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几多钱氏宗祠

安徽枞阳史上钱氏宗祠

宋末元初,枞阳钱氏始迁祖钱烈公渡江北上,定居峦漕,至今已经七百余年。

在这漫长岁月中,据查老谱,约于明隆庆二年(1568)才有建立宗祠的记载,之前的约300多年间,是否建过宗祠,或因年久失毁损,或因兵灾被焚,或是百务草创从未创建宗祠,皆不得而知。

时间到了明朝隆庆二年(1568),枞阳钱氏家族建祠史翻开新的一页。先人们怀着对先祖的敬仰之情,捐献资财,大兴土木,建立祠堂,结束了枞阳钱氏没有宗祠的历史,开啟了各公房争先恐后建立宗祠乃至创建三股总祠的壮举。

1568年(约明隆庆戊辰),礼七公房孝行二十四世孙钱巨容(1527—1605),是他开创了枞阳钱氏创建宗祠之先河,是他为首倡建定远将军(必寿公)、刑部主事(礼七时公)“十三房”之宗祠(十三房乃礼七公下二十二世书行“如”字派分房之称谓,即:山、川、陵、冈、京、畿、岳、蒿、璧、璋、珪、桢、干),在礼七公房广大同宗的踊跃支持下,宗祠如期竣工。这就是峦漕钱氏礼七公宗祠,也是枞阳钱氏史上第一祠。

1644年(约清顺治甲申),时隔76年后,松塘福三公兰行二十六世孙钱兰蓝(1597—1677),字充实,“念自万四公以来历十数世而在天之灵合食无所,大义捐赀,与族弟钱兰奇等人于崇祯末年发起倡议,合蘖岭、松塘、峦漕三股同宗共创总祠。”工程历经岁月,首次建成枞阳钱氏三股总祠,名曰“光裕堂”(意为先祖争光,为后代造福)。“光裕堂”共分三进,青砖黑瓦,雕梁画栋,宏伟壮观。

后来,可惜三股因诸多缘由,意见不合,于十八年后的康熙壬寅(1662)间,峦漕钱氏与蘖、松宗亲协议拆前进运材料于仪山,以供首建峦漕总祠之用;一个世纪后的乾隆十二年(1747),蘖岭钱氏为维修福一公宗祠,遂拆中进运回岭上;后进归松塘继续为祠,祠名未改。解放后为小学堂,1962年因白蚁为害严重,报经上级批准拆除另建小学。至此,“光裕堂”经历了三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已经不复存在。

1645年(约清顺治乙酉)间,峦漕礼二公房远行二十五世孙钱象恒(1604—1668),字新侯,与族侄钱文选共同倡议,首次建成礼二公宗祠。

1650年(约清顺治庚寅),福一公房桂行二十七世孙钱还(1599—1662),字明交,统率族众,创建了福一公宗祠。

1662年(约康熙壬寅),礼七公支如岳公房兰行二十六世孙钱秉镛(1613—1679),号画溪,“时任族督,念吾家自始祖迁桐以来,岁时未有合食处,倡建峦漕总祠,且捐巨资,于风雨霜露中操劳建祠之事,时厯年许,于1663秋总祠告竣。吾峦漕钱氏之有大宗祠宇,自公剏始也。”

1790年(约乾隆庚戌)间,礼九公房温行三十一世孙钱芳(1748—1832),字立川,督户政,卽首议修祠,“兴峦庵钱姓香火,亦不惜解囊重理”,首修礼九公宗祠成。

1826年(道光丙戌)间,礼七公房温行三十一世孙钱温厚(1786—1843),字敬持,“首创礼七公支忠节祠,公有劳焉。”

1860年(咸丰庚申)礼八公房良行三十二世孙钱三连(1819—?),字钦之,倡建本支享堂,公督修,不期月告成,垫欵尤巨,不支伙食,族人赞叹有加。

1880年(约光绪庚辰),礼七公房让行三十五世孙钱云樵(1838—1887),字宝森,倡建忠义祠。“时因大宗祠右厢改设节孝祠,乃于左厢设忠义祠,这样大宗祠既有节孝祠,又有忠义祠矣。”

除上述以外,枞阳钱氏史上还有数量不少独立建造的节孝祠遍布邑内各地,祠内专门供奉孝节孺人神位,以为旌表。

至解放前夕,枞阳钱氏大小宗祠、支祠、享堂、节孝祠、忠义祠等多达二十座有余。由于种种原因,从1958年起至1969年间,所有宗祠、享堂等均不幸悉数先后被拆除,或建小学,或建公房等,族人无不深感痛心惋惜!

