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武山 神游古国

走进武山 神游古国

——甘肃华夏春秋(天水·铁笼山)文化旅游影视产业基地巡礼

文 / 李文祥(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甘肃草圣张芝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兼书画评论委员会主任)

武山,不是一座山,是一个县;武山,不只是一座山,武山尽是山,其中铁笼山最为著名。这座山由中华中央之山秦岭与甘肃黄土高原交错相融形成的山峰,山之险,地之要,谜之多,让武山成为渭河上游、古丝绸之路南线、秦州西部一个最具古老历史、传奇故事和浓郁文化色彩的县份。

“不到铁笼山,难解三国谜。”一座山,在历史的沧桑中被定格为今人仰望的地理高度;一座山,在历史的追索中被演绎为今人难解的无尽谜团;一座山,也为武山续写了历史文化的精彩华章。走进武山,进入铁笼山,踏巡三国古战场,寻觅一幕“三国鼎立,王朝兴替”的历史传奇,谛听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千古绝唱,感受一缕“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人生况味,历史的片段伴随着后世不尽的言说被反复地记忆和怀想。

2016年5月19日,甘肃华夏春秋(天水·铁笼山)旅游影视文化基地暨三国文化产业园区奠基典礼在武山县铁笼山隆重举行。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由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春秋园林科技有限公司与华夏凯歌(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袂斥资打造建设,这让美丽的铁笼山再度声名鹊起,名扬四海,让三国英雄的故事再度传扬,更让世人仰慕的三国文化和英雄的故事走向辉煌。

山之魂——观武山山之巉危

是自然的造化,是上苍的眷顾,抑或是秦岭挺起的脊梁,造就了山的雄壮,赋予了山的气魄。

假如没有秦岭,何以挺起中华大地锦绣山河的脊梁。秦岭,是中华中央之山,是中华龙脉,险象环生的奇峰沟壑,横亘在陆地中部,将中国分为南北两方,构成了千百年来诸侯争锋、王朝兴替的地理传奇;

假如没有黄土高原,何以彰示中华大地茫茫地理的厚重。黄土高原,是中华母爱之土,是中华沃地,博大厚实的层层黄土,养育了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厚重品格。

假如没有铁笼山,何以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也就没有了司马之困厄败北,也就没有姜维之万世英名,也就没有诸葛之精囊妙计,那“魏、蜀、吴”三国的历史真的要重写吗?

武山皆山,山山有魂,山山有景,山山有传奇。走进武山,你会真正感知山之壮伟,山之奇崛,山之魂魄,在这里真正领略山之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格局产生何等的魅力!

陇阪苍山望无极。华夏古国最美、最险要、最有传奇故事的山在武山。

铁笼山,位于甘肃天水市武山县西南70公里处的高楼乡境内,相传三国时大将姜维围因司马昭于此,置于绝境,因此得名铁笼山。

铁笼山主要由堡子沟、灯笼缝、大士庵、水帘洞、姜维饮马井等景点组成,以山峦叠嶂,奇峰环峙,沟壑幽深,林木繁茂,奇珍异兽,奇花异草而闻名于世。

堡子沟,一名曲城。蜀汉延熙十二年,由姜维所筑,今古迹犹存。这里四面环山,阴翳避日,中间有片开阔的草场,是一处幽静避暑之地。阳春三月茵茵牧草勃生,犹如绿色的地毯向远方伸展,金黄的蒲公英,鲜红的山丹花,淡蓝的马莲花,象一枚枚精致的纽扣,相缀其间。草场上空、山中林间成群的燕子自由飞翔,啁啾宛啭鸣叫,诗意画境般呈现在蓝天白云之下。清馨的空气,清澈的山泉,多彩的山花构成了一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灯笼缝在堡子沟的南面之悬崖上,因形似灯笼而得名。沟内有一石洞,洞内常年山泉叮咚,悦耳有声,复行百余步,可见终年不化的冰川,或消暑,或饮困,或洗濯,似一座天然的冰库。从灯笼缝西行数百米,就到了大士庵。这是一座天然石窟,高数十丈,占地约百余平方米,庵前树木森森,修竹芊芊,似一道绿色的帘子遮住了庵门。庵内有大大小小石凳数十张,或黄或黑,或红或白,均光滑细腻,苍苔见古。四壁的裂缝里,是飞禽的乐园,成群的燕子,数不清的百灵鸟,还有那已不多见的麻雀,绕古寺庙庵而鸣,似与游人同乐。从大士庵南行数百米,沿蛇行小道,经石栈,可至水帘洞。洞前有一庙宇,内有姜维塑缘,其形态逼真,英俊可人。像前香火不绝,时有人燃香祭祀。庙后的水帘洞中,溪水汩汩,昼夜流淌,在艳阳照射下闪闪烁烁,明明灭灭,让人神秘莫测。从水帘洞西行,可至姜维峰。这里有石井一处,相传为当年姜维将士饮马处。从姜维峰远眺,蓝天如洗,无边无际,朵朵白云仿佛放牧在天空的羊群,在轻轻地飘浮之下,黄土高原那数不清的山山茆茆、沟沟壑壑,波峰浪谷涌向天际,给人以无尽的险峻奇异之感。

