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叶教」和茶疗
(2017-10-04 08:12:28)
标签: 文化
分类: 喝茶聊天
史载明清时有个民间组织,开始叫弘扬教,后来为了避讳乾隆帝弘历的名字,被官方改称红阳教。该教支派甚多,教名别称如洪阳教、混沌教、混元红阳教、白阳教、青阳教、龙天会、荣华会、....等。这个教派日常主要的社会活动就是给人治病,而且常常是用茶叶给病人治病,效果还不错,故该教又被称为「茶叶教」。
该教师傅为病人施以茶疗的方式很简便,就是将茶叶供奉在神像前烧香膜拜,口诵祷祝语句后,将茶叶在香上薰绕数回后,让病人将以熬水饮用;或是与其他佐料煎服,或是将之嚼烂敷在伤口上,即算完成医疗手续。据相关史料的记载,不少病患被该教师傅的茶疗法治愈,其治疗疾病包括眼疾、心痛、腿疾、伤寒.痢疾、瘫症、疙疸、痢疾等。
如有资料记载,嘉庆14年(1809),该教师傅陈七为直隶通州人陈铎的儿子三车儿医治腿疾时,即是令陈铎将茶叶熬水为其子洗腿。嘉庆年间,红阳教师傅梅郭氏在为人治病时曾供称:「将茶叶供在佛前给人治病,也有求了去洗眼的,也有求了去喝的」,这说明茶叶的疗效是多方面,可以饮用,也可以拿来洗眼,以治疗病人的眼疾。嘉庆16年(1811),镶白旗满州保庆佐领下云骑尉富林泰因嘴上长了一个疙疸,向红阳教师傅刘兴礼请求医治时,刘即是给他茶叶一包,教他嚼烂敷上而病痊。「其治病之法,系令病人将茶叶放于碗内,设供烧香磕头后煎服,间有效验」。......
红阳教教中人士医疗传教的传统,来自其始祖韩太湖,韩太湖本身即精通医术,经常为人行医治病,《重修广平府志》称其「惟医病颇有奇效」,曾被敕封为「正德明医真人」。在民间也流传着明代皇帝曾请他去给正宫国母治病及许多妙手回春的故事,有一首歌谣即曾歌咏他的医术:
正月里来正月正,药王治病上北京。正宫国母身得病,万岁皇帝将他请。他给国母治好病,金口玉言将他封。
封他小官他不作,封他大官他不应。二月里来是清明,药王治病拉红绳。里间拉在外间去,走线号脉号得清。
三月里来是春天,药王治病上北山。北山治好龙合虎,龙虎保驾下了山。四月里来好长天,药王治病游东山。
东山治好梅花鹿,口衔灵芝下了山。东海龙王来闹水,天连水来水连天。五月里来好热天,药王治病上西山。
西山去把药苗采,紫金炉内炼仙丹。有人用了仙丹药,上去火来下去寒。六月里来正半年,药王治病上河南,
河南治好王员外,河北治好沈万三。一人治好二人病,才给药王把名传。七月里来多半年,药王治病上终南。
相子得了伤寒病,打开葫芦取仙丹。八月里来遍地青,顶山得了谢甲风。范梨花来将他请,打开针包到针行。
九月里来秋风凉,药王治病到病床。打开医书把病看,二位里子开药方。十月里来立个冬,药王治病大街行。
抬著棺椁往前走,上前拦著一口灵。打开棺椁把病看,一针下去救二名。十一月来好冷天,药王治病游山边。
自己不知自己死,玉皇空中点神仙。十二月来正一年,药王治病到山前。骑著猛虎绕山走,一脚蹬错摔下山。
凡体落在山门外,灵光真性上了天。十大明医两边站,二位童子列两边。药王坐在正大殿,巍巍不动受香烟。
这说明「茶叶教」的师傅们掌握了很多茶疗的知识,再配合拜佛烧香,祈祷语句系「弟子磕头,求药王药圣,十大名医,达摩老祖灵丹,华陀老祖妙药,观音大士圣水,留在坛中,下在茶中,百病医好,万病绝根,保佑病好,离床日久,与老祖报效」等语,屡有斩获。
在传统医书中有不少有关茶叶功效的记载,如
唐代苏敬等编撰的《新修本草》中记载:「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消宿食,利小便」。
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云:「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一书中盛赞了饮茶所产生的清热止渴、解闷除烦、清利头目四肢百节的效用:「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道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
日本荣西禅师《吃茶养生记》:「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频吃茶,则气力强盛…..贵哉茶乎,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矣。诸药各为一种病之药,茶能为万病之药而已」。
