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仁康皮肤科临床经验集》7

  疹(十二例)


人工荨麻诊(四例)
[
例一]  ××,男,3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910日。

主诉:皮肤瘙痒,搔后起条痕,已半年有余。

现病史:半年来皮肤发热瘙痒,搔后立即呈条状隆起,尤以晚间为甚,稍有碰触,亦立刻发红隆起。

检查:背部作皮肤划痕试验(+)。

脉弦滑带数。舌质红紫,苔净。

中医诊断:风瘾疹(血瘀型)。

西医诊断:人工荨麻疹。

证属:瘀滞阻络,血瘀生风。
治则:活血祛 风。

方药:归尾9  赤芍9  桃仁9  红花9  荆芥9  防风9  蝉衣6  丹皮9  银花9  五味子9  生甘草6  三剂,水煎服。

二诊:(914日)药后皮肤瘙痒已轻,搔痕已不明显。嘱继服前方加茜草9克,白蒺藜9克,三剂后治愈。


[例二]  ××,女,3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 527日。

主诉:全身皮肤发痒,搔后随手起风团已半年。

现病史:半年来全身皮肤发痒,搔后随手起条索状风团,或散在小风团,曾服凉血清热方,诸证略减,但仍起。经血每月两行,呈多,色红。

检查:皮肤划痕试验(+),口舌糜烂。

脉细滑,舌尖红起刺,苔净。

中医诊断:风瘾疹(血热型)。

西医诊断:人工荨麻疹。

证属:心经有火,血热生风。

治则:凉血消风。

方药:生地30  当归9  白蒺藜9  荆芥9  知母9  生石膏30  紫草15  赤芍9  元参9  生甘草6  四剂,水煎服。

二诊:(63日)药后瘙痒已轻,月经将临,宗前方佐以活血祛风。

方药:当归9 丹皮9  赤芍9  荆防风6克(各)白蒺藜9 蝉衣6  甘草6 紫草9 桃仁9 红花9 六剂。

三诊:(610日)风瘾疹已少起,瘙痒亦减,经已来潮,未感腹疼,仍服前方五剂。

1975
4月底追踪复信:称前证已不起,近因服内科药,偶而皮肤略痒,自服前方有效。


[例三] ××,女,17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823日。

主诉:皮肤瘙痒,搔后条索状隆起已一年多。

现病史:一年多来,全身皮肤瘙痒,搔后即起成片风团或隆起呈条索状,尤以晚间受热时为甚,曾服搞过敏药及中药多剂,未见效果。
检查:遍体搔痕累累,皮肤划痕试验(+)。

脉沉细弦,舌质红,苔薄黄。

中医诊断:风瘾疹(风热型)。

西医诊断:人工荨麻疹。

证属:风邪久郁,未经发泄。

治则:搜风清热。

方剂:乌蛇驱风汤。

方药:乌蛇9  荆芥9 防风9 蝉衣6 羌活9 白芷6 黄芩9 马尾连9 银花9 连翘9 生甘草6 三剂,水煎服。

二诊:(830日)称服药后皮肤痒已减轻,搔后风团亦少起嘱断服原方六剂。

三诊:(99日)共服药九剂,皮肤已不痒,风团、划痕亦完全不起。


[
例四]  ××,男,34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613日。

主诉:皮肤发痒,搔后起风团已年余。

现病史:近一年以来每日晚间,初发皮肤淫淫作痒,搔后皮肤即起条条风团。瘙痒无度,发无虚夕,发时心烦难受。

脉弦细,舌尖红,苔净。

中医诊为:风瘾疹(血热型)。

西医诊断:皮肤划痕症。

证属:心经有火,血热生风。

治则:凉血压计消风。
方药:生地30  紫草15  当归9  荆芥9  防风6 白蒺藜9 桃仁9  知母9  生石膏30 蝉衣6 生甘草6 六剂,水煎服。

二诊:(619日)药后皮肤瘙痒明显减轻,尚起瘾疹。舌质红,脉弦细。仍宗凉血清热,消风止痒之法。

方用:生地30  丹皮9 紫草15 赤芍9 知母9 生石膏30 生甘草6 银花9 连翘9 蝉衣4.5 荆芥9 六剂,水煎服。

三诊:(626日)皮肤略有发痒,搔后瘾疹儿近不起。舌质紫,苔净,脉沉细弦,仍宗前方,继服十剂。

10
个月后追踪,荨麻疹已愈,未见再发。

人工荨麻疹,又称划痕症,中医称风瘾疹。上举四例,病程都在半年至一年以上,顽固难愈。根据中医辨证,其病因病机,各有不同。例一舌质紫红,有血瘀之症,故用活血祛风之法。例二、例四根据其舌尖红起刺,口舌糜烂,有心火之名:例二,月经一月两行,亦为血热之证,两例均先以凉血消风,后佐用积压血祛风之剂而获效。例三脉象沉弦细,舌红苔薄黄,证属风邪久郁,未经发泄,故以搜风清热而得治。说明同一病证,而治法不同,只要辨证明确,按证投药,症虽顽固,就不难迎刃而解,短期获愈。


急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一例)
[
例五 ××,男,40岁,病历号196734,初诊日期:
1967
518日。

主诉:全身出现风团一周,两小腿出现瘀斑五天。

现病史;一周来全身泛发风团,夜间尤甚,瘙痒无度,夜寐不 安。近五日来两小腿伸侧出现紫红色瘀斑,无自觉症状,小腿部浮肿,伴有恶心呕吐。称1957年亦有类似之发作。曾注射维生B12、钙剂及内服酵母片、维生互丙等,疗效不显。

检查:全身可见散在之风团,色红,两小腿伸侧可见密集之鲜红和暗红色瘀点,呈粟粒大小,高出于皮面。两踝部轻度浮肿。

脉弦滑,舌红,苔薄布。

中医诊断:风疒疒(血热型)。

西医诊断:1、急性荨麻疹。2、过敏性紫癜。

证属:风热伤营,血溢成斑。

治则:凉血、清热、消风。

方药:生地30  丹参9  赤芍9  茜草9 侧柏叶9 黑山栀9  大青叶9  生石膏30  荆芥9 防风9 忍冬藤15 四剂,水煎服。

二诊:(522日)药后紫癜已趋消退,风团亦不再起,予以前方去石膏改生地15克,服三剂后即愈。

本例急性荨麻疹,伴发过敏性紫癜,由于风热伤营则血热,血热外溢则成斑,关键问题在于血热,治疗上应症重凉血清热,血热得清则斑自消,风块亦不起矣。


慢性荨麻疹 (七例)
[
例六 ××,女,32岁,病历号174795,初诊日期:1967217日。

主诉:全身反复起风团四年。

现病史:四年来反复起风团,几乎每天发作,尤以夜间为甚,温度转暖即发,洗冷水亦起,屡治无效。先后曾服用玉屏风散加桂枝汤固卫御风之法。

二诊:(223日)服前方六剂,风团发作加重,又值经血来潮,伴有恶心、畏寒。
脉细弦。舌质红,苔薄黄。

中医诊断:风疒疒(血热型)。

西医诊治断:慢性荨麻疹。

证属:风热内郁,营卫不和。

治则:散风清热,凉血和营。

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

药用:炙麻黄9 连翘9 赤小豆9 杏仁9 生甘草9 荆芥9 防风9 知母9 生石膏30 蝉衣6 炙僵蚕9 桑白皮9 大力子9 丹参9 赤芍9 每日一剂二次分服。

三诊:(38日)服前方四剂后,风团已少发,较前显见减轻。前方去知纯净为僵蚕,加忍冬藤9克。

四诊:(315日)服药五剂后,风团已近不发,但又值经前,伴有头晕、恶心、神疲,改以平肝熄风法。

方用;当归9  赤白芍(各)9 制半夏9  陈皮6  炒竹茹9  菊花9  钩藤12克(后入) 丹参9  煅牡蛎9  白蒺藜9  服药五剂后风团即停止发作。

本例慢性荨麻疹,病程缠绵四年,不论冷热均起,初诊时用固卫御风法不应。在认证上虽值经临时伴有恶心、畏寒现象,但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尚属风热之证,治疗方剂,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四剂后即少发,再五剂后已几近不发;又值经前期而有头晕恶心,肝阳上旋之象,改用平肝熄风法,五剂后风团即停止发作,四年宿疾,不到半月而治愈。


