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帛书《老子》通释之“天下之至柔”章
“天下之至柔”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这一段文字,我认为应当与“道生一”章合译。因为截止到这里,老子完成了其“德”、“德”与“道”的关系以及由之而确定的“治道”的总论。在这一段文字与上一章的后半部分,老子阐述了其“治道”的基本原则:“守弱”和“无为”,而“守弱”偏重于修身,也就是主观认识层面,“无为”则显然是为治的具体要求。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在后面的文字中,老子将提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由此可知,此处的“天下之至柔”应当也是在用水来做比拟。“驰骋”在这里显然是比喻对于哪怕是“致坚”之物,水亦能在其间任意驰骋,纵横捭阖,润物细无声的穿越、渗透的能力。相较世传本,帛书在“驰骋”后多一“于”字,则是宣判了一些注家关于“驰骋”是驾驭、战胜之意的死刑。第一句说的是至柔之水驰骋于致坚之物之中这一现象。第二句则是对这一现象在现实层面的提炼总结。在这个现实层面上,“无有”当是指水,可理解为没有具体形状者;“无间”则是指代“致坚”,直译是说没有间隙者。最后一句则是最终落实到“治道”的角度,由“无有”这一在现实层面没有具体形状者类比引申出“无为”这一在为治层面不刻意而为之为。
虽然(尽管这种类比的方法老子在很多章节中多次使用)如此类比从逻辑上并不十分严谨,但正如狭义相对论最主要的公式洛伦兹变换的发现者洛伦兹所说“当理智不够用的时候,就让我们来类比吧。”。
老子在这里,用“无有”类比引申出“无为”,除了其字面的关联外,我以为,从内在的思想逻辑上,“无有”所指的是“天下之至柔”,而“柔弱”又恰恰是上一章中老子对侯王所提的在思想认识领域的“不凌驾于民众之上”的要求。在思想认识领域的“柔弱”原则确定了之后,则不难由之推出在具体为政实施方面的方法,也就是“无为”。
所以,如果我们深入的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由“无有”到“是以知无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蕴含着《老子》中最根本的思想体系在内的。
此句可通译为: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水)可以任意自由的穿越于天下最坚固的东西之间。(致柔的)没有固定形状者(无有)可以进入(致坚的)没有间隙者之中。我从“无有”能够进入“无间”,知道了“无为”的好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对于“不言之教”,绝大多数注家都理解为“不用语言的教化”,放在此处多少有些突兀不说,也与其他多处观点不尽一致,且与后面的“无为之益”在文字对仗和意义上不太协调。郭世铭先生认为:“教”是“受教”,“不言之教”是“不言”的好处,此与下句“无为”的益处正好呼应;赵世春先生认为:“教”是“效”的借字(教、效同音),这样才可以与“益”并列。我认为这种意见是相当可取的,同时补充一点两位先生都没有特别解释的一点:“言”,在先秦用作政治术语时可作“政令”解,这样“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并列才有意义。
此句可通译为:
不乱发政令的效果,无为的益处,天下(的侯王们)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此段可通译为: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水)可以任意自由的穿越于天下最坚固的东西之间。(致柔的)没有固定形状者(无有)可以进入(致坚的)没有间隙者之中。我从“无有”能够进入“无间”,知道了“无为”的好处。
不乱发政令的效果,无为的益处,天下(的侯王们)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学于商容考证
“以正治国”章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之心得分享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第四十三章解读
道德经 |14章| 执用现实规则,治理当今天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