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分钟学理
三分钟学理 -------韩竞辰 来源: 作者:韩竞辰 点击: 739 发布时间:2009-03-02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近些年“速成”二字代表着一种时尚,一种进步标志。生于此时,虽生性愚蠢,但也不甘落后。如何才能最快呢?最快的莫过于传统中一句“真言”,一句“真言”使人大彻顿悟的故事很多,如是确定了目标,采用统计归纳之方法,得出一个简明易懂,易学易会,屡试屡验 的“三分钟学理”。虽几费心力,但也不敢私藏,公之于世,至少让人知道,还有更快的学习方法。 何谓三分钟学理 一曰:强化意念。其理论根据是“意识决定言行”。其生理工作过程,由大脑意识活动,发出指令,通过神经传递,引起机体反应。俗话说:狗急了上房,哑巴急了说话。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人在危机时刻,往往有超凡之举,平时跳不过去的沟坎,过去了。上不去的高墙,上过去了。重要地是这个现象,可以实证!我们做一任意行为,采用这个学理,立见效果。例如:我们抬起双手,牵拉远处的大树,机体就会得到一个相应的反应,如此递增牵拉大楼,大山,都可得到相应的递增实感反应。进一步发展,无需大树,大楼,大山等实物,只需大脑中假想(复制)这个过程,机体同样会得到一个相应实感反应,如此“假借宇宙无穷力”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明了这个学理,剩下的事就容易多了,在具体训练中,我们只需要将大脑中最实感的意念,强加在任一行为中,你的假想质感越强,你的机体实感反应就越强,功夫也就越大。依此法操作,屡试不爽! 二曰:强化松紧。其原理为力的产生,是由机体肌肉组织的松弛与收缩(紧张)的过程而产生,力的大小,无非是肌肉的紧张度与肌肉的横截面积大小而决定的。了解了这个基本原理,下一步探讨力在运动中是如何发挥的,紧是不能运动的,高度紧张时机体呈僵硬的静止状态,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客观现象,因而运动中松的作用就突显出来,松紧轻换就成了运动培养的首要问题,运动时松,打击时紧,松紧转换频率,松紧的质量取决于,是不是真松是不是真紧,因为半松必然得到一个半紧的结果,只有真松(相当于零位时),开始收紧,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紧力所能极的极限的过程,由此而得出“松紧”的把握是中华功夫的一大标准与特征。这个学理通用于任一行为。亦同样是可以实证的,也同样屡试不爽! 三曰:拼命。三分技艺七分胆。勇使人意志坚定,意志的坚定可引发或叫刺激机体的亢奋程度,可以造成最大限度的能量释放效果。“不胜必有怀疑心”。因而有人倡导“疯狗”精神。 以上所述“三分钟学理”的原理机理,无论你练什么拳,可以说任一行为,如遵循这个学理去造就,功力一定大增,如无增长,必然是习者,不肯下功夫! 三分钟学理的原理机理是合理的,而且是可实证的,就训练感受来讲是真实可靠的。而且也是为大多数习拳者所认同的,并实践着。为何称其为“三分钟学理”,是因为当你明白了这三个学理,你就可以理论学习结业了,回到家里只需依照这个学理,将任一行为如此这般地下一番功夫,必有所得,完全可以自修成才了。所谓“真言”亦不过如此吧! 但作者慎重申明,三分钟学理,只反应了一个工业化意识的运动理念,精心的设计,精确的制造。它有它合理的一面。——制造必需是这样的。但它不是真正的中华运动理念,同样也绝对不是意拳的学理! 就这个学理,我们不妨做一浅释。 其强化意识作用,是一个指令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处于被动服从状态,属于从属地位,整个过程是一个意造过程,是你主观意识指令机体,机体服从指令,进入制定的状态,因此习者永远感觉良好,因为是你想要的,机体很听话的满足了你的指令,做为指令者当然是开心满意,并愉悦着。孰不知,正是在这种满意与愉悦中,机体的主动与本有被强奸了。被否定了意拳的训练,是从认识自我(即本体)开始始的,并贯穿全过程,意拳将之称为“体认”功夫,体认功夫的初步对象是“本有”,所谓“本有”,就是我们的机体,它是怎样的,它本身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特征,特性,第二步才是体认这些个能力,特征,特性是如何相互协作的,进而达到合理地开发与展示。“为何有此一动”此之谓也。 这个过程,如同人类所有的进步,都是由认识事物的特征、特性为基础,进而开发利用,不是任意而为的,“物尽天择,物尽其用”,讲的就是这个自然法则,因此才有自然科学一说。退一步来讲,如果强化意识,指令机体做出相应行为能成立的话,事情就好办多了,我们只需要将头脑中储存的最具质感的信息,加强于任一行为,功夫就形成了。