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当内家拳精要二:内家与外家 太极之谜----至快和至刚的拳!
武当内家拳精要二:内家与外家  太极之谜----至快和至刚的拳!
                                       今日学堂    张清一
一: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
    很多武术书上,都没有把外家拳和内家拳的差异说清楚,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都很迷糊。这也难怪,真正的内家拳,懂的人很少。中国写教科书的人,很少是懂内家拳精要的人,只知道"想当然尔"。我十年前去体育学院拜见过一个“武术博导”,据说是武术世家的后代,他还写了一本厚厚的【中国武术史】的书。我很崇拜地想跟大师学点什么东西,经他的研究生介绍去拜访的,还听了一次他讲的内家拳和外家拳讲座。结果却发现他根本不懂武,也不练武,光“谈武,写武”。他仅仅是靠一个“武术世家后人”的身份,还有翻翻古书,研究古代的武术资料的“研究”,就成了大学里专业的“武术博导”,带“武术研究生”。他的研究生,恐怕我只需要一只手就可以对付了---不是我有本事,而是这些“武术研究生”根本不练武,光读书“研究武术”,写写文章,就可以拿到学位了。
    北京体院也有一个“全国著名”的武术教授,也是“名人之后”。他还好,还练武,可全是些花拳秀腿。动作好看,基本上是健身舞一样的东西。可是这人拍了很多影碟,教学各式“太极拳”“形意拳”国家套路等等各式“内家拳剑系列”,国家套路和民间套路以及自创套路一起上,书店里充斥了此君的各种“教学片”。我看过他练的拳,坦率说,没什么功夫。问过认识他的人,也说他当年他父亲的功夫的确不错,但是他本人就不行了(武术这东西,好像是不能够遗传的),靠父亲的老名头吃饭。他也写文章,也编写多种“武术教材”发行全国,掌握了武术界的“舆论权”。
    上述的这些人,就是代表中国武术界“正统主流”的名人了,他们很看不起真打实战的“练家子”,觉得他们是“粗人”,没有文化。这也是对的,我也跟一些拿过全国散打比赛冠亚军的人交朋友,谈武道。在文上,他们的确表现不佳。因为他们是小时候读书不行之后,不得已才去“练武”找条出路的,业余时间也很少看“有文化”的书籍。他们对自己的“缺乏文化”也感到有些自卑。这样其实练武也很难练到极高的程度,也无法了解内家拳的真谛。他们年轻的时候当运动员,年纪大了就想法当教练员,或者改行做生意等等,“武”并不是他们的“人生追求”,只是一个“吃饭工具”,因此他们无法与文武兼通的古人相比。
    民间有些拳师写的书还不错。让我能够有所收获的武术方面的书籍,都是民间拳师写的,没有一本是“国家正规制定”的。我感觉什么好东西,一旦“国家认定”后就毁了。例如太极,作为内家拳的一支,解放后被认定和搞出“国家标准套路”,并向全国“推广”后,就不成“拳”的样子了,基本上都变成了柔软体操,完全失去了精髓。其他因为没有具体的套路招式,只有单招单练,不好搞“统一套路”,因此被国家“放弃”了的传统武术,如形意拳等,相反还保留了较多的真东西。
    在了解中国武术上面,民间拳师的思考,比“国家统一武术教材”对我的帮助更大一些。前几年出的一本谈武道和武术的书真好,就是【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这是一个老人在“走”之前,把当年民国时期高手的很多点滴告诉了大家,包括练功的细节。让大家知道中国武术曾经有这么一批人达到的不可思议的境界,现在好像已经找不到了这种人了。懂得用心的练武人,可以从这本书里学到不少武术的真功夫。当然,大多数人只会拿来“看故事”,特别是本书没有“套路演练”,会让习惯“学套路”的中国人抓瞎的。
    即使是民间,这样的人也太少了。这本书说了,武林已经“消逝了”。而且,民间武师往往有自己的局限性,对自己的“流派”过于执着地“捍卫”,具有强烈的近乎于宗教信仰一样的宗派特色,这难免障碍了他们对“武道”的真正理解。
    中国的武术界,可能就是用这种极端对立的,文武分裂的形式来“继承中国武术文化传统”的。更别提要想真正理解中国武道,还需要道学和禅学的深度体悟和融合。无论文武两派的人,他们都不屑于研究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因此,让这些“正统人士”来告诉你什么是外家,什么是内家,练拳到底应该怎么练,中国的武术传统是什么?当然就是以盲导盲,结果弄得人们越来越看不懂了。但是他们都很敢说,什么都自以为是。
 
    一般人认为,太极,八卦,形意拳就是内家拳。少林拳,洪拳,查拳,炮锤等等是外家拳。内家拳很柔和,四两拨千斤,以柔胜刚。外家拳刚猛有力,虎虎有声。所以从外表上就很容易分辨出内家拳和外家拳。
    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因为,拳如果落了形象,就已经是“外家”了,不落形象,才是“内家”。这才是最正统的分法。
    练法上,采用“内家”的心法来练的,无论什么动作,都是“内家拳”。采用外家的“形象”和方式来练的,主要在动作外形,招式上找感觉的,就是外家拳,跟拳种无关。
    那么,太极,形意,八卦到底是不是内家拳?
