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称之为“上下五千年中医药文化”?

盘古开天地,从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之元谋人,距今约85万年陕西蓝田人,距今约60万年北京猿人,以及山顶洞人,一直到如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天皇风姓,太昊伏羲氏,东方之青帝。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演天文,画八卦以通神明,后有《易经》,试百药制九针,而有针刺治恙之针灸,以天文、四时、易变之数,奠定中医之基,被誉为“中医药之鼻祖”。东汉刘胜帝墓葬出土的四根金针、五根银针合九针,与伏羲氏制九针契合。

地皇姜姓,太阳神神农氏,南方之炎帝公元前3245年-前3080年)。《易·系辞》“包牺氏(伏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以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之民”,在位140年(公元前3216年—公元前3076年);西汉《淮南子》“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泉水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国语·晋语》“炎帝神农氏尝别草木,令人食谷以代牺牲之命,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百草之药治民恙”,据说,神农氏,生于宝鸡,长于菏泽,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山海经》“流上筑坝,以水冲蚩尤寨,大败蚩尤,杀之”;据《山海经》记载,大禹夏商时,炎帝已为中原人之始祖;《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距今7040年-43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河姆渡、马家浜、良渚、龙山、崧泽、草鞋山等文化遗址的发掘出土的实物,可见使用“骨耒耜”耕作的可灌溉可排水之稻田及稻种的农耕文明,使用骨针、镞、锥、凿,以及大量的各种黑陶器具,用针刺、针灸治病恙,以及巫医驱邪等可以佐证。

春秋时代,已有定论,距今5000年前涿鹿之战,炎帝联合黄帝大败蚩尤,而有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形成统一的华夏民族。神农尝百草而有《神农本草经》;制耒耜种五谷而有华夏之农耕文明。

人皇姬姓,五帝之首轩辕氏,中土之黄帝(公元前2717年-前2599年)。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甲子计时,代替了伏羲氏的绳结计时法;立国制设九州;播百谷发展农业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创制音律;问岐伯而有《黄帝内经》,创立中医学理论。《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神农氏世衰,黄帝轩辕氏承统代之。

黄帝之后,经历了尧、舜、禹禅让帝位制的太平盛世。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吸取了其父用围堵法的教训,利用疏导的办法,开创了治水的丰功伟绩;禹传位于其子启开始了夏朝,社会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伊尹出生并生长于夏朝末年。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其中陶釜里有单一的一捆植物茎枝草药,陶釜中系尚未煮好的单方汤药的遗存实物,这与伊尹的复方汤药不同。

伊尹(公元前1649年一1550年)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建立商朝,成为商朝开国宰相、军事战略家、思想家、政治家、厨祖伊尹,晚年于江苏伊芦山,隐居采药,用治国理政之“调和五味”的理念研究中医药,收获甚丰。《汉书·艺文志》记载,医家认为《汤液经》为伊尹所撰;晋代皇甫谧认为“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320片甲骨计1000余条记录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等40多种疾病,有疟、等病名;还有中国第一个帝王教师《伊尹篇》传记。皇甫谧《帝王世纪》“伊正天下,太上帝师”。“伊尹”即来自伊水之医和相的意思,商汤帝之师,乃商代第一大巫师,上古“巫、史、医”合一。

伊尹复方汤药之开创者

周朝周文王承伏羲氏、神农氏之八卦及推演六十四卦,而作《周易》,易经是解释整个宇宙变化规律的经典著作;有孔子儒家学说之《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等;有老子道家学说之《道德经》;有阴阳家、兵家、墨家、纵横家、医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大繁荣。

医家在《易经》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素问》于春秋战国未年完成,《灵枢》于公元二年成书,二者合称《黄帝内经》,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基础,内容极其丰富,除了医学、道德、哲学及宗教的主题渗透外,全书贯穿了道家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周朝医学上,在朝野将医区分养生、医疗等等专门机构,甚至有了专门的兽医。

医学流派上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脉象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学说,以及病症、诊法、论治、养生、运气等学说,异彩纷呈。这一时期,在易经易变体系及儒家、道家思想上,以及阴阳五行等学说的影响下,中国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解剖学上的认识,使中医学进入了一个空前大繁荣的时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周朝晚期战国时期的典型代表神医扁鹊(公元前407年—前310年)创立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中医诊治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内经》和《外经》各十二卷可惜佚失,据说《难经》为扁鹊所撰。

我们认为周朝到春秋战国时期是诸子百家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医理、法、方、药的一个鼎盛时期,其理论体系的极大丰富,为后世中医药发展奠定了指导思想、中医理论、诊治方法以及方药上的坚实基础。

神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妙手如花

华佗(公元145年—208年)东汉著名医学家,沛国谯县人,与董奉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他发明了“麻沸散”实施麻醉外科手术,被后人誉为“外科之鼻祖”。

神医华佗外科圣手如花

张仲景(约公元150年—215年)东汉南阳人,研习《黄帝内经》《难经》广泛收集医方,撰用《汤液经》写出了传世中医药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从临床实践病位、病机的把握,到方药配伍和剂量精准使用,形成了三阴三阳的全新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伤寒杂病论》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灵魂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张仲景被后人誉为“医圣”。

