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赤狄

赤狄亦作"赤翟,根据清华简记载赤狄王为留吁氏,春秋时狄人的一支,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相杂居,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


部落历史

赤狄亦作"赤翟"。春秋时狄人的一支。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公元前660年,赤狄因受晋国压迫,东下太行"伐邢、灭卫";齐桓公率领郑、宋等华夏国抵御狄人, "救邢安卫"。此后,赤狄还攻打过郑、东周、齐等国。前594年晋灭潞氏,接着又灭其余诸部。

公元前656年,晋献公逼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奔狄,夷吾从与狄接境的屈邑奔梁(今陕西省韩城县)。前653年, 晋进攻屈邑(今山西省吉县北)以南的狄地采桑,狄人败退,晋统帅里克也只能"拒之而已,无速狄众"。次年狄人即发动进攻,报采桑之败。这一支狄,从地理方位 推测应是白狄,在重耳居狄时,曾向赤狄廧咎如氏进攻,掠取其二女叔隗、季隗,这一事例也说明重耳所居的是白狄,只是此时白狄仍在北狄联盟中未单独以其部名 出现。而当时晋国,戎与狄不分,驱戎、大戎、小戎又都称之为狄。到公元前638年秦穆公与晋惠公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姜氏戎被安置于晋国南部,公元前627年白狄又单独以其部名见于记载,于是晋国南有姜戎,西北有白狄,北面与东南面有赤狄,戎狄的区分较为清楚。

部落划分

主要有十五个氏族组成,即即潞氏、皋落氏、甲氏、留吁、铎辰、廧咎如。

1.皋落氏。晋人称之为东山皋落氏。

2.潞氏,又称路氏。居地今山西省潞县。在皋落氏衰落以后,潞氏是赤狄中最强的部落,有君长,中原诸侯称之为潞子。潞子婴儿娶晋景公的姐姐为夫人,与晋国曾保持一段友好相处的关系。公元前594年因潞氏执政舒刺伤婴儿,杀死晋景公的姐姐,晋国派兵灭潞氏。

3.甲氏,依《春秋大事表·四裔表》顾栋高的考证:"甲氏在今直隶广平府鸡泽县",即今河北省鸡泽县。其地在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邢台市以南,可能是狄人占据邢国故地以后迁居之地。

4.留吁,春秋初叶居地不详,春秋中叶居地于今山西省屯留县。

5.铎辰,春秋中居地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境内。

6.廧咎如,在春秋中叶,晋献公时大概分布在今山西省中部。当时公子重耳从蒲邑出奔于狄,在今山西与陕西两省之间。重耳在狄,曾与狄君在渭水附近进行田猎,这大概是白狄。狄又伐廧咎如氏,得其二女叔隗、季隗,叔隗嫁给重耳,季隗嫁给赵衰。在潞氏灭亡时,潞氏的余民散入廧咎如氏。可能廧咎如氏先居于今山西省中部的西侧,后东迁今长治市附近已近太行山。《左传》成公八年记载,公元前588年,晋、卫两国联合攻伐廧咎如氏。在廧咎如氏溃散以后,卫国收复了新筑(今河北省魏县)、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是廧咎如氏又进一步迁到了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的中部。

活动范围

二说在今山西省昔阳县。宋《乐史》说乐平县有皋落镇,"即古东山皋落氏之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及《山西通志·乐平县》都指明,这个皋落镇(村)在乐平城东南七十里。

