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书的美,怎么能少了唐代的《美原神泉诗碑》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的各派都趋向于行楷,篆书已不多见了。纯以篆书书写的长篇作品几乎没有,所存大多见于篆书墓志盖或碑额。隋代承六朝碑额,墓盖的篆书风格,并使其更加规整。它的特点是:笔画均匀,整齐丰厚,犹如印章一般,沉稳敦厚。

唐朝时出现了一位以篆书闻名的书法家一李阳冰,他研究小篆是颇有功夫的,他初学《峄山碑》后参以古文加以变化自成一家。他曾说“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意思是说,他的篆书是直接取法李斯的,自秦代以后历代写篆书的只有他写的好,其实这是自夸之词。他也只是中锋用笔,即没有两周金文,石鼓之朴茂浑厚,也没有李斯小篆的圆融挺拔,更没有汉篆的方整刚劲,然也不失为一代名家。


《美原神泉诗碑》 碑高 182厘米,宽65厘米 现存陕西省博物馆。唐垂拱四年(688年)尹元凯篆书 ,书法峻严,内容歌颂美原县金栗山(今陕西富平县东北地区)中一个所谓的“神泉”。碑收尖形,在唐碑石中少见,疑由汉碑改制。
1924年在陕西富平县美原镇被发现,为双面碑,碑阳额用隶书题“美原神泉诗序”;碑阴额用小篆题“大唐裕明子书”。
该碑在明代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清代毕沅的《关中金石记》、王昶的《金石萃编》均有记载。

美原神泉,据说是美原县金栗山中发现的一个所谓的“神泉”。碑文主要内容是记载尹元凯(书者)与朋友一行到此“旅游”并赋诗留念之事。
尹元凯,号裕明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705年前后在世),唐代书法家,擅篆书。在武则天时代,曾预修《三教珠英》,与张悦、卢藏用相友善,徴拜右补阙。
有人说,书法艺术就是线条的艺术,确实,书法的美首先是线条美。
在这点上,《美原神泉诗碑》可以说继承了秦篆的艺术正脉,线条瘦劲,张力十足, 势如屈铁。
“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张怀瓘语);“如绵裹铁,如蚕吐丝”(王澍语)。
这不仅是小篆线条的要求,其实苏东坡比王澍更早提出“如绵裹铁”的论点,可见对线条的追求,是任何一种书体都避免不了的。
除此之外,《美原神泉诗碑》还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首先用笔上加入了楷书和隶书的笔法, 起笔重,收笔轻,露锋收笔,藏头而不护尾,所以线条头粗尾细,有别于“玉箸篆”的首尾一致,粗细均匀。
如其中的“平”、“可”、“谷”、“月”等,形如倒薤。对比《天发神谶碑》的“平”、“月”等字,可以明显看出二者的相似之处。

其次在结字上,《美原神泉诗碑》字形宽博,略显修长,转折处也是方圆兼备,有的直接就是“方块字”,如上图中的第一个“四”、“其”字。这显然是汉篆的影响,但是楷书盛行的时代烙印也隐约可见。
虽然如此,但是《美原神泉诗碑》在结构上并非一意孤行,而是因字结体:遇方则方,遇圆则圆。
既有第一个“四”字的“方”,也有第二个“四”字的上方下园,也有“玄”字的“圆”。变化丰富,生动活泼,体现了作者笔法娴熟,功夫老到。
有文献论述书法美的第二位是“结构美”,小篆要“尚婉而通”,小篆最能区别其他四种书体的就是其“弧线”。
小篆为了追求美观性,牺牲了书写性,可以说“反人性”的,汉篆开始“拨乱反正”,有意将线条“截弯取直”,从而风格遒丽流美,令人面目一新。

“结构美”因时代而变,也因人而异。《美原神泉诗碑》的方圆并用,既是时代审美的反映,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感受。这也是经典之所以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最后,《美原神泉诗碑》虽字字独立,却又错落有致;虽界格分明,也照顾到了上下左右的偃仰向背;于端庄中又险峻,于古朴中有秀美。
作为初唐小篆作品的佼佼者,《美原神泉诗碑》上追秦汉古风,并古为今用,努力创新,在小篆书法从李斯到李阳冰的薪火相传中,是不可或缺的“火炬手”。