明代李时珍于《本草纲目》卷32系统地总结茶的的药理作用:「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饮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古人的论述,概括了茶叶的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利水、通便、治痢、去痰、祛风解汗、坚齿、治心痛、疗疮治疤、疗饥、益气力、延年益寿、抗衰老等作用。现代医学分析,因茶叶含有生物碱、多酚类、维生类、矿质元素、氨基酸等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故具有多种的疗效。
实则古代中医以茶治病的情形由来已久,自唐宋时期,茶疗在医药保健活动中崭露头角,就引起了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及广大民众的重视和喜用。到了明清时期茶疗之风已相当盛行,其应用范围几乎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各科及养生保健等。此外,茶疗的剂型已由原先的汤剂等,发展为散剂、丸剂、冲剂及以药代茶饮多种。服用方法也发展有饮服、调服、和服、顿服、噙服、含漱、滴入、调敷、贴敷、擦、搽、涂、熏等。
治病方面比如眼病:在《银海精微》、《审视瑶雨》、《医宗金鉴》等著作内,均提及许多用茶叶治疗眼疾的方剂,医家们或嘱病人以茶引药,或直接将茶叶入药,均说明茶叶具有治眼疾的疗效。现代技术检测,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A源即胡罗卜素,维生素B1、B2、维生素C等,这都是维持眼睛生理功能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所以茶叶具有清火明目的作用。
心痛:心痛,是中医治疗的常见病。饮茶对心肌而言是种强心剂,有关以茶叶治疗心痛病的医书记载,如《本草纲目》卷32提及茶叶的〈附方〉:「久年心痛,十年五年者,煎湖茶,以头醋太匀服之良」;《瑞竹堂经验方》内提及的「应痛丸」:「治急心气痛不可忍者,好茶末四两,楝乳香一两,为细末,用醋同兔血和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温醋送下」。说明了茶叶加上若干的醋、楝乳等物则具有医治心痛病的效果。以现代医学而论,由于茶叶中含有20—30%茶多酚,它主要由儿茶素类、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和酚酸组合。茶多酚作为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抗氧化剂,其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抑制血管硬化、防止内出血、防治高血压和冠心病等。
腿疾:有关医者将茶叶用于治疗腿疾情形,可见《本草纲目》卷32的茶叶〈附方〉:「脚桠湿烂:茶叶嚼烂,传之有效」。
伤寒:中医学伤寒有广狭二义,广义泛指一切热性病,狭义仅指风寒之邪侵袭而成的疾病。在《本草纲目》卷32提及茶叶主治的症状:「去痰热….破热气….治伤暑」,说明茶叶具有治此类病症的疗效。据现在的医学知识,茶叶对大肠杆茵、伤寒和副伤寒杆茵、流行性霍乱等原茵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疙疸:「疙疸」就是「疙瘩」,是皮肤或肌肉上长出形状突起不平的圆粒,属于皮肤病。那么茶叶性寒冷,能够清热、解毒,故能够医治各式的皮肤病。《本草纲目》卷32茶叶的〈附方〉提及:「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熏之。阴囊生疮:用蜡面茶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后贴之」,就是说茶叶以外用贴敷方式可以治疗皮肤方面的毛病。
痢疾:用茶叶治疗痢疾,无论是单方或复方多具疗效,复方多与姜配伍。《仁斋直指方》云:「姜茶治痢,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宜」;《本草别说》云:「合醋治泄痢甚效」;《日用本草》云:「治热毒赤白痢」;《上医本草》云:「治赤白冷热剂,生姜细切,与真茶等分,新水浓煎,服之甚效」;《本草纲目》提及茶叶主治:「合醋治泄痢甚效」而在〈附方〉:「热毒下痢:〈孟诜曰〉赤白下痢,以好茶一斤,炙祷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直指用蜡茶,赤痢以蜜水煎服,白痢以连皮自然姜汁同水煎服,二三服即愈;经验良方,用蜡茶二钱,汤点七分,入麻油一蚬壳套服,须臾腹痛大下即,一少年用之有效」。从现代医学而论,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可以抗茵杀茵、治疗痢疾、急性肠胃炎等疾病。