三说都认定是晋太子申生所攻打的皋落氏。申生伐皋落,在晋献公十七年,即公元前660年,出兵的理由据献公所宠爱的骊姬说:"皋落狄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君之仓廪固不实,又恐削边疆。"又说,"且夫胜狄,诸侯惊惧,吾边鄙不儆,仓廪盈,四邻服,封疆信,君得其赖"。当时晋献公向狄人区域"启土"还处在开始阶段,晋国的实际控制仅汾涑平原,还未能越过沁水。今垣曲县皋落镇距晋都绛200里左右,正在晋献公时晋国边境的东方境外。除了当时晋国宫廷阴谋置申生于进退都不利的境地之外,晋献公令申生"尽敌而返",并在此以前东向伐骊戎,大概都出于驱除分布在晋国以东以南的戎狄,以便扫清通往周王境内的道路。后来晋文公收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以"启东道",可以说是晋献公东向狄入境内"启土"的继续。另一方面,晋国向东北的境土扩张,与狄、赤狄往东北退缩是同一进退过程。晋献公时东境不过沁水,今长治县及昔阳县境内的皋落部落遗址,当与皋落往东北迁徙有关。《左传》于闵公二年只记申生伐东山而没有说结果如何。《晋语》只说晋军"胜敌而返"。皋落显然没有被消灭,可能受到这次打击以后即往东北迁,先至今长治县境,再至今昔阳县境。皋落为赤狄强部,《左传》仅一见皋落氏名称,大概是由于以后仅举狄名,未详载具体部名的缘故。

赤狄白狄考(先秦古国研究)

狄之见于《春秋》者,或止称狄,或称赤狄、白狄。宣十五年,“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注》:“潞,赤狄之别种。”《疏》云:“狄有赤狄,白狄。就其赤白间,各自别有种类。此潞是国名,赤狄之内,别种一国。夷狄祖其雄豪者,子孙则称豪名为种,若中国之始封君也。谓之赤白,其义未闻;盖其俗尚赤衣白衣也?”案两爨亦称乌白蛮。《唐书》:初裹五姓皆乌蛮,其妇人衣黑绘,东钦二姓皆白蛮,其妇人衣白绘。疏盖据后世事推之。如《疏》意,则凡狄非属于赤,即属于白矣。窃谓不然。

赤狄种类,见于《春秋》者有三:潞氏及甲氏,留吁是也。宣十六年,“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左氏》云:“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杜注》:“铎辰不书,留吁之属,”似以意言之。又成三年,“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廧咎如”。《左氏》曰:“讨赤狄之余焉。”是《左氏》所称为赤狄者,较《春秋》多一铎辰,一廧咎如也。廧咎如,《公羊》作将咎如。至东山■落氏,则《左氏》亦不言为赤狄。《杜注》云:“赤狄别种也。”《正义》:“成十三年《传》,晋侯使吕相绝秦,云:白狄及君同州,则白狄与秦相近,当在晋西。此云东山,当在晋东。宣十五年,晋师灭赤狄潞氏。潞则上党潞县,在晋之东。此云伐东山■落氏,知此亦在晋东,是赤狄别种也。”其说似属牵强。

白狄种类,《春秋》及《左氏》,皆未明言。昭十二年《杜注》曰:“鲜虞,白狄别种。”“肥,白狄也。”十五年《注》又曰:“鼓,白狄之别。”《疏》云:“宣十五年,晋师灭赤狄潞氏。十六年,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成三年,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廧咎如。《传》曰:讨赤狄之余焉。是赤狄已灭尽矣。知鲜虞与肥,皆白狄之别种也。”其说之牵强,与前说同。

案《春秋左传》言赤狄种类,虽似不同。然铎辰之名,《春秋》无之。“讨赤狄之余焉,”语有两解。刘炫以为“廧咎如之国,即是赤狄之余。”见《疏》。杜预则谓宣十五年晋灭赤狄潞氏,其余民散入廧咎如,故讨之。揆以文义,杜说为长,以《春秋》、《左氏》,于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皆明言为赤狄,于廧咎如则不言也。然则《左氏》之意,盖不以廧咎如为赤狄。《左》不以廧咎如为赤狄,而铎辰为《春秋》所无,则《春秋》、《左氏》,言赤狄初无歧异矣。然则赤狄自赤狄;白狄自白狄:但言狄者,自属非赤、非白之狄;安得谓凡狄皆可分属赤狄、白狄乎?杜说盖失之也?