[例七 ××,男,成人,简易病历,初诊日期: 1973415日。

主诉:全身出现鲜红大片风团十个月。

现病史:从19726月开始全身起大片风团,呈鲜红色,一般下午出现,晨起才消,发无虚夕。先后间断服中药消风清热,固卫御风、健脾除湿等方均未见效。发作与饮食无关,大便干,隔日一行。

检查:全身可见散在大块风团,呈鲜红色。

脉浮数,舌千周红,苔薄黄。

中医诊断:风疒疒。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

证属:风邪外客,郁久化热,风热相搏,发为疒疒。

治则:搜风清热。

方药:乌蛇9  蝉衣6 马尾连9 黄芩9 银花9 连翘9 生甘草6 羌活6 荆芥9 防风9  白芷6 大黄6克(后下) 五剂,水煎服。

二诊:(420日)药后开始加重,后即明显减轻。继服上方五剂。

三诊:(425日)药后偶起风团,患者因工作忙,服汤药有困难,要求服成药。予以小败毒膏五并。日服半并以巩固疗效,药后三年,不复再起。

本例风疒疒先后十月,虽方药遍尝,犹发无虚夕,谆以风邪久羁,郁而化热,改进搜风清热之剂,乌蛇、蝉衣、荆芥、羌活、白芷搜剔风邪从肌表而出,故初服时加重,佐以黄芩、黄连、银花、连翘、大黄、甘草通腑泄热:亦是表里双解之法。五剂后减轻,十剂后即不复再发。


[例八××,女,25岁,病历号60139,初诊日期: 1963712日。

主诉:全身泛发风团三年。

现病史;在19574月感全身发痒,搔后皮肤即呈条索状隆起,三天后才消失,以后每年发作一次,发作前未服过任何药物或特殊饮食。1960年安冬,骤然全身起风团,睡在被窝内即消退,起床即发,奇痒难忍。卧床两周逐渐痊愈。从1961102日起,即每日泛发风团,连眼结膜、口腔、阴道均发。曾先后服中药三十剂、抗过敏药物、自血疗法、针炙、钙剂等,疗效均不著。平时怕热,喜冷饮,容易出汗,汗出后及用冷、热水洗后均易起。与饮食关系不大。

检查:全身散在大小不等之风团,色红,皮肤划痕试验阴性。

脉弦滑,舌尖红,苔净。

中医诊断:风疒疒。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

证属:血热内盛,肌热腠开,汗出当风,风邪外袭。

治则:凉血清热,消风固卫。

药用;丹皮9  赤芍9 蝉衣6 制僵蚕9 白蒺藜9 防风9 白术9 黄芪9 忍冬藤12 木通3 四剂水煎服。

二诊:(716日)服药后已起不多,接服十剂后,风团即不再起。

1964
720日:事隔一年,因感冒咳嗽三月未愈,继发风团小片。形如麻豆。谅以肺主皮毛,卫气失固,外风又袭,先以宣肺化痰,佐以固卫却风。

药用:荆芥9  蝉衣6 大力子9 杏仁9 桔梗3 前胡9 黄芪6 炒白术9 防风9 七剂。

二诊:(727日)药后咳嗽已轻,汗出差上水,仍起风团。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改以固卫御风。
防风9  黄芪9  炒白术9  桂枝6  蝉衣6  炙僵蚕9  陈皮6  茯苓9  甘草6  三剂后即未再起。

本例发病的规律是:起床即起风块,睡在被窝内即退,又汗出后即起,者表现有怕风现象。谅因卫外失固,汗出腠开,外风易袭所致。又以皮疹色红,舌尖红,渴喜热饮,里有血热之象,故以凉血清热,消风固卫,药后即不发。隔年又因感冒咳嗽后引起风块发作,则为肺失清肃,卫气失固。治则是先投肃肺化痰为主,后以固卫御风为主,10剂后即治愈。


[例九]  ××,男,69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2113日。

主诉:全身反复发作风团并打喷已五年,今年每天出现风团已四月。

现病史:五年来全身反复出现风团,约十余日即愈。今年7月因吃豆角、桃子后又发风团,已历四月,经治未效。

检查:全身可见散在之风团,大小不等,融合成片,中间色白。

脉细滑,舌淡,苔净。

中医诊断:风疒疒。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

证属:肺气虚,卫外失固,外风易袭。

治则:益肺固卫,以御外风。

方药:黄芪9 沙参9 防风9 白术9 柴胡6 陈皮6 茯苓皮9 地肤子9 白藓皮9 大枣5个。

嘱服五剂,药后即未起。
(一诊):称去年药后风团即未发作。今年自7月初开始打嚏、流涕、略有咳嗽,在感冒后又发生风疒疒,迄今未愈,服抗过敏药稍能控制,但仍复起。

脉弦滑,舌红,苔净。

证属:肺失清肃,外受于风。

治则:固卫御风,清肃肺金。

方药:沙参9 防风6 辛夷3 黄芪9 炒白术9 桑白皮6 枇杷叶9  甘草6 大枣5 五剂 水煎服。

二诊:(910日)药后风疒疒已少起,打嚏、流涕亦已减少。苔脉如前,仍宗前方出入。上方去枇杷叶、桑白皮,加五味子9克,柴胡6克,五剂,水煎服。

三诊:(915日)前证均已不起,略有咳嗽。上方去柴胡,加前胡克。

四诊:(922日)前证均轻,仍有咳嗽,舌苔净,寸脉较有力。前方去辛夷加桔梗3克,百合9克,大力子9克,以肃肺气,五剂后治愈。

1974
92日来诊,诉从今年8月份开始又起过敏性鼻炎,打嚏流涕,日趋加频。脉细弦滑,舌苔净。仍予益肺固卫之剂。

药用:沙参12 黄芪9 防风6 辛夷6 苍耳子9 炒白术9 五味子9 桑白皮9 甘草6 大枣5个。

五剂后即停止发作。

本例原有过敏性鼻炎,常秋凉发病,称吃豆角、桃子等物易引起,发时打嚏、流涕、咳嗽,同时起荨麻疹,已有多年历史。朱老 医生认为:鼻为肺之窍,肺主皮毛,皮肤又为肺之外卫,由于肺气虚弱,卫外失固,腠理不密,风邪易袭,而致鼻炎及发风疒疒。治疗上应着重补益肺气,以固外围。药用黄、防风、白术固卫益气;沙参、百合、五味子补益肺气;佐以苍耳子、辛夷清肺窍;桑白皮、枇杷叶,大力子、桔梗清肃肺金等加减治之。