据出土文物和地名资料考证,铁笼山确为是三国古战场遗址。山脚田地时有刀、矛、箭头等兵器出土,周围的山名也多与军事有关。山北有“泄兵山”,传说是姜维屯兵布阵的地方;还有一村名叫“八营坪”,传说为姜维战马受伤的地方。明朝万历《宁远县志》记载:“铁笼山,又名斗底山,其状如斗,依山立案以避兵,有古迹龙山、空禅、观音三寺。”铁笼山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若垂壶,急流翻滚,谷转雷鸣,其山状如鸟笼,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里姜维三战铁笼山的战事就发生在这里。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姜维与魏将在此争战的故事,随近村民在耕作田间时或捡到汉时的五铢钱和戈、剑、刀等古代兵器。山因人增色,人因山传名。因此,多年来这里就成了人们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缅怀三国战事之所在。从八营、马跛、斗敌等坐落在铁笼山周围村庄的名字中,我们还能依稀听到三国古战场嘶叫的马鸣和激越的战鼓声。“蜀川尖远等寒烟,渡陇维余伯约贤。试看青青山上草,春来犹献五铢钱。”武山贤达李克明先生的《铁笼山》一诗,为铁笼山的三国古战场的历史地位和研究武山战事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依据。铁笼山,确为美丽而具神奇文化底蕴的山。

武山还有一些山,众多山峰造就了武山的魂。诸如卧牛山、鲁班山、太皇山、老君山等,山与水相依,山水与人文相映,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造化了武山的大美境况。

卧牛山,景色优美,奇峰绝石为一奇景,怪石奇岩,绝壁生松,苍松如海,构成奇石苍松奇观;卧牛山石峡飞瀑又为一景观,山峰嶙峋,势如天险,飞瀑高挂,如天注水,滚银溅珠,声振天壑。卧牛山主要有将军古庙、七女峰、五子登科、骆驼峰、南天门、廉贞峰、太极峡、龙泉等,草原风光更是绝美如画,牧歌阵阵,烟云变幻,水天一色,构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天然美景。卧牛山的雄、奇、险、峻、秀名播陇上,这里群山环抱,苍松环合,沟壑纵横,山山带水,崇岭起伏,林海波涌,犹如天界仙山。

鲁班山,座落在武山县城北20公里处,与水帘洞相连的一处陇上名山,是古今兵家重地,中原通往西域的古丝绸之路要道,为古宁远胜景之一。走进胜景峡谷,相传鲁班用一把利斧把一座大山劈成三段的险崖绝壁之间,透过茂密的丛林,露出一线天色。这里崖壁危耸,峡壑险邃,全域内“鲁班试斧”、“松林晓月”、“仙人送子”、“五虎出山”、“东坡夜游”、“李白醉酒”、“笔峰独秀”、“驼群远行”等组成,每个景点都各具特色。生长在悬崖绝壁石缝中的白皮松更为出奇,有的枝干长得像长臂伸出丈把远;有的技干卷曲拐扭甚至绕过旁的杆支斜刺住上长;有的倒悬下垂至数丈之外,在空中探头探脑的作态;有的枝干挺拔扶摇直上,凌空展开它的绿臂,远眺像个美丽的姑娘,显现秀丽活泼峻美。驻足鲁班山,放眼望去,但见渭河如练,蜿蜒蛇行,朵朵莲花般的群山,温顺的相遇在此山的周围,不但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情画意,而且亦有“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的豪迈气概。登上“驼群远行”景点观之,面前横亘着无数大小不等的山脉系并立,层层云雾回环缠绕,阳光在远近的山峰、高低的云层上涂上浓淡不等的光彩;近处蓝得透明,远一点灰得发黑。再回首远望,便挨次地由深灰、浅灰、甚而只剩下一抹淡淡的青色,无不吸引游人流连忘返,不知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秀。鲁班山上有石窟二百余处,据考证建于北魏时期,五代、唐宋时期时增建,元、明以后屡有兴废,清乾隆、嘉庆年间二次增建,有大小庙宇31座,现虽仅有断垣残壁,但有资料记载,当年确有大佛祖师殿、下佛历斗母宫、三宫殿东侧有祀伽蓝、关帝诸佛像,南下侧则瑶池,有五潭,水清碧,潭上菩萨龙神祠各三间,其北崖凿石洞,西洞有佛,高枕甜眠,俗名睡佛。傍开雪山、药王诸佛仙洞。东侧山洞塑傍翁古而朴,相传为开山陈爷云。洞口架木为阁,翅然若飞。西岭顶为玉皇阁,阁后横岗楼棱如菱背,让胆小者望而却步。阁之下部为白衣地藏诸殿宇偎依相抱峰腰。鹿苑秀楼,古殿参差,历历在目,此西岭顶,又名四方景。历代骚人墨客之吟咏,名流硕彦之品题诸多,现举明代举人李克明一首诗佐证:浓翠磨天石径斜,岿然佛殿着笼纱。蜉游影动寰中物,鸡犬声闻世外家。几处去峰惊鬼斧,万年木屑比灵花……