宗祠创建以后的数百年中,为了维护、修葺,许许多多先人前赴后继,捐山场,置祭田,出钱财,慷慨无私奉献,宗祠才得以延传不毁,祖宗神灵才得供奉安守。

历史上先人们为什么如此高度重视修建宗祠,保护宗祠呢?这是因为宗祠有着它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祭祖功能。祠堂,又称祠庙、家庙、宗祠,是祖先神灵的依归之所,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每逢过年、清明之际,家族内组织祭祀先祖的重大仪式都在祠堂进行,人们无比虔诚,仪式热烈而又庄重。其次是正俗功能。祠堂是家族宗亲联系、汇聚、议事、定规、处理族里大事和“正本清源、认祖归宗”的活动地点。兼有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处。三是教化功能。祠堂是族人进行礼制、礼法、礼教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四是权利功能。祠堂是宗族以族长为代表的最高权利机关和权威的象征。族长由宗族推选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五是法庭功能。祠堂是传统上的道德法庭,族长有绝对的行权权威。是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的地方。凡有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本族。六是续谱功能。祠堂日常是每年收集族内人口增减资料,积累装订成册。修谱之时则在祠堂开设谱局,专司修谱,发谱事宜。但是,现今宗祠的主要作用,除祭祀功能外,宗祠乃为寻根问祖、宗亲交流、增进友情的场所。

枞阳钱氏的先人们在过去数百年中,为建祠、修祠、护祠作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促使我们今天为再度兴建枞阳钱氏总祠而努力,以赤诚的敬祖之心,大力推动总祠早日建成。

浙江方岩镇钱氏宗祠

方岩镇后浅村的钱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钱氏宗祠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撑大梁做柱子的不是木头,而是用了19根圆形石柱和38根方形石柱。正是这57根石柱支撑着宗祠,即使遭遇山洪的袭击,钱氏宗祠仍屹立不倒。

始建于康熙年间,建造时间持续184年

踏入宗祠前厅,可看到两边的圆石柱上镌刻着400多年前的对联:“五代侯王基世,七朝忠孝传家”,寓意着后浅村居住着五代吴越国创建者钱镠的后裔。

据金华钱镠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后浅村村民钱宏伟介绍,钱氏宗祠的建造耗时之长非常罕见。它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后进五楹落成于清朝康熙五十二年仲冬(公元1713年),穿庭及中进落成于清朝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前进落成于清朝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整个建造过程持续了184年。

钱氏宗祠坐西朝东,石柱木梁,青砖白瓦。东西长25.09米,南北宽19.28米,总占地面积483.73平方米,建筑面积590平方米。整个宗祠使用了19根圆形的石柱,石柱周长为100厘米,使用方形石柱38根,宽30厘米,长40厘米,最高的石柱有5.48米。

每家每户杀鸡供师傅,石匠用心打造坚固石柱

1960年夏,一场强暴雨引发的山洪袭击了后浅村,冲毁民房若干间,而钱氏宗祠只有前左转角被洪水冲毁,整座宗祠屹立不倒。钱氏宗祠为什么能抵抗山洪的袭击呢?村民说,这和宗祠由石柱支撑有关。

钱宏伟介绍,当年建造宗祠中进时,为了招待好石匠师傅,村里要求每家轮流供饭。第一天轮到的是个单身汉,他家里很穷困,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招待。他思来想去,最后把家中仅有的一只老母鸡杀了招待石匠师傅。那时,老百姓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上肉,石匠师傅对这位单身汉的热情招待十分感动。

第二天,轮到招待的第二户人家看到单身汉把留着过年的老母鸡都杀了,也杀了一只鸡招待石匠师傅。于是,“不杀鸡就不够热情客气”的风气传开,每家每户都杀鸡招待石匠师傅。

石匠师傅觉得后浅村的老百姓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所以干活特别用心。他用生铁把石柱磨得非常平整,造得非常坚固。在这些石柱的支撑下,钱氏宗祠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依然非常稳固。

时至今日,走进宗祠,依然可以看到耸立着的一根根精美的石柱,摸上去既光滑又坚固,而且非常笔直。这57根石柱支撑了钱氏宗祠300多年,仍没有一丝倾斜。

匾额上的题字巧妙嵌入捐款村民的名字

钱氏宗祠里挂着几十幅匾额。“吴越世家”“大德兴邦”“耿介生威”“有德聚财”“永敦清素”“族茂宗康”等数十块崭新的匾额悬挂于各个角落,每幅匾额都巧妙嵌入了维修宗祠时捐款村民的名字。如钱茂康的名字就嵌入了“族茂宗康”这幅匾额中。

