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岐阳之蒐

能证明《石鼓文》记叙的是岐阳之蒐的,是石鼓本身。

石鼓是按照大蒐礼制的先后顺序,从先到后,从小到大顺序镌刻诗文的。每面石鼓大小不一,小的记述的事件早,大的晚。

石鼓同时是周礼军礼最原始、最完整的资料,因周王朝重大事件均需祭告天地,故根据石鼓诗文还可以推测周礼吉礼的情况。

岐阳大蒐按照1)祭告天地——2)陆上军事演习——3)休整——4)水上军事演习——5)告庙——6)歌功颂德顺序进行,描写祭告天地内容的《马荐》《吾車》二石尺寸最小,为岐阳大蒐歌功颂德的《吾水》石最大;描写水上军事演习的《汧殹》因描写的事件发生在陆上军事演习之后,所以一定比《作原》《田车》《銮车》等石大。《作原》《田车》《銮车》三石都是记叙陆上军事演习情况,《作原》为清理狩猎场,时间早,尺寸应该会比《田车》《銮车》二石小。《田车》《銮车》二石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其大小确定。

《马荐》石描写的应该是周礼军礼中出征前的祃祭。鲁迅诗“我以我血荐轩辕”,“荐”为“以……为祭品”之意,“马荐”是以马为祭品,祭祀对象应该是祭祀后土,类似于吉礼中的[宜]。

北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中仅有地坛建筑中有神马殿、神马圈,应该是三千年前以马祭祀后土礼制遗存。有推测认为是皇帝来祭祀时御马圈养的场所,这种推测不能成立。同样是皇帝亲临祭祀,为什么天坛不建神马殿?

《吾車》石记叙的应该是周礼军礼中出征前的禷祭,祭祀对象是天,类似于吉礼中的【郊】。

“我驱其特,其来趩趩。”“特”相当于郊祭中的特牲。《礼记·郊特牲》“郊特牲,而社稷大牢。”

“麀鹿,其来大次”。“大次”是天子祭天时临时休息场所。《周礼·天官·冢宰·掌次》“王大旅上帝,则张毡案,设皇邸。朝日,祀五帝,则张大次、小次,设重帟、重案;合诸侯,亦如之。”唐代《通典· 郊天上》“祭前,掌次先于丘东门外道北,设大次、小次。”《明史·志·卷二十四》“ 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先期,皇帝散斋四日,致斋三日。前祀二日,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省牲器。次日,有司陈设。祭之日,清晨车驾至大次”。

“大次”作为天子祭祀时临时休息场所,其名称从石鼓年代一直延续到明清。同时说明石鼓为周天子所制,而非秦物,秦王为诸侯身份,不可以使用“大次”。

,即敔即时。”“时”通“畤”,祭坛意。《诗经·时迈》中“时”通“畤”,“迈”繁体字为“邁”,金文中通“萬”。《时迈》诗名通《畤萬》,读音应为【 zhì】【wàn】, 意为周朝的祭坛将保持万年。《吾車》“即敔即时”描写的是作为祭品的动物走近为祭祀奏乐的乐队,走近祭坛。“敔”为一种乐器,指代为祭祀奏乐的乐队。

《诗经》中描写的祭祀场面非常多,可表示祭坛的【畤】字从未出现,岂非咄咄怪事?最大的可能是【畤】在大篆中以另外一种面目出现,写为【时】。石鼓文《吾車》中的【时】字可谓历史物证。

《诗经·楚茨》可以进一步证明《诗经·时迈》中的“时”为“畤”,并自证“时”为“畤”。“时万时亿”为此诗中 “工祝致告”的祈祷词,应该意为“畤萬畤億”,读为“[zhì] [wàn][zhì] [yì] “祭坛保持亿万年,“时万“和《时迈》同义。

《诗经· 生民》“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 ” 胡臭亶时“的“时”通“畤”,意为祭品的香味弥漫在祭坛上,非常浓郁。

  五代壁画中的祭坛

《诗经· 》“爰契我龟,曰止曰时”,“时”通“畤”,(卜辞)说可以停止了,可以(在此地)建祭坛。

《诗经》中“时”通“畤”的诗句还有很多,暂时不展开了。石鼓《吾車》石“即敔即时”的“时”是打开《诗经》“时”字意义宝库的金钥匙。

不仅是《诗经》,由此还可以破解其他先秦典籍中“时”字的意义。《尚书·益稷》“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时”通“畤”,承受天命,以(祭天地的)祭坛,以(天子)玉几。祭坛、玉几都是天命象征。《尚书》以难读懂著称,可能是因为有很多如“时”通“畤”这样的通假还未破解。