    这不好说,看你怎么练。现在99%的人,都把太极八卦等练成“外家拳”了。甚至连“外家拳”都不是,练成“体操”了。相反,如“少林拳”其最高境界的拳据说是“心意把”,外形很柔和,练法也更接近内家的要领。所以,分内家外家,恐怕不能以拳种,而只能以练法来分。
    以太极为例,现在的人把太极分为24式,42式,66式,88式,108式,孙吴陈杨,国家标准套路等等。既然落了相,分了招,玩了套路,还标上了“家族标志”,这些都是“外面的东西”,哪里还是内家拳?
    这不是我说的。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招是“无招”,拳动是“无形”。看不见,看不出,这才是真内家。
    看得见的拳,分的很细的招,还有各种门派自以为是的“正宗套路”,都已经不是“内”而是“外”了。
    不仅拳理不同,内家拳的练法,也不同于外家。
    外家拳喜欢玩动作套路,通过一遍一遍的“打拳”来获得熟练度,达到“高手”的要求。用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来分析,外家拳是用长期的反复训练,来达到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性反应,不假思索地用于搏斗中。因此,建立这种联系,用“招式”的不断重复和强化练习来固定攻击和防守的反应动作,具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外家拳的说法是“拳打千遍理自知”。靠像熟练工一样的反复练习招式来“练拳”的,都是“外家”!。甚至可能还不是“外家拳”,只能叫做“外行拳”。如现在的太极,用外家拳的“心法”,来走内家拳的动作和招式,其结果就是连外家拳的水准都达不到。外家拳不断重复的强化的动作练熟后起码还可以打人,这种太极的动作,如果没有用内家的心法来练,根本就不是拳,只是“柔软体操”而已。
    现在练太极的很多人,练的应该就是这种“外行拳”。包括很多跟我练拳的大学生,也是天天在练“外行拳”,不过他们自己还喜滋滋的,觉得只要跟我学的动作,外形我做的差不多,就是“内家”,就是“内行”了。他们也不想一想,如果只学和模仿了我的“外形姿势”,没有走入自己的“内心”,拳还是在你的“外面”,当然还是“外家”。怎么可能是“内家”?为什么同样的一个动作,我可以轻松地用出来,他们却“不会用”,难道靠不断反复练动作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
    跟我学拳的学生,居然有天天“勤奋练拳”,却不去看拳经,悟拳理的人,也不去琢磨借鉴高手的练拳经验,看别人的“门道”,岂不是一个大傻瓜!你想想就知道:一个人天天砍柴,却不肯去磨刀,不是傻瓜是什么?
    把内家拳拿来当外家拳练,把需要“动脑子”的拳,当做让身体活动的“肢体运动”,长期练习就是出不了功夫,自怨自艾,实在是可笑之极!