茶疗是用沸水冲泡茶叶,或稍加煎煮后取其汁饮用的疗法。通常茶疗需持续一段时间,待身体适应后逐渐产生变化才会见效,故最适宜处理亚健康慢性疾病。如想达到茶疗的治疗目标,开始前最重要的就是认清茶性与自身体质,从而选择合适的茶饮。中医提倡阴阳平衡的养生观,也就是按照个人体质采用相应疗方。由于茶叶会受种植地区、采收季节、加工方法等影响,所以会形成不同属性、味道与功效。而中医有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若属偏热体质,会有口干口苦、便秘、易长暗疮等,该采用茶性寒凉;相反,经常手脚冰冷,大便稀烂和怕冷的人,则属偏寒体质,宜饮用性温热的茶,使机体回复平衡健康状态。
六类茶叶特性
绿茶
茶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
特性:寒凉
功效: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明目
白茶
茶叶:白毫银针、寿眉
特性:寒凉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水、健牙护齿
黄茶
茶叶:蒙顶黄芽、君山银针
特性:性凉
功效:祛痰止咳、清热解毒、运脾消食
青茶
茶叶:铁观音、凤凰单欉、台湾乌龙
特性:性凉至温
功效:提神醒脑、生津止渴、下气醒酒
红茶
茶叶:祁门红茶、滇红茶
特性:性温
功效:温阳活血、暖胃止泻、散寒除湿
黑茶
茶叶:云南普洱、湖南茯砖茶
特性:性温
功效:温胃养胃、消滞去腻、驱风醒酒
茶疗需持之以恒方见成效,若仅偶一喝之,即使与体质不符,影响也有限;但亦切勿随便拣茶,否则随时对身体带来不良影响。曾有报导说有个女病人每天饮用红花茶去斑,有一次来经血崩而求医。红花是活血去瘀的、有兴奋子宫的作用,绝不适宜大量服用,尤其旌期女性。
一般老年人体质多偏于阴虚内热,当注意养阴清热。比如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中风、失眠等病,多为真阴亏虚、虚火内炽所致。即使是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属阴虚内热的也为数不少。而茶叶正是清热之品,常喝自然有帮助。雨前茶(如龙井)对老年人最为适宜,因为它甘寒无毒,香味鲜醇,“得先春之气,寒而不烈,消而不峻”。有规律地适量饮用,不少虚热病症就能在品茗谈笑中消失,对祛病延年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茶用于治病已有很长的历史,茶能解毒最早见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在还没有茶药用的文字记载之前,茶早已作为治疗之用,口耳相传。随著人们在食用茶的过程中经验的积累,茶成了日常的饮料,也广泛地用于治疗疾病。古人又有记述历史的爱好,历代本草记录了众多的茶叶疗效,到了清代,医家、养生家、茶学家对茶的药用功能的认识更趋全面:
清热解毒
《本草纲目拾遗》称雨前茶“清六经火”,六安茶“清骨髓中浮热,陈久者良”; 《台海使槎录》载: “水沙连茶在深山中,……性极寒,疗热症最效”;《本经逢原》载:“凡茶皆能降火”,又言“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 “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茶具有清热邪、解热毒的作用; 费伯雄《食鉴本草》载: “气清能解山岚障疠之气”。
祛眠醒睡
茶祛眠醒睡的功能很早已被人们所认识,清代本草书籍亦多记载。如《本经逢原》《致富奇书广集》载: “令人少睡,有力悦志”;《药性通考》载: 茶“除烦渴,……醒昏睡”;《艺林汇考》载: “饮邪饮之令人少睡”;《随息居饮食谱》载: “清化心神,醒睡除烦”;《食物本草会纂》又载: “使人不睡”。
提神助思
除醒睡外,茶叶亦能提神助思,《本草纲目拾遗》称: 雨前茶“补元气,益心神,通七窍”,茶能“清神和胃”;《本草备要》称: 茶能“泻热,清神”;《瓯江逸志》曰: “雁山茶,……除烦恼,却昏散”。
清利头目
茶能清利头目,《本经逢原》载: “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 张澍《蜀典》:“峡川石上紫花芽,主治头痛”;《药性通考》:茶“清头目”; 《本草求真》: “头目不清,……服之皆能有效”。《续茶经》及《佩文斋广群芳谱》都载一则隋文帝“梦神人易其脑骨,自尔脑痛”,后遇一僧人予以茗草,煮饮而愈,以说明茶清利头目的功能。
祛火明目
