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为艺术家纷纷转行 行为艺术遭遇现实“围剿”

血腥、暴力、裸体,似乎是长久以来中国大陆行为艺术的关键词。在市场的喧嚣中行为艺术已被驱至边缘,偶尔作为“社会新闻”的形式见诸报章。当初叱咤一时的行为艺术家在当下已纷纷转行,只有当年开枪的肖鲁依然以行为艺术家自居。当极端行为走到尽头,行为艺术何为?

李暐作品《撞入汽车

1988年,一群上海艺术家在上海美术馆进行的行为艺术《最后的晚餐》。

1988年,一群上海艺术家在上海美术馆进行的行为艺术《最后的晚餐》。

7月底,“以身观身”行为艺术文献展在澳门举行,举办的地点是中国南方的特别行政区,反观中国内陆的行为艺术,似乎长久以来亦是游离主流视野之外的另类存在。

在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绘画因其市场价值成为当仁不让的主流,影像、装置艺术成为艺术家表达的新宠,而行为艺术,在2000年之交,以“血腥、暴力、裸体”等作为最后定格的形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偶尔会在媒体报章的社会新闻版面占有一定篇幅。苏紫紫、范跑跑、现场做爱、整形手术这些自称“行为艺术”的事件,经历着艺术专业性和动机纯粹性双重的拷问,遭受着“传统价值观”铺天盖地的反击。

这些到底是行为艺术吗?

在市场的喧嚣中退场,在新闻事件中延续。2000年,行为艺术家纷纷离开之后,剩下的人默默地坚持着这趟旅途。他们编织起了而今中国行为艺术的网络,他们组织的行为艺术节在各个城市的艺术空间中静静举办,他们开始启动零星的关于行为艺术的文献研究,他们在学院中建立课程,年轻人的热情参与中似乎孕育着行为艺术新的点点希望。

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采访的所有人都没能给“行为艺术”提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它的概念有时候很大,大到可以结合万事万物,比如装置、声音、视频、摄影……它的概念有时候又很小,小到一点点杂质都会影响其纯粹性,它是完全诉诸观念的艺术。澳门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吴方洲提出的“反权威、反主流”或许是人们对于行为艺术的共识。

这是一种自我放逐的艺术。或许只有散落四方、流浪边缘,才能保持艺术的本真和至纯。行为艺术大师约瑟夫·博伊斯曾经以其巫师般的行径试图拯救自然,进而希冀拯救世人,他以毛毡建立温暖社会,以灌木驱走剧毒,以都市森林代替行政文化。而今,谁还会愿意把金箔丢在河里,同伊夫·克莱因一起在“非物质的绘画感受区”体验片刻的安宁?习惯于被物体包围,通过物质进行思考和感受的世人也许愈发难以理解抛却物质的行为艺术到底要表达什么——有时候,即使是行为艺术家本人也常常不能理解,而观众,常常除了裸体什么也看不到。

包围着行为艺术的种种困境,也正是当代艺术的现世境遇。考察遭遇现实围剿的行为艺术,更是以行为艺术这面镜子,照亮艺术的现实人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2岁女大学生大胆行为轰动全球(图)
巧雕绝色美女,直流口水!
【巧雕绝色美女,直流口水!】
8位花甲艺术家与16位裸体漂亮女模特的行为艺术
如何看懂行为艺术?
用自己的赤裸的身体来挑衅世俗——人大艺术系的“裸模”苏紫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