老君山,老君山与鲁班山以滔滔渭水相隔北南,同为武山两大名山而驰名陇上。老君山位于武山县城南五华里处,是西秦岭山系大皇山脉蜿蜒至武山县城南面的主峰。老君山以其山势雄伟,峰峦秀丽,湍流波涌,古木参天,花繁锦簇,自古就享有“君山独秀,俯瞰渭水”的美誉,为武山县城南自然生态屏障和古宁远八景之一。 老君山的景观有太清胜境、石峡飞瀑、棋盘仙迹、鸡冠叠翠、朝阳古洞、锅底烟云、幽谷神泉、瞭台瞰渭八景,还有悬崖白松、老君古殿、飞云峰、攀天梯等二十多个名胜景点。老君山亦有优美的神话传说,太清胜境,石映飞瀑,棋盘仙迹、鸡冠叠翠、朝阳古洞、福底烟云、幽急神阜、瞭台瞰渭八景,处处充溢着古老而美丽的神话传说,处处蕴含着多姿多彩的人文历史,更增添了老君山的神秘莫测。

走进历史的远处,铁笼山,我一生是仰望着的、膜拜着的、神往着的。

恰逢阳春三月一夜的春雨,雨后初晴,朝阳新沐,满山山花薇薇舍露待绽,也为一段一段延绵不尽的巡访增添了几许古国神游的壮怀。

武山诸峰,环峙如莲,座座山峰以莲的品性尽显其圣洁和肃穆;座座山峰以史的典藏尽显其杜鹃啼血的殷红。

水之韵——品渭河水之清冽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一级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乌鼠山,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34766平方公里。渭河自东南蜿蜒曲折流入武山县,在此地形成了众多小河支流,缓缓流淌,分布均匀,水质清澈,养育了武山生生万民,也孕育了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仰韶文化。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渭河,千百年来在宁静中蕴藏着奔腾气势,在奔腾中滋养着武山。时如斯水,岁月悠悠,历经千年风霜雨雪,武山仍灵秀灿烂如初。红色,是她激情四射的张扬;黄色,是他不卑不亢的姿态;绿色,是她谦谦有礼的品格;蓝色,是她坚韧不拔的风骨;墨色,是她幽古静谧的神韵!

山,赋予了武山人忠勇的刚毅;水,给予了武山人忠贞的柔情;山水,寄予了武山人美好的向往。

巡游武山,随处可遇见水源奇观,亦随处可窥见历史的斑驳痕迹。渭河水,流淌着汉唐的辉煌;风雷坛,吟唱着宋明的风采。登老君山之巅,远眺北望;拜石窟古佛,抚今思古;流万亩花海,肆意徜徉,苍山云海,让人心驰神往;汤池温泉,令人心旷神怡;驰聘草川,使你信马由缰,放飞思想。

枫林尽染的火红,小帘洞天的苔绿,龙台花海的金黄,汤池温泉的清蓝,历史遗存的青墨,天下最亮丽多姿的色彩,尽染武山的层峦叠嶂。五彩四季,人间最柔美炽烈的情感,滋养了武山儿女迷人的风情。