尹元凯(约公元705年前后在世)唐代书法家,擅篆书。瀛州乐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中宗神龙初前后在世。武后时,尝预修三教珠英。由磁州司仓参军坐事免,栖迟不出者三十年。与张悦、卢藏用特相友善。徵拜右补阙。卒于并州司马。
南北朝以后定型的墓志以石质盝顶盒式为主。唐代墓志的形制已发展完备,志身与志盖为“一合”搭配使用。志盖覆盖于墓志上,对志身之志文起保护作用,志盖上刻有墓志题铭,相当于碑刻或碑形墓志的题额,简洁明了地标明墓主的姓氏身份。唐代墓志盖题铭经过书刻呈现书手及刻工丰富多样的书法艺术之美。唐代石刻亡宫墓志目前可知者有152方墓志及50方墓志盖。唐亡宫墓志盖题铭前承汉碑篆额,多以代表端庄的篆书镌刻,具有唐代丧葬礼俗中特定的文化意涵。唐亡宫墓志盖由宫廷负责其丧葬的单位,请下层或民间书手书丹或刻工直接镌刻,书刻虽漫不经心,不拘泥于传统法度,但这些篆书却风格特出、异彩纷呈,极具艺术性。
墓志盖不仅具有保护墓志铭文的功用,从形制到志盖题铭都具有深厚的文化意涵,呈现古代丧葬习俗中神秘且极为特殊的文化精神意蕴。
秦代灭亡,汉隶兴起,篆书走向式微,只在一些庄重的场合使用。从出土资料来看,魏晋南北朝碑志用篆字书写的很少。篆书经历南北朝至初唐二百余年的沉寂,直至中唐李阳冰以篆书闻名,篆书才出现复兴的局面。

唐代篆书直至李阳冰,气象方为大变。朱关田云:
自魏晋以来迄至初唐,所有书体,以其楷、行、草为大宗,隶书绝少,篆书几成绝响。偶有几通碑额与志盖,也不见高明。贞观后,书科学生虽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精研小学,善写篆籀的也不乏其人,颜真卿一族即多以此而名世,但功夫在文字,并不以书法相重。至开元、天宝年间,正字学大盛,研习篆书者随之日多。惟唐玄宗偏爱隶书,风骨丰丽,碑版峥嵘,且登高一呼,习隶之风盛炽,名家辈出,各以能鸣。善篆者诸如史惟则之流,虽堪称大手笔,然声名终不及隶书。“安史之乱”以后,时尚复古,更重正字之学。李阳冰一出,洞悉小学,补益文字,迎合时俗所趋,其书又如虎如龙,劲利豪爽,遂定为一尊,不独以“仓颉后身”名高一代,抗行真、行、隶、草之时贤,且骎骎然超越前人,直趋秦相李斯而代之。

由此可见,在唐代虽有不少篆书名家,但就整体成就而言,终不及楷书和草书。另外,为体现造字之初的先民思想:“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不受文字的规范,体现与祭祀等文化氛围相符合的特殊意义。这也是初唐以前的墓志盖题铭篆书多为类鸟虫书的原因之一。
李阳冰篆书从秦篆《峄山碑》入手,参以籀文,综合变化,用笔瘦劲圆活,端庄严谨中亦见活泼生动之态,其留下了《城隍庙记》《谦卦转》等篆书作品,如《艺舟双楫》引吴山子云:“凡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此少温(李阳冰)法。”这种下笔平铺笔毫所形成简单、匀净的线条和端庄严谨的结构,遂成中唐碑额及墓志盖书写的楷模,仿效者众多,成为唐代篆书的主流书风。

