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仁汤应用之大成(下)
三仁汤治疗水肿和盗汗
 
三仁汤出自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杏仁、生薏苡仁、白蔻仁、滑石、通草、淡竹叶、厚朴、半夏8味药组成,原本治疗湿温病初起者。余在临床,除用于治疗湿温病初起外,还用于治疗内科一些辨证属湿热内蕴病证,疗效堪称满意。兹举例如下。
           
一、水肿
李某,男,9岁。1980年8月2日初诊:患儿于10天前患急性扁桃体炎,恶寒发热,咽喉红肿疼痛,扁桃体II肿大,经治渐愈。越5日,突然出现浮肿,肿势发展迅速,有如火之燎原。起始两目胞肿,不出二三日,上下肢亦相继浮肿,下肢更为严重。用手按之,凹陷没指,良不乃复。视其阴部,玉茎及阴囊水肿明亮透光。腹部膨隆,有移动性浊音。小便少,大便正常。精神萎靡,饮食不多。舌苔淡黄薄腻,脉滑有力。
              
小便化验显示:蛋白+++,脓细胞少许,红细胞少许,透明管型极少,颗粒管型+。肾功能检查:二氧化碳结合力及非蛋白氮均正常。西医诊为急性肾炎,中医辨为湿热邪毒内侵,三焦决渎失司,水液泛溢而成水肿。治拟宣通三焦,使其有权决渎。同时,清化湿热,利水消肿。
           
三仁汤化裁治之:
杏仁10g,薏苡仁10g,法半夏10g,滑石10g(包煎),淡竹叶10g,赤茯苓10g,大腹皮10g,白蔻仁3g(后下),通草3g,川朴6g,玉米须15g,陈葫芦瓢30g。3剂后,小便增加,目胞肿渐退,阴部水肿明显消退。再3剂,目胞、四肢、腹部及阴部水肿悉消。饮食增加,精神转振。小便化验示:蛋白+,未见管型。后用归芍香砂六君加扁豆、山药、薏苡仁、荠菜花,或六月雪,调治月余,连续3次尿液常规检查,均为正常。
              
按:《内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可见三焦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功用。本案水肿,缘由湿热邪毒之气,由表入里,内干三焦,三焦气化不利,决渎失司,水道不通,泛溢而成。临床有其特点,上至头面目胞及上肢,中涉腹部,下及下肢与阴部,可谓上、中、下一身悉肿。方中用杏仁、通草开上焦肺气,肺主一身之气,为水之上源。肺气宣发,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有“提壶揭盖”之义;用白蔻仁、半夏畅中除湿。用川朴、大腹皮配赤茯苓、薏苡仁、滑石、玉米须、葫芦瓢、竹叶清热行气,利水消肿,所谓“气行则水自化”。综合观之,该方有开发上焦、畅通中焦、渗利下焦之功。俾三焦气机宣畅,水道通利,则水去而肿消。《中藏经》谓:“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诚为确论。肿消后,用归芍香砂六君加味,崇土健脾以善后调理。
           
二、盗汗
李某,妇,53岁。夜寐出汗,寤则渐止,已经1周。汗多淋漓,浸湿衣被,天亮起身必换内衣内裤。正值冬末春初时令,寒意尚浓,由于汗后淅淅恶寒,周身不舒服,无奈于近日几乎日日洗澡,甚为麻烦苦恼。病人形体丰腴,伴有心烦胸闷,常常叹息,得叹为快。口干口苦,大便干结,2~3天一行,小便稍黄,饮食正常,舌苔白腻,根部微黄,脉滑数有力。据述平素喜食甘肥炙煿之物。证属湿热内蒸,以致盗汗。治宜消热利湿,宣化气机。药用杏仁10g,薏苡仁10g,白蔻仁3g(后下),茯苓10g,滑石10g(包煎),法半夏10g,黄芩10g,连翘10g,栝楼皮仁各10g,丹皮10g,茵陈12g,川朴6g,牡蛎30g(先煎),糯稻根须30g。先后共服6剂,盗汗及心烦胸闷均止,大便通顺。随访多年,一切安好,盗汗没有再发。
              
盗汗属于阴虚,这是大家熟悉的。然而,盗汗亦有不属阴虚的。正如张景岳所说:“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本案盗汗系湿热所致,病性属实,不是虚证。湿热熏蒸,入于阴分,寐则阳入于阴,阴液不得内守,被逼外出而为盗汗。所以治疗不该套用滋阴敛汗法,应清热利湿,热清则湿无所恋,湿化则热无所附,故用三仁汤加减治之,获效较捷。

三仁汤[1]
组成:杏仁12g  滑石18g  通草6g  白蔻仁6g  竹叶6g  厚朴6g  薏苡仁18g  半夏10g
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2],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方解: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湿重热轻的主要方剂。
           
杏仁――开上,宣利上焦肺气;
           
白蔻仁――畅中,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
           
苡仁――渗下,甘淡性寒,利湿清热而健脾,疏导下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滑石――清热利窍,使邪有去路;
           