   
下面,把外家拳和内家拳做一点直接的比较,供大家参考:
    一:外家重招式和外形,内家不重招式,不看外形。外家有形而内家无形。
    二:外家靠不断的重复练习,来建立神经和肌肉系统的惯性和本能反应能力。内家则要练如何破除人的惯性反应,而以对拳的超级知觉和控制能力来取胜。
    三:外家重视练力量,内家重视练协调。而一旦人体协调之后,可以拥有比普通外家拳更具破坏性的力量。
    四:外家重视练速度,内家关注练柔和空灵。一旦达到空灵的境界,就拥有外家拳手无法想象的攻击速度。
    五:外家拳的力量和速度主要来自于肌肉的训练和反应,所以外家拳手看起来很壮实,所谓的孔武有力。内家拳的力量来自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反应,所以看起来显得单薄清瘦。
    在内家拳手看来,外家拳的肌肉力是“滞力”,不仅效率低,速度慢,而且会互相牵扯和互相制约,影响速度和力量的发挥,而且,这种肌肉力对身体健康还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练内家拳的人,要花很多功夫去掉身上的“滞力”,变成“灵劲”。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各部位往往会逐渐瘦下来(如果是身体偏瘦的人反而会壮起来),把很多不需要的肌肉和脂肪,都通过身体的“内化”而去掉,在内家称为“去浊气,蓄清气”的这个过程中消解掉。所以,我们明显看到:内家与外家的练法和外形都是完全相反的。
    六:外家练拳讲究标准动作,内家讲究心法对不对。外家讲究一招一式如何“标准”,内家练拳则不一样,是要体会这些招式怎样运动才符合拳理。在符合拳理的情况下,所有的招式都是“对的”。所以,外家拳是“一元化思维”,内家拳是“多元化思维”。所以内家拳有很多派,招式动作各不相同,如一记云手,就有很多种派别,很多种练法。人在练云手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体会不同的练法,不断变化幅度的大小和快慢等等。也由于这种区别,造成了太极一门的学生执着于某个师傅,某个阶段的动作特点,形成了太极门众多的门派,都说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了”,其实他们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落了形象,固化了动作招式,自然都是“错的”!
    七:外家拳的练习对象是“肉体”,内家拳的练习对象是“心意”。相当于外家拳注重“硬件”,内家拳注重“软件”。所以外家拳可以看得到,而内家拳除非“用”的时候,否则是看不见的。
    八:外家拳的进步靠“刻苦练习”,只要肯吃苦,练几年基本上都可以“耀武扬威”了。而内家拳的进步靠“内在悟性”。没有悟性的人,练一辈子内家拳都出不来。所以,内家拳功夫的高低,跟练的时间长短没有什么必然关系。
    九:外家拳攻防,进退分得很明白。而内家拳攻防一体,进退一身,很难区分辨别。拳经所谓的“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打即是化,化就是打”。拳谚曰:“何为打,何为顾,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攻防合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人们很难理解这种“二元合一的思维”,认为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功夫的确存在,内家拳法处处要求这种“合一”。  
    十:外家练“形”,内家练“心”。外家拳在外形上下功夫,在招式上求胜负,讲究“这一招克制某一招”,讲求“技巧”和“闪展腾挪”。而内家拳不在招式上求变化以克敌,而在内在看不见的变化上胜敌,所以可以用同样的,很简单的招式来对付不同的攻击。内家拳所具有的“招式”和“外形”,是要体现“心”的运行和觉知程度。是“以形调心”的,通过外形的观察,来觉知自己身体内部运行是否流畅,心态是否稳定和绵密。所以,外形和招式,仅仅是一个“辅助工具”。