据《永康铜川钱氏宗谱》记载,钱氏宗祠落成后,厅中曾挂有“如在”的匾额,在中厅两边还挂有“叙伦堂”“圣旨”“枢密史”“礼部尚书”“德重遗风”等很多御赐的匾额。可惜的是,这些匾额在上世纪被毁坏了,但它们象征着钱氏祖先的荣誉和历史,依然不断激励子孙后代奋力进取。

上海钱氏宗祠(上海闸北)

走进闸北公园,林木郁郁葱葱,园湖波光粼粼

园湖东端有一个半岛,一片粉墙黛瓦掩映在密林修竹丛中……

雕梁画栋,丹楹刻桷,层台累榭映入眼帘

屋脊之上,龟鹤延年灵动跃然

整个建筑前有繁花,后有修竹

外护河半环其身,一座清秀玲珑、青板石刻小桥连接其中

绕小径过石桥,一座五间两进联外跨的江南建筑(1918春晖堂)便在面前

青砖门楼之上“钱氏宗祠”四个石刻大字端庄古朴

上下左右四幅砖雕,人物栩栩如生,禽兽花卉形象逼真

现被上海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惜只惜庭院深深,不知何夕敞门扉,钱氏族人报春晖……

北京吴越钱氏宗祠

东城区薛家湾胡同39号吴越钱氏宗祠,坐北朝南,门框上方石匾刻有“钱氏宗祠”四字,大门上有对联,上联“武肃勳名久”,武肃,即武肃王钱镠(852-932年),下联“彭城世泽长”,彭城,传说钱氏远祖起自彭城钱铿,横批“铁券家声”,铁券,即“金书铁券”,俗名免死牌,唐昭宗于乾宁二年(895年)赐予钱镠。

吴越武肃王即唐末五代十国初、统治江浙一带40多年的吴越王钱镠,其孙钱弘俶依照钱镠遗言,纳土归宋,举家迁居洛阳,后又历经元、明、清代,钱氏后裔流落到全国各地,其中在北京的一支于清代在薛家湾建起了这座“钱氏宗祠”。清雍正二年(1724年),特敕封钱氏为“诚应吴越武肃王”。

钱氏家族是中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被誉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有大学设有钱氏家族研究所。宋代流传下来的百家姓“赵钱孙李”,仅因为宋朝皇帝姓赵,故赵排第一、钱排第二了。近代钱氏,出了十八位院士,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之子)、钱伟长都是钱氏后裔。

吴越钱氏宗祠是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

钱氏宗祠

福建钱氏宗祠

钱酥后人抬“惠州太守”牌匾进入钱氏宗祠。

东江时报讯 记者侯县军 昨日,仲恺高新区沥林镇泮沥村钱屋村民小组像过节一样热闹,位于该村的供奉钱氏岭南始祖、宋代惠州太守钱酥的钱氏宗祠举行重建落成典礼,来自广东以及湖南、广西、重庆等地近千名岭南钱氏后裔,不约而同地赶来拜祭先祖,把酒共叙宗亲情谊。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我市文物工作人员在沥林发现了钱氏宗祠,确定为宋惠州太守钱酥的宗祠,该建筑于清代重建,已年久失修。最近半年,钱酥后裔集资将该宗祠重修,成为岭南广大钱氏后裔的心灵地标。

钱酥太守修水东路

钱酥最让惠州人称颂的政绩是为原本地势低洼的水东筑路,方便府县两地(今桥西、桥东)群众行走。明代惠州进士吴高在《惠州修路记》称:“耆老善士告予曰,昔水东地势低洼,宋守钱酥筑作平直,郡人便之,为立思德坊。”意思是,北宋时的水东是一片低洼,行人不便,钱酥将洼地填平拉直,方便行人,邑人为此建了一座思德坊来纪念钱酥。钱酥当时修筑的虽然是一条泥路,但他没有想到,千百年之后,这条泥路会成为商贾云集的水东街。

据钱氏后人讲述,钱酥任惠州太守期间,除了筑路,还发动老百姓修筑河堤,防止洪水侵袭农田。更有意思的是,老家在钱塘的他发现丰湖(古时惠州西湖称丰湖)与杭州西湖有相似之处,于是召集惠州富商、绅士捐款捐物,号召民众修建小湖泊,并将丰湖称为西湖。惠州史学界认为,惠州西湖一名出现在史籍上,是苏轼来到惠州(1094)之后。钱酥比苏轼到惠早了10年,西湖得名于钱酥,也是可能的事情。