[例十 ××,男,23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81日。

主诉:全身出现风团反复发作已十余年。

现病史:于十年前出现风团,每年发作一次,服药不久即 。即近年来发作频繁,每月一次,发时呕吐、腹痛、大便溏泄。自诉有十二指肠溃疡病,至今胃纳欠佳。

检查:全身可见散在风团,色较淡。

脉缓滑,舌淡,苔薄白。

中医诊断:风疒疒(脾胃型)。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肠胃型)。

证属:脾胃湿胜,外受于风。

治则:健脾除湿,理气固表。

药用:苍术9 陈皮6 猪茯苓9克(各)  泽泻9克木香3 乌药9 防风9 羌活9  黄芪9  炒白术9 五剂。

三月后来称:药后迄今前证未起。

本例为典型的肠胃型荨麻冷气,中医则认为脾虚失运湿从内生,卫气不固,风邪外受,故以健脾理湿,固表理气,服五剂即愈。

[
例十一]  ××,男,29岁,病历号188288,初诊日期:1967515日。

主诉:反复起风疒疒四月余。

现病史:去冬开始,每逢寒冷刺激,即于颜面、四肢裸露部位起风疹块,近四个月来几乎每日发作,伴有关节酸楚不适。曾服抗过敏药物,注射钙剂,内服中药浮萍丸、紫云风丸、防风通圣丸及凉血消风等中药,均未奏效。
脉弦细,苔薄白。

中医诊断:风疒疒(风寒型)。

西医诊断:冷激性荨麻疹。

证属:营卫不和,风寒外袭。

治则:调营固卫,祛风散寒。

方药:当归9 丹参9 赤芍9 黄芪9 防风9 炒白术9 麻黄9 桂枝9 蝉衣6 羌活9 甘草6 水煎服每日一剂,二煎分服。

二诊:(519日)服前方四剂后,风疒疒已少起,关节疼轻,脉舌同前,前方加生姜3片,水煎服。

三诊:(61日)服前方八剂,于手臂、头面露出部位,稍有冷热不调,仍起风团,前方赤芍改用白芍9克,服药四剂后,有明显好转,风团已基本不发。

四诊:(71日)于阴湿天气,两手腕处,尚起少数小片风团,原方去黄芪加荆芥9克、赤苓9克,服药五剂后,痊愈。

本例为冷激性荨麻疹,吹风着冷即起,中医认为由于营卫不和,风寒易袭,属于风寒型。以前所服药物,如浮萍丸、紫云丸、防风通圣丸之烃,治一般风热型风疒疒较有效,而对此例,药未对症,因此无效。必须着重调营固卫,庶能奏效。

 
[
例十二]  ××,女,4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125日。

主诉:全身出现大片风团二月。

现病史:两月来全身经常出现大片风团,如碗口大,瘙痒无度,服药未效。

检查:全身可见散在大片风团,大者如碗口,颜色不红,以头面、四肢为多。

脉弦滑,舌淡,苔白腻。

中医诊断:风疒疒(风湿型)。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

证属:风湿之气,蕴于皮腠。

治则:祛风除湿。

药用:荆芥9 蝉衣6 浮萍9 苍术9 陈皮9 茯苓皮9 赤芍9 白藓皮9 地肤子9 服三剂后即不起风团。

1974
912日来诊:曾经吃了鱼腥发风动气之物,又起风块,焮红而痒,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带数。

证属:风热袭于腠理,营卫不和(风热型)。

治则:疏风清热。

药用:荆防风(各)9  浮萍9 蝉衣6 大青叶9 当归9 赤芍9 黄芩9 苍术9 服药三剂后即减轻,继服三剂即痊愈。

本例两年内发作风疒疒前后两次,前一次,证见大块风团,颜色不红,舌淡,苔白腻,脉弦滑,属于风湿型,故以祛风除湿,三剂即愈,后一次发作,风块焮红而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带数,证属风热型,故以疏风清热,六剂后愈。中医着重辨证论治的特点,即在此。

 

 荨麻疹论治
荨麻疹是一种症状,各种各样病因均可导致荨麻疹。荨麻疹中医称风疒疒。俗称鬼风疙瘩或风疹块。有些典籍如巢氏《诸病源候论》称风瘙瘾轸。朱老医生在多年治疗本病积累经验中,初步探索到一些规律。认出为风疒疒的成因,不仅仅是外因引起,有不少是由于内因产生的,有的内因、外因相互影响,不能截然分开。一般急性期,多见风热、风湿两型,投以疏风清热或祛风胜湿之法,易于收效。至于慢性荨麻疹,多顽固难愈,必须仔细审证求因,方能得治。如风邪久郁未经发泄,可重用搜风药驱风外出。又如卫气失固,遇风着冷即起,则宜固卫御风。又有即有内因,复感外风触发者,如饮食失宜,脾虚失运,复感外风,而致胃疼、呕吐、腹痛,便泄,应予温中健脾,理气止痛。此外又有内因血热、血瘀致病者:血热生风,亦不少见,溃凶皮肤灼热刺痒,搔后立即焮起条痕,所谓外风引动内风,必须着重凉血清热,以熄内风。血瘀之证,由于瘀血阴于经络肌腠之间,营卫不和,发为风疹块,应着重活血祛风;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来。更有寒热错杂之证,又当寒热兼治,总之病情比较复杂,应当详究,审证求因,庶能得治。


[
辨证论治]临床上常见下述几型:

(一)风热型:一般见于急性荨麻疹,亦见于慢性者。由于风热外袭,客于肌腠,伤及营血。证见风疹发红,大片焮红,瘙痒不绝,重则面唇俱肿。汗出受热易起,或有咽干心烦。脉弦滑带数,舌红苔薄白或薄黄,治宜疏风清热,佐以凉血。以消风清热饮(8)或疏风清热饮(35)加减治之。又有风热之邪久郁,未经发泄,风
 — 117 —
疹发作一二年不愈,治宜搜风清热以乌蛇驱风汤(15)治之。

(二)风寒型:相当于冷激性荨麻疹。由于卫外失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证见风疹块色淡红或苍白,受风着凉后,即于露出部位发病。脉紧或缓,舌淡苔薄白。治宜固卫和营,御风散寒,以固卫御风汤(10)加熟附子治之。

(三)风湿型:属于丘疹性荨麻疹一类,小儿患者较多见。由于脾运失健,外受风湿之邪,周身散发丘疹水疱或大疱,焮起红块,晚上痒重。治宜祛风胜湿汤(9)。脾虚失运加枳壳、白术。

(四)脾胃型:相当于肠胃型荨麻疹。由于脾运失健,外受风寒。证见身发风块,胃纳不振,腹痛腹胀或恶心呕吐,吕便溏泄。脉弦缓,苔白或腻。治宜健脾理气,祛 风散寒。以健脾祛风汤(11)或搜风流气饮(37)加减治之。
(五)血热型:多见于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中医称为风隐疹。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一般身起风块较少,每到晚间皮肤先感灼热刺痒,搔后随手起红紫条块,越搔越多,发时心中烦躁不安。脉弦滑带数,舌红苔薄黄。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凉血消风散(6)加减。

(六)血瘀型:由于瘀阴经隧,营卫之气不宣,风热或风寒相搏,证见:风疹块暗红,面色 晦黯,口唇色紫,或风疹块见于腰围、表带压迫等处。脉细涩,舌拷贝比黯。治宜活血祛风汤(12)或通经逐瘀汤(39)加减。风热加银花、连翘,风寒加麻黄,桂枝。

 

  (八例)
猩红热样药疹等(五例)
[
例一 ××,女,2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32日。

主诉:因注射青霉素,头面,手臂突然红肿三天。

现病史:三天前因患急性扁桃体炎,在当地卫生院肌注青霉素40万单位,两小时后脸面、双手背、前臂及阴部突然红肿,出现水疱。称以前曾注射过青霉素未有反应,因此未作皮试。发现后经用苯海拉明和静注葡萄糖酸钙。未能控制。

检查:脸面部灼热红肿,双目合缝,双手背及前臂下三分之一焮红起浮肿,可见集簇之丘疱疹,阴部亦红肿,起小水疱,部分渗出。体温380C

脉弦滑带数,舌质红,苔薄布。

中医诊断:风毒肿。

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

证属:中药毒之气,发为风毒肿。

治则:凉营,清热,化毒。

方药: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银花15 连翘9 竹叶9 木通6 知母9 生石膏30 生甘草9 三剂,水煎服。