谁的储存信息,最具质感,谁将功夫最大,拉大山的,一定胜过拉大楼,大树者,答案是理所当然的。意拳学理如果是这样,那意拳就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惜的是,太多的人都在如此付出着,实践着。实则浪费精力,虚度年华,一生一世不得拳之精要。王芗斋先生评语:“七十、八十还是门外汉”。不知自然为何物者,何以发挥自然本能力,唯机械熟练工而已。 意拳倡导“发挥人之良能”(即本有的发挥),首先要发现“良能”,认识“良能”,才得以发挥“良能。,“离开己身不是法”,“不其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才是通向“假借宇宙无穷力”的唯一正确途径。即定的主观意识,精心设计,精确制造。即定的目的,即定的设计,即定的方法,这正是招式的本质。王芗斋先生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一具体便是错。”此语即是对“招式化”本质的揭示,亦是意拳学理的核心理论。 其二,松与紧,要想认清松紧问题,首先是反映一个切入角(即研究对象)的差异。如果我们只是从力的角度切入,纯属于力的范筹的探究。具有多大力量,可以负担多大重量,力的产生根据,如何运作可产生的最大值。 关于力的探讨,古今中外,引经据典,学贯中西,这样的文献太多太多,多到给人一种错觉,已经不是拳本身的考究,而是智力的竞赛,学识的比拼。说下天来,看看此等武学大家是如何具体表现的,终不过“松紧”二字。因为研究对象的限定,无论你如何精深地探索,如何高深地去解释,终不出“力”的范畴! 由力的本质,而决定了在客观中最终只有归结在“松紧”问题上。正确地把握“松紧”的质量,“松紧”的转换频率,肌肉的横截面积,韧带的厚薄,力的问题可以说,就基本上得到解决了。剩下的只有把握何时松,何时紧的实践功夫差异问题。传统中对重理论,轻实践之人有一简单的识别方法,“行家一出手得知有没有”。所谓“一出手”,就是告诉我们,说的、写的是一回事,重要地是看他如何做的! 如果我们从传统中“劲”的角度切入研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力”与“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词汇,从字义上,首先是有分别的,绝不是一个人两个名字。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大量的武术文献和描述中,也明确地反应出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力”与“劲”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因而在传统武术中,有“用劲不用力”一说。 “力”我们前面已经大概描述它的原理、机理,它也是被大众普遍认同的客观现象。 那么传统中的“劲”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从“劲”字的本意讲起,“劲”这个字,它不是拳术专用词汇,它是中华民族的特有词汇,是中华文化的特殊产物。它是一个多义词,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综合词汇,应用范围很广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北方地区,评价一个人时,说这个人“没劲”或“差劲”。往往不是专指这个人没有力量,也可以指没有精神,也可以指人品不好,也可以指事情办得不好,也可以指这个人不值得交往,也可以指表示一种拒绝。,除了指人,同时也可以指事,指物。这样我们就得出“劲”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它是一个特有词汇,就运动而言,它不是拳术的专用词汇,在传统技艺中通用,例如:摔跤中讲“跤劲”,拳术讲“拳劲”,打铁讲打铁的“劲”,戏剧表演中也讲“劲”。这样我们首先从字义上,应用上分清了“力”与“劲”有差异存在的事实。 进一步探讨“劲”与“力”到底有何本质上的差异呢? 经作者多年研究发现前人,在“力”与“劲”的分别问题上,往往是混淆的,甚至于是自相矛盾的,最终的答案是“感觉”,既然是“感觉”那就只有用行为让对方感性地去分别两者之间的差异,这种方法又经常使感受者进入技巧就是“劲”的误区。不出“用力”之范畴,力+技巧=劲。 经作者不断地研究,在“力”与“劲 ”的分别问题上,存在着一个最根本的盲点,就是同是一个物质(本体),又是同一物质(本体)自身的运动,按理不应该存在彼与此的分别问题。只因存在自身用力大小,技术优夯,熟练程度的差异问题,不应怀疑是同一物质(本体)运动的客观事实! 解开这个盲点的关键,在于不是怀疑同一物质(本体)的运动事实,而是同一物质(本体)运动条件组合的差异!现代称之为“运动机制”。在同一行为中运动条件相同,不等于运动机制相同,运动条件的不同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运动机制。作者近年在教学中,采用图象加文字注解的方法解决,较为明了,容易理解。 力学示意图 劲学示意图