虽然政绩显著,但钱酥的遗迹却出现在远在惠城的沥林。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我市文物工作人员在沥林发现了二进式的钱氏宗祠,判断为“筑始建于宋代、重修于清光绪年间”,还在距离钱氏宗祠不远的地方发现了钱酥墓地。村民介绍,他们曾在墓地附近挖掘到5块残破的石碑,碑文模糊可见“宋进士奎章阁侍制讳……太始祖钱公之墓”、“宋熙宁庚戌进士……惠州太守”、“岭南钱氏一世祖原配蔡氏封信阳郡君”等文字,由此确定钱酥为钱氏岭南始祖。

后裔集资百万重修钱氏宗祠

“钱氏宗祠保存基本完好,但墙体已经残旧,支撑屋顶的石柱已经倾斜。”惠城区政协委员、岭南钱氏联谊会会长钱新发介绍,因自然腐蚀年久失修、村民生产生活等人为因素的破坏,钱氏宗祠需要进一步维修。

钱新发说,钱酥一脉在岭南已繁衍了近50代,后裔遍布岭南各地,钱氏后人均以钱酥为楷模。为重修好钱氏宗祠,岭南钱氏后人成立了钱氏宗祠重建委员会,发出《倡议书》,以募捐和认捐等方式筹集资金。今年5月22日,钱氏宗祠重建启动,历时半年后,耗资过百万元的钱氏宗祠焕然一新在原址矗立。

在昨日举行的钱氏宗祠重建落成典礼中,散落在惠州、佛山、肇庆、东莞等省内各地以及湖南、重庆、广西等地的钱酥后裔,欣然赶来道贺和祭拜,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将到处张灯结彩的沥林钱屋“搅热”。其中,来自沥林钱屋、博罗、桥东水东街的钱姓后裔,尤其兴奋,向各地宗亲介绍惠州社会发展点滴。

在向钱氏宗祠贡献牌匾时,博罗钱氏后裔献“始分归善”,怀集钱氏后裔献“惠州太守”、罗定钱氏后裔献“根系惠州”……从这些牌匾的题词中,可以看出,曾为官惠州的钱酥以及他的遗迹,在近千年后,成为惠州联系岭南各地钱氏后裔的纽带。钱氏宗祠所在的沥林钱屋,村民们有意将宗祠开发成为惠州旅游景点之一,带动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上海钱氏宗祠百年砖雕

钱氏宗祠远景

宗祠全景

钱氏宗祠在2007年年初 闸北公园 改建过程中,意外发现的。隐藏于市中心、建于民国早期、现今仍保存完好的宗祠在上海十分少见。因为当初有人在门楼外面“伪装”了一道“砖壳”,这些百年砖雕才躲过了一场“浩劫”。

踏过一座小石桥,古朴的钱氏宗祠便展现在眼前了。整个建筑砖木结构,黛色屋檐,白色墙上布以镂窗,青砖砌就的门楼,上书“钱氏宗祠”四个石刻大字。比字更引人注目的,是上下左右四幅栩栩如生的砖雕。

门楼正面:“钱氏宗祠”四个大字居中,环绕四周的是四幅精致的砖雕。砖雕是用凿子和刨子为工具,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艺术手法精制而成,

上面一幅,看到的是许多老寿星

左边一幅,有一人手牵着一匹骏马,边上还有二位手握兵器,一位背着行李。

右边一幅,有人骑马而来,像是送家信,还有位妇人在打井水。

下边一幅,好几个官员捧着朝芴板,象在互相打招呼。

砖雕非常完整,除了下面的一幅砖雕上一个人物的头没有之外,其他的都是齐全的。所塑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象逼真,但表现题材含义,还须进一步考证。

闸北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钱氏宗祠位于闸北公园中部,又名春晖堂。

钱氏宗祠前面的长廊,假日里游人在那里卡拉OK娱乐。

海盐钱家祠堂

在海盐沈荡镇中钱村,有一处浙北地区保存较好的祠堂之一--钱家祠堂,是钱镠二十五世孙钱陈群所建。

钱氏宗祠又名永思堂,俗称“钱家祠堂”,为沈荡钱氏家族祠堂。

钱氏宗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解放后作为粮库,而保存至今。2002年,被县政府授予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对其进行恢复性维修。