予谓赤狄、白狄,乃狄之两大部落。其但称狄者,则其诸小部落。小部落时役属于大部落,则有之;若遂以赤白为种类之名,谓凡狄皆可或属诸赤,或属诸白,则非也。《左》宣十一年云:“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必赤狄之名,不包众狄,乃得如此措辞。若众狄亦属赤狄,当云疾潞氏之役,安得云疾赤狄之役乎?此《春秋》及《左氏》,凡言狄者,不得以为赤狄或白狄之明征也。

然则赤狄、白狄,果在何方乎?曰:赤狄在河内,白狄在■、洛之间。何以知之?曰:以《史记·匈奴列传》言“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内、■、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知之也。居河内者盖赤狄?居■、洛之间者,盖白狄也?曰:《史记》上云“攘戎翟,”而下云“号曰赤狄、白狄,”明赤狄、白狄为两种之总称,所包者广矣。

曰:《史记》之言,盖举其大者以概其余,非谓凡狄皆可称赤狄或白狄也。若谓凡狄皆可称赤狄或白狄,则无解于《春秋》之或称赤狄,或称白狄,或但称狄矣。盖狄在《春秋》时,就大体言之,可区为二:一在东方,一在西方。在东方者,侵轶于周、郑、宋、卫、齐、鲁之间。其地盖跨今河北之保定、大名两道,山西冀宁道之东境,河南之河北道。或且兼及河洛、开封道境。其中以居河内之赤狄为最大。居西方者,其地盖跨今山西冀宁道之西境,及河东道。陕西之榆林道及关中道。其中以居■、洛之间之白狄为最大。故史公举之以概其余也。言春秋时狄事者,莫详于《左氏》。今请举之,以为吾说之证。

狄之居东方者,莫张于庄、闵、僖之间。庄三十二年,伐邢。闵二年,入卫。以齐桓公之威,纠合诸侯,迁邢于夷仪,封卫于楚丘;然及僖十二年,诸侯复以狄难故,为卫城楚丘;其明年,狄侵卫;又明年,侵郑;则其势初未弱也。齐桓公之卒也,宋襄公伐齐而纳孝公。虽曰定乱,实有伐丧之嫌。诸侯莫能正。惟狄人救之。僖十八年。是时邢附狄以伐卫。至二十五年,而为卫所灭。狄虽不能救;然二十年,尝与齐盟于邢。《左氏》曰:为邢谋卫难也;二十一年,狄侵卫;三十一年,又围卫;卫为之迁于帝丘;狄之勤亦至矣。先是僖公九年,狄灭温。温者,苏子封邑,周初司寇苏忿生之后也。见成十一年。十一年,王子带召扬拒、泉■、伊洛之戎以伐周。入王城,焚东门。秦、晋伐戎以救周。晋侯平戎于王。十二年,王讨王子带。王子带奔齐。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晋。十六年,王以戎难告于齐,齐征诸侯而戍周。此所谓戎,不知与狄有关否?然及僖二十四年,王以狄师伐郑;冬,遂为狄所伐,出居于郑;大叔以狄女居于温;则必即九年灭温之狄矣。晋文勤王,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王以温锡晋。三十二年,狄有乱。卫人乘之侵狄,狄请平焉。其在河内者,至是当少衰,然三十二年及文七年、九年、十一年,迭侵齐;七年,伐鲁西鄙;十年侵宋;十三年又侵卫;则东方之狄,亦未尝遂弱也。凡此者,《春秋》及《左氏》,皆但称为狄。惟文七年侵鲁之役,《左氏》云:公使告于晋,赵宣子使因贾季问酆舒,且让之。酆舒潞氏相,似其事由赤狄,然此只可谓侵鲁之狄,役属于赤狄,不能谓侵鲁者即赤狄也。