图片如下:
 
力学示意图解析 力学体系组合原则,是以力为核心,所有的运动条件,都以力的指数增长为核心归属,任一子系统都从属核心部分,以数学百分比的概念描述,就是99%的运动条件,为1%的力服务。诸如:负重训练是为了直接地力量增长,技术设计,是为了力的传导顺畅,确保力量传递的完整,等等。总体来讲,所有的研究与努力,都是围绕如何增加力量为最终目的。在力学体系中,所有的运动条件与力的组合关系,是从属关系,一切为力服务,因此运动条件的组合,最终形成运动模式即用力机制。用力机制的产生特征,就是通过具体的训练,可以直接地获得。 劲学示意图解析 劲是一个综合效能。所有的运动条件相互间是平等关系,它们之间是依照互动互补的关系为组合原则。劲是所有运动条件在互动互补的原则基础上,而产生的综合效能,也就是几千年来,习武者梦寐以求的“劲”。 我们同样以数学百分比的概念解析,就是100%的运动条件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出“劲”这种一个完美的结果,“力”在“劲 ”中只是100%运动条件中的1%的条件或地位,意识活动能力亦是100%中的1%条件而已。因此而决定了“劲”的寻求过程,是一个寻求完备的过程,传统称之为“浑园”,由完备而产生的综合效能,称之为“浑园力”。 劲无法象力一样直接获得,而是一个间接获得的过程与产物。 因此,作者在教学中极力倡导“换劲”一说,反对“求劲”一说。 强调“松紧”的训练方法,只能产生力的增长作用,与“劲”终身无缘。“祛拙求整”的含义正是让我们祛除用力机制运动习惯,而转换为用劲机制运动习惯,所谓求“整”,正确的解释应是完备二字,而不是通过“松紧”作用而形成的形体僵硬的状态!“松紧、紧松勿过正”句子中的“正”,所指的就是,具体的松,具体的紧都是错误的。“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一用力便是错”是至理名言。是意拳的核心学理。“松紧紧松何时休,休时当下即紧松,不明之时遍处寻,明了此生通是君”。写至深夜,闲歌一曲,以谢明月。 其三拼命 拼命仅仅是勇气或形式所追的表达,也是一个拳手的基本素质之一。但不应忽略了能力的真实价值。在传统道学中有:“不能”与“不为”的区别。所谓“不能”,是指一个人没有能力或条件不充分。这种情况下强力而为是不智之举,古称“匹夫之勇”。所谓“不为”,是指一个人有能力或有条件,只存在具体的为与不为的选择问题。古称“大智大勇”。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解析“勇气”。勇气产生于自信,自信产生于认识,认识来源于感知。在生活中我们不会对认知的事物产生恐惧,只对不认知的事物产生恐惧。因而古人对打雷闪电的自然现象产生恐惧,现代人不会恐惧。 因此拳术中“勇气”的培养,不是简单的敢与不敢的“勇”。也不是一个主观臆造的精神狂,假想式的精神培养是不切实际的,在生活中,你能切实解决一只疯狗的攻击。在我看来你已经具备优秀拳手的能力了,太多的狼虫虎豹,只有一个答案:你死定了!拼命谁人都具备,但不等于拳术,在实践中,不会因为你拼命了,你就战无不胜,如果是这样,拳术的研究与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 是篇,意在告戒习拳学子,三分种学理是传统与现代体育训练的通用原理机理。它属于一般化学理,是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在工业化制造意识下的普遍学理。它不是正统的,传统文化的正确答案,自然宇宙观,倡导自然法则的原理原则,“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物尽天择,物尽其用”,王芗斋先生正是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取精华,创立新拳理念,“发挥人之良能“。 王老曾赋诗,描述习拳途径,虽不为世人所认同,但它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这个运动真奇妙 不费力 不用脑 不期然而然 莫知至而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成拳练习步骤
技击桩摸劲
姚承光先生大成拳问答(2)
太极拳真功何日还?--李秒丰
意拳中比较重要的概念
意拳站桩功述要——摘錄自杨绍庚先生的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