篆书在唐代虽然一度兴盛,但未能普及。唐代,开设书学,并以《说文》《石经》《字林》为专业,重视文字训诂之学,但招生人数有限,中下阶层书手工匠未能有机会接触。朱关田即云:
自魏晋以来迄至初唐,所写书体,以其楷、行、草为大宗,隶书绝少,篆书几成绝响,偶有几通碑额与志盖,也不见高明。
直至安史之乱后,时尚趋向复古,重视正字之学。此时李阳冰为迎合时俗,精研篆书,重修字源并撰《说文刊正》,篆书乃获得短暂的复兴,但无法达到普及学习及认识篆书之目的,且篆书与日常生活之应用已相去甚远。因此,唐人在书写篆书时,常有错写或不合乎篆书书写规范的现象产生。
唐代以篆书闻名的书家除李阳冰外,尚有尹元凯、翟令问、袁滋及《两都赋》作者李庾等人,并有碑刻作品传世。

《美原神泉诗序碑》内容主要歌颂了美原县金栗山(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中一个所谓的“神泉”。

其书法艺术呈现两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风格独特。总体朴茂古厚,凌然险峻,小篆字形,大篆用笔,又像秦碑版,但特点又都不明显,在唐代篆书中别具面貌。在篆法中具有独特性,呈现鲜明个性。今天看来,此独特风格,超凡脱俗,很有欣赏评鉴价值。第二,用笔独特。篆书用笔多以圆笔,而此碑方笔为主,圆笔次之,虽行笔中锋,但转折过渡之处多以方笔。

碑刻两面,碑阳额题“美原神泉诗序”,内容为韦元旦撰《美原神泉诗序》、贾言淑及无名氏诗两首,共十七行,行二十五字。碑阴额题“大唐裕明子书”,内容为徐彦伯撰序、尹元凯、温翁念、李鹏诗各一首,共十五行,行二十五字。碑文词藻华美,内涵深刻,传情地表达出贾言淑、尹元凯、温翁念、李鹏等初唐文人的闲情逸致及老子的出世理想。
此碑篆书整劲,一改北朝、隋以来的篆书风格,颇具《石鼓文》遗韵,用字多本《说文》,虽失《石鼓文》的仪态万千,但却具有唐人从容端雅的仪态,古朴紧凑,秀丽和畅,刚柔相济,落落大方。章法上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独具风神。字形较之石鼓,略显修长,上紧下松,宽博疏爽,错落有致,有稳中求险的意味。用笔变化丰富,不是纯粹的圆起圆收,而杂有楷书、隶书笔意。线条流畅,笔法娴熟,收笔露锋形如倒薤,线条摇曳多姿,头粗尾细。雕刻精到,表达细腻,线条有力,为北朝以来篆书碑刻中的精品。

秦末汉初,隶书逐渐取代了篆文的地位,篆书已失去实用价值,多应用于极其庄重与特别需要加以美化的场合。魏晋以后篆书发展,“惟草正疏通,专行于世”,篆书作为古体,拘于小学之一隅,自然少人问津。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和变迁,书法艺术迅速向楷法演变。这时期的篆书逐步演变为装饰、美术及实用为主,仅用在墓志盖或少量碑额的题写。隋代篆书艺术基本承袭了北朝以来的风格,没有太大的变化,如刻于隋开皇二十年的《孟显达碑》额。《美原神泉诗序》碑,是汉以来较完整保存古篆法的重要碑刻,显然成了承载秦篆古风的重要载体。从此碑的篆法可以看到秦篆的风度,由兹以来,篆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书写此碑的尹元凯为线索进一步研究篆书的源流及发展。

初唐以来,帝王与公卿大臣极为重视书法。唐太宗尤酷爱书法艺术,下令大量购置历代书法名迹。同时,唐代科举制度保证了书法的发展,尤其对于《说文》《字林》的广泛涉及,更使篆书的地位得以提高与加强,进而促进了篆书的发展。《新唐书·选举志上》卷四十四载:“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两岁,《字林》一岁”。另外,唐代楷书继承隋代的特点,强调严谨的法度,而小篆循规蹈矩的风格正符合唐代人的审美标准,于是研习篆书的书家也就不断涌现。由此,《美原神泉诗》碑也可以说是在初唐文化教育下篆书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以此为基础,唐代篆书有了长足的发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取舍、创新,逐步趋向笔法硬朗、布白合理、承古开新的格局,为篆书的中兴积聚力量。直至唐大历二年(七六七),出现了李阳冰书写的《三坟记》碑等作品,迎来了唐代篆书发展的极盛时期。