水帘洞水帘洞坐落在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的钟楼山鲁班峡谷中。这里山势挺拔,突兀壮观;绿树成荫,山花烂漫;洞中泉水奔涌,山间溪流潺潺,景色幽静宜人。 水帘洞在形似斧劈的试斧山东侧之峭壁上,是一个约50米长、30米高、20米深的拱形自然洞穴。每逢雨季,洞顶、洞壁泉水、雨水一齐涌出,洞檐流水如注,恰似珠帘掩门,故得名水帘洞。洞内有四圣宫、观音寺、南殿、菩萨殿等多座建筑,各殿、台、亭、阁依自然山势岩洞有开有合,错落有致,工艺精湛。其中尤以菩萨殿最为高大华丽美观。该殿上下两层,下层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见底;上层横匾大书“西山暮雨”四字,内塑当地民间传说中的麻线娘娘;水帘洞的崖面上保存着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画。整个洞内楼台、泉石、雕塑、画像相辉相映,大有天然布景之趣。世人晓得《西游记》中所称水帘洞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的花果山上,然走进武册,游历武山水帘洞,发现此处也有一座山堪称花果山,与《西游记》中花果山可媲美。这里不仅有武山龙口四大观赏梨花之地,而且山脚下种植着桃、杏、苹果等各式各样的水果,而且在册腰龙湾瀑布下面有一棵老山桃树,神似传说中当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后,将桃核扔下凡界,生而成树。莱山放马岭南侧上有块飞来石酷似石卵,亦似孙悟空出生时崩裂的那一半石卵飞落于此。在莱山西麓东空周围有一块石头,俗称老猪窑,活像一个八戒头,当地人称作八戒石。

武山温泉武山温泉是古宁远八景之一,历史悠久,是全国矿泉疗养向往地之一。现有兰州铁路疗养院、甘肃省卫生厅直属疗养院和乡建疗养院、农家乐等,集疗养、休闲、娱乐为一体,服务周到、功能齐全。武山温泉疗养区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安静幽雅,空气洁净、无噪音污染,年温差小,每逢春、夏、秋季,鸟语花香,气候宜人,是疗养康复的最佳期。疗养康复区的布局依自然地形设计,呈南北长廊式分布,其位置错落有致,所有建筑古朴、典雅,与疗养地自然景致融为一体,给人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新型疗养院氡泉水疗楼在温泉水池塘中亭亭玉立,把疗养地装点得更富有勉力和新意,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武山温泉水质清澈透明,浴时有润滑舒适感,天然氡泉矿水因子,适应症广泛,放射性元素作用人体,可有效的改善和加强中枢神经的功能,用来治疗各种皮肤病,心血管病,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紧张症,风湿性病和各种功能障碍性牢疾病,能增强体质的抵抗能力,对人体代谢、免疫系统都有重要生物学作用。武山温泉,以其水质优良,位置理想,物产丰富,周边风景名胜众多而居西北之首,是人们疗养、康复、保健、旅游的理想之地。

从武山温泉继续向前行10公里左右便是草川大草原,这里空气洁净、无噪音污染,年温差小,每逢春、夏、秋季,鸟语花香,绿垠无限,气候宜人,湛蓝的天空白云悠悠,五颜六色的野花随风飘曳,游动的牛羊像飘落在绿波里的琥珀白云,好像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图画,令游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峰叠嶂觅天路,乱石开经别有天。武山水帘洞石窟谷涧溪水潺潺,景色幽静宜人。石窟亭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历代要有修建。有小窟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等著名景观,尤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等最为珍贵。每逢雨季,武山水帘洞洞顶、洞壁泉水、雨水一齐涌出,洞檐流水如注,恰似珠帘掩门,故得名水帘洞。洞内有四圣宫、观音寺、南殿、菩萨殿等名座建筑,各殿、台、亭、阁自然岩洞有开有合,错落有致,工艺精湛。其中尤以菩萨殿最为高大华丽。该殿上下两层,下层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见底;上层横匾大书“西山暮雨”四字,内塑当地民间传说中的麻线娘娘;水帘洞崖上面保存着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画。整个洞内楼台、泉石、雕塑、壁画相辉相映,大有天然布景之趣。拉稍寺创建于北周,又叫大佛崖,与水帘洞隔山相对,寺内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艺术作品。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中间的大佛高达40余米,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待菩萨。佛座莲台上,莲瓣间层刻有狮、鹿、象,或站或卧,排列对称,雕琢古朴,形象生动,造型艺术水准较高。周围诸多佛龛伫立着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突出,又加筑风檐以蔽风雨,桅端雕刻飞云走兽,悬挂铜铃,微风过处,叮当作响。其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迹,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实属罕见。从拉稍寺沿沟进1华里处便是千佛洞,因壁画绘千佛而得名。洞内厚有7窟,现残存崖面雕像和壁画,选像丰满,神态各异。特别是菩萨像丰盈秀美,颇具北周特点,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遗风,是研究我国中期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小帘洞分为崖面壁画和洞内壁画两部分,壁纷岩面500多平方米,洞由壁画多为吴带当风盛行时期的中唐及五代作品,亦有典型的北周双飞天绘画风格,因避光作画,至今色泽鲜艳,线条流畅,给人们临风飞舞,形态奔放,满壁风动之感。拉稍寺 ,拉稍寺创建于北周,又叫大佛崖,与水帘洞隔山相对,寺内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艺术作品。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中间的大佛高达40余米,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侍菩萨。佛坐莲台上,莲瓣间层刻有狮、鹿、象,或站或卧,排列对称,雕琢古朴,形象生动,造型艺术水平较高。周围诸多佛龛伫立着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突出,又加筑风檐以蔽风雨,檐端雕刻飞云走兽,悬挂铜铃,微风过处,叮铛作响。其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迹,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实属罕见。

