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丁文论陕茶文化》:陆羽考察荆巴茶文化区

  大约在天宝十三载(754),陆羽时年21岁,自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茶事考察活动。

  陆羽长途跋涉,不仅仅为着考察茶事,对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倍加关注。如谢清昼、崔子向《泛长城东溪暝宿崇光寺寄处士陆羽联句》所云“荆吴备登历,风土随编录”(《全唐诗》卷794),此诗大约作于大历七年(772),陆羽时年40岁,说明了陆羽在20年里茶事考察的情状。这些考察活动,在造就一个茶学家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个民俗学家、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大约是唐代天宝十三载(754),22岁的陆羽学有所成,骑着大诗人、竟陵司马崔国辅赠送给他的毛驴,携带着崔诗人赠送给他的文槐书函,开始了他的茶事考察。

  陆羽所在的竟陵郡属山南东道管辖,他的茶事考察自然是由近及远,由山南东道开始。

  陆羽由近及远,首先考察古老的山南道茶区和淮南道茶区。茶史专家朱自振先生也认为:“在安史之乱以前,陆羽为撰写《茶经》和其他一些著作,就考察了剑南和山南的有关地方;安史之乱时,陆羽正好在金州或光州调查。”(朱自振《茶史初探. <全唐诗>中的陆羽史料考述》之第4小节)

  山南道辖境相当今四川嘉陵江流域以东,陕西秦岭甘肃蟠冢山以南,河南伏牛山西南,湖北涢水以西,自重庆市至湖南岳阳之间的长江以北地区。开元后分割为山南东西两道,东道辖四川涪陵、万县、陕西洋县以东,治所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西道辖东道以西地,治所在梁州(今陕西汉中)。唐代的山南东道其地域范围包括今之川西、鄂西和陕南等地,即秦岭之南、云贵高原之北的广大地区。秦岭在唐代首都长安之南,故有“山南”之谓。这个范围包括古代荆襄茶区、川东茶区和陕南茶区。

  茶的原产地是云贵高原,已为学界认同。原生古茶树北传的第一站是今四川东部的“巴”地和西部的“蜀”地,东“巴”西“蜀”是秦汉时代及秦汉之前两个茶树种植中心。此后,巴蜀茶沿长江、通蜀栈道及汉江向北、向东传播,形成了古荆襄茶区和古陕南茶区。川东茶区的历史应早于荆襄茶区,荆襄移民入川东输入的是茶风茶俗,而不是茶树。

  巴蜀茶继续传播,向北的传播因气候、地理的原因止于秦岭、黄河;向南则一路绿灯,形成了广袤的江南茶区,并在唐宋时期完成了茶叶种植重心的战略转移。

  据傅斯年、蒙文通等著名学者考证,他们认为神农(炎帝)、共工、祝融等传说与“江汉民族”有关。“江汉民族”又称“苗蛮集团”,是远古荆、楚、渝一带的原始群落,包括巴人的祖先。上古文献统计表明:在诸子百家中,《庄子》最爱谈神农,而《庄子》多是荆楚文化的写照,可以推知:神农的传说源出荆楚之地,亦即古代巴人的栖息之地。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茶经·七之事》中将“炎帝神农氏”列在“三皇”之后,给他以天下“第四号”茶人的殊荣。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陆羽考察古代荆巴茶区的收获之一,他的考察证明了荆巴地区在远古时期便已有野生茶树,这里的先民们并已懂得茶的药用价值。

  关于荆巴地区茶叶的种植情况及用茶情况,《茶经》有记载--

  《茶经·一之源》云: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

  陆羽发现的是原始野生大茶树,对其植物学特征作了准确而形象地描述。陆羽的发现要比印度阿萨姆所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早1000多年。

  茶树由野生到人工栽培是一次质的飞跃。荆巴茶区至晚在西周时期已开始了茶叶的人工栽培,并注意培植品质优秀的佳茗。东晋史学家常璩系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人,对蜀事见闻亲切。所撰《华阳国志》对巴蜀之事记述较详。《华阳国志·巴志》载: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

  这段史料说明:早在公元前11世纪巴地便已开始茶叶的人工栽培,巴国臣属西周封为子爵后就已用园栽茶叶作为朝廷贡品。

  《茶经·七之事》引《桐君录》云:“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

  《茶经·七之事》引《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夷陵在今湖北省宜昌地区,黄牛山在宜昌北80里处,荆门山在宜昌东南30里处,女观山在今宜都县西北,望州山在宜昌之西。宜昌在三峡出口,唐代属峡州管辖。

  至唐代,荆巴茶区的茶风鼎盛,《茶经·六之饮》描述中唐饮茶习俗时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陆羽认为中唐时期茶风最盛的地方是长安、洛阳、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和渝州(治所在今重庆)。《茶经》所言“荆渝”地区的范围大体上指今鄂西和川东一带,不包括陕南地区。

  但荆巴茶区的茶俗不可与两都相提并论。荆巴地区的人是怎样喝茶的呢?《茶经·七之事》引述三国时魏人张揖所撰的《尔雅》中说:

  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陆羽或许亲自领略过荆巴地区古老的茶俗。

  陆羽一路鉴茶评水,做了笔记,数年后,在定稿后的《茶经·八之出》中写道:

  山南以峡州上,(原注: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襄州、荆州次,(原注:襄州生南漳县山谷,荆州生江陵县山谷)衡州下,(原注:生衡山、茶陵二县山谷)金州、梁州又下(原注: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生褒城、金牛二县山谷)。

  陆羽还在金州品尝了汉江中零水。中唐著名茶学家张友新写过一篇《煎茶水记》,文中提及鉴别天下名水的《陆氏榜》,天下20种名水,汉江榜上有名,陆羽的结论是:“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在峡州(因长江三峡口而得名,治所在夷陵,在今宜昌西北)品扇子山下虾蟆口水,评为第四。

  考察淮南道后得的结论是:

  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

  《茶经·八之出》用来作比较研究的茶区主要是山南道,然后是淮南道,复次是浙西道。使用次数是:

  山南道:荆州5次、金州4次、襄州4次、梁州3次、峡州2次、衡州2次,共计20次;

  淮南道:舒州2次、蕲州2次、义阳2次、光州1次、寿州1次、黄州1次,共计9次;

  浙西道:常州1次、润州1次、歙州1次,共计3次;

  剑南道:绵州1次,共计1次。

  不难看出,陆羽最先考察的是山南道茶区,因地理毗邻的关系或许到过剑南道的某些茶区。然后是淮南道茶区。《茶经·八之处》基本上是以山南茶和淮南茶为标准样,评定全国茶叶品质。原因有三:

  其一、山南道和淮南道是他最先考察的茶区,留下了难忘的第一印象;

  其二、这里是古老的茶区,茶叶的品类齐全、品质有别,便于作比较研究;

  其三、山南道和淮南道靠近京都长安,近水楼台先得月,长安人对山南茶和淮南茶会有更多地了解,陆羽的评价自然会借助京都的文化辐射作用去影响全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今历代中华疆域划分
水解《茶经》八之出一
陆羽《茶经》经典语录大全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邓陈齐赵二杨顾
为大唐上贡到最后的藩帅,竟是叛将之子
丝路茶语 | 丁文话陕茶 发现陕西茶人不知道的陕西茶故事(全109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