外用:生地榆90克,分成三份,每日用一份,水煎成400毫升,待凉后用干净小毛巾沾液,分别湿敷面部,手臂,阴部等处,每日做四、五次,每次湿敷2030分钟。

二诊:(197035日)三日后复诊,脸面、手背红肿基本 消退,阴部尚未完全消肿,略见渗水。嘱继服前方三剂,阴部继续湿敷,三日后全部消退。


[例二]  ××,男,67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626日。

主诉:全身出现皮疹二天。

现病史:因患腹泻,于五天前口服痢特灵和复方穿心莲片,服药后三天,周身出现大片风团和红色粟粒样皮疹,瘙痒甚剧,烦躁不安。

检查:全身可见大小不等之风团,并见大片潮红麻疹样皮疹。

脉滑数,舌尖红,苔薄黄。

中医诊断:风毒肿。

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

证属:内中药毒之气,热盛生风。

治则:凉血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知母9 生石膏30 银花9 连翘9 竹叶9 茯苓皮9 冬瓜皮9 二剂。

二诊:(628日)药后上半身皮疹减轻,风团较前为少,皮疹颜色较前为淡,下半身皮疹未见变化,仍觉剧痒。脉细弦滑,苔薄黄腻。

上方去茯苓皮、冬瓜皮加白藓皮9克、地肤子9克,三剂,水前服。

三诊:(71日)皮疹已疹已基本消退,稍痒,前方继续服二剂。

四诊:(73日)皮疹已全部消退。停药观察。


[
例三] ××,女,60岁,病历号62391,初诊日期: 196393日。

主诉:全身出现大片潮红皮疹三天。

现病史:三天来全身出现大片潮红水肿之皮疹,刺痒甚剧。谓以往左前臂疼痛时,服用安眠药鲁米那,即能止痛,于三天前又服前药,次日即发全身潮红发热搔痒,口渴思饮,不思饮食,寐寐不安,二便如常,形寒微热,有时干呕头晕。

检查:全身可见散在弥温性潮红如猩红热样皮疹,大部融合成片,明显灼热感。

脉细带数。舌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风毒肿。

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

证属:内中药毒,热入营血。

治则: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元参9 知母9 生石膏30  菊花9 银花9 连翘9 竹叶9 生甘草9 三剂。

二诊:(97日)药后复诊,红斑完全消退,尚觉轻度瘙痒。脉弦细,舌苔薄布,断予前方去知母、生石膏,二剂后治愈。


[例四]  ××,女,21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1110日。

主诉:因患痢疾,服药后反复出现风团月余。

现病史;一月前因患急性痢疾,口服痢特灵后治愈。但于一周后全身泛发风团,瘙痒,每日起,至今不愈。曾服抗过敏药不见效。

检查:来诊时未见风团。

脉细弦滑。舌质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风瘾疹。

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荨麻疹型)。
证属:中药毒之气,血热生风。

治则:凉血消风,清热解毒。

方药:生地30  丹皮9 黄芩9 银花9 连翘9 竹叶9 蝉衣4.5 赤芍9 生甘草6 水煎服。

二诊:(1114日)服药三剂后,风团已少起,继服原方。

三诊:(1118日)服药三剂后复诊。已不起风团,嘱继服三剂,巩固疗效。


[
例五]  ××,女,65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913日。

主诉:患者于97日患痢疾,即服痢特灵二片,二日后又服一片,于前日下午曾肌注黄连素一支,昨日起背部及四肢出现大片潮红针尖大皮疹,并发气喘,晚间在××医院静脉点滴5%葡萄糖溶液加氢化考的松100毫克,输液五分钟后即感气喘加甚及憋气,停止输液,立刻输氧后,才逐渐缓解。

检查:自动体位,体温390C(腋下),脉搏126/分钟,呼吸28/分钟,全身可见潮红麻疹样皮疹,尤以胸背,四肢为多。

脉滑数,舌苔黄厚。

中医诊断:风毒肿。

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

证属:内中药毒之气,风毒发肿。

治则:凉血清热,败毒消肿。

方药: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知母9 生石膏30 麻黄3 杏仁9克(打) 马尾连9 黄芩9 银花9 连翘9 生甘草6 二剂,水煎服。

二诊:(915日)患者年老,未来复诊,家属代诉:药后全 身皮疹大部已消,气喘较缓,咯痰不爽,难于着枕,体温380C左右。

治拟:清解余毒。化痰平喘。

药用:麻黄6 杏仁9克(打) 生石膏60 马尾连9 黄芩9 银花9 连翘9 郁金9 桔梗6 远志9 茯苓9 三剂。

三诊:(918日)皮疹已完全消退,气喘缓解,但咳嗽尚频(原有慢性气管炎)着重治咳化痰。

药用:麻黄3 杏仁9 黄芩9 马尾连9 薄荷6克(后下) 桑白皮9 贝母粉6克(冲) 生石膏30克(先煎)炒远志9 百部9 花粉9 枇杷叶9 三剂。

药后家属诉:皮疹已消。后转内科治气管炎。

本例因服痢特灵引起的药物性皮炎。朱老医生认为系中药毒之气所致,来势较猛,治疗着重大剂凉血清热解毒,急解药毒,师清瘟败毒饮之意,方中犀角地黄汤(摒除用贵重药犀角)凉营清热;白虎汤中知母、生石膏以解肌热;舌苔黄厚用黄芩、马尾连除湿清热;用银花连翘以化药毒;参用麻杏石甘汤,以清宣肺热,平喘止咳,服药两剂后,周身皮疹即见消退,药物性皮炎很快得以控制。一般用痢特灵引起的药物性皮炎(荨麻疹型),持续时间较长。本例因开始用氢化可的松静脉点滴有反应,单用中药治疗,两天后大部皮疹即见消退。

 

固定性药疹(二例)
[
例六×,男,12岁,初诊日期:19751122日。
主诉:服去痛片后,口周和手臂出现红斑、水疱三天。

现病史;五天前因腿痛,服去痛片(索密痛)后两天,口唇周围及前臂出现红斑、水疱,以前也发生同样情况两次,逐次加重,但未考虚到与服药有关。

检查:口唇周围、下颏、前臂远端、两手背,可见钱币大红斑皮疹,中心见有水疱,境界清晰,呈对称性。口腔粘膜糜烂。

脉细滑,舌质红苔剥。

中医诊断:中药毒。

西医诊断:固定性药疹。

证属:药热入于营血,化为风毒。

治则:凉营,清热,解毒。

方药: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银花叶9 连翘9 竹叶9 知母9 生石膏30 生甘草6 水煎服。

二诊:(751124日)服药二剂后皮损显轻,红斑渐退,水疱干涸结痂。嘱继服前方三剂。

三诊:(751127日)手背、前臂皮损已消,口唇周围皮损趋轻,留有色素沉着,仍服前方三剂后治愈。

 
[
例七]  ××,男,40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117日。

主诉:口服APG后,阴囊红肿,流水三天。

现病史:患者因感冒服APG一片,一天后阴囊突然红肿起水 疱,瘙痒甚剧,破后结黑痂。即往服APG后无此反应。

检查:整个阴囊轻度红肿,有散在丘疱疹,稍有渗出,可见指甲大小黑痂一个,有红晕。

舌质紫黯,苔薄黄。

中医诊断:中药毒。

西医诊断:固定性药疹。

证属:炎毒下注,热胜肉腐。

方药: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银花9 连翘9 竹叶9 知母9 生石膏30 生甘草6 三剂,水煎服。