赤狄见《经》,始于宣公三年之侵齐。六年,伐晋。七年,又侵晋,取向阴之禾。十一年,晋侯会狄于攒函。《左氏》云:“众狄服也。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观宣七年赵宣子之让酆舒,则知赤狄是时,所役属之狄颇众,故其势骤张也。及是,党与携离,势渐弱矣。十三年,虽伐晋及清,及十五年,潞氏遂为晋所灭。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明年,灭甲氏留吁及铎辰。成三年,又伐廧咎如,以讨赤狄之余焉。赤狄之名,自是不复见。盖赤狄本居河内,是时强盛,故兼据潞氏、甲氏、留吁、铎辰之地也。据左氏伯宗之言,则潞氏又夺黎侯之地。其本据地河内,未知灭亡以否?然纵幸存,其势力亦无足观矣。

东方之狄,自晋灭赤狄后,不见于《春秋》及《左氏》者若干年。至昭、定以降,鲜虞、肥、鼓,乃复与晋兢。《左》昭十二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归。十三年,荀吴以上军侵鲜虞,及中人。十五年,荀吴伐鲜虞,围鼓,以鼓子■鞮归。既献而反之。又叛于鲜虞。二十二年,六月,荀吴灭之。定三年,鲜虞人败晋师于平中。四年,晋士鞅卫孔圉伐鲜虞。五年,士鞅围鲜虞。哀元年,齐、卫会于乾侯,救范氏也。师及齐师、卫孔圉、鲜虞人伐晋,取棘蒲。三年,齐、卫围戚。求援于中山。四年,十一月,邯郸降。荀寅奔鲜虞。十二月,齐国夏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六年,晋伐鲜虞,治范氏之乱也。鲜虞、肥、鼓地与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相近;与齐、晋、鲁、卫,皆有关系;其形势,正与自庄公至宣公时之狄同。《春秋》及《左氏》,皆绝不言为白狄,不知杜氏何所见而云然?以予观之,毋宁谓为与赤狄相近之群狄,为较当也。

白狄本国,盖在■、洛之间。然西方之狄,跨据河之东西者亦甚众,非止一白狄也。晋之建国也,籍谈追述其事曰:“晋居深山之中,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昭十五年。是唐叔受封之时,已与此族为邻矣。二五之说晋献公也,曰:“蒲与二屈,君之疆也。疆场无主,则启戎心。”又曰:“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则蒲、屈所与为界者,即狄人也。僖五年,晋侯使寺人披伐蒲,重耳奔狄。明年,贾华伐屈。夷吾将奔狄。郤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重耳、夷吾,盖皆欲借资于秦以复国。夷吾不果奔狄,仍奔近秦之梁,则狄之近秦可知也。晋文公让寺人披之辞曰:“予从狄君以田渭滨,”则晋文所奔,夷吾所欲奔而未果之狄,即与蒲屈为界之狄;其地自渭滨跨河而东,界于蒲、屈也。《左》闵二年,“虢公败犬戎于渭汭,”虽未知即此狄否,然其地则相近矣。重耳之奔狄也,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成十三年,吕相绝秦之辞曰:“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杜注》:“季隗,廧咎如赤狄之女也。白狄伐而获之,纳诸文公。”杜氏此注,殊属牵强,故《疏》亦游移其辞,不敢强申其说也。凡此等狄,其地皆与白狄相近。然《春秋》及《左氏》,皆不明言为白狄,则亦西方之众狄,与白狄相近者而已。僖八年,“晋里克帅师,梁由靡御,虢射为右,以败狄于采桑。梁由靡曰:狄无耻,从之,必大克。里克曰:惧之而已,无速众狄。虢射曰:期年狄必至,示之弱矣。夏,狄伐晋,报采桑之役也。复期月。”曰“无速众狄,”明西方狄亦甚众;如东方赤狄所役属也。西方之狄,与晋相近,故争阋颇烈。僖十六年,因晋韩原之败,侵晋,取狐厨、受铎,涉汾,及昆都。二十八年,晋作三行以御狄。三十一年,又作五军以御狄。三十三年,晋侯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曰获白狄子,而不言所败者即白狄,盖白狄与他狄俱来也?范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成十六年。以狄与秦、齐、楚并举,可以见其盛矣。此等狄人,东为晋人所攘斥;又秦穆修政,东境至河;《史记·六国表》。其在渭滨及河东之地,盖皆日蹙?昭十三年,晋人执季孙意如,使狄人守之;定十四年,晋人围朝歌;成鲋,小王桃甲率狄师以袭晋,战于绛中;盖皆其服属于晋者也。《史记》云:“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此《匈奴列传》文。《秦本纪》云:“益国十二,开地千里。”与《韩非子·十过篇》同。《李斯传》作“并国二十”。二十字疑倒。《汉书·韩安国传》作“并国十四,”四亦疑二之误。古文一二三四皆积画也。穆公所服,盖多岐以东之地,即大王所事之獯粥,文王所事之昆夷,及灭幽王之犬戎也。然则同、蒲间之狄,盖尽为秦、晋所并矣。白狄居■、洛之间,其地较僻,盖至魏开河西、上郡而后亡?