从拉稍寺沿沟进1华里处便是千佛洞,因壁画绘千佛而得名。洞内原有7窟,现残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画,造像丰满,神态各异。特别是菩萨像丰盈秀美,颇具北周特点,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遗风,是研究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

木梯寺木梯寺坐落在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马力柏林山山腰,山势险峻,茂林叠翠,石窟、寺庙宛如颗颗明珠,掩映在绿荫之中,石窟四周悬崖峭壁,仅有北侧一山门可入寺内。相传入寺无路可走,在山门口绝壁之上,安置一木梯,人们攀梯入寺,故名“木梯寺”。据代重建木梯寺序记载:“龙川东北有名山曰木梯寺,初建于汉,自唐迄今,历代经营,内有“十殿九洞二砖塔”二塔已无迹可考,最西有天然石佛一尊,较伏羌大佛略小。寺内现存窟龛18个,殿堂四座,造像80余尊,壁画234幅2100平方米。内容广,碉饰多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尤以五、七、十六窟规模最大,保持原作风貌。造像有魏唐遗风,其中,宋代作品为全寺精华。

武山水帘洞石窟有七寺(圣寺、、拉稍寺、千佛寺、粉团寺、砖瓦寺、硬山寺、观音寺)五台(清净台、莲花台、说法台、钏楼台、鸣古台)之规模,堪称石窟艺术中的明珠,只因藏在深山,至今尚未被世人所知。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瓦,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读《武山杂记》,才知道渭河上游的武山是一块福地。古老的渭河自渭源、通渭南下转向东流之际,首先选择了武山。高山呼应,丘谷相拥,不昼夜的渭河便舒缓慢流,穿谷越峡,一路悠闲地向东滚滚而去。

渭河在武山东流,形成以漳河、榕沙河、南河等支流水系,是渭水养育了武山万民,是渭水孕育了武山文化,而人类祖先们曾经一路走过的古老足迹,以仰韶、马家窑和齐家等上古文明为代表,文明的烛光火焰,都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遗迹和历史传奇。

文之脉——解武山之文化蕴含

武山是华夏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以武山人头骨化石的出土地狼丘山为标志。有风格剽悍粗犷绚料多姿的旋鼓舞,使人隐约里焕发出记忆里史书上所载的藏羌等民族的古老信息,由此而生发出对这些古老民族神秘文化生活的好奇与探究之心。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天水市,地处秦岭山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位于东经104º34′25″一105。8′30″,北纬34º25′10″一34º57′16″之间。海拔在1365—3120米之间,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渭河及其5条支流分布均匀。东汉置新兴县,宋改宁远县,1914年改武山县。以县西有武成山而得名。

秦汉时期,县境大部属豲道,洛门镇以东属冀县。

东汉中平五年(188),析襄武、豲道地置新兴县,址设今县城西15公里新兴川(今广武坡西颉家门一带),属南安郡。

三国魏更名武城县,不久即废,复名新兴县。置中陶县,故址在今鸳鸯镇附近。

东晋十六国时期,为前赵、后赵、前凉、前秦、后秦、西秦、大夏等北方七国先后争占,历时百余年。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中陶并入新兴,隶渭州广宁郡。隋开皇十年(590),新兴并入陇西县,隶陇西郡。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县境沦于吐蕃,历时78年。咸通七年(866)收复,属陇右道渭州。

五代时期,县域为羁縻地(授予归附的吐蕃族居住),历53年。

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在今县城北建宁远寨,属秦凤路秦州。熙宁五年(1072),以古渭寨地(今陇西)建通远军,宁远寨属通远军。徽宗崇宁三年(1104),升宁远寨为宁远县,属巩昌路巩州。