外用:生地榆15  马齿苋15克,每次煎水300毫升,凉湿敷,每日敷45次,每次敷半小时。

二诊:(1111日)阴囊红肿已轻,黑痂脱落,见有银币大之溃疡面,无脓性分泌物,苔脉同前,继服前方及湿敷三天。

三诊:(1114日)阴囊红肿全消,只留小片溃疡,较前缩小。仍服前方去知母、生石膏,加当归9克、元参9克、桃仁9克,六剂,水煎服。

四诊:(1125日)溃疡面又缩小,外用桃花丹(147),外盖玉红膏(123)纱条,内服八珍丸日服一丸,10天后收日痊愈。


剥脱性皮炎(一例)

[
例八]  ××,男性,61岁,初诊日期:1970105日。
主诉:打针后全身皮肤潮红,脱屑已半月。

现病史;半月前因全身皮肤瘙痒而到某公社医院治疗,肌注卡

  — 125 —
古地钠注射液二针。二天后全身皮肤弥温潮红,起红色粟粒疹,随之皮肤如麸皮样脱落,手足部皮肤成片脱落如脱掉手套、袜子一样,经服激素后,病情有所控制。

检查:面部、躯干、四肢皮肤弥温性潮红轻度脱屑,手足部仍可见未完全脱落之厚皮,口干思饮。

脉细滑带数,舌质红,苔光剥。

中医诊断:中药毒。

西医诊断:剥脱性皮炎。

证属:毒热入营。伤阴耗液,肤失所养,致使肌肤甲错,层层剥落。

治则:大剂滋阴增液,清营解毒。

方用;生地30  元参15 金石斛12 (先煎) 炙龟板12 炙鳖甲12 丹皮9 地骨皮9 茯苓皮9 银花15 生甘草6 水煎服。

二诊:(1011日)服前方五剂后,皮肤潮红明显减轻,脱屑亦少,瘙痒程度见缓,饮水渐少,脉细弦,舌苔渐润,宗前法增减,佐以养血熄风止痒之剂。方似:

生地30 元参12 麦冬9 炙鳖甲12 丹参15 丹皮9 茯苓皮9 白藓皮9 煅牡蛎15 珍珠母15 生甘草6 水煎服。

三诊:(1016日)服前方五剂后,皮肤潮红脱屑已不显,略有瘙痒,舌苔薄润,脉细弦滑。法拟滋阴熄风,养血润肤。

方用:生熟地各15 白芍9  丹参12  炙鳖甲12  茯苓皮9 煅牡蛎15克麻仁9 生甘草6  水煎服五剂后,皮损全消而愈。

本例因肌注卡古地钠后引起剥脱性皮炎,中医认为内中药毒, 毒热入于营血。证见皮肤潮红,又因阴液大伤,肤失所养,而见 大片皮肤层层剥落,口干引饮,舌红光剥,故进大剂滋阴增液如:生地、元参、麦冬、石斛、龟板、鳖甲之品以润其肤;丹皮、地骨皮、茯苓皮以皮行皮;银花、甘草解其药毒。药后潮红,脱屑减轻,尚感瘙痒,加以生牡蛎,珍珠母熄风止痒,最后皮肤已趋正常,仍有干燥发痒之感,加以熟地、白芍、丹参、麻仁等养血润滑燥之剂而获愈。

 

过敏性皮炎(一例)
[
例九]  ××,女,59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21227日。
主诉:脸面突然出现红肿流水三天。

现病史;三天来脸面突然红肿,尤以双眼睑、鼻部为明显,焮红灼热,发痒流水,结闸。未接触特殊物品,患者因高血压(血压为200/90毫米汞柱),一直服降压药(药名不详),大便干,尿略黄。

检查:脸面红肿以眼睑鼻部明显,大片红斑上可见密集之丘疱疹,部分渗出、糜烂、结黄痂,双手和前臂亦呈较轻之类似损害。

舌苔黄腻,脉细滑。

中医诊断:面游风毒。

西医诊断:过敏性皮炎。

证属:湿热上壅。

治则:清热解毒,凉营利湿。

方药: 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黄芩9 公英9 赤苓9  泽泻9 车前子9克(包)木通6 六一散9克(包) 大黄6克(后下)。

外用:生地榆30克,水煎湿敷,每日45次,每次敷半小时。

先后服药十剂,红肿逐渐消退而愈。

二诊(1973629日):三天前因吃鱼块后脸面又红肿,未见渗出,大便秘结。脉弦细。舌红,苔薄黄。

证属:脾蕴湿热,化为火毒。

治则:凉营、清热、泻火。

方用: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知母9  生石膏30  竹叶9  银花9  连翘9 生甘草9 大黄9克(后下) 六剂后消退。

1974
822日,第三次发作。原因不明,昨日脸面又突然红肿,大量丘疱疹发痒。嘱服前方加白藓皮9克,服六剂后全部消退。19755月追踪,谓迄今未再起。

 

  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论治
一、药物性皮炎  凡经内服、注射、外用、滴入、插入等途径给药后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皆为药物性皮炎。中医称为风毒肿,因其来势暴速,如风暴之突然而起,或外受风毒而肿而得名。《巢氏病源》早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说风毒肿者,其先赤痛飙(注:暴风)热,肿上生瘭浆(注:水疱渗出),如火灼是也。又本书有石火丹的记载,则与现代医学之固定性药疹相类似。
一般因内服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医称为中药毒,药毒可能包括因服药物过量而引起中毒性反应,如《巢氏病源》中有《解诸药毒候》《银诸毒候》,唐·孙思邈《千金方》中有《解百药毒篇》等皆是。

由于人禀性不耐,内服或外涂某些药物,中其药毒,毒入营血,外走肌腠,内传于脏腑而发病,本病多发于面部,故有面游风毒之称。如《疡医准绳》说:面游风毒,……此积热在内,或多食辛辣进取味(指食物过敏)或服金石刚剂太过(指服矿物药引起过敏)以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腾而作……
根据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观察,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皮炎较之化学合成的药物远为少见。中草药多为自然界动、植、矿物,临床上应用之方剂除一部分为单方、验方外,大部分为复方,故很少引起皮炎。可见到的因中药引起的药物性皮炎,多为在成药中配有汞剂(如红粉(红升)、轻粉、朱砂)及砒剂(如雄黄、信石)等成分。


朱老医生认为:药物性皮炎可按血热型、毒热型、阴伤型进行辨证论治。
(一)血热型:多见于药物性皮炎轻症,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等。证见:舌红,苔薄黄,脉细滑带数。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皮炎汤(经验方)。
药用: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知母9 生石膏30 竹叶9 银花9 连翘9 生甘草6 水煎服。

(二)毒热型:多见于药物性皮炎重证,如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坏死性松解症等。证见:高热、头痛,恶心、烦躁、舌红,苔黄燥,脉数。治宜清营败毒。以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用:广犀角末3克(冲) 鲜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川连9 黄芩9 知母9 生石膏30 竹叶9 银花30 连翘9 生甘草6克。

(三)阴伤型:多见于剥脱性皮炎。由于起大疱,大量渗液,层层脱皮,热伤阴液。证见:口干,舌绛光剥,脉细数,治宜滋阴 增液,清热解毒,方用增液解毒汤(经验方)加减。

药用:生地30 丹参15  赤芍15 元参12 麦冬9 沙参12 石斛12克(先煎) 花粉9 银花15 连翘9 生甘草6克。

外治法:发生水疱,疱破后糜烂渗液,每日用生地榆3060克,煎水300500毫升待凉,用纱布叠成五、六层,沾上液湿敷患处,一次敷2030分钟,日敷四、五次,连续敷二、三天,可使渗液减少,糜烂平复,红肿消退。
如皮损呈弥温潮红之麻疹样或猩红热样损损害,或见荨麻疹样皮疹,瘙痒剧,可外用三石水(161),或九华粉洗剂(160),如见渗液不多之皮损亦可外用五石膏(101),总之外用药,力求药味简单易行,防止交叉过敏。