前厅

“钱氏宗祠沙盘”为“钱氏宗祠”等比缩小版模型,其根据原祠堂的功能进行布置,主要描绘的就是祭祖的热闹场景。

前厅为“行牌厅”,东西两边设有木架,木架上插着肃静,回避,官级品位硬牌。

目前该厅围绕钱氏先祖的功勋及钱氏精神内涵进行布置。

花厅

花厅于每年两次祭祖时,用作摆酒、吃饭、休息的地方而且也是族中大事的议事中心。中间“清芬世守”为乾隆皇帝对海盐钱氏家族的御笔题词。

现布置为钱氏学堂,围绕耕读传家为主题,这里展出的是陈书的书画作品。

后厅

后厅为“祭祀厅”中央设有壁龛,内供各列祖列宗神主牌位。祭祀为每年两次,分别为上半年的清明节和下半年的冬至节。

现以家风文化为主题进行布置,中间为钱氏先祖五王的画像,两边分别为海盐钱氏的一些的代表人物。

钱氏故事

海盐钱氏,既是海盐望族,也是嘉兴乃至杭州的望族,是钱镠的后裔。仅海盐钱氏一支,明代嘉靖后即有进士16人,举人40余人。一千多年来,钱氏为海盐留下了钱镠贩盐、钱王射潮、钱镠施茶、陈书教子、钱家徵击奸等许多具有惩恶扬善、忠孝仁义、刚直不阿等内容的故事。海盐钱氏故事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盐钱氏先居澉浦,明中时澉浦一带常受倭寇侵扰,于是就移居沈荡半逻,即现在的沈荡镇中钱村。后因钱纶光入赘嘉兴陈姓,清康熙年间迁到嘉兴莲花桥。自钱陈群(钱镠二十五世孙)始,海盐钱氏后代去世以后,大都归葬在沈荡或南北湖。中钱村尚有钱氏后裔数百人,不过由于清末以后尚无续谱,年青一代,对自己的祖辈以上已模糊不清。

北京“钱氏宗祠”

早在清朝中叶,在北京南城薛家湾胡同,就出现了一座不同寻常的家庙——“钱氏宗祠”。“钱氏宗祠”原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分三个院落。前院主要为钱氏祠堂,内供钱氏画像、牌位,康熙和雍正赐的“保障江山”、“保我子孙”的匾额,以及乾隆时的官窑瓷器等供品。中院为娘娘祠堂,供奉着钱氏夫人的牌位。后院为花园,但“文革”时被居委会占用。以上两院那些原来遗存的文物,由于时代的久远和“文革”的破坏,几乎都荡然无存,只留下道光十八年重修“钱氏宗祠”的石碑尚埋在地下。

■经过200多年的漫长岁月,钱氏后裔们仍居于此,其中最长者为钱氏第33代孙、今年已99岁高龄的钱鸿绪老人

“钱氏宗祠”坐北朝南,门不大,带脊。在门的上方墙面上镶有一块石匾,上面雕有“钱氏宗祠”四个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见。斑驳的木门上,有门联一对,字迹已十分模糊,但经过我们的反复辨认,还是把它认了出来。上联是“武肃勳名久”;下联是“彭城世泽长”。横批:“铁券家声”。据《宸垣识略》载:“吴越王钱镠祠在芦草园,雍正二年敕封诚应吴越武肃王。其裔孙世章创建西竺庵,在南芦草园。”其中“吴越王钱镠祠在芦草园”的“芦草园”乃是薛家湾的笔误。“其裔孙世章创建西竺庵,在南芦草园。”即今南芦草园胡同路南30号(旧门牌40号)大门内,亦名大西竺庵,如今早已变成了一个破旧的大杂院了。由此可知“钱氏宗祠”历史之久远,现在经过200多年的漫长岁月,钱氏后裔们仍居于此,其中最长者为钱氏第33代孙、今年已99岁高龄的钱鸿绪老人。钱老一生共有6男6女,如果再加上孙辈,总共有70余口,早已是四世同堂,真可是南城的一个大户人家了。

■历代众多的名人如苏轼、范仲淹、米芾、岳飞、文天祥等人,都对他有极高评价

吴越武肃王即一千多年前唐末五代初、统治江浙一带40多年的吴越王钱镠。钱镠出生于唐大中六年(852年)浙江临安的一个“世田渔事”家庭。自幼好武后又喜文。19岁时因家境贫困,以贩私盐为生。21岁时参军,由于他机智多谋又勇敢善战而屡屡得胜,故因功累升。唐乾宁三年(896年),钱镠在平定董昌叛唐称帝的战斗中大获全胜,被唐王朝封为镇海和镇东节度使,统辖江浙一带,居然成了当地的“土皇帝”。但钱镠这位“土皇帝”与众不同,他没野心,不向外攻伐,以“保土有民为主”,爱护百姓,提倡养蚕种麻,发展生产

