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医札记之局方与汉方医学----孙曼之

读医札记:局方与汉方医学


      作者:孙曼之


       戴良《九灵山房集》有丹溪翁《朱震亨传》曰,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指局方之大观本)二百九十七方,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又称震亨得罗知悌之学以归,诸医泥陈、裴之学者,闻其言,大惊而笑且排。及治许谦末疾良验,笑且排者始皆心服。是此书盛行於宋、元之间,至震亨《局方发挥》出,而医学始一变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子部十三/医家类一》

     
    按:宋代的局方是当时官方从各种方书中经过筛选,然后颁布于天下的中医处方汇编。当时这种方剂汇编被大量印制后,悬挂在全国的各个药店里,由药店帮助病家,根据患者的症状,对照书上的条文进行处方的选择,然后再抓药。——这就是古代的方证对应。
    今天的方证对应则出自于日本汉方医学,而汉方医学又是出自于这个辨证论治初期产物的中国宋代的局方。自从中国金元战乱以后,中日两国的文化联系基本处于断绝状态,日本对于中国文化的吸收也就此中断,今天日本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宫廷雅乐、毛笔绘画、书法尤其是对于王羲之的推崇、和服式样的服装、唐诗、儒家经典、中医的方证对应的诊治方法等,都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也都是金元以前的中国文化传统的遗绪。今天日本把我们称之为《中国药典》的官方处方汇集,还是称之为“日本局方”,就是这种传统的延续。在近几百年以来,日本医学界对于金元明清以后的中医发展,包括我们熟知的金元四大家、叶、吴、王孟英、黄元御、薛立斋等中医大家,几乎全然不知,也同样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
    历史已经越过了将近一千年,中医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处于衰落的状态,对于这一现实感到无奈的一些人们,又捡回了日本的方证对应这一中医辨证论治发展初期的武器,并且当做从东洋日本学习来的最新知识,这真是历史的悲哀。

诊余札记:风药的历史渊源和应用

    风药的应用,如果从马王堆医书算起,至少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在早期的本草学著作中,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以及稍后的《雷公炮炙论》中对于风药都有详细的记载。《金匮要略》里薯蓣丸一方可以说是用风药治疗劳损病的滥觞,是风药治病的祖方。此后风药的应用越来越多,如《小品方》等著作即而常见之品。隋唐时代,风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用药的主流,这一点可以从《千金方》的用药就可知道。至宋代集诸家方剂大成的《局方》更是如此。《局方》是后世时方之祖,我们今天常用的基本方剂,大部分都是从《局方》而来,可以说,风药是传统中医治疗杂病和外感病证的基本用药。
    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随着这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风药辛燥耗气耗津的副作用,也就逐渐显现出来。金元时代朱丹溪首先对于风药的滥用提出了批判,在中医发展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后的张景岳继承了朱丹溪的观点,而他对于养阴补精方法又有及其精到的见解,以至于造成了明清时代治疗方法和用药向柔腻养阴方向的转变,事实上,清初时期,当时的医学大家们包括以经方研究出名的尤在泾以及当时的名医如高鼓峰等人。都已经善于应用补阴方法,从而蔚然成为一时期风气,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了清代乾嘉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导致了滋阴清热的用药方法大行于世,清代以后的医家们视风药和经方中的麻黄桂枝等温热药物以及辛热回阳的药物姜附等如虎狼。
    这种用药风气延续到了清末民初,当时编写的新式中医教材,同样继承了温病学家的偏见,对于风药的用药也视为畏途。
    新中国成立以后,继承了民国时期新式中医教材的、带有中西医汇通特色的中医院校统编教材,对于风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完全茫然不知,例如,传统疏肝解郁的药物是风药,而现今的教材却把柴胡的功能归结为“疏肝解郁”,以至于后来的学医者都只知道柴胡是唯一的疏肝解郁药物,而不知道这是毫无根据的说法,也不知道本来传统的疏肝解郁的中药,究竟应该是什么药物了。由于以上这些原因,目前能够运用风药于临床病证治疗的中医人员寥寥无几,大多素中医学者对于风药曾经在中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完全不了解,这是很可惜的。
    那么,风药究竟有什么功能呢?风药,顾名思义,性味辛温,正如肝木之性,具有升发疏风除湿功能,这也是顺遂木性的表现,因此,凡是风邪闭郁,情志抑郁,肝气郁结,经脉的营卫气血郁滞,肝胆郁热,伏热闭郁,寒热起伏,甚至于跌打损伤,疼痛麻木,都可以用风药宣通发泄。由于风药辛温善泄,轻悍性动,所以往往具有很快的疗效。
    古人善用风药治愈危证大病者,多不胜举,如俞嘉言用局方败毒散即逆流挽舟法治愈周信川痢疾危证案。又如,谢映庐治疗许先庭廷之孙,反张直视,已无生机,谢氏视其“满头疖毒,概已黶陷,惟左脑大疖,尚隐隐若红”,于是断定此子生机在此,遂予疏风清热之法,终于挽回败局。我的医疗实践可以举出一例:前多年忽然接到我的一位弟子电话,告知昨天突然心率每分钟二百多次,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且伴发烧,立即紧急入院,今日病情仍然不减,闻讯后即往返二百多公里,至晚上为之处疏风透热之方一剂,次日早晨来电话告知:昨晚凌晨药服一煎,今天查房心率降至80,体温正常,当即出院。由此可见,风药之应用,岂能以寻常二字视之!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今天的中医已经不明白风药究竟有何用处了,对于我常用的风药处方,有一些同道视以为诧异或者旁门左道,以为中医本不应如此,这是由于他们对于中医史不了解的缘故。他们不知道,风药治病本来就是源于经方,是中医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方法和经验已经几乎成为绝响而已。
    明清以来的医家们,在批评辛燥药物的耗津伤阴的同时,也不分青红皂白的摒弃了中医辩证施治的一个重要方面。今日中医临床疗效的日益下降局面,与这种僵化的思维定势不无关系。我们今天学习中医,一定要全面的继承中医的传统精华,努力避免这种偏颇倾向,才能够不断地提高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诊余札记:风药的历史渊源和应用
岳美中谈专方:治疗小儿伤食、肾炎、鹤膝风等
中医医案学的历史与成就(2)
荆芥治疗咽痛的历史沿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薛东庆读医札记之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证治心传》 | 华夏中医论坛 和另外 1 个页面 - 用户配置 1
经此一″疫',应重视中医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