二、接触性皮炎,系指外界的各种刺激因子,接触皮肤后而发生的一种过敏反应。中医古代典籍中有类似接触性皮炎的记载,如《巢氏病源·漆疮候》说:人无问男女大小,有禀性不耐漆者,见漆及新漆器,便着漆毒,会头面身体肿起陷胗色赤,生疮痒痛是也。

这里指出人体的素质禀性对漆过敏(不耐),所以接触漆及其制品后引起漆性皮炎,中医称漆疮。认为人的皮毛腠理不密,感受外界辛热毒气而成。现在因各种接触物如用药这以及接触染料、塑料制品等,都可引起接触性皮炎,中医统称风毒。亦可按上述分型,辨证施治。

朱老医生指出中医所称风毒肿,不仅限于上述的药物性皮炎及接触性皮炎,还包括植物日光性皮炎在内。在北方可因吃灰菜(藜),在南方可因吃红花草(紫支英)引起,此外亦有人因吃野苋菜,马齿苋,芥菜等引起。由于多食发风动气之物,脾胃运化 失健,湿热内生,复因外受风热日晒,内湿热蕴于肌腠,化火化毒,突然发病。

朱老医生经验,治此病忌用辛温散内之药,防其风助火势,肿势更厉。在临床上此种病例不少碰到,一般都不配合激素治疗,单用经验方皮炎汤施治。如上述所举病例,主要以皮炎汤略加增减,很快取得疗效。阴茎、阴囊有皮损者,可从导赤散意,加用木通一味。湿热现象明显的,可随证加用黄芩、赤苓、泽泻等药。

 

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四例)
[
例一]  ××,女,39岁,工人,病历号217683。初诊日期:1967824日。
主诉:全身泛发皮癣二年。

现病史:二年来先后于颈后、两肘伸侧,下肢等处起成片皮癣,瘙痒无庹,昼轻暮重,难于入眠,屡治无效。

皮肤检查:颈后、双肘伸侧、胸前、下肢等处,有较为对称成片轻度苔藓化皮损,呈淡红色,瘙痕累累,结有血痂,稍见溢水。

脉弦细,苔黄腻。

西医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中医诊断:风癣。

证属:血热内盛,风胜化燥。

治则: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方剂:皮癣汤(经验方)加减。

药用:生地15 丹参9 赤芍9 荆芥9 防风6 茜草9 马尾连9 黄芩9 苦参9 苍耳子9 白藓皮9 地肤子9 水煎服,每日一剂,二次分服。

二诊:(831日)服前方七剂后,大部分皮损显著变薄,略见脱屑,痒减。继以前方加红花9克,以活血消风,服药十剂后,病情略见起伏,此后断续治疗约两个月,在前方中加熟地12克,何首乌9克,以养血润燥,消风止痒,局部外搽苦参酒而治愈。


[例二××,女,27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59日。

主诉:全身泛发皮癣,痒甚二年。

现病史:两年前先在项后长癣,继之两肘伸侧亦起皮癣,剧痒,曾用多种药物,均不见效,后来有人介绍用土方,其中有斑孟等药,外用后,局部立即起疱、糜烂,同时前胸、腰腹、两侧腹股沟等处泛发皮癣,瘙痒更甚,再三求医,仍不见效。患者彻夜搔痒,影响睡眠,精神萎糜,面色无华,大便干秘。

检查:后颈偏左侧有一片原发皮损约8×10厘米大小,肥厚浸润,呈慢性苔藓样损害,双肘伸侧各有一片手掌大的类似皮损。前鹏两侧及腋下可见大片红色扁平丘疹。腰部、腹部两侧,腹股沟和大腿部,可见大片深褐色苔藓化损害,抓痕血痂累累。

脉弦细,舌质红,苔薄白。

西医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中医诊断:顽癣。

证属:风热郁久,伤血化燥。

治则:凉血清热,养血润燥。

药用:生熟地各15  丹参9 茜草9 蛇床子9 银花9 苍耳子9 苦参9 白藓皮9 地肤子9 麻仁9 生甘草6 五剂水煎服。外用皮癣膏(110)。

二诊:(514日)药后瘙痒有所缓解,颈后皮损趋薄,前胸红色丘疹色渐淡,两腿 皮损未见改变。苔脉同前,从前方增减, 上方去茜草加乌蛇9克、黄芩9克,五剂水煎服。

三诊:(520日)由于瘙痒减轻,已少搔抓,颈项及两腿皮损渐有减薄,前胸、腰腹部丘疹趋于消退。大便已通畅。改拟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拟:

生熟地各15 丹参9 当归9 红花9 乌蛇9 荆芥9 赤芍9 苦参9  白藓皮9 地肤子9 麻仁9 枳壳9 甘草9 嘱服七剂。颈部、腿部外用药同前。

四诊:(528日)瘙痒显著减轻,前胸腹部皮损基本已消退,项后、腿部皮损亦已明显转轻,大便畅通,嘱服前方去乌蛇,又经两周后痊愈。


[例三]  ××,男,61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 70913日。

主诉:周身瘙痒,泛发皮癣一年多。

现病史:去年8月在两腋下出现两片皮癣,瘙痒,用过各种癣药膏及慢性皮炎硬膏外巾不见好,因一次饮酒后引起剧痒,同时在前胸、腰腹、后背、两胳膊、两小腿部泛发大片焮红皮癣,瘙痒甚剧,彻夜不眠,曾多方治疗,未见效果,迄今已一年。皮肤变厚呈深褐色,瘙痒难忍,精神不振,纳食减少。

检查:从颈以下,胸、腹、后背、四肢可见大片慢性苔藓样损害,搔痕血痂累累。

脉弦细,舌质红,苔薄黄。

中医诊断:风癣。

西医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证属:风湿郁滞,日久化燥。

治则:搜风败毒,除湿止痒。

方药:乌蛇9 蝉衣6 当归9 茜草9 荆芥9  防风9 蛇床子9 苍耳子9 白藓皮9 地肤子9 苦参9 生甘草6 七剂,水煎服。外用皮癣水(157)。

二诊:(1970921日)药后瘙痒显著减轻,皮交前为薄,嘱继续服前方七剂,外用同前。

三诊:家属来代诉:周身皮损变薄色淡,瘙痒大轻。要求继服前方及外用药水。

嘱用原方七~十四剂,仍外用皮癣水。

四诊:(1025日)服药将近二十剂,原来皮损大部分已转薄,接近正常皮肤,痒已不甚,但这几天不明原因,在胸前腹部等处又出现新的红色丘疹,瘙痒,心中烦躁。

脉弦滑。舌质红,苔黄。

证属:心火血热,生风化燥。

治则:凉血清热,熄风止痒。

药用: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茜草9  蝉衣4.5  白藓皮9  银花9  地肤子9 生甘草6  五剂,水煎服。

五诊:(115日)服十剂后减轻,新起皮损已消,偶感瘙痒。前方去茜草加苍耳子9克,嘱服五剂巩固疗效。


[
例四××,男,38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217日。

主诉:颈项长癣已三~四年。

现病史:三年前颈后长一片皮癣,发痒,皮损越搔越厚,不久两臂肘伸侧亦起皮癣,曾涂多种药膏、贴膏,均不见效,晚上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半月前于前胸遍起红色皮损,瘙痒更甚。

检查:颈后偏左可见手掌大小境界清晰,浸润肥厚呈苔藓样皮损,双肘伸侧亦见类似皮损,前胸腋下可见散在之红色小丘疹。

脉弦滑。舌质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顽癣。

西医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证属:血热生风,日久化燥,肌肤失养。

治则: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方药:生地30 当归9 赤芍9 黄芩9 白蒺藜9 白藓9 地肤子9 苦参9 苍耳子9 甘草6 水煎服。外用新五玉膏(109)。