《伤寒杂病论》鲜花盛开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关于中医药的帛书极为丰富,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却谷食气》《养生方》《杂疗方》《胎产图》竹木简《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据说其成书早于《黄帝内经》。

中医强身健体及辅助治病的四十四式导引图

甘肃武威汉墓,92枚简牍《治百病方》其成书,据考证早于《伤寒杂病论》,《治百病方》用了植物、动物、矿物等药,共一百味。

甘肃敦煌莫高窟藏,发现的医书有《张仲景五脏论》《平脉略例》《本草经集注》《食疗本草》《新修本草》。

三国西晋皇甫谧史学家著《帝王世纪》有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其作为医学家著有《针灸甲乙经》被誉为“针灸之鼻祖”。

《帝王世纪》记载了三皇五帝

王叔和(公元210年-280年)晋代医学家,重新发现整理了《伤寒论》并流传后世,功莫大焉,还著有《脉经》十卷十万字二十四脉象,形成系统完整的脉诊体系,对中医药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叔和对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流传功莫大焉

东晋时期葛洪(公元283年-363年)道医,著有《抱朴子》内篇之仙药20卷及外篇养生50卷,《肘后备急方》有世上最早治天花病的记载。葛洪认为神仙方术应与儒道结合,求仙若道德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隋唐时期孙思邈(公元541年—682年)著名中医药学家,被尊为“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受唐皇邀请,于公元659年孙思邈118岁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享年141岁。

药王孙思邈在花花草草的自然界徜徉

宋朝钱乙(公元1032年-1113年)宋代人,中国医学上第一个专事儿科的著名医学家,著述颇丰,除了《小儿药证直诀》大都佚失。钱乙善于根据已有方剂进行化裁出新方,典型的是根据仲景《金匮要略》之金匮肾气丸,研制的专治小儿先天肾阴虚的六味地黄丸为代表,被誉为“儿科之鼻祖”。

钱乙是小儿健康快乐生长的保护神

宋慈(公元1186年-1249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鉴定家,著有《洗冤集录》。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政、李东垣朱丹溪。刘完素河间学派创始人,他认为六气过甚皆可化火,主张用寒凉药攻邪,著有《内经素问宣明论方》、河间六书、河间十书、《刘完素医学全书》;朱丹溪(公元220年-280年)提出滋阴学说,创立丹溪滋阴学派,著有《格致余论》;李东垣(公元1180年-1251年)提出了外感内伤,注重脾胃养护,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感论》《兰室秘藏》《用药法象》。

金元朝代同时期的张元素(公元1131年-1234年)易水学派创始人,重脏腑辨证及扶养胃气思想,促进了金元医学的繁荣,其《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代表了其学术观点,提出药的靶向作用,以及引经药的观点,其"枳术丸"用于治脾胃病。

明朝张景岳(公元1563年-1640年)善用熟地黄,温补学派创始人,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新方八阵》。

明朝李时珍(公元1518年-1593年)医学家、药物学家历时二十七年写出一百九十万字的《本草纲目》,打破沿袭1000多年的《神农本草经》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本草纲目》16部60类,纲目清晰,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宏篇巨著,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另著有《濒湖脉学》。

国画李时珍上山采药图

清朝叶天士(公元1666年-1745年)系江浙温病学派叶桂(天士)、薛雪(生白)、吴塘王士雄(孟英)四大家的代表,著有《温热论》,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大纲”,还著有《临症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病案》;薛生白(公元1681年-1770年)擅长治湿热病,著有《湿热条辨》;吴瑭(公元1785-1836年)著有《温病条辨》提出九种温病,创立三焦辨证及有效方剂;王孟英(公元1808-1868年)著有《霍乱论》《温热经纬》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两大类。四大家对温病的病源、症候、病机、辨证施治进行了充实完善以及综合性阐述,使温病派著述的影响和流传甚广。

中医温病派四大家象自然界的花朵争相开放

当代国医大师刘渡舟邓铁涛胡希恕等等不胜枚举,都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历代瘟疫都是用传统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的,使我中华民族繁衍生生不息……

象葛洪对天花的有效治疗和著述;王孟英对霍乱的有效治疗和著述;还有狂犬病、疟疾、非典、禽流感、新冠肺炎等,用传统中医药都能给予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不留任何后遗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曾海基大夫发布的中医与西医的各320人的两组新冠肺炎治疗数据结果,充分佐证了传统中医药的伟大。

中医药如高山大海一样伟大

总之盘古开天辟地,从三皇五帝到如今,各个时代名医及典籍传承创新生生不息…推算下来上下五千多年,故此称之为“ 上下五千年中医药文化 ”,甚至更加久远的远古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甚至更加久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药发展简史
古代医学著作发展
如何认识《伤寒论》?
李蔚普:给初学中医者的十封信(上)
第六百九十九篇:《伊尹汤液经》组方用药法则之迷失方国强
中医的发展历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