和繁荣经济,并亲自带领士民修堤、筑坝、建城。在“保境安民”的口号下,短短几十年,在藩镇割据、战乱不止、民不聊生、遍地烽火的中国大地,唯有他统治下的江浙一带,成为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的一个“世外桃源”,也实在是难能可贵。钱镠还“度德量力而识时务”,从无非分之想。他始终尊重唐王朝,拥护国家的统一,并且还谆谆教导自己的子孙,要“子子孙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钱镠病危,召亲眷重臣于榻前:“吾病必不起,诸儿愚懦,谁可仕后事,公等自择之。”众一致推钱七子元瓘继承王位。钱镠亲自将国印、兵符、城门钥匙交予元瓘并又再三嘱咐:“子子孙孙要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言讫,钱镠即懵逝,终年81岁,在位41年,墓葬临安安国山麓,并由朝廷批准,分别在杭州和临安为其建祠立碑。

自此以后,他不但受到各个朝代朝廷的尊敬,而且历代众多的名人如苏轼、范仲淹、米芾、岳飞、文天祥等人,都对他有极高评价。其中文天祥的“千年之功德,百世之楷模”为世人所传诵。钱镠逝世不到百年,大宋朝建立。当时统治江浙一带的吴越王为钱氏之孙钱弘俶。钱弘俶后来依照钱氏遗言,纳土归宋,举家迁居洛阳。后又历经元明清等各个朝代,钱氏后裔流落到全国各地,其中在北京的一支于清朝年间在北京崇外薛家湾建起了这座“钱氏宗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也正是由于钱氏在历史上的功绩,清朝的皇帝于雍正二年,特敕封钱氏为“诚应吴越武肃王”。这在历史上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铁券,即“金书铁券”,俗名免死牌。是唐昭宗于乾宁二年(895年),在钱镠平定董昌叛乱后,特赐给钱镠的

北京“钱氏宗祠”大门上有一对门联,上联是“武肃勳名久”。武肃,即武肃王钱镠。下联是“彭城世泽长”。彭城,传说钱氏远祖即起彭城钱铿。横批:“铁券家声”。铁券,即“金书铁券”,俗名免死牌。是唐昭宗于乾宁二年(895年),在钱镠平定董昌叛乱后,特赐给他的。此

铁券用铁铸成,长约52厘米,高约30厘米,厚约2.4厘米,重132两,瓦形。上嵌金字350个。其中有“恕卿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等句。是唐王朝对钱镠的最高奖赏。难怪当钱镠接受这个铁券时,被感动得哭了起来,说道:“我才46岁,就受皇上如此厚赏,恩重难报啊!”并以此谆谆教导自己的子孙:“要谨当日慎一日,诫子诫孙,不敢因此而累恩,不敢因此而贾祸。”此铁券于元骑兵南侵时,钱镠后裔窃页以逃,途中落入黄岩泽库。后被一渔人捞得,以十斛谷换回,后被钱氏家人沉入家中井底,以保永存。解放后,钱氏后裔将此券献给国家,当时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1959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又将此铁券移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几年前此铁券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公开展出,本人曾亲眼目睹,其实物与历史资料记载无异,深感钱氏一门家族好声好名,且悠且远。

■文学家钱玄同、钱钟书;科学家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外交家钱其琛以及钱正英等都是钱氏的后裔在唐末五代初复杂

纷纭的战乱和政治斗争中,由于钱镠始终执行了“保境安民”和“善事中国”的统一思想和政策,加之他严格教子,从而上得天子欢心,中得邦邻青睐,下得百姓拥护,不但使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同时也使自己和自己的子孙们免遭杀戮。故钱氏后裔千余年来生生不息,子子孙孙遍神州,以至海外。其中在朝为官者也几乎每朝每代都有。如北宋大臣钱惟演、清康熙内阁中书钱昶、清末举人民国时任旧金山领事的钱文选……至于到了近代,钱氏后裔更是人才辈出,声名显赫,如文学家钱玄同、钱钟书;科学家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外交家钱其琛以及钱正英等都是钱氏的后裔。