二诊:(228日)服药六剂后未见效果,仍然刺痒。改拟凉血清热,祛风除湿。方用:

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地肤子9 白藓皮9 苍耳子9 茜草9 红花9 服六剂。外用薄肤膏(102)。

三诊:(317日)药后稍能止痒,但效果不显,因将出差,改服活血消炎丸十包,日服一包。

四诊:(325日)称仍痒不减轻,皮损亦无改变。改拟搜风清热法。

药用:乌蛇9 马尾连9 黄芩9 羌活6 蝉衣6 银花9 连翘9 丹皮9 荆芥9 生甘草6 服六剂。

五诊:(331日)药后瘙痒明显减轻,前胸皮损逐渐趋退。前方继服六剂。

六诊:(48日),前胸皮疹已退,项后及两肘皮损明显变薄,痒已不甚,仍服前方,六剂后皮损全部消退。


  神经性皮炎论治
神经性皮炎,中医列入癣门。由于它往往顽固难愈,故统称为顽癣。临床上由于皮损形态的不同又有牛皮癣(与银屑病有别),风癣、刀癣等不同名称(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此外如《巢氏病源》记载: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不但说明了项后为本病好发部位,而且指出发病与物理摩擦的关系。
本病以内因为主,由于心结烦扰,七情内伤,内生心火而致。初起皮疹较红,瘙痒较剧,因心主血脉,心火亢盛,伏于营血,产生血热,血热生风,风盛则燥,属于血热风燥。病久,皮损肥厚,纹理粗重,呈苔藓化者,止因久病伤血,风盛则燥,属于血虚风燥。

临床分为限局性和泛发性两大类型。例如:牛皮癣,状如牛领之皮厚而坚:风癣,即年久不愈之顽癣也,搔则顽痹,不知痛痒:刀癣,轮廓全无,纵横无定,后者类似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
辨证论治]

限局性以外治法为主,泛发者以内治法为主。朱老医生认为可分三型论治。
(一)血热型:多见于妆发不久泛发性皮损。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风胜则痒。

证见:成片红色小丘疹,痒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皮癣汤(经验方)。

药用: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苍耳子9 白藓皮9 苦参9 地肤子9 黄芩9 生甘草9克。

(二)风燥型:多见于日久泛性皮损。
由于日久风燥伤同肤失养。
证见:瘙痒无度,皮肤浸润肥厚,呈苔藓化,舌淡苔净,脉细滑。治宜养血润炽,消风止痒。以风癣汤(经验方)治之。

药用:熟地12 当归9 白芍9 丹皮9 红花9 荆芥9 苦参9 白蒺藜9 苍耳子9 白藓皮9 

风盛型:多见于弥温性皮肤浸润肥厚的皮损。

证属:风邪郁久,未经发散,蕴伏肌腠。

证见:几年至几十年顽固之症,周身剧痒,状如牛领之皮,脉弦,舌质红,苔黄。治宜搜风清热,以乌蛇驱风汤。

药用:乌蛇9 蝉衣6 荆芥9 防风9 羌活9 白芷6 川连9 黄芩9 银花12 生甘草6克。

二、外治法:治疗原则:限局性或泛发性皮疹较红之初发损害宜以内服药为主,外用较为缓和药物。慢性限局性皮损肥厚苔藓化者,宜采用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物。

(一)药膏:初起较薄的皮损可外搽新五玉膏(109);较厚皮损,可外搽皮癣膏(110)或薄肤膏(102)。

(二)药水:较薄的皮损可外搽普癣水(158)或斑蝥醋(156);较厚的,可外用皮癣水(157)、羊蹄根酒(154)。

以上可选用一种,或几种交替使用。

 

皮肤瘙痒症(五例)
[
例一] ××,女,7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1021日。
主诉:周身皮肤瘙痒已四个月。

现病史:四个月来全身皮肤瘙痒甚剧,尤以夜间加重,彻夜少眠。曾服凉血清热,祛风除湿之剂,未见减轻。大便干秘,五日一行。

检查:全身皮肤干燥松弛,可见搔痕,细薄鳞屑,血痂累累。

脉弦滑。舌质紫,苔光。

中医诊断: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证属:老年血虚阴伤,皮肤失养,风胜则燥,风动则痒。

治则:养血润燥,活血祛风。

药用:当归12 白芍9 熟地30 元参9 麦冬9 丹皮9 红花9 荆芥9 白蒺藜9 麻仁9 甘草6 六剂,水煎服。

二诊:(1031日)药后皮肤搔痒明显好转,晚间已能入睡。脉弦,舌质紫红,苔净。

继服前方,六剂。

三诊:(1116日)药后搔痒曾已减轻,近日又较痒重,搔后并起小红疙瘩,大便又干。脉弦细,舌紫苔光,中心薄黄。宗前方出入。

方拟:当归9 赤芍9 桃仁9 红花9  元参9 荆芥9 白蒺藜9 丹皮9 麻仁9 甘草9 服六剂。

四诊:(7519日)皮肝瘙痒已轻,胸、腹、腰围、后背沿感刺痒。脉弦,舌光剥,中薄黄。

嘱继服1021日初诊方,六剂。 19755月追踪回信,称病已痊愈。

 

[例二××,女,62岁,门诊病历,初诊日期:197424日。
主诉:上半身皮肤瘙痒五个月。

现病史:五个月来胸、背、上肢皮肤瘙痒颇剧,夜间尤甚,抓至出血仍不解痒,夜不能寐,胃纳呆滞,精神萎靡,二便如常。

检查:上肢及胸背部皮肤干燥,搔痕血痂累累,稍见溢水。

脉弦细,舌苔白腻。

中医诊断:血风疮。

西医诊断:皮肤瘙痒症。

证属:脾经蕴湿,外受于风。

治则:健脾除湿,疏风止痒。

药用:荆芥9 防风6 羌活6 白芷6 陈皮9 茯苓皮9 银花9 甘草6 水煎服。

二诊:(211日)服前方五剂后皮肤瘙痒明显减轻,纳仍不馨,食后腹胀,脸面微肿,证属脾失健运,脾湿蕴滞。治拟健脾除湿为主。

苍术9 陈皮9 茯苓皮9 泽泻9 冬瓜皮9 六一散9克(包)。

三诊:(217日)服前方三剂后胃纳转馨,腹胀、脸肿均消,皮肤尚感微痒。治拟养血消风之法。

当归9 丹参9 荆芥6 防风6 陈皮9 茯苓皮9 银花9 甘草6 三剂。
1975
年追踪来信,称一年多来,皮肤瘙痒未见复发
.