金天会九年(1131)正月,宁远陷金。泰和七年(1207)又降为宁远寨,属临洮路通远军。

金天兴三年、南宋端平六年、蒙古汗国太宗六年(1234),宋蒙联军灭金,宁远寨归属蒙古汗国。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复置宁远县,隶属巩昌路巩州。

明、清沿袭宁远县制,属巩昌府,县域包括现有地域和马坞、新寺两镇。清代末年,马坞划归岷县。

民国2年(1913),因与湖南省宁远县重名,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决定更名武山县,属渭川道。

民国17年(1928)7月废道,设渭川行政区,不久即撤销。

民国23年(1934)设天水行政督察区,辖武山等15县;民国24年(1935)7月,改甘肃第四行政督察区,武山属之。

民国29年(1940)4月,县西边境骆家沟、骆家镇、牟家窑、川口下、川口岘、何家坡、淡家沟、蔡家坪、黄家里、伍家山、瓦窑下、柳树沟、石板上、铨庄下、单道下、丁家咀上、桦林河17村及插入漳县的王家坪、爷池下、新咀里3村划归漳县,漳县插入武山境内的徐家门划归武山。民国31年(1942),漳县孙家门划归武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武山县名,属甘肃省天水分区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4月,属天水区。

1958年4月、12月漳县、甘谷两县先后并入武山,县境总面积达5368平方公里。1961年12月,三县分置,恢复原武山县域。至1989年全境东西宽51.5公里,南北长59.5公里,周长200公里,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合301.65万亩)。其中山区1700.95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58%;川区310.04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42%。

踏上这片神奇而又古老且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土地,穿行于渭河之畔的历史文化长廊里,我作了一次有备而来的采风之旅。这里的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每一个集镇和村落,都是一处处蕴藏着和流溢着人文气息与天然美景的人文大观,让人有无限的遐想与探究之思弥漫了心头,联想翩翩。然我最心仪和神往于源自漳河以及木梯寺所在的铁笼山;由此而让人神游三国古战场和这里更为悠久厚重的历史。

武山旋鼓,武山旋鼓是原流行于武山县滩歌、龙泉乡一带的汉族民间舞蹈,俗称“羊皮鼓”、“点高山”。经过文艺工作者的改良,天水旋鼓已成为代表地方特色的庆典舞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赞赏。

旋鼓是舞蹈中的主要道具,其以铁圈为箍,鼓面为精制的羊皮做成,外形如一面大葵扇,扇面直径一般在30厘米左右,厚度仅1毫米。鼓面上绘有花纹图案,下置一柄,柄端缀以铁环或小铜镲,用藤条做的鼓鞭敲击鼓面时,震动铁环与小铜镲频频作响。旋鼓表演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表演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或敲鼓心,或敲鼓边,边敲边舞,鼓点变化多端,舞蹈动作粗犷,技巧复杂,旋转自如,队形纵横穿插自如,形如风,声如雷,充分显示出天水儿女刚健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武山旋鼓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的大型艺术表演,多次获不同级别的奖项,为天水赢得了极大声誉。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山秧歌,武山秧歌也叫“社火”,它是民间各种歌舞形式的总称,其广泛流行于天水城乡。每年春节期间,村村镇镇,城里城外,形成秧歌汇演的大阵势,非常热闹。

武山秧歌中以打击乐伴奏或以民间小乐队伴奏的秧歌,主要有耍龙灯、耍狮子、高抬、腰鼓、跑驴、竹马灯、大脑壳等;边歌边舞的有旱船、夹板、高跷、马秧歌、高摇伞、腊花、打虎、火龙等。天水秧歌题材广泛,包括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也有些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传统戏剧故事。在市区流行的“夹板”、秦安的“腊花舞”、“十里亭”以及武山的秧歌“四大景”、“四小景”,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武山玉雕,武山素有“众山皆藏玉”的称誉。成书放1712年的《宁远县志》(今武山县)中,就有“峡谷蕴玉”的记载。此峡谷就是指武山的鸳鸯峡,因而武山玉也称之为鸳鸯玉。鸳鸯玉学名“蛇纹岩”,由于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形成斑斓的色彩,有翠绿、墨绿、淡绿以及古褐红色等。这种坚硬而细腻的玉石在鸳鸯峡储藏量甚大,据地质部门勘测,其储藏量达3.24亿立方米。