考证链接

北京的钱氏宗祠位于崇外原三里河以北、北桥湾街以东的薛家湾胡同。它是明朝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了外城之后,才逐渐形成的一条胡同。此胡同很有特点:东北高,西南低,斜向且带有弯。胡同两边的门,有不少都高出地面很多,用石板垒成台阶,有的达八九层,再加上斑驳的大门、风化的门墩、灰色的屋瓦高墙,立刻给人以古老的历史感。据久居当地的一位老者谈,这条胡同东段过去大部分都是做买卖的有钱人家。最早天津的“海张五”(传是在天津搞轮船生意的大商人)就在这条胡同有很多房产。而北京著名的“亿兆”商店经理赵彬儒也住在这里。此外,这里还有旧鄞县会馆、明建关帝胜境,然让人感到最有意义和历史价值的,还是那座面积并不甚大的“钱氏宗祠”。

惠州钱氏宗祠

门口有一棵大榕树。

洁净宽敞的门前庭院,一群小孩在嬉戏打闹,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静谧的池塘边伫立着一棵大榕树,安静地注视着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几个画师在洁白的民房墙上,描绘着新农村建设的灿烂明天……

这里是坐落在仲恺高新区沥林镇泮沥村的钱氏宗祠。历经900多年,如今,以钱酥为始祖的岭南钱氏宗族,已经繁衍了30万子孙后代,“休养生息”的愿望已然实现。

作为钱酥后人,钱屋村人世代传承钱氏家族的家风家训。新时代,文明新风劲吹。钱氏家族家训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教育有机结合,钱酥后人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和弘扬传统文化,着力建设邻里和谐、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美丽新农村。

■宗祠始建于宋代,重修于清光绪年间。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我市文物专家在仲恺高新区沥林镇泮沥村钱屋村民小组发现了钱氏宗祠,判断其“筑始建于宋代、重修于清光绪年间”。同时,钱屋村也成为惠州目前发现的第一处有关宋代太守的遗迹。

据惠州仲恺高新区钱镠文化研究会会长钱新发、钱屋村民小组组长钱平方两人介绍,不久后,在距离钱氏宗祠不远的惠阳区镇隆镇楼寨村游蛇岭,专家们发现了钱酥墓地。

钱屋村村民介绍,他们曾在墓地附近挖掘到5块残破的石碑,碑文模糊可见“宋进士奎章阁侍制讳……太始祖钱公之墓”“宋熙宁庚戌进士……惠州太守”“岭南钱氏一世祖原配蔡氏封信阳郡君”等文字,由此确定钱酥为钱氏岭南始祖。

据介绍,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浙江钱塘县人氏钱明周,考中进士后位居士大夫。期间,因直言进谏,钱明周受朝中大臣排挤,被派遣至惠州任太守。到惠州后,钱明周改名钱酥,任惠州太守3年后退休。

怀着“归田园,养生息”的朴素愿望,钱酥辗转在惠城水东街、惠阳镇隆镇等多个地方寻找定居处所,终于在钱屋村(今仲恺高新区沥林镇泮沥村钱屋村民小组)定居下来。几百年来,始终记载、凝聚和维系着岭南钱氏宗族血脉的主要纽带,是供奉着钱氏岭南始祖钱酥的钱氏宗祠。

■修缮

原址重建后,每年举办祭祖活动。重建于清光绪32年(1906年)的钱氏宗祠,早已年久失修。1964年,钱氏宗祠横梁折断,瓦面全面塌下,后暂且修复。至1995年祠堂内墙体发现爆裂,部分桁条腐烂,屋顶漏水,随即再次紧急修缮。2014年,钱氏后人决定重建钱氏宗祠,并于当年10月重建竣工。

据钱平方介绍,钱氏宗祠的建筑整体规格,按原比例大小在原址进行重建。为实现宗祠的建筑风格能一脉相承,其墙体所用的砖头,是派人专程从龙门县购买的青砖,并请工人逐一打磨平整。

为保留还原祠堂的古色古香风格,屋内的桁梁和柱子,摒弃了现代建筑所采用钢筋水泥混凝土方案,特别采购上等木材,加防腐油漆精心打磨。而祠堂内部及顶部原有的雕塑、壁画等体现古代建筑风味的装饰物件,也在重建中一一还原。

2014年10月29日,一座飞檐翘瓦,古色古香,庄重宏伟又气势非凡的钱氏宗祠,重新矗立于岭南钱氏的发源地——仲恺高新区沥林镇泮沥村钱屋村民小组。

举行落成庆典当天,来自广东以及湖南、广西、重庆等地近千名岭南钱氏后裔,不约而同地赶来拜祭先祖,把酒共叙宗亲情谊。

重修后的钱氏宗祠,让岭南钱氏后人找回了一度失落的心灵地标,把岭南钱氏宗亲凝聚在一起。自此,岭南钱氏始祖钱酥的影响力重新焕发。

据介绍,每年重阳节后的第一个周六,这里便会举办一年一度的钱屋宗祠秋季祭祖活动。近年来,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祭祖的钱氏子孙一年比一年多。