    十一:外家拳不懂文化的粗人也能傻练,内家拳却是“细人,文人”练的“哲拳”。如果没有领会内家拳学的“心诀”,是一定学不会的。所以,那些不看拳经,不悟拳理,天天“勤奋练习”,跟着师傅的动作照猫画虎的“内家拳学徒”,其实练的是四不像,连“外家拳”都谈不上的“外行拳”。勉强可以说是在练“健身体操”,跟真正的“内家拳”肯定一点也没有关系。
    十二:真的内家拳不练套路,最多是玩套路。起码五年,十年是不练套路的。因为练了也没用,反而障碍真正的学拳,所以只能练几个“基本动作”。天天练套路的“内家拳”其实是体操,连“拳”都不是。我怀疑真正的外家拳也是不练套路的(不够了解,不敢肯定)。因为练套路违背基本的武学规律,长期进行套路演练的话,就会形成身体的条件反射,而这种条件反射,显然是违背内家拳的拳理及目标---摆脱思维和身体的惯性。我认为套路是已经学会武功之后的人,用来“玩”的游戏方式,表演给大家看的演练方式,绝对不是练拳入门的方式。用这种方式“入门”,就一辈子也摸不到门了。我知道一些老拳师,当外人要他们“表演”的时候,也会即兴表演一些“套路”出来,但是每次都不一样。这才是“真玩家”,他们可以随时创编套路,而不是为套路所限制。他们玩套路,而不是被套路所玩。
   (特别申明:以上都是我的一家之言,我是“外行”,非武术专业人士,也非“名家弟子”,武功也不咋的,只会乱说。专业的武林师傅们看了别在意,你们教徒弟愿意教套路,他们愿意学套路,我没有意见。上面的观点仅局限于今日学堂一派自娱自乐的玩法)
 
    对照以上的内外区别,就可以知道,现在很多人所谓练“内家拳,太极拳”的,有几个做到了上面要求的“内”?很多人练了几十年都“不出功夫”,连初学外家拳的新手都打不过,有什么奇怪的?
 
二:太极拳是慢还是快?是刚还是柔?
    很多人看太极拳慢吞吞的,像是在摸鱼。心里想这种拳怎么能够打人?没有速度,也没有力量。
    还有人看了太极推手,说“明白了,太极打人,就是缠住对方,让对方失去平衡而摔倒。”
    其实,上面的看法错了。
    慢吞吞的“摸鱼”拳,是个人练拳,体悟身体控制力的“练法”,不是打法。
    太极推手,是对于“劲”的体验式练习法,也不是打法。 想一想就知道,面对面交手的时候,别人不跟你“推手”,你怎么办?  
    太极拳的进手,可以说快若闪电。当事人一眨眼,拳已经击到要害之处了。如果是看打架的话,内家拳的招数也没有什么出奇的,就是特别快,身法特别轻松灵活,如此而已。金庸小说写内家高手对敌,手上如挽重物,慢吞吞的,但是圈子里拳风激荡。“如挽重物”这倒是内家拳的练法,可不是打法。小说家言,岂能当真。真打起来,可能旁边人看都没看到有什么动作,当事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分了胜负。以为内家的打法跟一般的打法不一样,很“特别”,这很不现实。
    内家拳经云:“后发先至”,如果不快,如何能够后发而先至?显然出拳的速度要比对手快很多才行。“打人不见手,见手非高手”,出手的时候要快得让你看都看不见。“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先动!”这些拳经,很明显地告诉你:内家拳的打法快若闪电,对手往往还没有反应就被击倒了。其实,与真懂内家拳的人交过手,就会发现:自己往往莫名其妙地就“完了”,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怎么被击倒的也不知道。在太极高手面前,自己的抵抗基本上完全就是徒劳无功的。
 
    太极拳是刚还是柔呢?
    外家拳为了练力量,要打沙袋。太极拳练功禁止练力量,也不打沙袋。偶尔打打只要是找找发力的感觉,而不能通过这种方法练拳。内家拳师说,打沙袋练拳是笨人。这种练法未伤人,先伤己,就像是七伤拳。这种练武方法,对于特别注重身体健康状态的道家修习者来说,认为是愚不可及的。的确,很多外家拳手,年纪稍大后出现各种病态,甚至残废的都有,皆因早期种下的自伤的根子,自己内体早已经伤了,却还不知道。
    内家拳的手,要求“嫩若处子”,绝对不像是一个武人。刘老师七十多岁了,手还是很柔软,像是文人的手。长相也没有一点“武相”,像是和睦可亲的邻家大爷,身体清瘦,但是很健康。
    这种柔柔的拳,有力量吗?
