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帛书《老子》通释之“天下有道”章
“天下有道”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对于此段文字,各注家虽小有区别,但总体理解上基本一致。只需对个别字词略作分析,则字面大意便很了然,亦不大会有歧义。尽管如此,本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及其在整个段落群组中的逻辑关系及意义还是要小小地辨析一下。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却:退也。
粪:本义为“扫除”。《礼记.月令》“可以粪田畴。”粪,治田之意;傅奕本“粪”作“播”,二字古时通用。故“粪”此处当理解为农事。
生:有依其本义作“出生”解的,有作“兴”解的,均于理解无碍。
此句可通译为:
天下有道,战马遂退役还农。天下无道,充作战马的母马在郊外的阵地上产驹。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可:“允许”、“肯定”为其在先秦的基本义项。
憯:有“惨痛”、“急速”义。
此段文字可通译为:
罪孽莫大于任情纵欲,祸患莫过于不知满足,灾难莫惨于贪得无厌。所以懂得满足的满足,才是永远的满足。
这一部分显然是在说“知足之足”,但问题是老子在“名与身孰亲”章,也就是两章之前刚刚说过“知足不辱”,现在又提“知足之足”,其区别何在?
我理解这两个“知足”是既相互区别又有着相互的联系的。
在“名与身孰亲”章中,“知足”的对象是相对于“身”来说的身外之物的欲求,它的论说的出发点是由侯王自身而体现的“德”;而在本章中,“知足”的对象是相对于“国”来说的国外之物也就是他国的欲求,它的论说出发点是由国家而体现的“治”。如此则不难理解为何老子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要通过对战争景象的描述来论说“有道”与“无道”的区别了。而当我们顺着先秦“身”、“家”、“国”、“天下”一体的思路来考虑时,这两部分对于“欲求”的“知足”则得到了统一。
但在《老子》的论说体系中,“德”与“治”是两个层次的概念,所以老子虽然在此两章都在说“知足”,但这两个“知足”却有着不同的内涵。
此章可通译为:
天下有道,战马遂退役还农。天下无道,充作战马的母马在郊外的阵地上产驹。罪孽莫大于任情纵欲,祸患莫过于不知满足,灾难莫惨于贪得无厌。所以懂得满足的满足,才是永远的满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谁说的
读译《德道经·德经》第九章(帛书本)
106.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和平年代 ,战马耕田(第四十六章)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走马以粪、戎马生于郊说明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