白狄之见《春秋》,始于宣公八年,与晋伐秦。成九年,与秦伐晋。十三年,吕相绝秦之辞曰:“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敌。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左氏》亦曰:“秦桓公既与晋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与楚,欲道以伐晋。”白狄盖叛服于秦、晋之间者也。《春秋》哀十八年,春,“白狄来。”《左氏》云:“始来。”盖至是始通于鲁?可见所谓白狄者,惟指■、洛间一族。若凡在西北者,皆可称白狄,则前此不得迄无往来矣。二十八年,白狄朝晋。昭元年,祁午称赵文子服齐、狄,《杜注》谓指此事,其重视之可知。《管子·小匡篇》谓齐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于西河。”《小匡》述事,不甚可信,然白狄之在西河,则因此而得一左证也。《左》僖三十三年《杜注》:“白狄,狄别种也。故西河郡有白部胡

《左》襄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杜注》谓无终,山戎国名。其《释例》又谓山戎、北戎、无终,三者是一。案山戎、北戎在东方,别见予所撰《山戎考》。杜氏之云,未知何据?观魏绛劝晋侯和戎,谓“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又曰:“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穑人成功;”则其地与晋密迩。昭元年,“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左氏》云:“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则无终即在太原附近。疑亦西方之狄,而能役属群狄者也

夷、蛮、戎、狄之称,其初盖皆按据方位,其后则不能尽然。盖种落有迁徙,而称名不能屡更。故见于古书者,在东方亦或称戎,西方亦或称夷也。《春秋》时之戎,史公概叙之《匈奴列传》中,则亦不得谓之非狄。别见予所撰《山戎考》,此不赘。

晋国灭赤狄

《左传》中曾出现过白狄、赤狄、长狄三个狄族。春秋时期,狄族乃是晋国及中原各诸侯国的首要威胁。

狄族成为中原诸国最大威胁的主因,除了骁勇善战之外,他们的分布范围也广遍中原,以致神出鬼没而难以防守。

狄族与中原各族的生活习惯是截然不同的。众所周知,中原诸侯国习惯建立城墙与城邦,但狄族却逐水草而居,他们的行动迅速、难以捉摸。正因如此,中原诸国与狄族交战时,想要取胜是十分不易的。

春秋时期狄族分布图

我们来看看晋国。晋国的东方有赤狄和长狄,西方则有白狄,这可谓是“背腹受敌”的局面,再加上狄族特殊的居住习性,因此想对其设计战略和战术,来进行讨伐,实在是难上加难。

因此,晋国为了对付狄族,特别设置了“三行”,以防止狄族入侵中原。根据史料记载,狄族中最强大的一族,便是赤狄。《左传》中狄族与中原诸国之间发生战事四十六次,由赤狄主动攻击的次数,竟有二十五次之多。因此,如果说中原诸国最强劲的敌人是赤狄,这样的名号乃是实至名归。

赤狄本身又分为数个不同的部族。大体上,赤狄的种类有六种,即东山皋落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