《马荐》石中的“皙皙”,表示明亮的(火光)。石鼓《马荐》石可以证明传世本《诗经》中两处讹误。

《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晣晣”应为“皙皙”,表示明亮,且读音[x]和“夜如何其”押韵,“晣”读音[zhé]和“夜如何其”不押韵。

《诗经·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晢晢”应为“皙皙”,表示明亮,且读音[x]和“昏以为期”押韵,“晢”读音[zhé]和“昏以为期”不押韵。

《马荐》石中的“皙皙”,《吾車》石中的“”,均表示明亮,恰恰证明《马荐》《吾車》描写的是天亮前的祭祀,火炬将祭坛周围照耀得宛如白昼。如果描写的是白天,反而不必用这些词句。

在天亮前祭祀天地的礼制一直延续至封建社会末期,清代祭祀天坛、地坛均在天亮前完成。

石鼓《马荐》《吾車》说明西周时期天地合祭。

《诗经·皇矣》“是类是祃”,“祃”应该是祭后土,“类”应该是祭天,从石鼓顺序看,均在出师前进行。
《尚书· 周书·召诰》建洛邑先祭天,第二天祭地。“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周礼》中描述天地分祭,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应该是作者的理想,而非周礼现实。

后世对应该天地合祭还是天地分祭争论不休。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中天地合祭的礼制占主流,天地分祭的礼制实行的时间短。但是因为明代嘉靖后实行天地分祭,建地坛,清代沿袭,故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城的格局和祭祀礼制是天地分祭。

天地应该合祭还是分祭,宋神宗变法期间曾经引起激烈争论。哲宗时,苏轼曾经上《上圆丘合祭六议札子》,力证天地应该合祭。

石鼓《马荐》《吾車》二石的大小顺序,说明周礼军礼中祭祀天地的顺序是先祭地,后祭天。更弥足珍贵的是,《吾車》石记录了很多祭天细节。如天子需要乘“玉車”前往,为表现对天的敬畏和谦卑,“玉”避讳写为 “

”。

  

祭祀所用未经修剪的柴称为“朴”,“吾驱其朴”,焚烧祭品的木柴是祭祀时才运送到祭坛上。石鼓中“朴”为祭祀用木柴可以和诗经相互印证。《诗经· 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

向祭坛驱赶特牲和运送木柴时,有乐队伴奏。“驱其特。其来趩趩。𧾨𧾨𤒞𤒞。即敔即时。“”敔“为乐器,指代乐队。

祭天时周天子亲自射牲,用象征征伐权力的、等级最高的彤弓。“𤙡𤙡角弓“,“𤙡”指关中牛特有的枣红色。和《诗经》可以相互印证。《角弓》“骍骍角弓,翩其反矣。”

根据石鼓,周礼军礼中出征、大蒐首先要祭祀后土,以马为祭品,应该是采用堙埋方式;应该是第二天祭祀皇天,以三岁牛(豜)作为特牲祭品,祭祀方式是柴燎。祭天和祭地均在天亮前完成。

岐阳之蒐中为什么既要有陆上军事演习又要有水上军事演习?这和西周所面对的军事形势息息相关。西周北据猃狁,南据淮夷,对北需要陆上作战,对南需要水上作战。

《诗经》和青铜器铭文中记录了大量与猃狁和南淮夷作战的历史。

《诗经·采薇》“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虢季子白盘》铭文“搏伐玁狁,于洛之阳。”

《诗经·大雅·江汉》“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晋侯苏钟》记载了周厉王帅晋侯苏亲征南国的一场战争,“ 惟王卅又三年,王亲遹省东国南国” 。其中 “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左氵舟(周)镬,北氵舟(周)□”一句,铭文中出现的“氵舟”很可能是指“舟师”,也就是当时的水军,可以和《霝雨》石“惟舟以行”对照判断。

石鼓所反映的治国理念、军事思想绝不仅仅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西周时既崇文,又宣武,文治武功并重。

凡是参加过阅兵式的都会感觉到,阅兵式对凝聚人心、振奋士气,操练技能的作用是任何文字和口号所不能比拟,不能取代的。尚武精神是中国文化固有之意,历史上曾经失落过。今年国庆按照惯例将有盛大阅兵,如果破解石鼓文,这三千年前的岐阳大阅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历史和现实将交相辉映、共振共鸣。

