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填写诗文:读书有感而作

填写诗文:读书有感而作---七律·忆天目山居偶遇秋霖 (原创)  

2012-02-14 23:42:54|  分类: 填写诗文 |字号 订阅

读书有感而作---七律·忆天目山居偶遇秋霖

 

       夜读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至<化实为虚>章节,有如下妙引妙评: 

 《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热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姑举其所选一二云:“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又:“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若猿,若柳,若花,若旦暮,若风烟,若夜,若年,皆景物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此所以次于四实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

  “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或谓上一句喻心境之空灵动宕,下一句喻心境之恬淡清凉,则未免求深反谬耳。(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过香积寺》注)

  这里指出怎样化景物为情思,就是注意运用谓词,通过谓词把作者的情思表达出来。就这里举的例子说,要是说生活过得很单调很寂寞,这话就抽象,虚而不实,不成为诗。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说从早到晚同我作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就具体,并从中透露出生活的单调寂寞来,用“同”和“共”两个谓坷,化实为虚。要是说生活很单调很简陋,显得抽象;说成醒来听见猿声才知道后半夜,看见花开才知道又是春天,这就具体,用了“知”和“见”两个谓词,便从景物中写出感情来。再像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除了“咽”和“冷”两个谓词外,别的都是具体的词,都是景物。靠了这两个谓词把幽静深僻的境界写出来了。“咽”是吞咽,声音比较低沉,在热闹场合这种低沉的声音不容易引起注意,所以从咽里显出幽静来。“冷”指阳光的微弱,因为山的深僻,才显出日色的“冷”来。

  这里讲化景物为情思,是靠适用谓词,这是指一般情况说的。也有光堆砌景物而不用谓词,同样能化最物为情思,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样事物排在一起,中间不用谓词,那就靠事物的排列来显示情思,要是排乱了一样事物就不行。鸡声是天亮前的鸡叫,鸡一叫,客店里的旅客就要起来赶路,这时候,太阳还没出来,天上只有月亮。赶路人的脚迹,印在板桥上的霜上。显得霜浓,天已冷。这六样事物靠着恰当的排列帮助我们理解它的含义,从而透露出旅客赶路辛苦的用意。这就从景物中见情思。不过这样的例子是比较少的,一般说来,还是像上面说的,结合景物,用谓词来表达作者的情思。

          这是在深入浅出地讲述古诗歌的化景物为情思的技巧和经典范例。对于运用谓词的化实为虚的技巧,颇长见,偶尔自己也会情不自禁的应用。而周先生以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例,所做的分析论述,却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把六样事物排在一起,中间不用谓词,那就靠事物的排列来显示情思,这类诗句,确实绝无仅有。记得,早先,我也曾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作上联寻对未遂苦恼过一阵子。经阅此文,豁然贯通,跃跃欲试之心蠢蠢欲动。于是以< 忆天目山居偶遇秋霖 >为题,赋五律一首如下。聊以"鸦啼霖雨竹,霭幕午空光。" 对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时在壬辰年春。

 

 

七律·忆天目山居偶遇秋霖

 

天洒绝情水,
途穷怨稼荒。
鸦啼霖雨竹,
霭幕午空光。
苔茂滑阶石,
溪鸣没社塘。
背窗唯默默,
复诵杜诗章。

 

****************************************************

两天后修改定:

 

秋洒盛情水,
人留天目乡。
鸦啼霖雨竹,
客目暮山光。
苔茂滑阶石,
溪鸣没社塘。
轻帏透重霭,
里外白茫茫。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第2部 平声 七阳 。


题诗画:鸦啼霖雨竹,客目暮山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居情思[踏莎行]
诗词的承接和转句
温庭筠诗歌清寂雅逸的山水寄托
《化景物为情思》"化景物为情思','真境逼而神境生',这是中国文
霖雨铃·冬云飞境
山居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