东山皋落氏在晋献公时期,就曾遭到太子申生率军讨伐,并“败狄于稷桑而反”。

廧咎如在晋惠公时期,遭到同为狄族的其他部落攻击,叔隗、季隗二女子被俘虏,之后分别嫁给了晋文公和赵衰。多年之后,廧咎如最终亡于郤克和孙良夫之手。

至于潞氏,当年太子申生征伐东山皋落氏时,仅以“下军”作战,看似并未倾尽全国之力,但申生与潞氏的战斗,实际上却是得倾尽晋国君臣之力,最终才取得了胜利。潞氏之强,实乃众赤狄部落之最。在荀林父击败赤狄潞氏之后,晋景公便赏赐给荀林父一千家狄族的臣子作为奴仆。在晋国历次与狄族的战争中,能够得到如此丰厚奖赏的人,唯独只有荀林父而已。从晋景公如此大方的赏赐态度,便可以知晓,战胜潞氏绝非易事。因此,晋国视为大患的一族,非潞氏莫属。

至于甲氏、留吁、铎辰,此三族在荀林父灭潞氏后,尚未遭到晋军歼灭。不过,旋即在一年之后,就被范武子率军逐一灭亡,晋军将所得俘虏献给了周定王。

综上所述,赤狄虽强,但他们的六个主力部族,都或败于、或灭于晋国之手。

赤狄的灭亡,在经济和战略方面,对于晋国而言,有两个好处:

一、晋国的领土因此扩增了一倍有余。

赤狄所占领的土地范围很广,而且直接阻断了晋国与东方各诸侯国的交通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晋国要出兵东进,那么必须要绕道而行。然而,这样的做法,将降低军队的行军效率,并且会增加晋国后勤补给上的负担。如果硬是穿越狄族领地,晋军行军的隐秘性将大幅降低,遭到伏击的危险性更是大增。

正因如此,自晋献公后,历代的晋君无不积极地谋划讨伐赤狄。现如今,晋景公既然已经将赤狄全数歼灭,不仅一次解决了多年的困扰,从赤狄手中获取的土地,更为晋国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利益。

二、晋国的兵员调度更加有弹性,并且大幅减少了晋国战略上的压力。

春秋时期,诸侯国在战法上多以车战为主,晋国自然也是以车战为常态。赤狄除了强大好战之外,其神出鬼没的作战方式,不仅使中原诸国长年以来吃尽苦头,与之交锋的记录更是败多胜少。赤狄如此辉煌的战绩,必然令晋军出征时提心吊胆,深怕赤狄在国内兵力薄弱之际趁虚而入。

因此,赤狄遭到歼灭,使得晋国外部威胁大幅减少,从此不再有腹背受敌的隐患,能够全心将兵力投入于其他的战役之中。

然而,灭赤狄对于晋国而言,好处不仅如此。

我们都知道,晋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本身拥有相当多的天然屏蔽。因此,自古以来,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便十分重要。晋国歼灭赤狄的主要目的,并非攘夷,而是看中赤狄所占据的险要。

歼灭赤狄之后,晋国便彻底成为了“易守难攻”的堡垒要塞,如果不是晋国内部动乱,从地理位置和地势险要程度来看,晋国实际上已经无敌于诸侯了。

正是由于“灭赤狄”在经济、战略、地理等方面,对晋国日后的发展都很有帮助,因此这在晋国历史上的确是重要的大事。晋景公连续运用荀林父、范武子、郤克三位“中军将”,终于达成了此目的。

晋国既除去了外患,又得到了天险的屏障,所得的利益已经无法估量。正因如此,灭赤狄后,晋国在数年内急速蓬勃的发展势头,更胜以往。从此之后,中原各诸侯国,只能望晋国之项背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梦春秋029|晋献公和骊姬死后,重耳为何还要逃亡?
【闲话春秋】之七十九: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戎狄入关:春秋时代中华大地上戎狄部族们的兴衰
铲史官来啦(连载四十五)
晋国
《左传》原文及译文 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