武山雕琢玉器的历史悠久。据考察,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的秦始皇所用御碗、酒斛等都为鸳鸯玉琢成。以前居住在鸳鸯峡一带的群众,把鸳鸯玉整块整块地搬到院子里当饭桌、凳子,夏天吃饭乘凉清沁爽人。一些老人还把它当枕头,据说这“玉枕”可清火、醒神、降血压、治头痛;还有人把玉磨制成旱烟嘴、茶碗、香炉等工艺品。把鸳鸯玉大批量生产成产品,并打人国内外市场,还是从1978年创办了县工艺美术厂后开始的。

武山玉雕在以“夜光杯”为主的同时,还生产玉雕人物、花鸟山水、飞禽走兽、炉瓶、文房用品、茶具等旅游纪念品和实用工艺品。武山县工艺美术厂生产的系列酒具,造型别致,雕工细腻,曾在甘肃省首届旅游商品、纪念品评比中获旅游产品优秀奖。武山的玉雕现已名扬海内外,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结合西北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凹角狮盖方炉”、“古道石窟”、“伏羲”、“马踏飞燕”、“三足炉”等产品,深受丝路观光游客的青睐。

当然也与艺有缘、与文有缘,三年前,我在兰州与武山人雷双得先生相识,他是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春秋园林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他也正是开发铁笼山,挖掘三国古战场历史,弘扬武山历史文化,发展武山文化产业的创始人,他是我的第一位向导,让我知道了武山,知道了铁笼山,知道了三国古战场在武山。他以豪情满怀的担当精神和大义这举书写了一个民族,一个王朝曾经的历史传奇,续写了武山文化产业的华美篇章。

武山看山,看的原本就是一种积淀着厚重与博大的地域文化、惊心与动魄历史传奇。武山境内的册,是一种迥异于秦州南北二山的气象,沿着陇海线延伸的河流与川道走向,山形山势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观感,在沿雄厚重的景致里,好像更我凶一些掺杂有西部干旱地域色彩的别致,这就是武山,在我的记忆里留下的最初印象。

“千年蜀道话秦岭,八条古道通川陕。”是中华秦岭构造了中国南方、北方,也是富饶的关中平原,另一边是富庶的汉中盛地和天府蜀国。千年来,历代五朝与之争锋,先后利用册中天然的河谷、地势打通了穿越秦岭的八条通道,演绎了无数血雨腥风的历史传奇。当年的三国古战场,正是发生在地处秦岭水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的武山县铁笼山,为今人留下了隽永的战争奇葩。

铁笼山,在历史狼烟消失的今日依然深深地吸引着无数探求者的目光,无论北国,还是江南的人们,都想探究三国古地,印证《三国演义》书中的故事。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游历铁笼山不禁让人想起了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叙了故垒西边三国周郎火烧营舰于赤壁之战。我也极力搜寻古人述写三国姜维围困司马昭于铁笼山的诗词文赋,诚如诗中所言可笑我多情善感,且于想象、梦境中的游历一番,寄托自己的痴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古秦州天水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而在这个古战场的集合中,武山铁笼山之战是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这里,发生了姜维大战铁笼山,邓艾智败姜维,姜维两次北伐失败的历史故事。

据《甘肃新县志便览》载:武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遗存非常丰富。三国两晋时属南安郡。武山因城南有武城山而得名,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

铁笼山是岷山在武山的余脉,距县城30公里,山势挺拔,雄伟峻险,地势险要,峰回路转,在古代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进则可攻,退则可守,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三国演义》109回所载,蜀汉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蜀国大将姜维起兵20万伐魏,在董亭(今武山县南)与魏大将徐质相遇,姜维用计节节败退,司马昭派徐质紧紧逼近,就在徐质偷袭蜀兵粮车之时,姜维率大军左右杀出,魏兵大败,大将徐质惨死于蜀军乱甲之下,司马昭被姜维困在铁笼山中。铁笼山只有一条路,四面险峻,山有一泉,仅够百人饮用,而此时司马昭有兵马6000多人,被姜维围困,山水泉水不够,粮草不济,人马饥渴难忍,面对困境,司马昭仰天长叹:“吾死于此地也”。后因在甘谷、武山境内羌王的叛变,司马昭反败为胜,姜维逼迫返回汉中大营。

武山,蜀魏在此还有一次征战。《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春,姜维为大将军,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天水,胡济失约,姜维被魏大将军邓艾破于段谷,形散流离,死者甚众,姜维北伐第二次失败。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姜维在武山与司马昭、徐质、邓艾等魏将北伐大战的历史故事,虽然姜维两次伐魏失败,但他兴复汉室、忠昭日月、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来到铁笼山,“姜维大战铁笼山”,当地的百姓几乎会脱口而出。站在山巅,一览众山小,绝美的风景总在人迹罕至处。从这里的山势猜想姜维在此建堡修案的艰辛,也可看出这里绝佳的地理地势易守难攻。这里随处可见的古堡,在茫茫群山之中笼罩着三国历史谜团。铁笼山下,可偶而捡到一些古代兵器,如刀、矛、弓、箭簇等,还有汉时的五铢钱币等,你可遥想当年魏蜀安营扎寨、交兵激战的壮烈场景。