《美原神泉诗序》碑是目前仅存唯一的初唐以篆体书写的碑刻,是研究篆书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该碑继承了秦篆的艺术正脉,使早已成为古文字体的篆书得以薪火相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另外,该碑开了唐以来以篆体书碑的先河,为唐代篆书的中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唐以后的篆书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垂拱四年(688)夏日里的一天,陕西美原县县尉韦元旦邀约几位好友,一同前往美原县东北隅的一处幽泉避暑观览。或许是清泉美景激发了众人的雅兴,大家纷纷赋诗作文记述此次郊游,诗文最终汇集成了一通《美原神泉诗序碑》。这方石碑在1948年入藏西安碑林。

《美原神泉诗序碑》相较于其他众多唐碑,颇有些独特之处。首先是它的内容。石碑的正反两面镌刻了几位挚友同游幽泉有感而发的诗文,与大多数唐碑上严肃的带着庙堂之气的记人记事性文字相比,显得清新、雅致。其次是碑的外形。此碑一改唐代流行的螭首方碑,而采用了上尖下方的圭形,这种古拙的形制是石碑还处于发端时期的汉代所常用的造型。再次是碑文的书体。通篇诗文使用篆书写就,这在楷书盛行的唐代有些复古的意味。总之,《美原神泉诗序碑》更像是一次初唐文人雅集的纪念,处处流露出文人的风雅闲趣。

在这些诗文的作者中,韦元旦为美原县尉,相当于县长的副手;贾言淑为美原县主簿,这是典型的文官,相当于秘书长;徐彦伯更是七岁能作文,文辞号称“河东三绝”之一;书者尹元凯,号裕明子,工书,尤其擅长篆书。
《美原神泉诗序碑》不但文词华美,而且书法精妙,是目前为止我国所见的唯一一方初唐时期的篆书碑。

美原镇,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美原镇因秦始皇赐大将王翦'美田千顷之封地'而得名,是古频阳县城的旧址。富平从北魏、西魏、北周造像记碑,到唐石碑墓志铭,以至于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均有碑刻遗存,所涉猎之史事、人物,有的上述到远古,历史发展的大体轮廓和印迹、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状况均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富平石碑碑刻文字种类繁多,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

“频阳”是富平人最引以自豪的文化符号。秦汉魏晋之时频阳名扬天下,秦始皇帝曾经亲自奔赴频阳,向大将军王翦屈尊就教,恳请其不计前嫌,出山灭了楚国,从而平定天下。于是赏赐王翦“良田万顷”,因为此地有美丽之原野,膏腴之田地,便称美原。王氏家族世代享受此富饶之利。

《美原神泉诗序碑》就是赞颂的龙泉,位于金粟山的后山沟里,泉水清澈见底,沁人心脾,一年四季涝不溢流,旱不降位,平整如镜,堪称奇迹。
据说,一千多年前,唐朝一位皇帝的妃子突患皮肤顽疾,宫中名医无数却都无法奈何,后来此皇帝便到耀县的药王山求医,孙思邈告诉他,金粟山有一神泉,取神泉之水洁身并饮用,病体自愈。唐皇帝依计而行,果然,不出几日,那位贵妃的皮肤不仅恢复到完好如初,而且较之从前更加明艳动人了。唐皇帝大喜过望,随赐名立碑“龙泉神水”也(此碑现存陕西博物馆内)。
《美原神泉诗碑》虽字字独立,却又错落有致;虽界格分明,也照顾到了上下左右的偃仰向背;于端庄中有险峻,于古朴中有秀美。

作为初唐小篆作品的佼佼者,《美原神泉诗碑》上追秦汉古风,并古为今用,努力创新,在小篆书法从李斯到李阳冰的薪火相传中,是不可或缺的“火炬手”。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唐· 尹元凯篆书《美原神泉诗碑》整碑欣赏
尹元凯篆书欣赏《美原神泉诗碑》全图
唐代尹元凯篆书《美原神泉诗碑》
尹元凯 美原神泉诗碑
@尹元凯《美原神泉诗碑》
篆书廿九品新探(七)|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之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