根据石鼓的时间、地点、人物,应该可以推演出岐阳之蒐准确的年月日、地点、写作石鼓诗的周天子具体是哪一位。我估计第一面石鼓《马荐》上本来应该有干支,记录岐阳之蒐开始的时间,可惜已经淹没无闻。第十面石鼓《吾水》上有结束的时间,“日惟丙申”。如果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俱全,有可能推算出岐阳之蒐准确的起始年月日。

韩愈、韦应物、苏轼、董其昌、乾隆均认为石鼓记录的是周宣王岐阳之蒐。实际上宣王举行岐阳之蒐于史无据,《竹书纪年》记载“九年,(宣)王会诸侯于东都,遂守于甫。”地望和岐阳不符。

于史有据的是周成王岐阳之蒐。《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六年,大蒐于岐阳。” 《左传·昭公四年》:“周武有孟津之盟,成有岐阳之蒐。” 《国语·晋语八》:“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

参考夏商周断代工程,传世文献和目前掌握的青铜器铭文,西周应该建立于公元前1045年4月15日(《逸周书世俘解》“维四月乙未日,武王成辟四方通殷命有国。”),公元前1045年4月15日是四月初一,乙未,日月合朔日,西周以朔日(初一)象征新的开始,清明节。《诗经·大明》一诗歌颂西周建国这一天,“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大明》的“明”字是日月合朔的象形。

《诗经·小明》的“明”也是日月合朔的象形,“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小明”是二月初一,日月合朔日。金文中“初吉”均为日月合朔日。

根据《竹书纪年》,成王即位在公元前1040年1月21日,“元年丁酉春正月,王即位”,这一天是周成王元年正月初一,11:49朔,丁酉。

根据《尚书·召诰》,《柬鼎》《士卿尊》《德方鼎》《何尊》铭文综合推断,周成王迁洛在五祀,公元前1036年。《尚书·召诰》“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三月丙午朏是公元前1036年3月10日,农历三月初三,月亮刚刚露牙。丁巳是3月21日,戊午是3月22日,2:44望,周成王、周公等在农历三月望日祭社。

综合以上推算,《竹书纪年》记载的成王六年岐阳大蒐在公元前1035年。

假设《吉日》和石鼓记述的均为岐阳大蒐,则《吉日》“吉日维戊”,应为公元前1035年3月27日,戊辰,农历四月初一,春社日,0:37朔。春社,是祭祀后土的日子,与《马荐》石祭祀后土相吻合。农历四月初一,相当于西周国庆日,西周自公元前1045年4月15日建立,至公元前1035年3月27日,已建国十周年。

今年是建国七十周年。按照惯例,今年国庆应该会举办盛大的阅兵式。根据石鼓文,很可能在3000多年前,中国已经形成十年一大阅的礼制和文化。

《吉日》“吉日庚午”,应为公元前1035年3月29日,朏,月亮刚刚露牙。

大蒐在丙申结束,《吾水》“日惟丙申”,应为公元前1035年4月24日,丙申,历时一个月,和清朝秋狝的时间长度接近。

从时间和地望来说,石鼓是周成王六年岐阳大蒐刻石的可能性大,石鼓应称为“岐阳大蒐石鼓”。如此,则十面石鼓是纪念西周建立十周年大阅兵刻石,十面象征十年。石鼓文作者为周成王,石鼓文是天子之诗。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长篇叙事史诗,比描写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伊利亚特》早大约三百至四百年。石鼓可将中国书法史中大篆的历史推至3000年前。

石鼓不仅是文脉之祖,更是武脉之祖。石鼓文为记武功而垂诗文,是文治武功合璧之作。

石鼓现,国运昌。石鼓自唐太宗贞观元年再现,五代时失踪;宋徽宗时期十面石鼓团聚,靖康之变后弃之荒野;康乾盛世,乾隆为“昭武功而光文治”,重刻石鼓。

虽然史籍凿凿,成王有岐阳之蒐,宣王说不见记载,韩愈、苏轼等先贤只敢推测其为周宣王物。归根结底,后人不敢相信、不敢想象3000年前中国诗歌、书法已经达到石鼓文这样登峰造极、尽善尽美的高度。

后人不敢想,不代表古人做不到。

石鼓沧桑,她的文化和价值已蒙尘千载。中华第一古物,期待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大放异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需卦解译
霜降﹒诗经动物之豺的兽祭
石鼓 文化
毛节新与千古之谜石鼓文
第10章 《石鼓文》的释文(5)
安思远旧藏“最善本”《石鼓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