寻梦铁笼山,千古三国情。据明万历《宁远县志》记载:“铁笼山,又名斗底山,其状如斗,依山寨以避兵;有古迹龙山、空蝉、观音三寺”,“山状如鸟笼,易守难攻,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山因人增色,人因山留名。多年来,武山铁笼山为人们凭吊三国古迹,旅游览胜之所在。如今,走进铁笼山,蓝天白云,青山绿野;层峦叠嶂,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若盘壶,这就是久负盛名的甘肃武山县铁笼山。

山高人为峰。路难行,人气爽。醉卧铁笼山,更觉自逍遥。这里不仅有高山特有的多姿秋景让你留恋仰叹,还有春天的炎黄、夏日的苍翠、冬日的苍茫,也有让你心驰神往的历史传奇。一座山,一座令人望而却步的探险寻古高地,于此留下了最辉煌的一页。

“武山千年史,文传世代新。”历史有幸,武山有幸,中华有幸!2016年5月19日,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华夏春秋(天水.铁笼山)旅游影视文化基地暨三国文化产业园区动工开掀,来自大陆各地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嘉宾挥揪铲土,埋下基地奠基石,现场千余名观众见证了这一难忘的历史时刻,武山从此揭开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的新篇章,走向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创新的发展之路。

铁笼山文化旅游影视基地建设项目,位于今武山县高楼镇曳兵村,园区规划总面积2万余亩,项目总投资约17.65亿元。一期工程建设完善、配套的影视基地,成为全方位、多功能影视摄制机构;二期项目建设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最终建成包括影视、娱乐、观光、探险、养生、休闲、生态农业等多种经营的综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铁笼山文化旅游影视产业基地项目,以传承与发展华夏文明为宗旨,以三国文化为精神纽带,以天水境内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依托,融三国文化、黄河文化、佛教文化等华夏多元文化为一体,通过影视摄制等多种形式,打造一个既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又符合新时代人们对影视文化、旅游文化新的审美观和休闲养生旅游的要求,逐步形成一个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新型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景区。

铁笼山文化旅游影视基地项目已列入华夏凯歌(北京)文化产业联盟重点开发项目,联盟将在资金筹措、产品开发、技术合作、人才支持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目前,已进入三部大戏的拍摄制作程序,60集电视剧《关公大帝之魂归故里》及同名电影,42集电视剧《大将军姜维》及数字电影《姜维大战铁笼山》,58集电视剧《丝路传奇之张骞出使西域》及同名电影,紧张有序地推进。

在此不得不提及武山人雷双得先生,他是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春秋园林科技有限公司掌门人,朴实无华,目光远大,勇毅过人,敢做大事,是雷双得先生给所有与他相识、相交的人们最初、最深刻、最持久的印象。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雷双得先生怀揣梦想,志存高远,见识不凡,他志将武山文化旅游打造成无所不可及、无有不可有、有所不可为的特大业体,让旅游整合武山、整合甘肃、整合中国、整合世界,使武山相关相应的多种产业一俱腾飞,造福家乡。

一个武山人民优秀的儿子,一个渭河水养育的壮汉,一个有志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志士,他正艰辛地行走在建设开发这一宏大工程的路上,预祝他一帆风顺,让这一流传千古、造福华夏的德政工程尽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甘肃、让天水、让武山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最后,以武山人、原甘肃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陈田贵先生的《武山颂歌》作为此篇的结语:

千年谷台的彩陶,传递着祖先文脉;

拉稍寺的浮雕,展示着历史襟怀。

威武的旋鼓,擂动开发豪情;

高亢的山歌,唱响建设气派。

古老的土地,焕发蓬勃向上的风采;

神奇的武山,走向幸福美好的未来。

老君山的钟声,回荡在翠云碧海;

渭河水的浪花,渲染出缤纷五彩。

著名的温泉,洋溢无限温馨;

儒雅的风情,孕育多少英才。

英雄的儿女,开启加快发展的时代;

奋进的武山,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野绵花开正红 一一大美武山(原创)
漫游武山县博物馆
中央红军长征过甘肃天水市武山县
世界最大的摩崖浮雕 拉梢寺摩崖造像
甘肃省天水市有个武山县,竟然有这么多的全国第一
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