    有!而且力量往往比外家拳还大。太极拳其实也可以说是至刚之拳!太极发力的时候,可以很轻易就发出一两百斤的力量,并且可以把它集中在一个攻击点上。如果力量集中一个点进入对手的身体,这显然是极具破坏力的。你想象一下,身上被上百斤重的锤子敲一下感觉如何?内家出拳,只有比这更重的。
    而且,这还是低级别的,刚刚入门的内家拳。我的老师说:内家高手连拳都不用出了,就抱着手让你打,打得越重,自己伤的越重,所以是“挨打拳”。他让我将来往这方面学习和发展。老实说,对这点目前我只能“相信”,还没有“体验”--没见过。“低级别”的内家功夫我倒是见过。太极拳的快,太极的至刚,我是有真实体会的。老师说的境界,是真正的至刚----“刚”到了“无形”的境界,看上去是至柔的刚。
   
 二:外家与内家练法上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看上去慢吞吞的拳却会很快,很刚?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道家的奇妙学说了。      
    道家认为,快和慢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体的两面。想快的时候可能得到的是慢。不急,慢慢来,反而会很快。因此,慢练快用,就是内家拳的特殊功法。它用“阴阳采补”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比如,为了要达到“快”的目的,一开始就追求“快”的话,就反而无法做到真正的快。相反,往“慢”的方向走,一点点消除身体肢体之间的互相牵扯和制约因素,逐步达到真正理解“至慢”的境界,拳就自动会“快”起来。这就是“采慢补快”的阴阳平衡原则。
    太极练拳的时候,一个动作并不是“一招”,而是百招,千招,万招!练拳者的任务就是去把这看似简单的“一招”分解成千招万招。这种拳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怎么可能快得起来?快了,显然就只有“一招”了。刚开始的时候做不到变招,只好慢慢地体会。如果慢慢地“变”两招,后来就是“四招”,后面就是“八招”,“十六招”,感受到的“招数”越多,就是功夫越强的表现。我的弟子们用一模一样的动作和招式跟我搭手,都是一出手就被制,一副束手待毙的样子。惊疑之下,反复变换动作,试了很多次都一样结果,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
    还有,我可以告诉对手我要打的部位,以及出拳的招数,但是对手就是躲不掉,为什么?再试几次,我一模一样的出手,对手设法变化方式来抵抗,但是结局也一样,为什么?
    其实就是因为我出手的动作招数,虽然表面上与对手一模一样,但是“内在”已经含有比对手更多的变化了。所以对方无论如何想办法应付,都会被一样制住,因为他“变”不过我。但是表面上可能看不出来,以为还是一样的“招数”,其实不是。
    甚至于对练的时候,不知情的旁观者还很难发现到底是谁“不行了”。如何我不“下手”,对手其实一搭手心里就知道“不行,完了”,但是旁边看的人可能根本看不出来是谁占了上风。他以为两个人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是内在的“劲道”已经控制住对方的“劲道”,而且让对方已经失去了变化的机会,已经“拿死”了。只是外形还没有表现出来,所以旁观者不知道胜负。
    这就是内家拳的“内”,看不见的。只有“打出来”了,才会“看见”。
    所以,内家拳根本就不重视看得见的“招数”,师傅的动作你拿录像机拍下来,模仿得一模一样,上场依然不行。所以证明练内家拳根本就不要去关注具体的招数,而要关注内在的变化。认为某个动作才是“标准的”,某个套路,某个流派才是“正宗”的,这是外家拳的思维模式。
    所以学内家拳不要贪多,不是去学“外面看得见”的各种拳招套路,不要以为108式就比24式“高明”,这是小学生一级的算术头脑。而是要学习怎样把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内含和变化慢慢地发掘出来,怎样把一个平淡无奇的招数,使出变化万端的表现,这才是“学拳和练拳”。而不是只会傻乎乎的不断重复一个动作,而是要体会这个动作的不断变化和奥妙。
    因此,真正练内家拳的人,绝对没有“固定标准”的动作。一个简单的云手,不仅千人千样,同一个人练的时候,也会大小快慢不同,在练习中尝试各种角度和可能性----在符合拳经要求的情况下尝试一切可能的变化。同时观察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是否符合拳理的要求,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姿势,并学会关注更多的阴阳配合的动作(内三合,外三合)。自己身上的阴阳变化越多,配合得越好,功夫就越深。所以,练拳时处处都是与“自己”作对,把“自己”当做观察的对象,当“自己”的教练,这才是“内练”的内家拳练法。
    这一切,都必须以拳经为基础。这就是练内家拳的人,一定需要经常看拳经,去不断思考的原因。以为不看拳经,光模仿师傅的动作,就能够练出内家拳真功夫,可能性不大。至少自古以来就没有听说过!