《本草纲目拾遗》称: 雨前茶“明目”;《随息居饮食谱》载: “肃肺胃,明目解渴”。由于茶能降火下气,用治于内热,或疠气伤眼之病,清代医家常以茶入药,或以茶调服下的方式,以下火明目。如吴谦的《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内共有14 方以茶调或茶叶入药的组方。
解毒止痢
《本草求真》: 茶“一切吐血便血,衄血血痢,……服之皆能有效”。清代医家以茶治痢,有以单味茶或配其他药物同服,如《本草纲目拾遗》载: 龙脊茶“除瘴解毒,治赤白痢”。
解渴消暑
茶能成为日常的饮料,因其有良好的解渴功能,其性凉,亦能消暑,《本经逢原》: “消食止渴,无出其右,合醋治伤暑泄利”; 《本草再新》: “治肝胆之浮热,泻肺胃之虚火,生津止渴”。养生家亦载其解渴功能,《食物本草会纂》载: “能止渴,生精液”。一些方志类书籍,如《广东新语》载: “潮阳有凤山茶,可以清膈消暑,亦名黄茶”; 《诸罗县志》载:“水沙连内山茶甚夥,……能却暑消胀”。
下气消食
《本草纲目拾遗》对各种茶品的消食功能作了详细描述,称雨前茶“以其味甘益土,消而不峻,以其得先春之气,消宿食,下气去噫气”; 安化茶能“下膈气,消滞,去寒”; 武夷茶“最消食下气”; 松萝茶更“专于化食,……消积滞油腻,消火下气除痰”。《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了《秋灯丛话》一商人,善食猪首等肥腻之品而身体无恙,因“食后,必满饮松萝数瓯”。《本草从新》《药性通考》《本草害利》均载茶“下气消食”。《本草求真》载: 茶“凡一切食积不化,……服之皆能有效”。《老老恒言》记载: “保生集要化痰消食”。《食物本草会纂》又载: “去积滞秽恶”。
解腻消脂
《致富奇书广集》: “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药性通考》: “多饮消脂,最能去油”; 《食鉴本草》: “多饮去人脂”。《老老恒言》主张饭后饮茶“茶能解渴,亦能致渴。荡涤精液居耳,……惟饭后饮之,可解肥浓”。
解酒
茶是否能用于解酒,医家有不同的看法。《本草纲目拾遗》认为,“普洱茶膏,醒酒,……功力尤大”,而武夷茶“醒脾解酒”。医家注意到酒后饮茶不当,亦会致病。《食物本草会纂》载: “茗,……醉饱后,饮数杯最宜”; 同时亦载:“大渴及酒后饮茶,水入肾经,令人腰脚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挛痹诸疾。大抵饮茶宜热宜少,不饮尤佳,空腹最忌之”。
疗疮瘘疹
《本草纲目拾遗》描述了烂茶叶的功用“此乃泡过残茶,积存瓷罐内,如若乾燥,以残茶汁添入,愈久愈妙。治无名肿毒、犬咬及火烧成疮,俱效如神。捣烂似泥敷之,干则以茶汁润湿,抹去再换,敷五、六次痊瘉”。《梁氏集验》以松萝茶治“顽疮不收口,或触秽不收口” “上好松萝茶一撮,先水漱口,将茶叶嚼烂”,又以“五倍子炒,松萝茶各五钱,研末”;而台湾的水沙连茶,由于“性极寒,疗热症最效,能发痘”。
止血
茶既能止痢,亦能止血。《本草求真》载: 茶能治“一切吐血便血,衄血血痢,……服之皆能有效”。对于血症,以治下血的临床病例较多,《本经逢原》: “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
利二便
《本草求真》: 茶“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服之皆能有效”; 《药性通考》及《本草从新》: 茶“利大小便”; 《本草害利》: 茶“利小便”。《本草纲目拾遗》以松萝茶利大便为佳,曰“用松萝茶叶三钱,米白糖半钟,先煎滚,入水碗半”,以治“病后大便不通”。
祛痰
茶常用于祛痰,无论是咳嗽痰多,或因痰热盛以致各种病症,都能发挥作用。《本经逢原》载: “《本经》曰: 去痰热止渴”,又称“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一味浓煎治风痰” ; 吴仪洛《本草从新》及刘汉基《药性通考》均载: 茶“去痰热”。《本草纲目拾遗》称: 茶可“涤痰清肺”。
护齿
《食鉴本草》载: 茶能“漱口固齿”。张英《饭后十二合说》曰: 茶“涤齿颊”。在临床用药上,茶常常用于外洗,用于治牙疳、牙痛等病症。
延年益寿
钱希白《南部新书》中记载了一个僧人饮茶长寿的故事,清代不少书籍都引述过。
疗饥
王汝璧《偕芍坡绣以游赵州柏林寺用昌黎山石韵》曰: “柏林老佛去已久,茶香尚可疗朝饥”。《本草纲目拾遗》载粤志曰: “东莞人以脂麻薯油,杂茶叶煮煎而成,……疗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文看懂:茶疗功效总结
茶竟有这些功效,清代医家如是说
【茶疗养生佳方集锦】(19)
转载 各地所产茶叶的特殊功效
本草纲目拾遗 卷七 藤部松萝
茶叶的二十四功效(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