陪同之意?

应该从桐柏山周围寻找符合“负尾”或“陪尾”的证据线索和?

经过查看桐柏山的山形地貌,研究桐柏山与周围山水地质关联,终于找到符合“负尾”或“陪尾”之地。

桐柏山处于南阳盆地与豫东平原之间,西北隔方城缺口与伏牛山南端相对应,向西北延伸的余脉和豫西伏牛山向东延伸的余脉,从而构成两大平原之间狭窄而低缓的山岭地带。

呈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的桐柏山长达120余公里,海拔高度多在400~800米,构成了淮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桐柏山主脉可分东西两段,西段是桐柏山的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桐柏山脉北麓为河南省桐柏县、信阳市;南麓为湖北省随州市的枣阳县、随县、广水县;东段位于放马岭东南为四望山,呈北北西—南南东走向宽约13公里,再向东与大悟、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岳西、霍山的整个大别山相连,绵延千里。

桐柏山东北是确山县,以城东南六里的确山为名确山县的。桐柏山与确山之间,有从高邑乡到兰店乡之间百里长五六里宽的峡谷地带,240里的桐柏山与80里确山并行与铜峰到博山之间的确山峡谷间,近八十里宽的桐柏山止于确山前。

桐柏山与确山两山之间的依存关系,不管是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到确山的方向,伏牛山余脉的桐柏山之尾在确山,与陪同桐柏山并行百里的“陪尾”确山,还是240里的桐柏山如背负只有80里的“负尾”小确山之貌,都与《禹贡》中关于桐柏山止于“负尾”或“陪尾”相符。导山大禹,可一路从熊耳山、外方山,穿越南阳盆地来导桐柏山的负尾之地,以道大别山之水。

研究认为,《禹贡》及《夏本纪》中“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負尾(陪尾)的“負尾”应为桐柏山之尾的确山县的确山峡谷。

关于“內方至于大別”的内方在哪儿?

因为有外方山,当在外方山相反的地方?《汉书·地理志》载“古文以崇高为外方山也”是指中岳嵩山,先秦时期叫“外方山”。

在熊耳山、嵩山外方山到桐柏山间的两边,除内乡县外,没有带内的地方。

内乡县地处南阳盆地西侧的伏牛山余脉。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将“析邑”改为“中乡县”,因“中乡县”的“析邑”地处南乡与北乡之间而故名内乡的。从内乡地名起因分析,时间较晚,不足为证。

内乡其实可以南阳盆地以内称“内”外,还可以湍河为依据称内的?

发源于内乡县翼望山的湍河是内乡县最大的河流。是长江、汉江、唐河、白河的支流,因上游穿峡切割而下,水流湍急故名“湍河”。 湍河自北向南流经南阳市内乡县、邓州市,至新野县城郊乡湍口村注入白河。河道全长216 公里,有默河、赵河、严陵河、礓石河。右岸有丹水、黄水河和扒淤河等七大支流。

湍河是丹江黑水河至桐柏山大别山外另一条通达桐柏大别山的河。湍河自翼望山源头一路过内乡、邓州、新野、唐河象划了180度的半个圆圈一样过沁阳桐柏高邑铜山深入大别山腹地。

湍河这条围绕南阳盆地的盆地边缘的内河,把南阳盆地全部囊括其中的湍河,正好对着外方山的外围的相反方向,与熊耳山、嵩山外方山到桐柏之间的外方山对应。湍河流域也在“荆河惟豫州”的豫州与荆山之内。发源于内乡的湍河流域范围,也符合湖北河南省域划分的界线地。

因为熊耳山、嵩山外方山到桐柏之间的豫州之内,从古至今即没有内方山之山,也没有内方河之水,内乡之名又是起于千余年后的秦时。

大禹导山至大别的主要目的是治水,豫州之内惟湍河流域沿岸符合“內方至于大別”路径,仅作此大胆推论,以供各界研究专家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4、大禹治水
夏朝历史的序幕
大禹治水的历史古迹遗址
大禹治水所开凿的龙门山位置被确认
随州发现大禹的故居
龙门石窟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