    同时,练习内家拳的人,不要存“门户之见”,什么拳都可以看,可以学。经常观摩别人的拳法,思考如何用内家拳的手法和心得使用出来,才会提高水平。经常看看实战的录像,也对提高拳的理解有帮助。
    到目前为止,我只学了武当拳的“五招”--五个动作。但是,这五个动作中,任何一个招式的变化都是无穷的。如果你把一个招式的内含真正琢磨清楚了,其余的就一通百通了。
    但是,如果不懂一招的真正内含,你去学“全套”,甚至学十个八个的套路,即使你把孙吴陈杨等等流派的拳都学遍了,也没有任何“功夫”,只有“套路表演”的“本事”。
    你把一招真正琢磨透了,拳理都通了,自己都可以“创拳”了。你怎么打拳都可以,怎么变化都合理。而且你看别人各种各样的拳,也就变得很简单了:其实所有的“招数”,就这么几个核心动作而已,没什么复杂的。
    这就是内家拳的练法。
 
    太极为什么会很快呢?会让人莫名其妙就倒下?
    诸位想一想就知道了:如果一招拳,就可以打出百种千种变化,这拳快不快?显然快极了,超过人们想象的速度。虽然表面看起来慢吞吞的,是因为它包含的这些变化都含而不发,但是练者知道并控制着这些变化,随时准备发出来。所以练习者凝神聚气,总是蓄势待发,大脑其实一直在高速运转。这种拳当然越练,出手就会越快。因为在外形“慢”的情况下,“心”是在高速运转的。而人的肢体指挥者是大脑,大脑快了,拳岂有不快之理。反而不动脑子的死练,也就那样了。后者(外家拳)的练法,主要是练肌肉反应,所以只要肢体不练了,功夫就快速下降。而内家练脑子,只有脑子不好了,功夫才不行。所以很多内家的老头,依然有很好的功夫。
    
    至于太极拳为什么会“刚”呢?,这是因为太极拳先要练“柔”。这也是一动分阴阳的两面。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这话就是“天道”的表现,太极道就把这点表达的很深,很清楚。
    很多人不知道,人体在运动的时候,大多数人的肌肉组织和骨节都在很不协调地运动。这不仅消耗能量,而且影响运动的速度。可能人是动物中肢体最不协调的了。不信的话,去看看“动物世界”里动物走,跑,跳,就会觉得人的动作实在太难看了,太不协调了。
    内家拳认为,影响动作快速的原因,以及影响人体力量发挥出来的原因,就是人体的“散乱”--身体各部位的不协调。所以,要想提高力量和速度,就不能“治标”,不能直接去练速度和力量。而要“治根”,就是人体的散乱。
    为了治散乱,就必须“松”和“柔”,让人体的关节,骨节,肌肉等“松开”,特别是腰和腿是最关键的,是练功的要点。只有松得越开,才能越快。所以太极的入门功夫,就是练习松和柔。一旦人体真正放松放柔后,聚合起来的速度就会很快。
    而且,如果避免了发力的时候,人体不同部位互相的牵制和影响,就可以把力量集中在一个方向上,以很短的时间发出,带来强大的破坏力。内家拳把这种劲叫做“整劲”。与普通人的“散力”“肌肉力”相对比,自然要强大得多。
 
    这就是太极和内家拳的奥秘。申明一下,这些只是初级的功夫,只是入门级别的功夫。更高级的就不谈了,连这些初级的功法都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说多了也无益。先了解初级的再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于鸿坤 | 练对太极拳
拳架、桩功、意念,太极之劲何处来?
太极拳应该怎么练?
认识真国术,莫上“大师”当
今天,带您认识真国术,莫上“大师”当
无形胜有形 内家拳要练'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