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教对发展及经济生活的理解和启示
道教对发展及经济生活的理解和启示 


——在世界宗教与发展会议上的演讲
中国道教协会 张继禹
(英国伦敦 1998年2月)
 
    道教是中国现行五大宗教之中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自东汉张道陵天师正式创立教团以来,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道教的教理教义,承继了东方伟大哲圣老子的道家学说,蕴含着睿智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道教与中华古老文明浑然交融为一体,而又独具自己的风骨和特色。千百年来,道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都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至今仍然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占有重要位置。下面仅就道教对发展和经济生活的理解和教义启示,加以阐述,与大家交流。
一、尊道贵德的教义要旨
    道教教义的中心内涵是“尊道贵德”。道教认为“道德”是维护世界和谐的纲纪,是道教义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由此可见,道教认为一切万物的生育成长,都完全依赖于“道”和“德”的作用。
    在道教教理教义之中,“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她是神明之本、造化之祖;她不仅亘古不灭,而且普遍地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她生化万物而功成不居,放任万物自然生化;她象大海一样包容广大,象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且虚怀若谷,处下不争。“道”的伟大和神圣,又是由“德”来体现的,道教信奉的一切神仙真人因为含有德而合于道,因而为世人所敬仰;天下万物因为有德,故得以化育生长。道教教导人修道必先立德,修持善行以提高自身品格。据《庄子·在宥》记载:中华最伟大尊严的祖先黄帝,曾向道教敬奉的仙人广成子讨教治身的要道。广成子告诉黄帝:“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便可以遂群生和长生久视。黄帝他后来也骑龙飞升。这是中华儿女都知道的故事。
    道教“尊道贵德”的学说,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类的物质生活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作为依托,道教强调有道之士应以道德为务,修道养德,顺应自然,融和万物,所以人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和经济趋向,同时又应保持自我高贵的道德情操。在物质文明和自己的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即一方面应当和光随俗,关心社会人群,另一方面应当以道德作为根本,合乎天地之常道。
    因之,就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道教所倡导的“道”和“德”,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经济生活更需要有道德作基础,如果没有道德准绳,其经济生活必将是浅薄的和无价值的。
二、和谐自然的发展观
    道教教义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即万物都是由阴阳共同组成的,而又相互联系和谐相处。“道”的作用,就是和谐地使万事万物得以自然生化。这是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生存、消亡的运动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道教强调“道法自然”,要求人们维持宇宙间的这种自然的、完美的和谐。
    《道德经》又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太平经》也说:“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人聚处,本非独给一人,其有不足者,悉当从中取也。”所以道教提倡为了维持人类社会的和谐,在经济发展上也要做到周贫救急,整个社会才能平衡发展。
    在人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中,同样需要维持人类和宇宙大环境的整体和谐。因而也必须遵从和谐自然的发展规律,维护人类经济发展的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只有自然和社会的整体和谐,经济生活才会走上健康而稳定的发展轨道。在当今,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近代历史的种种原因而使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依道教来看,发达的国家有责任援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使整体和谐,同时尊重发展中国家依照自身环境选择的发展道路。从而真正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发展。
三、齐同慈爱的太平观
    “齐同慈爱”是道教《度人经》中所提出的社会道德理想,希望达到“国泰民丰,欣乐太平”,这也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期望。
    道教《太平经》主张极大公平,认为社会一切财富是天地与人共同拥有的,不应为少数人所独占,应当在社会生活之中流通分配,使人人都能获得最起码的生活需要。对于财物的流通与分配,提倡“推通周足”,即广泛投入普遍的社会群众之中,以满足每个人的实际需要。具体方法,一方面可以由政府通过公平的财经政策实行调配,特别是应当给予饥寒者以衣食;也可以经过富有者散发财物以“周穷救饥”;还可以“假贷与之,不赍费息”,即借贷钱粮而不收利息。反之认为,如果富有者不散发钱财以周穷救饥,造成饥寒者因此亡命,这种富有者必会遭到天谴,即发生不良的报应。还说“智者当苞养愚者,力强当养力弱者,后生当养老者。”如果不但不养反加欺辱,就应当受到正义的谴责。三国时,道教第三代天师张鲁在中国汉中治世传教,曾向信教者收取信米,推行“义舍”,即将米肉置于路旁义亭中,供路人量腹食用,在三国战乱之际,维护了一片安宁之地,为世人所向往。
    总之,道教所谋求的经济发展形式,是对全社会的广大人群普遍有利的太平世界。使人人皆得老有所养并得竟其天年,国家安宁,人人平等,没有贫富差异,不分贵贱贤愚,这是一种平衡而且稳定的经济发展模式。
四、抱朴寡欲的名利观
    《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教认为,人的本来天性是纯朴和纯真的,即中国古代成语所说的“天真无邪”,但是由于思虑欲望的不断萌生,再有声色货利的种种诱惑,使人的纯朴天性逐渐迷蒙而致沦丧,乃致嗜欲不止,最后危及生命。所以教化人们,要返朴归真,不为钱财色利所动,应当保持清静的心态。特别是修真悟道之人,更不得象世俗之人一样绳绳求利,须要少思寡欲,摆脱物欲声色和私心杂念的缠绕。
    但是道教提倡“清心寡欲”,并不是彻底禁欲。因为人生在世,必要的生活目标和生存需要不可缺少。同时道教在肯定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反对嗜欲无度的贪求。认为对于物质追求的过度奢靡,必将给人性命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太平经》中就说:“日就浮华,因而愁苦,不竟天年。”告诫人们普遍盛行的物质贪求,将使社会上层贪赃枉法,腐败风行,使社会下层欺诈横生,劫贼蜂起,引发恶劣的变态后果,导致资源耗竭,造成自然灾害频仍,危及人类生存。此外不可避免的,沉缅于物质享乐之中将会阻碍人们精神境界的升华,导致整个社会畸形发展。
    所以,道教主张在经济生活中,对财货声色名利钱物等等,不可过分贪求。应当修道立德,淡泊名利,平和心性,享受真正健康而且充实的快乐人生。
五、济世利人的功德观
    道教主张和光同尘,济世利人,引导人们修道立德,教化世人以此作为道教行世的最终目的,以促进社会和人类的和谐相处。所以在道教信奉的众多神灵和仙真高道之中,不仅要人们努力修炼,更同时强调积功累德。这就是道教济世利人的功德观,这是道教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高尚引导。
    葛洪真人在其所撰《抱朴子内篇》中说:“欲成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太上感应篇》中也说:“百善当修,万善当行。”道教认为多做功德,可以增延寿命。长春真人丘处机西去大雪山.教化成吉思汗应当“敬天爱民”,以道德治理天下,并且留下“一言止杀”的千古佳话,受到世人的普遍敬仰。在道教流行的各类善书如《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功过格》等等之中,均教人多做功德,周济穷困,施舍财物,除恶向善。这些教义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当今社会,仍为应当奉行的有效理念。
    当代道教,对于以上所述传统教义提倡的经济生活观念,仍奉行不懈。积极教导世人积功德,行善行,服务社会,有益人群。.不仅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将会起到平衡而稳定的有益作用,也是道教实现度人无量的济世功德。
    如今我国道观相继开放,接待国内外游人信众。道观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仍然坚持道教自己俭朴奉道的生活方式。并且将收入用于社会,捐助贫困地区和慈善公益事业。道教正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实践着教义之中所倡导的经济生活观念。同时对于社会人群的经济发展趋向,也将继续产生有益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的教理教义
道教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第五编 教义规戒 一
悟道说“道”
与西汉相比,东汉社会也出现了那些许多新的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