■传承

成立研究会挖掘钱氏文化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之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钱氏宗祠内,一幅印着“钱氏家训”的卡板纸尤其显眼。家训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方面作了严格要求。

作为钱酥第三十六代孙,钱平方自小就熟读家训,对于钱氏家训内容早已烂熟于心。

据介绍,每年这个时候,钱氏宗祠前数百人肃立诵读钱氏家训的场景颇为壮观。诵读家风家训也让钱氏家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近千年来,钱氏宗亲恪守家训,在华夏大地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钱氏宗祠门口种有一棵大榕树,离根部不高处即分5大树杈。据钱酥墓碑文可知,钱酥生有一子,名钱眅,钱眅又单传一子,名为钱玮。钱玮则生六子,六兄弟多分布岭南各地繁衍生息。钱平方说,钱氏宗祠所在的钱屋,是钱酥的曾孙钱念二郎的后代,为岭南钱氏祖庭,如今留住村里居住不足200人。

为更好地挖掘岭南钱氏文化,理顺和延续钱氏宗族的文化脉络,钱氏后人以新祠堂落成为契机,成立了惠州仲恺高新区钱镠文化研究会。

该会编撰的内部资料《岭南钱氏》介绍,钱酥最让惠州人称颂的政绩是为原本地势低洼的水东筑路,方便府县两地(今桥西、桥东)群众行走,成就了今后的“水东街”。

如今,钱氏后人还力图将祭祖文化活动申请为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宗族的历史文化升华,让它化作一种凝聚、虔诚的力量,世代传承。

该想法得到了仲恺高新区宣教文卫办文体科的支持。该科有关负责人称,他们也在收集钱氏宗祠等相关资料,向上级部门申报,对其进行文化方面的保护和传承。

■发展

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

2014年,重建后的钱氏宗祠落成庆典仪式上有个环节,是向钱氏宗祠贡献牌匾。博罗县钱氏后裔献“始分归善”,罗定县钱氏后裔献“根系惠州”……

从这些牌匾的题词中可以看出,曾为官惠州的钱酥以及他的遗迹,在近千年后,成为惠州联系岭南各地钱氏后裔的纽带。来自沥林钱屋、博罗、桥东水东街的钱姓后裔,热心地向全国各地宗亲介绍社会的发展情况。

如今,惠州奋力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仲恺高新区建设国家级一流高新区的东风劲吹,钱酥后人们看到了新希望和新机遇:钱屋村要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中,深入挖掘钱酥文化,将宗祠开发成惠州旅游景点之一,把钱屋村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儒家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一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设想并非天马行空。据钱氏后人介绍,钱镠之孙钱弘俶纳土归宋,一直被后人尊崇为爱国爱民的典范。另外,沥林镇钱屋村曾一度保留着一个侯王庙,据说是供奉岳飞,因此,钱屋村一度流传着钱氏后人与岳飞亲眷后人同舟共济的佳话。

钱氏后人意识到,借助钱氏宗祠的文化底蕴和线索,深度挖掘钱酥与惠州之间的文化脉络,以文化产业发展钱屋村,是该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

如今,钱屋村人正努力逐步建设一个邻里和谐、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美丽新农村;让散布在岭南各地的钱酥后人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美好蓝图添砖加瓦。单位钱氏词堂。

海盐中钱钱氏起源于吴越国武肃王钱镠这位共同父系祖先繁衍下来的一支,约于600年前开始在此居住,重农耕,兴教育,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钱氏祠堂始建年代失考。明代在此建造的永思堂为海盐钱家总祠,至明末逐渐倒塌,清康熙进行修缮,分为大门,前院,行牌厅,中院,祭祀厅,后院,花厅,花园。门前是白洋河

祠前大河

重修钱氏宗祠记

钱氏祠堂东门

钱氏祠堂西门

正门

正门

门前石狮

全景模型

全景模型

全景模型

前厅

中厅

后厅

花园

花园

花园

资料

资料

资料

林天仁编著《海盐钱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氏宗族分布及简介
[古村探秘]:苏氏宗祠今何在?
黄村--百柱宗祠
钱听涛:钱镠铁券千年播迁记
钱氏家族自身建设“三步曲” 修谱 立祠 设义庄
东莞市东城区——钱氏宗祠(5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