通草、竹叶――甘寒淡渗,以助清利湿热;
           
半夏、厚朴――辛苦性温,行气化湿,散结除痞。
           
本方为湿热分消法的代表方。
 
中医治疗湿温病的三点禁忌:1、忌汗;2、忌下;3、忌滋阴。

三仁汤方义发微与临床应用
           
三仁汤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方由杏仁15g、白蔻仁6g、薏苡仁18g、厚朴6g、半夏10g、滑石18g、白通草6g、竹叶6g八味药组成。方中杏仁苦温宣肺利气,提壶揭盖,通调水道,气化则湿化,宣通上焦;白寇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配以半夏苦温燥湿;厚朴苦辛化湿,醒脾和胃,振复运化水湿之机,转枢中焦;薏苡仁甘淡,渗利湿热而健脾,配以滑石、通草、竹叶淡渗利湿,清透湿郁所化之热,疏导下焦。全方宣上、畅中、渗下,升清降浊,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和膀胱。因苦辛温燥之剂,每易助热化燥;苦寒清燥之品,常致脾伤湿留,惟宜芳香苦辛,淡渗化气利湿并进,能使三焦通畅,湿邪分消,湿去而脾不伤,邪除正安。本方主治上焦肺气不宜,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和膀胱之气化失常。
一、难治性尿路感染 
劳某,女,42岁,1998年9月5日初诊。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10年余。曾用多种抗生素、中成药治疗后症状好转,停药后容易复发。一天前上述症状加重,伴有轻咳,痰黏不爽,胃脘不适,恶心,舌红苔略黄腻,脉细弦。证属三焦失和,湿热下注。治以宣上、畅中、渗下。药用三仁汤加桑叶15g、石苇15g、土茯苓15g。3剂药后复诊,尿路刺激征消失,饮食转好,后继续服用原方1月,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抗生素滥用不容忽视,尿路感染也不例外,目前尿路感染患者长期盲目应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耐药的主要因素。L-型细菌尿路感染的发病机理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有关。在临床治疗中,常发现急性尿路感染在长期用抗生素治疗后,往往转为慢性或反复发作,其机理可能与部分细菌转变为L-型细菌有关。如抗生素使用不当,不仅不能杀灭细菌,反而诱导L-型细菌的形成,导致耐药菌的出现,这是临床上尿路感染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慢性尿路感染应根据细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用药,并按规定疗程用药,直到细菌阴性。为防止复发而盲目长期用药,或剂量使用不当,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也造成药物浪费,还易产生药物副作用,甚至产生肾毒性等。故长期盲目用药害处颇多,临床用药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中药治疗尿路感染具有控制症状迅速、疗效确切、不会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日益受到医界的重视。中医治疗尿路感染注重辨明证候虚实,审察标本缓急,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中药2~3味,对脓尿消失、菌尿转阴,均有较好疗效。该患者药证切合,故有良效。
              
二、风湿性关节炎  
           
季某,女,36岁,农民。1997年10月18日初诊。诉患双下肢膝关节疼痛2年余,近日由于阴雨绵绵,遂感双下肢关节肿痛不爽,伴有低热,全身疲乏,酸楚重着,痛处触之不温,行走屈伸不利,食欲差,舌质淡,边紫暗,苔黄腻,脉滑。证属湿热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治以清热化湿,通络止痛,予三仁汤加海风藤10g、清风藤10g、络石藤10g、鸡血藤15g、威灵仙10g。服药1周,下肢疼痛明显减轻,酸麻重困感消失,黄腻苔有所减退,效不更方,继续服用1月,诸症未发,随访1年,未见复发。
              
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中医辨证多属湿热证,并且病情活动程度与“热象”密切相关,病程持续时间与湿邪轻重程度密切相关。湿热内蕴、热蒸湿动是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主要内因,因而在治疗上必须宣散风热,以祛除诱因,分消湿热可消除内因,祛瘀化痰可祛除病理产物,故疗效较为满意。
              
付某,女,8岁,1998年8月2日初诊。反复咳嗽1月余。1月前因感冒而咳,曾服用多种消炎及止咳药物,效果不佳,求诊中医。诊见:咳嗽时轻时重,晨起、睡前咳嗽加重,痰多质黏,伴纳谷不香,夜寐不安,舌苔黄腻,脉濡。证属湿热蕴肺。治以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予三仁汤加浙贝母6g、蝉衣6g,服3剂,咳嗽止,纳增,诸症皆除。
患儿咳嗽一月,乃素体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湿阻气机,肺失宣肃,故发咳嗽。故以三仁汤酌加清热化痰之品,浊湿分消,气机畅达,肺之宣发肃降复常而咳自止。治咳除湿务尽,补虚勿早,贵在辨证,灵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仁汤新用
千古名方三仁汤,上宣肺气,中畅脾胃,下利膀胱,湿热病邪去无踪
三仁汤祛湿 三仁汤方歌
三仁汤,上宣肺气,中畅脾胃,下利膀胱,湿热病邪去无踪
失眠、口臭、尿黄,三仁汤
孙玉信运用三仁汤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