[例三××,女,39岁,门诊病历,1975228日初诊。

主诉:全身皮肤瘙痒一年多,

现病史:一年多来全身皮肤瘙痒,不论风马牛不相及吹,外受寒热,汗出见湿,均觉瘙痒无并,曾用中西药治疗,未见效果。大便有时稀薄,日一、二次。

皮肤检查:全身皮肤可见抓痕血痂累累,部分皮肤浸润和散在色素沉着斑,未见原发损害。

右脉弦。左脉弦细,舌质紫黯,苔净。

中医诊断:血风疮。

西医诊断:皮肤瘙痒症。

证属:血瘀生风,风动则痒。

治则:活血化瘀,消风止痒。

药用:归尾9 赤芍9 蝉衣9 荆芥6 丹皮9 桃仁9 紫草9 苦参9 白蒺藜9 甘草6 水煎服。

二诊;(37日)服前方七剂后上肤瘙痒稍轻。脉小弦,舌质紫,苔薄布。宗前法加减。上方去苦参、桃仁加白藓皮9克。

三诊:(314日)服上方七剂后,皮肤瘙痒逐渐减轻。诉头晕目弦,有高血压史,自觉无力,苔脉同前。上方加生龙牡(各)12克,苍耳子9克。

四诊:(411日)服上方七剂后,曾停药两周,下肢臀部又感瘙痒。脉弦细,舌中剥。拟以上方去苍耳子加地肤子9克、

牛膝9克。

五诊:(516日)服前方十剂后,因患肠炎改服他药,续诊时大便仍稀,关节附近皮肤尚痒,他处皮肤已恢复正常。改拟健脾除湿祛风法。

苍术9 陈皮6 茯苓9 泽泻9 荆芥9 羌活6 白蒺藜9 煅龙牡(各)9 服七剂后来称,病已痊愈。


[例四××,女,37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38日。

主诉:周身皮肤瘙痒已四年多。

现病史:从1970年冬季开始皮肤瘙痒,由两小腿渐至周身皮肤。初起口服抗过敏药尚能控制,以后服药亦不起作用,搔破皮肤犹不能解痒,甚致彻夜不寐,影响白天工作。

检查:皮肤干燥,搔痕累累,搔破处血迹斑剥,体无完肤。

脉弦细,舌苔薄白。

中医诊断:血风疮。

西医诊断:皮肤瘙痒症。

证属:风湿之气久羁,蕴滞肌腠之间。

治则:祛风除湿,清热止痒。

药用:荆芥9 防风6 羌活9 白芷6 陈皮9 茯苓皮9 银花9 生甘草6 六剂 水煎服。

二诊:(37日)药后皮肤瘙痒转和能入睡。嘱服前方六剂。

三诊(329日)皮肤瘙痒继续趋轻,搔痕显少,适值月经来潮,量少、腹疼。宗前方加以调经活血之剂。

上方加当归12 川芎6  赤芍9 六剂 水煎服。

四诊:(43日)皮肤偶感瘙痒,月经未净。脉弦细滑,舌质紫,苔薄净。 上方去川芎、当归改归尾9克,服六剂。

五诊:(527日)近两月来皮肤基本不痒,前日起吃了鱼腥发物,又感瘙痒。

脉弦细,舌红,苔薄黄。

证属:蕴湿已化,风邪发泄未尽,又因饮食失宜而触发。改拟搜风止痒,清热败毒。

药用:乌蛇9 羌活9 荆芥9 防风6 白芷6 马尾连9 黄芩9 银花9 连翘9 生甘草6 六剂。

六诊:(728日)称上次药后,皮肤已不作痒,近日小腿尚感微痒,月经将临,为防微杜渐计,要求继服汤药。

拟方:乌蛇9 羌活9 荆芥9 防风6 蝉衣6 当归9 赤芍9 白藓皮9 银花9 甘草6 六剂。

两月后追踪回信,皮肤已不瘙痒,临床治愈。


[
例五××,女,3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157日。

主诉:阴部瘙痒四月。

现病史:四个月来突感阴部瘙痒,白带不多,涂片检查未发现滴虫。晚间瘙痒加重,必须用热水烫后,稍能止痒。

检查:阴部未见原发皮损,可见搔痕和血痂。

脉细滑,舌质淡,无苔。

中医诊断:阴痒。

西医诊断:女阴瘙痒症。

证属:肝肾阴虚,风从内生。

治则:滋阴,熄风,止痒。

药用:生地30 茯苓9 泽泻9 元参9 白藓皮9 丹参9 白蒺藜9 生牡蛎15 甘草6 嘱服七剂。
外洗方:苦参30 蛇床子15 石榴皮15 明矾9 水煎洗,每日早晚各洗一次。

外用:黄柏9 轻粉3 冰片1.5 研末,香油调搽。

二诊:(514日)一周后复诊,称发痒已轻,继用前方一周即完全不痒。

[
按语]  朱老医药费生认为,风瘙痒总的原因不离乎风。风可能性分为外风、内风。外风可有风热、风湿。内风可有血热生风、血虚生风及血瘀生风。壮年多见血热生风,一般常见于百夏季瘙痒症,老年多为血虚生风,尤以冬季瘙痒症为多见。

例一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年过七旬,血虚阴伤,肤失所养,风胜则燥,风动则痒。大便秘结,舌紫苔光,认证属血虚型,故治以养血熄风,滋阴润燥,后加活血去风而获效。例二同为年老患者,证见舌苔白腻,纳呆神疲,认证为风湿型,初诊以祛风除湿而痒轻,二诊以健脾除湿而肿消腹胀除,三诊佐以养血祛风而竞功。例三舌质紫黯,脉象弦细,认证为血瘀型,治以活血祛风而见功,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例四病延四年,认证为风重型,由于风湿久羁,留滞不去,初以祛风除湿而痒轻,后以搜风清热而获治。例五女阴瘙痒,阴部属肝肾两经循行之处,阴虚则肝失涵养而生内风,故以滋阴熄风而得治。

 

 皮肤瘙痒症论治
皮肤无原发损害,但见瘙痒,称皮肤瘙痒症,中医名为风瘙痒(见《巢氏病源》),常因搔破皮肤,血痕累累,又称血风疮。有的只局限于一处,如阴囊、女阴、肛门等处,又称阴痒之证。据朱老医生临床经验,大致可分下列诸型进行辨证论治:
(一)血热型: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

证见;皮肤瘙痒焮红,搔破呈条状血痕,受热易痒,或有口干、心烦。多为夏季发病。脉弦滑带数,舌绛或舌尖红,苔薄黄。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以止痒熄内汤加减。

方用: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丹参9 元参9 白藓皮9 煅龙牡各12 白蒺藜9 生甘草6 水煎服。

(二)血虚型:多见于老年瘙痒证,秋冬易患。由于气血两虚,血不养肤,肝风内生,风胜则痒。

证见:皮肤干燥,搔痒血痕遍布,面色无华或见头晕、心慌、失眠诸证。

脉弦细,舌淡,苔净。

治宜养血润燥,消风止痒。

方用当归饮子或养血润肤饮(62)加减。

药用:生熟地(各)12 何首乌12 当归9 白芍9 荆芥9 白蒺藜9 黄芪12 麻仁9 麦冬9 甘草9 水煎服。失眠加酸枣仁12 茯苓9 合欢皮9克。

(三)风湿型:由于湿热内蕴,外受于风。证见皮肤瘙痒,搔后起水疱、丘疹或流水等湿疹样改变。脉弦滑,舌苔白腻或薄黄腻。治宜祛风胜湿,清热止痒。以局方消风散加减。
方用:荆芥9 防风6 羌活9 蝉衣4.5 陈皮6 茯苓皮9 白芷4.5 枳壳9 银花9 甘草6 水煎服。

(四)风重型:由于风邪郁久,化热化燥 

证见:周身皮肤瘙痒,经年累月,皮肤肥厚苔藓化,顽固不愈。

脉弦细,舌红苔薄黄。

治宜搜风清热。以乌蛇驱风汤(15)治之。

二、外治法:

(一)周身皮肤瘙痒,忌用热水及肥皂洗澡,痒时外擦苦参酒(159)或者说九华粉洗剂(160)、三石水(161)。
(二)皮肤干燥发痒,外用润肌膏(124)。

(三)阴囊瘙痒(肾囊风),内服滋阴除湿汤(3)加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外用豨莶草30克,苦参30克,地肤子15克,白藓皮15克水煎洗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12次。

(四)女阴或肛门瘙痒,外用苦参30  蛇床子15 石榴皮15 明矾15 水煎洗患处每日12次。

肛门如有蛲虫,可用百部30克煎汤灌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联合针刺放血治疗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咱老百姓有验方和单方
养血润肤饮治疗特应性皮炎病例分享
消风化瘀汤<div></div>
神经性皮炎病治与防
火针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